从量词的修辞作用谈对外汉语量词的教学
2016-11-26张惠玲
张惠玲
从量词的修辞作用谈对外汉语量词的教学
张惠玲
本文将修辞量词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词义、语义、文化背景的角度来探讨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出修辞量词的三种修辞功能,即:一、反映事物存在状态;二、描绘事物形象及表达文学内涵;三、显示事物色彩。从修辞学的专业角度来说,量词的修辞功能还可再细分,但从对外汉语要求让学生尽快掌握交际功能的目的来看,以上三种划分比较符合学生们的实际理解能力,能让他们较易理解并尽快掌握。
量词 对外汉语教学 修辞
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其用法,有多种教学手段和语言理论来达到这个目的,本文拟从量词修辞这个角度来阐述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量词教学方法,希望对相关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一、反映事情的存在状态
专用量词,可说是人们长期以来对某事物单位的统一、固定的认识结果,如“一斤米”的“斤”,从数量上来理解是10两,“一朵花”的“朵”,意指包含了花蕊、花瓣在内的植物的部分,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意识中约定俗成的计量单位,它们在概念上都具有统一性、定量性、规范性特点,一般用于对计量有要求的场合,如买卖交易过程中。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场合并没有要求那么规范的计量,人们仅仅是想知道一个模糊的量的印象,这时,就会临时借用一些词来做事物的量词,而这些借用量词往往来自于事物的运、贮、存在方式,换句话说,临时借用的量词在表示事物的量之外,还表明了事物当时的状态。如“米”,有“一碗米、一袋米、一箩米、一车米”等表示“米”的贮存方式的量词“碗、袋、箩、车”等等,也有“一撮米、一捧米、一把米、一抓米”等表示“手”之于“米”的动作的量词。
这类量词也表示了事物单位的量,只是这个单位是一个不确切的概念,这个量也不是一个明确的数字,但因为可满足于人们在言谈中“模糊”的要求,所以,这种量词最活跃,数量最多,并且由于可借由其他多种词类,因此最具有创造性,呈现出丰富、活泼的修辞特色。
最能突现量词的这种修辞功能的是一些无法计量的事物的量词,除了描述事物的状态外,还能表现叙述主体某种情绪。如“月光”是凝聚汉民族“思念、团圆”等温情的一种意象,是汉语里经常论及的对象,在汉民族文化心理中,“月光”已是陪伴人们的一种可触可掬的实物,所以,在汉语里,关于“月光”的量词最具修辞的美感。如“(荷塘盛)一池月光”、“(如霜的)一地月光”等,用“池”、“地”作量词,不用其他的语境,就能透露出“月光如水、思念如许”的美好意境。
另外,这种情况下的量词的“一对多”的现象,还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对这种发展变化适用不同的量词,也是语言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还以“月”为例,月亮的圆缺是自然的变化,汉语的量词对这种变化就有鲜活的表现。“一钩新月”,“钩”字形象地表现了上弦月的形状,“一轮圆月”的“轮”字则表现了月到仲秋的圆满,而“一弯残月”的“弯”则突现了下弦月形将隐去之形。
二、描绘事物的形象以表达文学内涵
修辞量词中某些量词,对搭配的名词附有说明、比喻的功能,并能营造极深切的文学意境与文化内涵。如“一帘幽梦”,是汉语古诗词中的用语,在现代汉语里时被借用。“帘”作量词,与修饰语“幽”字相配合,营造了纯美的文学意蕴,闺中少女的情思,如同重重帘幕里的世界,幽远、朦胧、虚无缥缈却又好似触手可及;从词语上来理解,用“帘”字来做“梦”的量词,属即境取材,适合情境题旨,令人会意,引发无限遐想。
其他还有“一抹浓愁”、“一团和气”、“一枕松涛”、“一痕河堤”等例也可从这种角度来解释。在这类例子中,量词所修饰的名词,大多是抽象性的名词或难以计量的概念,这种数量名的结构,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文学内涵,可以说已经超脱专用量词的概念性功能,进入了文学修辞的层面了。
三、凸显主体对事物的褒贬色彩
有时同一事物,有多个量词可供选用,选用的标准则取决于人们对该事物所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涉及到量词的色彩问题。对事物的褒贬态度,可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修辞手段来表现,而用量词是一种最经济的方法。量词一般为单音节词,选用一个音节就能表达对事物的褒贬态度,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修辞量词在表达个人情感喜好时,选用的词具有褒贬色彩,在这点上,专用量词一般来说,都是中性的。
四、需说明的几点
以上主要从修辞的角度来论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的学习,为让学生在学习中易于理解、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简单的、可供参考的使用汉语量词的方法。严格来说,这种分法不尽符合修辞学理论,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可令处于初、中期学习阶段的学生对复杂的汉语量词有较为直观的认识,让他们掌握起来更轻松。另外,所选的量词例子,部分例子并非生活中常用的,但却是最能概括汉语量词的特征的典型的例子,这都是从有利于教学的角度来考量的。
[1]黎运汉,盛永生.现代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基础部)
张惠玲(1964-),女,河北遵化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