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TI学位论文写作的若干问题分析
——以《交际翻译法在深度报道翻译中的应用》翻译报告为例

2016-11-26张娅玲

长江丛刊 2016年12期

张娅玲



MTI学位论文写作的若干问题分析
——以《交际翻译法在深度报道翻译中的应用》翻译报告为例

张娅玲

【摘 要】本文以广东外贸大学МТІ英语笔译专业毕业生的一份实践报告类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从问题意识、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对此篇翻译报告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目前在MTI毕业论文写作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MTI 实践报告 学术论文写作 学术观点

一、前言

本研究选取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2014年的一份翻译报告,属于毕业论文。译文的原文选自《纽约客》2013 年7月8日—15日双周刊上“深度报道”专栏的一篇文章,属信息类文本,该文详细讲述了几内亚的矿业和腐败问题。原文本语言表达简洁客观,出现大量专有名词及长句。此篇翻译报告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任务描述,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和结论。研究学术问题的起点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因此,本文以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为核心,从问题意识的体现、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探讨了本篇论文在写作方式、写作规范上的问题。

二、问题意识的体现:对论文选题、创新性及摘要部分的分析

(1)此篇翻译报告的题目为《交际翻译法在深度报道翻译中的应用》,研究的对象文本为新闻报道类材料,属于对于非文学类文本翻译的研究。从选题的实践意义上而言,因为对象文本为常见的新闻类文本,该翻译报告有较大的理论适用性,对于信息类文本,尤其是新闻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参考价值。从创新性角度而言,笔者在CNKІ学术文献总库上搜索,主题为“交际翻译法”的结果为4659条,关键词为“交际翻译法”有46条,主题为“新闻报道翻译”的结果为400条,关键词为“新闻报道翻译”有3条。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作者采取的是主要是对文章的词汇、句法、语言特点等选取事例加以分析论证,这是翻译报告研究的普遍方法。因此,对于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本文在实用性方面的意义更为突出,但并非前瞻性与超前性的研究,因此创新性略显不足。

(2)翻译报告的第一段对于原文本信息与背景进行了叙述,并着重提到了文本的主要研究对象“深度报道”专栏。第二段以列举的方式说明了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翻译的必要性及意义。但作者在细节的表述上将“翻译方法”归纳于翻译目的之下,略显不妥,宜分别进行说明。第三段对翻译报告的四个部分进行了描述,并将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将前两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以翻译任务过程及翻译准备上的对译者的特别要求作为切入点。作者的如此处理的好处在于,避免了孤立地、烦琐地介绍每一章的特点,而是采用了因果推证的方式,文章结构紧凑、各部分衔接自然。第四段作者扼要地总结了此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从中获得的启示。对于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没有进行说明。

三、对问题的分析:对论文主体结构的分析

第一章:文章没有专门列出introduction(引言)一章的内容,而是用task description(任务描述)作为第一章,分别对文章出处(刊物信息),文章内容及背景,作者信息与研究意义做了介绍。作者在此处着重突出了研究意义。结构分明,思路清晰。但是,作者在第一章的第二部分原文本介绍中,加入了“翻译难点”,即对文中词、句转换的特殊要求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笔者认为,可以把原文难点及对应处理方法专门列出,使结构更加分明,重点突出。

第二章是对研究过程进行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前的准备,包括对于文本背景信息的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的准备。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个部分为翻译过程的详尽描述。此部分在结构上较为紧凑,但作者在理论描述阶段,即第二部分中,没有提到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理论发展的回顾,而是直接以翻译策略中“直译”与“意译”之争切入,将交际翻译法作为解决途径提出。笔者认为,应加上交际翻译法理论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再结合其特点针对文本翻译可能出现的进行说明,以增强理论运用的说服力为佳。另一方面,此部分对于研究对象文本的文本特点分析只是一笔带过,没有从“语言特点”与“专业特点”两个层面进行对文本特点进行讨论。可能是考虑到对象为非文学文本的原因,在语言特点的描述上没有对文体及修辞方面的特点加以描述。

第四章为研究结论。作者在此部分对于文本翻译的意义再次进行了回顾。在第二个部分说明了对于交际翻译法指导翻译实践的意义。最后,作者谈论了此次翻译过程的心得体会与研究的局限性。原文中没有专门的“文献综述”部分。由于本文在对运用理论进行论述时,将交际翻译法的内容放在了第二部分作为一个小节的内容出现,其中主要涵盖了理论简介的内容。因此作者在文中没有专门列出“文献综述”一章来对理论发展的渊源、历程与现状进行介绍。

四、对问题的解决:对研究过程、方法与结论的分析

(1)作者对于研究过程有很详尽的描述。之后,作者自然地引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文本的特点及翻译的实际要求,从两个方面对理论依据进行了阐释。翻译实践阶段:分为三个部分。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从文本特点出发,结合运用的理论,对翻译实践中运用到的策略进行了探讨,着重将“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语言与专业两个方面展开陈述,即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与专业特点,“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处得到了集中体现。

(2)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对于理论应用的验证与分析,其内容集中于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从文本特点出发,将文本研究对象分为了词法层面与句法层面。这种分类的方式一方面关照了交际翻译法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纵向上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的研究切入点,具有分明的逻辑合理性。在这两个层面的分析中,研究方法的实现途径为“案例分析”,对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论述,在横向上可分为三个方向:语言方向的分析,如词类转换、长句分解、转译等;文本具体操作的方向。如注解法的应用;非语言方向的处理,如破折号的使用。

案例分析从纵向的(词汇、句法)与横向的(语言与非语言)分析论证之后,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更能突出严谨性、逻辑性,值得借鉴。

(3)结论与研究发现是正文部分最后的内容,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是对翻译理论实践意义的强调,与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的注意事项,以及作者的翻译心得。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研究结论部分并未列出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由于翻译报告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于其他的学术论文,翻译报告的内核主要是:理论运用于实践时,译者对于理论应用的论证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因此,结论部分的“理论发现”更多的是对于理论运用的探讨与心得,缺乏实质性的“新发现”。

五、结语

此篇翻译报告最明显的问题在于未突出“文献综述”部分。因为作者在引入翻译理论进行论述时,仅将其作为“翻译过程描述”中的一个部分,对于理论本身的介绍以及发展过程、现状介绍不是很清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于理论认识的重要性。而解决方法正是补充进“文献综述”的内容,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对理论加以阐释,并对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作以充分说明,就能加深读者对于理论实际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作者未能在结论部分提出实际意义的“结论”,只是对理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与肯定。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的种种限制,这可能是翻译报告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在研究人员真正掌握理论内涵,在进行大量实际研究调查与实践的前提下,可以就此翻译理论的应用,从研究对象(材料)或研究视角(切入点)等方面提出自己符合实际的观点,才能在学术研究上真正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此次的论文案例分析,笔者对于翻译报告的写作方法与规范性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规范性不仅仅利于读者更快地理解文章主题与写作思路,同时也是科学研究逻辑性与规范性的体现,有严谨的论文结构,才能保证思维过程的严谨性与逻辑性,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硕士论文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翁涛.浅谈硕士论文格式与篇幅的重要性—2006年度英语翻译类硕士学位论文个案研究[J].读与写杂志,2008(6).

[3]朱源.论文写作规范与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

[4]Carole Slade.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娅玲(1992-),女,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