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信仰立场的必要性
——以此纠正惯常对西方绘画的误读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美术史芬奇圣经

吴 夷

解析信仰立场的必要性
——以此纠正惯常对西方绘画的误读

吴 夷

本文基于作者在教授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认识到只有把握画家的信仰立场,才能正确解读作品的内涵。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例,使用宗教题材却是反讽手段,并非有实际的信仰内涵。而梵高的作品,不见宗教题材,却饱含信仰真理。这种分类与梳理,不仅能够归正学生的认识,也能指明教师的学术方向,进而影响国内对西方美术史学的研究。

西方绘画 信仰立场 误读 归正

当代大学生处在文化多元时期,学习环境开放,资源丰富。与此同时,显示出知识构架不稳固,东西方文化的认知未能深入精髓,停留在皮毛,甚或出现断裂。

以美术史教学为例,惯性的审美思维导致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容易用“画的是什么”及“画得像不像”来判断作品,而美术专业的学生也多停留在追求技法的层面。这种理解艺术产生的偏差,根源是对东西文化的陌生。

在西方美术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著名画家及代表作的浓厚兴趣。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奇感,促进了求知欲。一个是画家或作品举世闻名的震撼力,也令学生产生兴趣。但是抛却一种对美的感性认识,如画得很像、画得很美、色彩艳丽、构图合宜等,学生很难看到作品深层的精神含义,毕竟,这需要与画家所处的时间、空间有相应的对接,才能够理解。

而国内对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尚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外围探讨层面,导致西方美术史教学中常出现三段式的刻板规律,即作者、作品、时代背景。这三个维度的内容确实是研究西方美术的重点,但仅限于此就不免简单化了西方艺术,甚至轻视了西方文明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西方文明常被认为起源于广义的基督教文化,诚然,西方美术中从来不回避这个主题,但我们看到画家的创作题材是基督教内容,就是表现信仰吗?或者说,画家作品中并未出现基督教题材,它就没有体现信仰吗?

这是每一位教授西方美术史课程的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

一、题材是反讽手段,并非创作内涵

基于这一点,我们以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为例。它取材于《圣经(新约)》中四福音书对耶稣被出卖前逾越节共进晚餐的情景描述,“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马太福音26:20-21)”,此言一出,众门徒无不震惊,这件作品就是表现这个场面。

看似如此有宗教情怀的作品,实则体现的是达·芬奇坚定的个人立场,那绝不是神本主义,而是人本主义。文艺复兴是“人的复兴”,是神本的对立,而达·芬奇冠名的《最后的晚餐》却悄悄更改了耶稣身边门徒的形象,这是对圣经的诋毁。诸如此类表里不一的做法,在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师拉斐尔《雅典学院》可见一斑,且,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塑造的《大卫》也同样秉持将宗教题材改头换面以表达人文主义的信念。归根到底“人本”、“神本”这两者是绝对不可通约的,所以,严格来说《最后的晚餐》不仅没有表现信仰,细究起来它是在彰显人性、抬高人的智慧,使用基督教题材只是一种反讽的表现手段。

同样,我们很容易从这几位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大师,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找到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有着异曲同工之意的例证。(参拙文《篡改圣经的文艺复兴“大师”们》)

二、真正表现信仰,却不是宗教题材

与上例相反,没有选取基督教题材而表现了信仰内涵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拿梵高举例,出生在敬虔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牧师,他快三十岁才学画,初衷也是为了传道。梵高的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高纯度的表现方式给观者带来更加干净和直接的感官享受,与他过于凄凉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基督信仰究竟给梵高带来了怎样的力量?

《圣经·新约》四福音书中多次提到“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马可福音10:15),小孩子具备的特征:天真无邪、谦卑、信靠神。这是上帝教导信徒要弃绝罪、内心单纯,追求真理而不是人生在世的虚妄,因为基督徒的盼望是天国的荣耀,并非世界上的功名利禄。所以,梵高并没有将苦毒的生活诉诸画面。在译林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发行的沈语冰等人的译本《梵高传》中,有大量证据指向梵高并非死于自杀,得到法医认定。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对梵高一生的评价与他本人的内心感受是完全错位的,这是用所谓的客观解释主观问题的失误所在。所谓“客观”,是大多数人的评价体系,而梵高因着信仰的缘故,没有从众,所以大多数人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客观解读梵高的人生。因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以上论述,恰恰证实了美术史教学中如果轻视甚至忽视了画家的信仰立场,就会造成完全误读,让学生在错误的理解中越走越远,也影响教师个人的学术认知。所以,只有从作品所处的文化根源,与画家自身信仰的角度进行探究,才能归正作品的剖判,乃至整个西方美术史学的研究走向。

[1]圣经(和合本)[J].国际圣经协会,2007(7).

[2]临风著.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吴夷(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督教视野下的西方绘画、中国古代美术史。

猜你喜欢

美术史芬奇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三)
达·芬奇睡眠法
郭诗奇作品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夜莺为何歌唱:谈雪莱对圣经的讽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