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庶民文化传承下的韩国瓮器研究
2016-11-26连晋将
连晋将
基于庶民文化传承下的韩国瓮器研究
连晋将
【摘 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韩国的陶瓷器文化亦然。在韩国的陶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族所使用属青色釉系的高丽青瓷与白色釉系的朝鲜白瓷,皆充分展现韩国陶瓷工艺的精工技巧。然而,不具主流地位的日用陶器——属黑褐色釉系的瓮器,不但反映庶民文化的趣味,更蕴含着韩国民族的情感。本文旨在介绍历史传承下的韩国传统瓮器,并从韩国瓮器的缘起与特性和釉料与烧制温度等进行论述。希望借着本文的探讨,引发大众对庶民文化传承下的韩国瓮器的重视。
【关键词】文化 陶瓷 瓮器
一、前言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为了生存,人类利用天然物质---土与火的结合,烧出土与火的结晶。泥土烧制的土器是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功能是用来贮藏谷类与存放食物,此后,依照不同的用途,演变出各式各样类型的土器。韩国的陶瓷器最早是从生命的根源——土,软质土器的制造开始,而后,因烧制温度的提高,渐渐烧出如铁般的硬质土器,再进一步研发出于器物上施釉的高级陶器。其中,最能代表韩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陶器,是黑红色施釉陶瓮器,缘起于公元前四五千年制造的土器,后来发展于高丽与朝鲜时期,从中国引进新的瓷器生产技术,制造出高丽青瓷、粉青沙器以及朝鲜白瓷等,进一步发展成韩国陶瓷工艺特有的风格。目前在传统陶瓷史上,瓮器并不具有主流艺术价值,它不像高丽青瓷与朝鲜白瓷一样,有其独特艺术风格,瓮器只是代表着民俗传统生活的价值,此外,因现代科学文明的发展与生活形态的变迁,瓮器不再符合实际生活上的需求,故其实用性明显降低。现代人的生活中,因为物美价廉又轻便的化工塑料产品与耐用的金属器物大量生产,使得瓮器的价值与日俱减,但以传统模式制成的瓮器仍继续生产,并未就此消失。因此,本文将从韩国陶瓷史的起源介绍瓮器的发展概况,并从瓮器的釉料与烧制温度进行探讨。
二、韩国瓮器的缘起与特性
(一)瓮器的历史
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学者尚无法明确地指出韩国瓮器真正被发现的确切时间,只能推测出瓮器为官窑的没落期前后,所急速发展出的器物。但一般谈论韩国陶器历史的根源,则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铁器时代与三国时代硬质土器到石器的发展、延续到高丽与朝鲜时代,这是为瓮器可能的发源时期。从新石器至今,土器在韩国陶瓷工艺中拥有最长久的历史。韩国最早期的土器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渐渐发展成较坚硬的无纹土器、红陶、黑陶与彩陶等,其中黑陶是受中国灰陶的影响扩大发展的,而灰陶与韩国瓦质土器都同样制作于1000度以上的高温。瓦器开始于公元一世纪至四世纪,后来发展成硬度高的土器,就称之为「石器」,其最优秀的作品乃于五至六世纪左右新罗与伽倻时期制作,以摄氏1200度之高温还原烧制而成。韩国三国时期与统一新罗时期,主要以还原烧成赤色土器为主流,而瓮器是从黑陶渊源下的高温致密土器,衍生为青白瓷与瓮器的发展。陶瓷器是透过土、水、木材以及火的结合而完成的艺术作品。在器物表面施釉的高级陶器中,一直发展至今,是最为普遍的瓮器,在韩国人的文化历史上具有主要研究价值,也是传统陶器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别。
(二)瓮器的特性
充满韩国特有传统的瓮器,在器物表面上,以肉眼可看出坯体里所使用的胎土,是含有砂质土与石英性质白色混合的有色黏土。因此从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制造方式所烧制的瓮器,通常用于贮藏发酵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实用价值。器物本身构造会控制适当的湿度与空气的流通,驱除器物内的毒素、进行缓慢的防腐效果,与净化食物本身自然发酵,以达到长久保鲜。随着不同气候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不同区域的生活习俗,制造器物形状的造型技术,可能都会有一些不同功能上的差别。韩国传统生活陶器中,瓮器的制造方式和器物造型跟其他国家的陶器有所不同,它并没有一个独立时期之发展,也就是没有特别历史规律性的系统关系,只蕴含着自身世俗风格,反映了韩国文化的民族情节在民间生活中占有重大角色。在古代使用各式各样形状的韩国传统瓮器,大部分都是用来保存发酵食品,多数的瓮器产品中,以腹部圆弧形的储存用器为数最多。特别是口大便于取物,存放发酵食品与盛放浆类,如泡菜、辣椒酱、酱油、酒、鱼子酱等,各式不同大小形状的瓮器,成为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且适合贮存传统食品的容器。尤其是胎质坚硬高温入窑烧制成的瓮器,因具有不容易浸透吸水效果以及良好的透气性质,对人体无毒无害的功能,(因为高温烧火时,温度会达到摄氏1200度,瓮器内壁会产生微小气孔不但不会透水,而且在器物内外的空气自然会流通),被认定为全世界最好陶器之作品。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造就不同的瓮器风格,一般常见的形式是排列于地面或埋在土中。在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之下,能长久保管酱料等发酵食品,维持着新鲜的状态。通常,瓮器能吸走其内久放食物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兼具杀菌效果。由于这些特殊功能,成为韩国发酵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科学文明的发展和西欧文明的传入,餐具材料的发展和居住空间的现代化,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瓮器不再被大量使用,生产量大幅减少。但现代制造出的瓮器仍继承传统的制造方式,尤其是坯体的质朴魅力、自由形态以及古韵风情的生动线条,充分反映出韩国庶民陶器之美。兼具实用性、透气性、防腐性与发酵性等多用途和性质的自然瓮器,有着丰富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任何陶瓷器中,瓮器属于最接近自然的坯体。
三、韩国瓮器的釉料与烧制温度
当人们懂得利用火的方法之后,陶瓷器也自然发展而起。人类最初从土器的使用经验中,越来越要求坚固便利又美观的器物,陶瓷发展的变化也因此源源不断。生产土器后,开始明白使用施釉方法是一种复杂过程,且需长时间的制作成本。人类以黏土制作土器后,对陶器的认识能力越来越提高,发觉器物透水与易碎,遂逐渐改善原料而掌握了高温烧制技术,质地坚硬且方便使用的陶器日渐增多。有时候陶器也会产生透水与粗糙的表面,因此人类在制作陶器过程中,为了不断地弥补这些缺点而开发出釉药。陶瓷器就是由于在窑内长时间燃烧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艺术作品,因此在制作过程中,火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釉料
由于釉料是由各种许多不同矿物质调配而成,经过高温烧制会产生新的化合物,而呈现光亮的表层,主要是为了加强器物表面的强度与防水作用,器物表面产生的光泽,除了装饰作用之外也会让使用上更为便利,符合实用、美感与卫生等目的。釉药的使用会在器体表面产生一层薄的玻璃膜,在不同温度下釉药会熔融形成各种不同的化学效果。釉像是器物表面的外衣,坯体表面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会造成不透水性并使与器物表面呈现光滑作用。釉药的发明,使陶瓷器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更加提升,开展出无限的依存关系。韩国陶瓷史最初在陶器上使用施釉法,是从低温融解的铅釉系绿色釉与褐色釉开始。铅釉系统的低温釉,在土器上施釉后大约500~600度左右烧制。后来受中国唐朝的影响而发展出摄氏1200度高温施釉烧成的硬质陶器制法。
(二)烧制温度
在韩国烧窑时为了要维持长时间且均衡的温度,通常烧陶瓷器时以松木燃烧为最常被使用的烧窑方法。从土器到陶器经过长久历史发展而出的瓮器,是在高温入窑烧成后呈现黑褐系统的单色釉。为了使器物釉面呈现更亮的光泽效果,利用燃烧完剩下的灰烬过滤取得天然釉料的灰釉,但在19世纪末开始,受外来技术的影响,为了在瓮器表面增强光泽和获得更加鲜艳的色彩,在制作釉料过程中,加入了光明丹的化学物,除了减少燃料费用,器物表面的光滑亮丽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还有烧制失败的概率降低,都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光明丹的制造方法是将金属铅(Pb)加热至摄氏600度,使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铅,再将一氧化铅加热至摄氏400~500度就完成铅丹。纯铅丹的颜色为橘红色含铅化合物,低温烧的光明丹对酸性与高温的抵抗性较弱,在使用上,须特别注意含铅重金属的毒性。这种含有毒性低温铅釉在入窑烧快速熔融在器物表面流动时,会塞住瓮器内壁,自然产生的微小气孔,因此不适合使用以含铅制作的器物来存放需久经发酵的食品。瓮器表面上的施釉方法并非素烧,而是在坯体干燥30%左右之后,在常温下继续放置二十天以上自然阴干,最后以整整四日维持燃烧温度,最高达到摄氏1300度左右,在燃烧过程中,控制燃烧的火焰决定了瓮器的最后呈色,是决定能否烧出完整作品的关键。瓮器所使用的黏土是含铁量高而耐火度强的胎土,所以利用长时间高温松木烧制才能烧成强度更坚硬的器物。目前瓮器的电窑烧制与传统烧制的方法有所差别,在瓦斯窑烧制温度通常达到摄氏900度就烧成。中国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可达到摄氏800度以下,最高可至1100度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大部分烧成温度达到摄氏1200度以上。瓮器入窑烧成温度高温约可到摄氏1200~1300度左右,甚至会比烧制青瓷的烧成温度1250度更高。瓷器通常是采用先素烧后再加以二次釉烧的方法。反之瓮器则可以直接釉烧一次完成。完成的瓮器需要长达40日的制作过程之后,最后产生大罐、小罐、酱油罐、药壶、醋瓶、酒瓶等不同类型的器物。
四、结论
韩国陶瓷器历史悠久,传统生活所使用的容器中,瓮器的柔和曲线、形状、外观与各种图案的自然呈色,较接近环保性质的审美。作为韩国传统文化下的产物,甚至是一个让卓越的科学技术能够逐渐恢复健康体质的文化产物,必须彻底改变凡事以技术为导向、视精致为目标而忽略历史文化价值的功利观念。瓮器不仅是韩国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一部分。韩国传统瓮器发展不像青瓷或白瓷,有历史性的系统与发展规律,只是一种充满无穷朴素自然之美的韩国传统民间用器。目前,关于瓮器在不同朝代有哪些的重要角色、起源、发展过程,其编年资料和研究文献仍很少,但笔者认为瓮器在韩国陶瓷史上的角色,应该受到更高的重视。曾经作为人类粮食生产与保存的瓮器,随着时代的变迁,已将走入历史。韩国人拥有瓮器的历史如此漫长,其文化价值不容轻忽,亦非现代工业可以轻易取代,如何将此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注入活水,予以发扬光大,是所有重视文化传承的文化人应该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李伶美. 韩国生活陶艺的现状—以围绕大学的手工艺术瓷为中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3).
[2]金善范.浅析韩国现代陶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美苑,2010(01).
[3]薛红艳.韩国百济纹样砖略考[J].民族艺术,2002(01).
[4]金佳英.韩国“百济文化”中的草鞋[J].大众考古,2015(02).
[5]赵胤宰,许莉. 韩国百济故地出土南朝官印浅析[J].东南文化,2012(06).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市立正建盏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