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拉的心是被谁锁上的
——兼论《〈莎拉的钥匙〉要开哪把锁》之误解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莎拉小说

刘 昭



莎拉的心是被谁锁上的
——兼论《〈莎拉的钥匙〉要开哪把锁》之误解

刘 昭

【摘 要】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够面向未来。本文通过对沙拉这一人物命运的评论与反思,揭示了战争的罪恶以及人性的美好,通过反思让人深刻的感悟到和平的可贵。

【关键词】莎拉 小说

面对历史,我们能做的,只有反思和牢记。

——题记

看过几部反战题材的小说,除了《安妮日记》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小说了。从各方面来看,这部小说都有很多亮点。

从构思上来看,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助莎拉的命运和这一形象来呼吁人们(尤其是当年的法国人)正视历史,倡导和平。作者在描绘莎拉的遭遇时,又格外添加了几个非犹太人,并描述了他们是怎么帮助莎拉,以此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存在着人性。尽管莎拉是此部小说的线索,但作者并没有把她作为真正的主角,而是选取了茱莉亚,一个身在法国的美国记者作为小说的主角,并以她的口吻展开了故事情节。在茱莉亚追踪莎拉的踪迹的时候,作者还添加了对于她婆家的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婚姻选择的描写,使得整部小说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具有了现代化的思维。作者的这种思路也使小说的内容增添了不少张力,把原本内容较少的莎拉的故事融合在了茱莉亚的现实生活中,从而汇聚成了此书,也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小说摆脱了单纯的说教,而是穿插了很多人在现代生活中面临着的婚姻问题,并借助描写茱莉亚的选择来帮那些困惑的人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使整部小说贴近生活。作者把现实生活和历史结合在一起,使这部小说在和它同一题材的反战小说中脱颖而出。作者虽然在茱莉亚的生活上花了不少笔墨,但最后还是引导整部小说回归到了对于历史的反思中,从而达到了作者写此书的本意,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底之深厚。

自从读完此书之后,这本书和其中的莎拉就深深影响了我。莎拉,那个有着微斜的绿色双眼,有着靓丽的蜜色头发的法国小女孩,她的人生本不该是书中描述的那样。然而,就因为她身上有着犹太人的血统,她被迫带上了象征着犹太人的黄色星星,并在一个冬天和她的家人一起,被迫前往了集中营。

那原本是个普通的冬日早晨,莎拉和她年幼的弟弟在玩耍,然后就接到了纳粹的驱逐令。那一年,莎拉只有十岁,她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为了保护心爱的弟弟,她把他锁在了平时他们捉迷藏用的秘密壁橱里,那里有一个手电筒和一杯水。莎拉锁好壁橱以后,就紧紧地拿好了那把金色的钥匙。之后,躲藏很久的父亲为了保护家人,在危难时刻站了出来,跟着母女俩一起被带走了。他们先是同那些法国犹太人一道,被关押在一个赛车场里。在那里,莎拉告诉了父母,她把弟弟藏了起来,她原以为父母会替她英明的举动而感到高兴,可是父母展现给她的,只有那绝望的神情。从那时起,莎拉才开始明白,自己身为犹太人在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她有些迷茫,她觉得自己被蒙蔽了。通过父母的表现,莎拉知道,自己必须赶紧想办法回到自己的家中,必须尽快救出自己的弟弟。另外,莎拉还见识到了其他法国人对待些犹太人的不同的态度。在这里,作者借此反映了人性。

在赛车场里停留数日后,他们一家连同大量的法国犹太人一起,被带去了纳粹的集中营。虽然莎拉离自己的家越来越远,可她始终没忘记拿好那把在她看来生死攸关的钥匙。就这样,她带着焦急的心,和她的父母一起,来到了集中营。后来她与她的父母被迫分开了,从此失去了音信。在集中营里,莎拉看到了那些儿童之间的弱肉强食,看到了年龄大的犹太儿童抢夺年幼儿童的食物。不过幸好,莎拉在那里还是找到了朋友。

莎拉一直没忘记她对弟弟的誓言,没忘记被自己锁在壁橱里的弟弟,于是她连同另一个小伙伴试图逃跑。在她们翻越铁丝网的时候,被一个红发警官发现了(那个警官也是纳粹)。如果我没记错,那个警官在莎拉一家接到驱逐令之前,与莎拉的关系是很好的。就这样,因为一个驱逐令,一切都改变了。可是莎拉不灰心,她祈求那个红发警官放她走。在这里,作者着重描写了那个红发警官,描写了他最终坚守了良心,帮助两个孩子逃离了集中营,并在她们离开这里之前留给了莎拉一些钱。从我的理解来看,作者添加这一细节,大概是想表示人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然后两个孩子展开了大逃亡,最终遇到了一对老夫妇。老夫妇帮着莎拉躲过了纳粹的搜查,并想方设法带着莎拉回到了莎拉在巴黎的家。

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当莎拉回到她的家时,那里不仅有了新的住客,而且莎拉已经离家一个多月了。结果可想而知——她的弟弟在壁橱里,孤独地死去了。现在,莎拉的人生彻底改变了,她无法忍受弟弟的离去,她一直都认为弟弟的死跟她有关。她曾为离去的弟弟写了一首诗,诗中流淌着那种浓浓的手足之情和莎拉的懊悔之意。她一直以来都在呼唤她深爱着的弟弟,直到一年冬天,莎拉开车撞向一棵大树。

莎拉的一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可以说,不是集中营毁了她,而是她把自己埋葬了。

我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了一篇与此书有关的文章,是《〈莎拉的钥匙〉要开哪把锁》。在我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莎拉这一人物。我不得不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角度还真是不同。刚才我已经把此书的作者的构思以及莎拉的一生介绍完毕,那么现在我就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造成莎拉选择自杀的原因,的确是她自己。你可以说她不够乐观,不珍惜生命。是的,莎拉没有乐观地看待弟弟的离世,她没有正确看待自己,没有珍惜爱她的人。可是,莎拉为什么没有意识到这些?在作者眼里,是因为莎拉在无形之中把自己束缚了,却不会打开心结。没错,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让我们再想想,莎拉为什么会把自己束缚了?读过此书的人都有印象,在莎拉告诉父母自己的举动时,她父亲表现得很激动,母亲很难过。于是,莎拉才知道,自己这一去,是很难再回来的。然后,莎拉就难过地问自己的父母,问她的父母为什么不早告诉她有关犹太人的这些事。这一段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当时的莎拉正是感觉到自己受蒙蔽了,而她又不能怪别人,所以她把那种消极的情绪朝向了自己;弟弟的离去带给她太多的伤痛,她选择了封闭自己。

在莎拉一家经历这么多事之前,她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快乐女孩,所以当她发现自己的弟弟早已经死去时,她大哭、晕厥了过去。对于莎拉而言,这些事都发生得太早,让这个年仅十岁的小女孩在没有亲属的情况下不能够正确处理这些事。从那时起,莎拉的内心也就因此而发生了巨变,甚至都有点扭曲了。而莎拉的疤痕,留下得太深了,使得她在未来即便成年了也不能够正确处理过去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莎拉一直以来没有打开自己的心结。事实上,莎拉的生活本不该是这样的,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上——还是历史问题。如果当年没有希特勒的排犹政策,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家庭被拆散,莎拉一家的平静生活也就不可能会被打破,莎拉也就不会把自己的弟弟锁在了壁橱里,自然,弟弟困死壁橱的惨剧也就不会发生。归根结底,作者想说的,还是要人们正视历史,不忘历史。这才是作者的本意。

在我看来,把莎拉的悲剧单纯看成是她的个人问题有点太过于片面,甚至都有点可笑。此书本身就是一种反战题材的小说,它的精华和核心是呼吁人们正视历史,至于莎拉一人,也只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添加的一种更为人们所接受的例子而已。总而言之,作者设计莎拉这么一个形象,正是想展现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进而就是战争带来的破坏性,仅此而已。

对于历史而言,我们能做的,只有反思和牢记。而作者设计这些悲剧性事件,正是为了让我们牢记、审视、反思历史,因而我们也就不必过分纠结于书中人物的过失。我赞同资深新闻评论员范立达的观点:“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只有面对并牢记曾经发生的错误,才能记取教训,永不再犯。《莎拉的钥匙》开启了一段尘封已久且不堪回首的历史烙印,让人无可回避。但也正因为面对,书中人物最后才能靠着相互的抚慰,救赎了自己。”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第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莎拉小说
Eight O’Clock/by Sara Teasdale八点钟
梦想做“完美母亲”,更难成为好母亲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动人的一课
明代围棋与小说
三根孔雀翎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我还是我!莎拉就是莎拉!
动人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