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理性主义与诗歌的抒情传统

2016-11-26张学深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理性主义比兴后现代主义

张学深

非理性主义与诗歌的抒情传统

张学深

抗击理性、重视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意志、欲望、情感等因素的作用。对非理性主义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赋、比、兴传统下的诗人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对待学术问题。

非理性主义 赋比兴 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对非理性主义的推崇是其基本特征之一,非理性主义的出现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人类的内在情感与个人情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诗歌是中国古代文人表现自我情感的重要媒介,赋比兴的诗歌传统延续了几千年,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更有利于诗人情感的自由生发,诗歌成为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非理性主义与赋比兴均重视个人情感的表现、内在情绪的表达。前者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后者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

一、非理性主义与大众主体性的觉醒

非理性主义只有在理性主义思维走到极端的情境才能够出现,与绝对理性主义相对抗,对抗其对人的控制。它强调人的意志、欲望、情感、情绪、潜意识,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人的内心,强调人的独立性与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从某方面来讲就是人的主人意识,强调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非理性主义的出现体现了对人类本我、主体性的情感关照。它与理性主义进行抗争,唤醒了“人”作为生物体的原始冲动,帮助人们宣泄了本我,有力地冲击了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占了上风,使人们摆脱了理性主义的束缚,人类的主体性渐渐复苏,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求,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些方面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甚至是赤裸裸的,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先锋文学”,这一流派的作家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作品中吸纳了西方现代文学的某些技巧与观念,并深刻地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文明中人的诉求,体现了对人类的主体性与主体意识的关注,宣泄出了自我的“主体性”。原始的人性在非理性的自由氛围中得到了充分的伸展,虽然有些表现的过为炽热、过为赤裸,甚至有些扭曲人性之嫌,但从中可以看出在非理性主义下,人们对灵魂的呼唤,对本真的追求,对主体性的重建,这无疑是非理性主义对人性的尊重与推崇。

二、赋比兴传统与创作主体的情感表达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源于《诗经》,并在以后历代的诗歌中得到了发展。简而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大多在诗歌的发端。”[1]赋、比、兴最初是表现风雅颂的艺术手法,都为诗歌中的情感抒发而服务,发展至后来,出现了即事抒怀、写景抒怀、借景抒情、情景相生、以景衬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这些手法是对赋比兴的沿袭与突破,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情绪、内心世界或含蓄,或直接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诗歌成为抒发情感、表现情绪、体现意志的媒介。

古代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统治者对百姓的思想控制极为严厉,百姓的主体性被打压,完全丧失了主体意识。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其主体性最强,但却又是最矛盾的,他是国家的主体,但却没有自由的选择权,没有独立的人生,表面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实为皇室的附庸,各项决策都要受到先祖、群臣的左右。这样看来,大众的主体性更不可能建立了,以诗人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为例,他们的文学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会上升为政治理想,他们虽常在诗歌中抒发自我情感,但是政治也渗透到了诗人的喜乐、苦闷、忧愁等情绪当中,没有了独立、纯粹的个人情感。诗歌虽然仍旧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但是所抒发已不再最本真的感情、最原始的人性,他们的原初情感只是附庸于与现实、政治有关的情感当中,甚至慢慢地隐退掉了。个人情感中夹杂了太多的东西,他们没有对自身进行理性的思考,诗歌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这就避免不了缺乏理性的沉思。

三、非理性主义与诗歌的抒情

后现代主义崇尚的非理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抒情是不一样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非理性主义以人的内在真实的情感、情绪、潜意识为重点,善于挖掘最本初的人性,即使有时略显夸张,但极力追求本原。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情感、情绪的宣泄,缺乏理性的思考,表面看来与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如出一辙,但个人的情感只是现实的附庸,并无独立性,与非理性主义所推崇的个人情感是极为不同的。另一方面,西方非理性主义追求主体意识的复苏,强调人的主体性,但在中国古代极为特殊的特殊社会、政治背景下,统治阶级严酷的思想、行为控制导致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大众的主体性无法也并未建立。

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非理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抒情传统,二者出现的时代与地域有很大的差异,也非一个层面上的现象,不能生搬硬套地将某种理论用来阐释另一种理论或现象。表面上虽有相似性,但是应该挖掘到深处,探求最原始的、最真实地层面,发现不同点,避免出现研究过程当中的非理性,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张学深(1989-),男,河南周口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理性主义比兴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探究《离骚》的比兴艺术和比兴体系
论政治哲学对确定性的追求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新教伦理与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庭审中心之辨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