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口信
2016-11-26□万芊
□万 芊
传口信
□万 芊
锦溪七居委大多是做小生意的人家。做小生意的人家,大都孩子多,家里琐事多,而能够照应家里的时间却不多。
一日,王二妮娘摇着啪啪船要到乡下做小生意,临出门时,突然发现王二妮上早班时,没带钥匙。王二妮爹出了远门,两个兄弟一个在县里读书,一个跟在船上。没有带钥匙的王二妮下班回来就没法进家门,而王二妮她娘一出门去了乡下,不知要到啥时候才能够回家。
王二妮娘摇船摇到十眼桥,瞧见配钥匙的扬中老钱往老镇上去。王二妮娘便大声喊过去:“老钱,你帮我捎个口信,叫王二妮回家时,到隔壁丁阿婆家取钥匙。”
老钱眼不花耳不聋,听得真切,爽朗地回应着,挑着钥匙摊往镇上去。老钱一边在镇南横街的长廊里摆下钥匙摊,一边留意熟悉王二妮的人。
此时,正好供销社的裘会计上班经过钥匙摊,在老钱钥匙摊边的海棠糕摊上买早点。
老钱让裘会计帮王二妮娘传口信。裘会计答应着。裘会计是苏州老知青,结婚后留在锦溪镇上当会计,一口糯糯的苏州口音,听上去让人心里暖暖的。
裘会计买了早点,急匆匆地赶往供销社,正好是月底,她手头上的事,特别多。半道上,裘会计遇见杀猪的小周,正好让小周传口信。小周本来每天这个时辰是要去肉店的,然而今天不巧,小周要去乘轮船,没法到肉店里去传口信。
小周说:“裘阿姨,没事的,我来传过去。”
小周去乘轮船时,遇见老虎灶上的大杜。大杜,盐城人,人高马大,声音洪亮,就是有点口吃。大杜正好去买肉,半路上遇见自己的老婆,老婆跟大杜悄悄说:“不用去了,待会儿有人帮着把肉带过来。”大杜急了,说王二妮的口信还没传到呢。大杜老婆说:“我让珍宝去取肉,她取肉前会先过来取肉票,到时让她告诉王二妮不就行了。”珍宝和王二妮是最要好的姐妹,珍宝是福建人,随着当兵转业的丈夫来了锦溪。
王二妮娘的口信,传了大半天,终于传到了王二妮那里。
王二妮是镇上供销社肉店收款员。上午,正是肉店卖肉最忙的时候,排队买肉的人围了几大圈。几位切肉的大师傅,一个个忙着照应着一只只伸上来的竹篮。接了肉票和钱,用沾满油腻的铁夹子夹了,飞传到账台上方。
王二妮坐在账台后,一一取下铁夹子上的钱和肉票,把找的零钱,快速传回。
珍宝过来取肉、传口信,正是王二妮最忙的时候。珍宝的传话,在卖肉和买肉人的吆喝、啰唣声中断断续续传过去。
珍宝喊:“王二妮,你娘传口信,隔壁丁阿婆过生日,叫你去!”
王二妮一边忙着手里的事情,一边应着:“知道了!”
卖完肉,洗刷好肉店里的一切,王二妮突然想起娘传来的口信。王二妮有点奇怪,隔壁丁阿婆过生日,怎么要传口信给她?传口信给她要她干啥,又没说。
过生日,定是要买点肉,但店里的肉全卖完了,只有主任事先留的二斤好肉,还没取走。王二妮自作主张,拿了二斤好肉,买了二斤水面就回了家。
王二妮回家先去了丁阿婆家。丁阿婆七十多岁,儿子在新疆当军官,很少回家;女儿嫁到扬州,来回得两天,平时也很少回家。丁阿婆一人在家吃喝不愁,手勤腿也勤,帮邻里收个衣服、看个小孩是常事。王二妮家呢,就跟丁阿婆贴隔壁,家里的琐事都让丁阿婆照应着。王二妮自然得谢丁阿婆一番。她煮了大块的红烧肉做浇头,下了红油面条,给丁阿婆过起了生日。
丁阿婆很奇怪,问:“二妮,你怎么知道我生日的?!”
王二妮说:“我妈传口信过来的。”
二人正吃寿面,陆陆续续有镇上人家过来给丁阿婆送长寿面、定胜糕、红糖、枣子、花生,更有阔气的送来了热水瓶、铜脚炉、搪瓷脸盆、棉花胎、钢精锅子、搪瓷痰盂,花花绿绿一大堆。
丁阿婆不安了,说:“这,这怎么是好?我没过生日呀!”
其实,来送生日礼物的大多是丁阿婆原先的邻居,有的人家人口多了,从原来住的地方搬了出去,一听说丁阿婆过生日,一传二,二传四,传得几乎全镇都知道了。这些邻居以前都受过丁阿婆的悉心照应,更有好多孩子就是丁阿婆一手带大的。一家家来祝寿,也是一番小心意。
祝寿的人渐渐散去了,丁阿婆坐立不安。找王二妮娘,说:“我这一大堆东西,吃又吃不了,用也用不了,你干脆随手帮我卖了。”
王二妮娘看看丁阿婆也确实吃不了用不了,也就帮她卖了,并把钱一分不少地交到她手上。谁料想,那年过年,丁阿婆由回家过年的女儿陪着,一家家给孩子们送压岁钱,加了不少自己的体己钱。雪天路滑,丁阿婆不慎滑了一下,摔伤了骨头,住进了医院。
王二妮娘知道丁阿婆住了医院,便开始埋怨起女儿来,说:“二妮呀,你怎么嘴这么快?丁阿婆过生日,说得全镇都晓得?!”
王二妮有点委屈,说:“妈呀,我正想说你呢,丁阿婆过生日,你非要传口信给我干吗?家里说不行吗?弄得全镇人都惊动了。”
王二妮娘想了想说:“没有呀,那天我传口信是叫你回家时,到隔壁丁阿婆家取钥匙。”
王二妮娘俩这才知道传口信传错了,害得丁阿婆好一阵折腾,心里觉得歉疚,终日陪在丁阿婆病床边。这些日子里,也时常有老邻居过来送新鲜的鱼肉汤和肉骨头汤,把丁阿婆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