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主要类型、特征及成因
2016-11-26郭洪涛
郭洪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01620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主要类型、特征及成因
郭洪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201620
农村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主要有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和因劳动能力弱致贫四种类型,贫困的特征突出表现为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返贫率高。这些贫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保障因素、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深入分析其成因才能更好的解决贫困。
全面小康;农村;贫困
一、我国农村贫困的主要类型
(一)因病致贫
因病致贫是指一个家庭中有成员长期生病,或是存在重、大型疾病的患者,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劳动来获得收入,而且在生病就医过程当中,医疗费用较为昂贵,医疗支出占据家庭收入大部分,造成整个家庭陷入贫困或是贫困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再穷也不能得病”已成为许多农村百姓,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无奈叹息。
(二)因灾致贫
自然和意外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气象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非常重大,如果遭遇台风、暴雨、洪涝、泥石流、冰雪冰雹等自然灾害,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造成农业大幅减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而这些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受灾地区供电、道路、农饮工程等设施损坏,基础设施损失严重,维修和建设费用无疑将增加地区的财政负担,进一步制约农民增收脱贫。
(三)因学致贫
因学致贫是近几年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亦称“因教致贫”。是指家庭中有孩子接受教育,家庭便陷入贫困,这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现在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教育的预期收益率却越来越低。这种现实导致许多家庭形成“一方面希望孩子上学,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上学”的矛盾心态。另一方面,步入城市的毕业大学生与农村分离,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从而又客观上加剧了农村的贫困状况。
(四)因劳动能力弱致贫
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能力弱是指由于缺乏教育,相应的个体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劳动能力弱无论是对于农村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其影响都是根本性的。因缺乏教育造成的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造成贫困的原因,又是贫困的结果。此外,如果在一个家庭当中,如果有残疾人或都是年龄偏大的老人,那么也会出现个人劳动能力弱,连带家庭劳动能力弱的现象,从而造成个人或家庭脱贫致富困难。
二、我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
(一)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由于制度、发展战略等综合性因素,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加深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根据中国农村住户和城镇住户调查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69,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超过国际标准警戒值。除了城乡之间,农村内部也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并且还存在日趋扩大的趋势。财富的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农村返贫率偏高
返贫是指已脱贫致富的农村人口,在不确定的未来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或是自身条件的制约,在经济上重新返回贫困状态的一种社会现象。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贫困标准较低,虽然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其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贫困农户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再加上社会保障机制缺乏,使得贫困人口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弱,通常无法实现稳定脱贫,一遇到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疾病等意外变故就会重新降到贫困线以下。
三、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一)社会保障因素
社会保障因素是所有贫困类型成因当中最为基础性的因素。无论是因病致贫、因教致贫,还是因灾致贫,在其成因当中都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不全的影子。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兜住困难群众生活的底线,解除居民的诸多后顾之忧,而且需要通过共享发展成果来缩小收入差距、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团结。社会保障在其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其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设计更为合理的制度政策,从而保障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权益。
(二)教育因素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兴旺的重要标志。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富不富强看的就是教育。作为一项事关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业,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育投入不足是首要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其次,政府对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教育投入差别太大,城市教育投入多,农村教育投入少,导致一些农村存在校舍危房和教师工资拖欠等现象。此外,学校间人为拉大投入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在资金投入与政策优惠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更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方面。以往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较低,自然环境往往是人们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我国现存的重点贫困县,绝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山区、高寒地带,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严重受限,在获取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经济的要素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指在时间或地域上、稳定地存在于部分或全体社会中的影响人们决策行为的一种文化体系。在中国农村,由于长期封闭、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形成了一种贫困的亚文化意识形态。这种消极落后的、建立在人的依赖性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形成了一种依赖文化心理,使得现代化的市场秩序难以建立,起决定作用的体制优势和致富理念无法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