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评价场域中的雷达批评研究及反思

2016-11-26任美衡文玲

小说评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雷达文学

任美衡 文玲

学术评价场域中的雷达批评研究及反思

任美衡 文玲

如果把1962年雷达在《甘肃日报》发表《洮河纪事》作为他的文学之始的话,这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尽管也遭遇过年华蹉跎,但自新时期以来,雷达始终把握着文学的脉搏与心跳,翱翔在无比浩瀚的星空里,与文坛的各种风云雷电相搏击;在潮涨潮落中,始终独特地发出了渲染着时代色彩的强音。在文学史的诸多领域中,如作家、作品、现象、思潮、流派,等等,无不深刻地烙印着他的探索足迹。以至于我们回首这个时期的文学景观,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其风韵、其辩解、其命名、其概括、其生气,等等。雷达以文学批评为主业,以散文创作为爱好,亲历并直接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复兴、丰富与拓展,并刀砍斧削般形成了批评领域的“雷达现象”,由此引起了学术界的热切关注,从与雷达批评同步发生的学术研究,到林林种种的文学批评史著作,再及浩繁的《中国文学通史》之“当代文学部分”,都对雷达的文学批评进行了富于特色与深度的探索。

一、雷达文学批评资源之研究

新时期以来,雷达何以会将曾被誉为“二等公民”的文学批评作为自己的“主业”?在人才辈出的批评家之代际转换中,雷达何以葆有了那么旺盛的批评热能和持久不衰的影响力量?在风格各异、才华横溢的批评家群体中,雷达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是什么,短板又在哪里?要解开雷达批评的“秘密”,这些问题无疑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一)从身边的友朋到客观的研究者,从记者的访谈到雷达自述及省思,都概略地勾勒了其文学批评的经验、传统,尤其是自然资源。正如斯达夫人对法国南方文学的分析一样,不同的地理条件、环境及其气候因素会潜在地、总体地形成人种不同气魄与性格,从而也顽强地渗透着不同类型的人们及批评家对文学的感知与领悟。①这种“地域性”无疑也成为许多研究者眼中的雷达“批评资源”,王戈就认为:他的成功,并不在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也不在占着什么天时地利。……而是黄土高原的恩惠。黄土高原铸造了雷达,雷达以黄土高原的品格对待文学评论:坚毅,坚韧,浑厚,坦诚,容得下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吃得下千般苦舍得花百斤力。②

(二)教育资源。不同的教育往往会激发出人的天才,培育他性格中的“优势”方面,但同时也会抑制某些因素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当教育强势地参与到对人的后天铸造之时,这种情形最为明显。雷达的文学批评之所以更为擅长现实主义诗学体系,也许可以从他的教育经历中得到印证。任东华、赵学勇等人认为,雷达的批评具有相当宏阔的西方文学理论资源,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丰富内涵,如延安传统、马列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俄苏文论所倡导的“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鲁迅、茅盾和李健吾等人所开创的现代批评,以及他对叙事学、形式主义美学、巴赫金的“对话”与“复调”等理论之熟悉,对普希金、莱蒙托夫、契诃夫、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卡夫卡、博尔赫斯、霍桑、福克纳、马尔克斯之阅读,都相应地内化为雷达的批评经验并促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新现实主义批评”之“现代性诉求”。③

这种以“大学教育”为基础,以后来对不同的文学理论“拿来主义”为主导,成为雷达文学批评的厚实背景,也强化了他以一己之力,构建中国化批评诗学之理想;还为他的成功,提供了丰富的理念储备。

(三)生命资源。在一次访谈中,雷达提及了母亲对他的影响,母亲守寡一生把他抚养成人,她是音乐教员,性格忧郁敏感甚至暴躁,但她对古典文学和书法都有很好的感悟力,对他的影响主要是性格、气质、爱好上的。杨光祖认为,雷达儿童时期的创伤性记忆,给予他过人的敏感、感受,使得他全身每一个细胞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保持儿童般的好奇;但这也让他有了强烈的保护意识,这种意识有时候甚至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表现在为文上就是非常温良敦厚、与人为善、很接地气。④胡殷红之《作家素描(雷达)》、贾平凹之《关于雷达》,都认为雷达的“童心”使他保持了对文学永久的痴情与新鲜。这种与生俱来的对文学的“敏感”使得雷达不管文学景观如何变换,总是势如破竹地“突进”文学的本质与核心,并保持了充分的美感能力。

这些研究,呈现了雷达批评的源泉所在,既从某种程度上解答了雷达批评之谜,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视了雷达批评之局限与不足。如他自己所言:比较敏锐,能及时发现一些刚刚冒头的东西;既有激情之热,也兼顾了思维之光;虽然也有许多拿不准、看不透的作品,由于批评资源和知识结构的原因,与某些新现象猝然遭遇时,甚至出现过失语,但在面对批评对象时,他始终保持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保持了批评的良知和公心。⑤

应该来说,这些研究比较具体地“还原”了雷达批评的优势与劣势,但又显得过于笼统,宏观性虽然较好,微观性却表现不足,如苏俄文学传统与雷达批评之深在关系,别、车、杜对雷达批评的主体影响,《讲话》与雷达批评之渊源,以及雷达的批评文本研究,等等,就显得非常欠缺。也许,典型的个案研究对雷达批评现象的探究会更为准确,也更有意义,我们期待着。

二、雷达文学批评主题之研究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既瞬息万变又包罗万象;雷达犹如一部“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雷达”,挺立在其前沿,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与理解,开拓式地展开了对当代文学的命名、概括与整理。

许多研究者在全面地分析了雷达文学批评之后,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其贯穿了批评生涯的总主题,这就是“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任东华将之还原到新时期纷纭复杂的文学评价场域中,以比较的方式,对雷达文学批评总主题进行了凸显。他认为,雷达根据自己对当代文学的深刻体察与批评实践,既慷慨激昂地辨析了新时期文学的“无主潮论”“人道主义主潮论”“现实主义主潮论”,以及“文明与愚昧冲突主潮论”等等众家之说的内虚与片面性,又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尽管新时期文学“多变、多样、多彩、多向”,但并非无根无柢,而是“存在着一个原动力和一条生命线,那就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众多作家,呼吸领受了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浓厚空气,日益清醒地反思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不倦地、焦灼地探求着处身今日世界,如何强化民族灵魂的道路。”由于它是从历史深处迸发的不可阻遏的潮流,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汇流到今天的必然涌现,因此,如果把它拓展到近三十年文学以及与大陆同根的港澳台文学,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的广阔的包容性和两者的强烈互动、呼应与潜在认同。雷达“挖掘”出十年文学的主要轨迹,既在实证中体现出对未来文学的真诚预期,又以之为“批评之镜”,凸显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独特性及其位置。任东华还认为,除了这种主潮之外,雷达还根据当今文学的实践情况,概括了其许多指向,如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主题的推演、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精神、长篇小说的第三次高潮、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主体意识的强化、当前文学症候分析,原创力的匮乏、焦虑以及拯救,等等。这个主旋律,分别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人学,以及审美性等方面聚焦于文学创作,最终落实到“民族灵魂的重铸“之总体行动之中。⑥

(一)在2013年6月的“雷达的文学评论与中国化批评诗学建设研讨会”中,程金城、白烨、管卫中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雷达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如何发挥和实现这种总主题的形式,以及它所分解的掠影。徐兆寿、韩伟、刘青汉、李青霞等人,比较了“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在不同时期对文学潮流之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与演变,尤其注意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文学创作对这个总主题的拓展与丰富。还有许多研究者从哲学精神、历史背景、概念演变、具体化及规律性等方面分析了雷达批评主题的合理性、局限性与可能性。如刘青汉就认为,近年来,雷达的文学批评主题已更多地倾向于中国小说的精神能力亟待提高,中国作家的心灵资源、思想资源、灵魂资源、文化资源、生活源亟待补充;雷达从质疑、反叛出发,聚焦于“人的发现”,立足于民族灵魂之重铸,在纷乱无序中面向未来资源精神的探寻,从而形成雷达文学批评的主题演变史。⑦可以说,研究者以雷达的“民族灵魂的重铸”为杠杆,撬动了中国文学主题的多元化。

(二)研究者还分析了雷达文学批评的形象谱系。如李伯勇认为,雷达由于跟农民跟土地有“不解之缘”,他个人的经历气质有亲近和沟通的一面。他一开始写评论,就把情感和笔力倾注于民族的主体——农民身上。对中国当代农民的性格命运他看得真切,把握准确,文学上反映农民性格灵魂命运的佳作,他都能主动地、充满激情地、直捣肺腑地评论。如《芙蓉镇》《人生》《高山下的花环》《河的子孙》《鲁班的子孙》《乡场上》《爬满青藤的木屋》《灵与肉》等作品,更是显示了雷达这方面的胆识和评论之光:把农民当成民族主体,当作一个社会系统;不但能站在本民族本乡土进行系统的历史反思,而且能站在人类思想文化的高度对我们民族进行重新发现、重新认识、重新铸造。⑧

其实,不仅仅如此,古远清等人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49~1989大陆部分)》中还提及由于开阔的批评眼光与心态,使雷达的评论几乎涵括了新时期文学中所有活跃的人物,尤其是对农民、知识分子、改革者、妇女的形象谱系,他把握得更为精准,更为深透。⑨

(三)研究者还注意到,雷达对多余人、城市心态等文学现象的开拓性批评也值得探究;以及对城市居民、工人和那些新兴人类之关注,则显得非常疲弱。另外,研究者还注意到了雷达对正面价值的呼吁,如通过《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一文,雷达就强烈呼吁那些“呼唤爱,引向善,看取光明的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正面造就人的能力”,等等。任东华等人还注意到雷达对关键词之概括与运用,如文学的钙、精神资源、民族心史、诗与史的恢弘画卷、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文学活着、新世纪文学,等等,这些都浓缩了雷达批评的精髓与走向。⑩

三、雷达文学批评形式之研究

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雷达也充分地注意到了文学评论的诸多难题,这就是:如何使深刻的理论文章变得生机勃勃,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评论对象的“意义”与“活力”;如何使文学评论既能够迅速地切近不断变动的文学现实,又不至于因轻巧的说辞而导致自身的苍白,而且还能够因其精辟的论断而使“理论之树长青”;在创作与评论仿如两个“轮子”的前行中,始终能够保持平衡而相互促进,雷达进行了殚精竭虑地探索,尤其是在文学批评形式方面做出了许多堪称“突破”的努力。

研究者对雷达的文学批评形式进行了生动而又丰富多样的总结:(一)以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为基点。在雷达看来,诞生于不同时期的关键词,聚焦了太多的风云变幻;文学发展丰富繁多的事实,在这些关键词中得到了凝固。同时,由于它们过滤了时代的具体内涵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因此,关键词最能体现文学批评的风向标。雷达也在批评实践中对关键词的发明、改造、深化与学术清理,情有独钟,由此形成了雷达别样的文学批评编年。任东华、等人关注到了雷达式的文学命名,如文学的钙、精神能力、精神资源、民族心史、诗与史的恢宏画卷、现实主义冲击波、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原创力的匮乏、焦虑以及拯救,主体意识的强化、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文学活着、新世纪文学,等等。⑪

当然,雷达并不是将这些关键词作为抽象的符号,而是灌注了血肉与情操,也充满了灵魂。杨光祖从反面的形式论证了雷达批评对于概念的灵活使用。他认为,雷达的文学评论不以理论见长,他不像某些评论家,对作品缺乏感觉,更缺乏穿透力,所以导致一旦做起文章来,只好退到概念上,以概念说话,做概念游戏,力图从概念本身的发掘中,找到一条阐释道路,但雷达不是这样的。⑫

(二)以散文风格的随笔体为主体。在对批评前辈的学习中,雷达特别引用了李健吾的观点来表达自己对文学批评家的看法:“他接受一切,一切渗透心灵,然后扬簸糠麸,提供一己与人类两相参考。他之自由是以尊重人之自由为自由。”⑬所以,张睿认为,雷达文辞飞扬华丽,充满了批评家的激情,可以说是一种抒情的随笔体。他文学批评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自己的阅读印象与感悟,因而不像同时期很多批评家那样对作者和作品作居高临下的解读,而是采取与读者和作者平等对话的姿态。也正因为如此,读者在读雷达的文学批评时,可以跟随批评者的笔调所至,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底蕴、思想内涵。⑭

其实,从雷达所出版的《雷达散文》《雷达散文选》《雷达自选集·散文卷》等著作来看,他几乎都把那些非常精美的评论文章选进去了,而且名之为“议论散文”。贾平凹就认为:正是因为雷达将两种文体进行融合,所以显得强悍又不板不滞,腾挪有致,也正得益于他的灵动。可以说,这是雷达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⑮朱军贤认为,在雷达的散文里,贯穿着他对于美与丑、善与恶、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哲理思考。这种基于“在场”感性体验的“渗透现代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不仅成为其散文的一大内容,而且成为其行文的一种方式。大到时代民族,小到人心,都是他思考的对象。既然是思考,就离不开价值判断,而判断的依据,就是作者的人格,其实也就不知不觉回到雷达的文学批评上来。⑯曾小春认为,雷达的评论真挚、率性,感性中透着理性,非常善于捕捉典型形象;雷达保持了从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的评论方式,他的评论风格各异,但都能切中文本,击中核心,到位而精辟。他的文章无法模仿,也不可复制,文笔优美,感觉敏锐,用词酌句极富魅力,情感汪洋恣肆,而这和他豪迈、壮阔、坚定、粗粝的性格是一致的。⑰

(三)语言的创新与特色。雷达以富于气势又充满了诗化的语言,赢得了作者们的高度认可,如李伯勇在谈到雷达的文学评论时就直接说,在面对新的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和创作问题时,他非常注意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汇、自己的笔墨写出自己的评论风貌和色彩,如果说在《小说艺术探胜》上,他的语言还失之浅薄的话,那么在《文学的青春》里,明快变成了深沉,明快中又孕育着峻烈,从而诞生了成熟化、个性化的语言:即“情”“气”“势”交融,产生新的变奏,化合出他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现的闪光篇章。⑱可以说,语言成为雷达文学批评最富诱惑的外饰。

(四)模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李咏吟等人认为,雷达和冯牧、阎纲等人一样,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总是多维度入手去评价新的作品和新的文学形象,逐渐摆脱政治意识,强调感悟、强调独创性、强调时代性、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和使命感,从而超越了单一性的“感悟-鉴赏”批评模式,建构起一个历史的、美学的、文化的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既使雷达在面对熟悉与喜欢的作品时,能够做出深刻的阐释;当然,对于不熟悉、不理解、不喜欢的作家作品,他也很少评价。⑲

研究者认为,雷达从作品分析入手,淋漓大气地进行现象扫描,从而达到对文学思潮的把握,并在不同的文体形式之间穿插自如;这种“模式化”并没有滞胀文学批评的内在生命,而是不断地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潜能,使他在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时,能够不断地超越、不断地破解当代文学的诸多难题。

四、雷达文学批评特色之研究

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雷达大气磅礴的文学批评,在风起云涌的批评群体中别具一格。从对象的选择到方法的运用,再至批评文学的营构,雷达莫不尽心竭力,以不可复制的“这一个”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批评潮流,以至于形成了最具特色的标志“旋转在天空的雷达”。

(一)批评的主观性。在《铸造自己的评论世界》等作品中,雷达认为,评论家作为一个人,是由“知”“情”“意”灌注的能动主体,在批评实践中,这种主体性总会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张扬着批评的现代功能和对文学创作的“二度创造”意义。所以,张睿在梳理近30年感悟批评时就特别指出:作为一个评论家,应该在发掘作品深层底蕴的同时又保护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雷达对一个评论者的基本要求。并且,在雷达的心目中,一部作品所具有的生命活力是作者、读者和评论家共同创造、赋予的。⑳同时,这种主动性不是批评家对作品的粗暴介入、侵略,或者居高临下地解读,而是采取读者和作者平等对话的姿态;它还是积极的、良性的、无限包容的。

(二)理性与激情的结合。这种说法来源于刘再复对雷达某部著作的“序言”;后来,在对雷达批评研讨会的“致辞”中,刘再复再次论及了雷达:“除了具有文学批评家的艺术感觉之外,又因为具有文学史知识素养,从而能理性地把握评论对象的价值分量与价值位置,所以我曾称赞他有一种理想的激情。”(21)陈忠实等人也认为:雷达的文学评论,具有独立的批评精神,有宏阔的历史和文化视野,艺术观察敏锐,文本剖析细致,总能切入底里,非常富于激情,文字很有诗性,这就使他的文学评论赫然醒目,又很耐人寻味。(22)李伯勇也认为:“他的文气酣烈。他属于情感情绪型的评论家,但又不缺少相当的理论深度。他走的是情气势融于一炉的路子,把激情放到理性的模子浇铸出酣烈之文。”(23)尽管变化多端,但“理性的激情”几乎成了雷达的标签,也构建了雷达研究的路径与方向。

(三)感悟性。吴文科认为,雷达的批评鲜活而不教条,雄健而不生涩,挥洒而不飘零;朱向前认为,雷达用激情去燃烧他的思想,使之云蒸霞蔚成一片灿烂的光华,将他的读者照耀与引领;齐凤芹认为,雷达批评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活生生的、浑然一体的生命律动;张睿认为,雷达批评注重文学本体,以及在自己阅读时的直觉感悟,推崇文学化、心灵化、人性化的作品,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文体及形象的抒情的顿悟的语言。总之,感悟批评使雷达在面对作品时,能迅速地调动熔铸了自身生命经验的诸多奇思妙想,从而“立地成佛”般地破解文学作品的诸多不解之谜。(24)

(四)雷达的批评涉猎广泛,又实事求是。王戈、邝邦洪等人认为,雷达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力去感受,用科学的思维辩证法去解释,用独立的理论见解和闪光的文字去表达,面对蓄意而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他不趋炎附雅,不捧杀骂杀,不肢分图解。正是因为保持了这种独立性,所以,他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各种作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俯视着小说创作的千变万化,满腔热情地关注着文学新人的佳品新作,一经发现,便及时评介,尽力发掘作品的时代特征、艺术深度和艺术创新,他的评论重在说理而不夸大其词,切中肯綮而不故弄玄虚,赢得了读者与作者的共同信赖。如对《远村》《芙蓉镇》等作品的评论,对王润滋等作家的“发现”即是典型。(25)

彭金山认为,雷达批评具有“先见性”和穿透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作品的洞察“别具只眼”;微观体察与宏观把握交相辉映,追求正面的价值取向,以及他的无私、宽广胸怀、责任感和顺应时势,等等,都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殊性。(26)

五、雷达文学批评体系之研究

雷达是一个善于实践、更善于思考的批评家,他没有陶醉在就批评论批评的圈套之中,而是以实践为基础,汲取中外文论的丰富营养,以及新时期的“方法论实践”,对批评的本体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此,早在1980 年代初,王戈就发现了苗头:我们高兴地看到,他已显露出建立自己的评论体系的端倪。他不再局限于对具体作品的解析和表明,而是站在更高的视点上,对复杂的文学现象和大量的作品进行纵横比较,作出宏观的把握,提出有关文学观念、文学趋势的理论思考。(27)

近三十年以来,雷达逐步构建起了关键词、文本、现象、理论等递增式的文学批评体系,研究者从他的批评实践及其理论探讨中得到了启发,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概括。

(一)主潮论。1987 年,在梳理新时期十年文学发展时,雷达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新时期文学的十年“总主题”,即新时期文学存在着“一个原动力和一条生命线”,那就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众多作家,呼吸领受了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浓厚空气,日益清醒地反思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不倦地、焦灼地探求着处身今日世界,如何强化民族灵魂的道路。”(28)在后来的批评实践中,雷达还对这个母题予以了纷纭复杂地展开,如: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主题的推衍,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审美精神、长篇小说的第三次高潮,等等。

(二)新现实主义批评方法研究。齐凤芹认为:到了现代主义及各种形式主义批评称霸时期的20 世纪80 年代初,雷达能在方法、理论热的时潮中,不借引外来批评模式,以自己切实的思想和艺术敏感的批评文章给当代文学把舵,显示一位成熟批评家的大气和学养。(29)任东华等人认为,面对着现实主义的公式化和概念化,西方诸种文学批评方法、理论和原则之冲击,繁复多变的口号流派等文学现象,雷达主张冷静置之,进行理智的考察和研究;主张创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新关系、新秩序;努力消除现实主义的历史积弊及其承受的意识形态之“重”,积极地拓展现实主义的界限,辩证地汲取西方批评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以及借鉴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民间文学等学科的有益成分,从而推介并巩固了新现实主义批评在当代文坛的主体地位。(30)

(三)体系之构成。徐兆寿、牛学智从文学主潮、随笔化的批评体式、口语化的批评语式、现实主义小说选择等方面展示了雷达批评的“核心部分”。(31)韩伟则从宏阔大气的批评视野、求实求真的批评向度、温和有力的批评方式、灵活多样的批评文体、标立了真正的批评精神、敏锐深刻的发现者等多个方面战士了雷达批评的“横截面”。(32)任东华、宋俊红等人认为,雷达以世界文学为参照,坚守着批评的独立、尊严与普遍价值,从问题意识、中国特色、本土立场、话语资源、理论谱系、美学机制和学科特色等方面,初步构建了其接地气、接人气的泛批评体系之基本框架。

六、雷达文学批评研究之争鸣与反思

毫无疑问,雷达的文学批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深刻的影响也遭遇了广泛的争鸣。如果说,在《铸造自己的评论世界》等文中,雷达为文学评论仗义申辩的话,那么,在《影响批评文风的几个原因》《真正透彻的批评声音为何总难出现》等文章中,雷达对于自己的、乃至整个文学批评存在的“症结”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他说:“在我看来,文学批评的最大问题与文学创作一样,缺乏创新。这一方面表现在批评理论的陈旧,如相当大一部分批评家,包括我在内,仍然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批评范式,而少有批评家在现代派后现代派文艺批评方面有较大建树,致使很多批评停留在观念的冲突层面;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已经面对世界文学,而批评家们,包括我在内,在世界文学的批评方面缺乏足够的储备。”接着,他又自我反思道:“我们有时甚至会得出这样一种有趣的印象:在一场场作品讨论会之间,在一版版文学评论之上,不能说完全没有真知灼见,但似乎那个真正的批评者一直没有到场,没有发出应有的富于穿透力的声音。”(33)

这种反思,不仅仅是雷达对自己的“批判”,同时也确实指出了其文学批评的某些“匮乏”。尽管在从事文学批评的初期,他就确定了文学评论的系统化、理论化方向,然而却苦恼于找不到有效的突围之路,更担心脱离运动中的创作实践,因此,他真正理解了的作家还是陈忠实、贾平凹、张炜、凌力、莫言这几位。他不像新潮批评家那样熟悉西方哲学和现代思潮,不能用萨特、海德格尔、德里达、福科、拉康的观念来评价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甚至他的心性、志趣、思维习惯都与这些理论科学格格不入,等等。(34)朱向前认为:“统览他的全部文论,关于小说的文体、叙述、结构、语言等文本分析历来甚少,与之相应的是他对先锋小说一派的批评的介入不深和影响不力。”(35)梁胜明、牟豪戎等人认为,雷达对当前文学创作症候的分析还存在不准确、不透彻的现象;李清霞认为,由于雷达以批评家的身份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评奖与作协事务性的工作,这决定了他的评论带有响应主流意识形态召唤的特性。(36)黄璐也立足于概念模糊、话语霸权、丧失严谨性和真实性等纯文学“后遗症”,与雷达进行商榷。(37)

新时期以来,雷达以个人勤勉的批评工作,树起了面向世界建构中国化批评诗学的勃勃雄心,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未必严密、完美,然而,这种努力确实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学术评价场域中,雷达也藉此赢得了许多作家、学者和同道的青睐。通过对其批评之资源、主题、形式、特色、体系和局限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与梳理,我们庶几可发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建设的诸多问题、症结与经验所在,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自信地走向世界进行坚实的铺垫。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评价场域中的文学奖研究”(项目编号:12CZW08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现代化诉求与新时期‘文学评价’制度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2A023)之阶段性成果。

任美衡 衡阳师范学院

文 玲 衡阳师范学院

注释:

①参见张玉能:《深层审美心理与审美现象》,《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 第5 期。

②(25)(27)王戈:《沉实见精神——读雷达的文学评论》,《小说评论》1987 年第4 期。

③(30)任东华:《现代性的诉求——雷达的新现实主义批评片论》,《南方文坛》2006 年第1 期。

④⑫杨光祖:《雷达论》,《南方文坛》2012 年第5 期。

⑤舒晋瑜:《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雷达”——访文学评论家雷达》,《中华读书报》2010 年9 月22 日。

⑥⑩⑪任东华:《论雷达的中国化批评诗学》,《文艺争鸣》2011 年第1 期。

⑦刘青汉:《民族精神的时代同行者——论雷达文学评论的精神特质》,《文艺争鸣》2012 年第7 期。

⑧李伯勇:《情气势的奔突与嬗变——评雷达<蜕变与新潮>》,《当代作家评论》1988 年第6期。

⑨古远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49~1989 大陆部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年版,第471~473 页。

⑬雷达:《铸造自己的评论世界》,《蜕变与新潮》,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 年版,第161 页。

⑭⑳(24)张睿:《近30 年感悟式批评研究》,2009 年度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⑮贾平凹:《读雷达的抒情散文》,《当代作家评论》,1995 年第1 期。

⑯朱军贤:《论九十年代学者散文》,苏州大学2003 届硕士学位论文。

⑰(21)(22)(26)转引自任东华:《本土批评诗学建设的途径与可能——“雷达的文学评论与中国化批评诗学建设研讨会述评》,《小说评论》2013 年第4 期。

⑱李伯勇:《文学评论注意力的转移——评雷达〈小说艺术探胜〉、〈文学的青春〉》,《当代作家评论》1986 年第3 期。

⑲(34)李咏吟:《智者的背影:冯牧、阎纲、雷达的批评论》,《当代作家评论》1996 年第6 期。

(23)(28)雷达:《民族灵魂的重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年版,“序言”第2 页、第379~380页。

(29)齐凤芹:《雷达批评成功缘由之我见》,《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5 年第5 期。

(31)徐兆寿:《雷达的评论世界及其意义》,《文艺争鸣》2011 年第1 期;牛学智:《文学主潮论与“时代主体”探寻——雷达的文学批评世界》,《小说评论》2008 年第4 期。

(32)韩伟:《智者的镜像——雷达批评论》,《小说评论》2004 年第5 期。

(33)雷达:《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何总难出现》,《文汇报》2011 年2 月28 日。

(35)朱向前:《旋转在当代文学天空中的“雷达”——关于雷达评论的提纲》,《当代作家评论》1995 年第1 期。

(36)李清霞:《政治话语与美学话语的整合平衡——论雷达的文学批评》,《文艺争鸣》2012 年第7 期。

(37)黄璐:《中国文学高层与纯文学的永恒》,《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雷达文学
RADAR雷达汽车品牌正式发布,纯电皮卡“浩瀚”出发
浅谈雷达导引系统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班上的“小雷达”
我与文学三十年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