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16-11-26王正宇
王 毅 王正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王 毅 王正宇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实践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应趋于多元化。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历史文化遗存、口述家史及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历史文化遗存 口述家史 微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几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各高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了较多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教学模式。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一)历史文化遗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文化遗存,包括极具代表性的遗址、遗迹、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以及反映城市发展阶段的重要建筑、工业遗产等。国内外有关历史文化遗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代表性的著作有:张爱芹、王以第主编的《红色文化与道德建设研究》,高延龙、曾鹿平主编的《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以上著作均结合区域政治优势论述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代表性的论文有:张泰城、肖发生的《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李康平的《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6期)等。学界有关历史文化遗存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重在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对于反映城市发展阶段的重要建筑、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遗存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以重庆为例,大批抗战内迁工业和三线建设工业,不仅促进了重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且为重庆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女”的三线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最缺失的,也是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最需要培养的。
将历史文化遗存运用于实践教学,既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实践途径。自2015年9月以来,四川外国语大学开展了近一年的有关历史文化遗存的实践考察,将历史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此期间,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重庆抗战时期的白公馆、渣滓洞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点进行实地考察。部分学生,尤其是外地的学生感触颇多,撰写了不同类型的观后感。通过对学生实践作业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参观历史文化遗存这一实践教学形式比单一地课堂教学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纵观近三十多年来,有关口述历史的研究,其代表性的成果有:周新国主编的《 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杨祥银主编的《 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陈墨编的《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沈固朝的《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李乃冰的《口述历史——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新探索》(《图书馆学研究》2008年第9期),孙庆忠的《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等。国内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口述家史实践活动较少。
家风、家训、家规、族规等形式的口述家史资料是中国家族文化的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自2015年10月以来,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开展了近一年的有关口述家史的实践教学,连续开展了两届名为“笔尖下的家史”的征文比赛。获得学生好评,有助于其了解家风、家训、家规、族规等,整理出一批珍贵的口述家史档案,从而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同时,通过对口述家史的撰写,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走访调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在此期间,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面向全校举办了两场专题讲座,即:“我们的家国记忆—口述历史的对象、方法”和“口述家史操作指南”。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国关系,并掌握撰写口述家史的方法。
(三)“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第一次提出微课概念,即: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随着国内学界对微课的研究的增多,有关微课的定义也越来越多,但大多相似。目前,微课已初步运用于实际教学。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较熟练地掌握了微课的制作方法。以中国微课网为例,其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活动得到了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踊跃参与,共收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2万份教学案例,培训指导教师6000余人;其中,政治微课作品有620例,每例作品的点击率都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了3000以上。
微课具有可视化特点。利用微课的可视化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制作精品微课,既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又能快速突破难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日本侵华”知识点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无法去通过视觉感受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因而就无法有效地接受知识。老师制作相应的微课,就可以将日本侵华的相关视频及文字以影片的方式展现出来,清晰可见,也可以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其爱国情怀的培养。
二、结语
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单一的开展普通的课外活动相比,历史文化遗存和口述家史具有实践育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大学生将各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提高其社会调研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考察历史文化遗存的过程中将会更深入地了解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国史、国情,有利于其爱国情怀的培养。大学生在采访长辈和阅读家族文献的过程中,会接受家风、家训、家规、族规等的教育,使其在历史中感悟家族的变迁。微课,不仅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由课程内容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李康平.红色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6).
[2]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
本文系2015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Y155644);201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5SKS022);201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口述家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53098)的阶段性成果。
王毅(1987-),女,汉族,甘肃环县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王正宇(1969-),男,汉族,四川广安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