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艺评论现状、问题、对策和措施研究
2016-11-26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课题组
◎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课题组
文艺现场
云南文艺评论现状、问题、对策和措施研究
◎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课题组
主持人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201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层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贯彻中央精神,云南首先要做的是摸清云南文艺评论的现状,梳理当下云南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探索和研究推动云南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为此,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完成了题为“云南文艺评论现状、问题、对策和措施研究”的课题调研报告,报告针对云南文艺评论的历史、现状、人才、机构、阵地、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为云南文艺评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必将有力推动云南文艺评论工作的繁荣和发展。(蔡雯)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会议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在新形势下,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做得好,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才有保证。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层面受到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各省市党委和政府也相应加强了对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本课题对云南文艺评论现状、问题展开调研,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研究,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参考。
一、云南文艺评论现状
(一)云南文艺评论历史简要回顾
从1950年2月云南全境解放,到云南文联、云南作协陆续成立,云南文艺评论经历了从无到有、在部分领域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发展变化。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云南文艺评论主要集中在云南民间文艺、少数民族文艺特别是独有民族文艺的分析整理和推介评价方面。但总起来说,云南文艺评论与当时云南文艺发展态势不相适应,文艺评论普遍滞后、乏力,基本没有形成具备锐敏目光、审美发现、自觉意识的评论主体。比如文学领域,1950年代到1960年代,云南出现过军旅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高峰,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范围产生重要影响的军旅作家和少数民族作家,但是对上述文学现象的研究分析却开展甚少,即便当时出现过一些评介文章,其中多数也并非由云南本土评论家所完成。在云南产生过全国影响的其他门类艺术如电影、京剧、美术等,也存在类似情况。
当时云南文艺评论队伍主要集中在省文联(作协)、部分高校的文学系、社会科学院的文学研究所等单位。文艺评论作品的发表园地主要集中在《边疆文艺》《云南日报》等报刊开设的评论栏目中。基本没有专职文艺评论家,没有专门的文艺评论阵地。在当时文艺评论队伍中发生过重要作用、如今健在的晓雪,在全国一直以诗名世,但他最早成名之作《生活的牧歌》却是第一部专门研究艾青的诗学论著。周良沛也以诗歌创作著名,后半生却以研究和整理出版中国现代诗歌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那些评论写作起步于1960年代的云南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学者,如今还有评论新作发表者已经不多,且已影响式微。从1980年代开始发表评论作品,并坚持至今的评论写作者,早已成为当下云南文艺评论的中坚力量。
(二)云南文艺评论的组织机构
1、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专家组该专家组由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由文艺处具体组织实施,汇集了昆明地区各文艺门类专家,对全省各门类文学艺术进行综合研究和跟踪反馈。迄今已坚持了15年,出版了简报、专报、专书等数百期(部),对全省文艺发展的宏观态势影响明显。
2、云南省作协以及文学评论委员会主要通过对有重要影响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研讨、对文学新人的发现推荐,来展开文学评论活动。编辑出版专书和内部刊物《文学界》,介绍当年云南文学发展状况。
3、文联系统的文艺评论家协会2009年,昆明市文联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协会即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2010年,云南省文联成立了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随后,昭通、楚雄、文山等地文联陆续成立了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学会)。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是云南文艺评论的主要组织机构,自成立以来,聚集的队伍,搭建的平台,产生的作用,发生的影响比较明显,并呈上升趋势。
4、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时间较早,通过不定期研讨会、内部报纸等方式,展开文学研究活动。如今影响力较弱。
5、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以毛泽东诗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通过不定期研讨会、内部报纸等方式,展开其他旧体诗词研究。
6、其他,如“南社”、部分高校和地区或行业文学社等,因其在文艺评论方面影响力较弱,不赘述。
(三)云南文艺评论的阵地平台
1、刊物(含内部刊物)
(1)目前云南公开出版的文艺评论刊物仅1份,即《边疆文学 文艺评论》,系挂靠《边疆文学》杂志的双月刊,由云南省文联主办,是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机关刊物,由云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具体组织编辑出版。该刊由原内部刊物《云南文艺评论》演变而来。迄今已经公开出版约5年30余期。
(2)《西南学刊》,由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共同主办,从2011年以来,采取“以书代刊”方式公开出版,迄今已经出版7期约300万字,全部文章被全国著名网站《中国知网》等转载,其“西南文学研究”“昆明作家影响力研究”等栏目被多刊转载。
(3)《云南文艺阅评简报》(另有专报、专书等),内刊,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编辑,迄今已经出版数百期,其中多期被省委分管领导做出批示,对云南文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起到推动作用。如对刚刚起步时的“云南映象”的特别关注,对云南建成国内第一个新农村文学基地的专报等。其示范作用比较明显,比如昭通市委宣传部受其影响,联合昭通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15年推出《昭通文艺阅评简报》,成为昭通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
(4)部分公开出版刊物中的文艺评论栏目《滇池》《大家》《百家》《大理文化》《金沙江文艺》《含笑花》等省、市、州公开文学刊物,均在其刊物开设文学(文艺)评论栏目。其中以《滇池》和《大家》较有特色,影响较大。
(5)各州、市、县、区文联主办文艺内刊的文艺评论栏目据统计,云南各州市县区以及部分行业单位,编辑出版有内部文艺刊物120余家,多数均开设有定期或不定期文艺评论栏目。其中以昆明作协编辑的《昆明作家》、昭通昭阳区文联编辑的《乌蒙山》、昭通彝良文联编辑的《彝良文艺》、昆明五华区文联编辑的《五华风》等,所发文艺评论篇幅较大,质量较好。
2、报纸(副刊)
(1)《云南日报》“花潮”副刊文艺评论专版是云南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主流报纸文艺评论阵地。2014年以来,该报加大了文艺评论版面投放力度,对省内文艺态势、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关注力度较大。
(2)《春城晚报》“山茶” 副刊文艺评论专版曾经投入版面较多,近年受市场化制约,已经很少发表文艺评论文章,影响式微。
(3)《都市时报》“风花雪月” 副刊文艺评论专版是昆明市属报纸中,关注文艺问题较多,投入版面和影响较大的一张报纸。
(4)各州市报纸副刊文艺评论专版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
3、丛书等出版物
(1)云南省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云南文艺年度报告》书系 该书系从2000年以来,已经连续出版约15年,每年一部,对上年度云南各文艺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产生的重要影响,均有分类述评式研究报告。2013年该书在架构、视点、行文、评述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质的提升。
(2)省文联编辑出版的《云南文艺年度概况》书系 该书系从2008年以来,基本保持每年出版一部,与省委宣传部所编图书同质化明显,此不赘述。
(3)云南人民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的“80后”文学评论家书系、以及正在陆续推出的“70后”文学评论家书系等。由于该书系着眼于全国年轻批评家,起点较高,视野较阔,因此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4、新媒体
包括云南报业集团所属云南网、昆明报业集团所属昆明信息港以及彩龙网等,均开设有文艺评论性质栏目或页面。但是少有原创文艺评论作品,更少有关注本土文艺作品的评论,基本以采集转载为主。
5、培训与研讨
(1)培训是聚集评论队伍、提升作者素质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一般分“送出去”和“请进来”以及自办培训等几种方式。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均分别组织推荐过会员参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以及中国作协鲁院评论家班的培训,省评论家协会还与中国文联理论室合作举办过全国性文艺评论培训班,与昆明、昭通等地联合举办过数期文艺评论高级研讨培训班。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则着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和评论人才的培训,已经举办多期相关培训及读书班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
(2)研讨是文艺评论最常态的开展活动方式之一。研讨主题可以是某种文艺现象,也可以是某个作家艺术家,或某部具体作品。各级文联、作协、评论家协会每年都组织开展了数次研讨活动。云南一些重要的文艺作品,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到北京或外省市开展研讨,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实效。
6、机构与基地 (排名不分先后)
(1)云南师范大学的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该机构因为诗人于坚的加盟,从2013年以来,每年均举办诗歌节和诗歌研讨,吸引了来自世界和全国的重要诗人与诗歌评论家,正在成为较有影响的一个以诗歌为对象的文艺评论品牌。
(2)云南大学的“云大评刊”是效仿“北大评刊”而组织的一个文艺评论活动,由云南大学教授宋家宏牵头,组织了全省综合性大学青年教师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以省内文学刊物所发作品为主,开展的不定期评论活动。
(3)大理大学的“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是中国文联在全国遴选的首批22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之一。该基地的建立被认为具有强烈的示范和标杆意义。目前刚刚揭牌宣告成立,其效果有待观察。
(4)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前身为云南民族艺术研究所,聚集了一批开展门类艺术研究的中高端文艺评论人才。
(5)昆明文学艺术研究院前身是昆明文学院和昆明文学研究所,该机构依托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近年推出了《云南当代文学简史》《昭通文学三十年》《底层文学真相报告》等一批文艺评论和理论著作,编辑出版了《西南学刊》,并组织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文艺评论培训和研讨活动。
(6)昆明学院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以研究云南本土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为主要对象,同时也关注全国儿童文学态势走向,已经取得一批成果。
(7)昭通学院“昭通文学研究中心” 是研究昭通文学现象和昭通作家群的专门机构。
(8)昭通文学艺术家之家 是立足昭通,联络和服务云南以及全国的一个文艺评论活动平台。每年在这里举办大量的文艺评论和理论研讨、培训活动。
(9)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合办“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基地”自2014年挂牌成立以来,开展了一些研讨和培训活动。但其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建设还有待深化。
(四)、云南文艺评论的队伍构成(排名不分先后)
1、按年龄分
(1)老一代文艺评论家云南老一代文艺评论家是指年龄大约在70岁以上,迄今依然保持着较为旺盛的文艺评论活力的评论家。他们中,有早在1956年即以诗歌美学著作《生活的牧歌》一举成名的晓雪,有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著称的周良沛,有研究西北文学和西南联大文艺现象著称的余斌,有对民族文化研究体会很深的丹增,有对儿童文学研究独有心得的吴然,还有普飞、李丛中、黄尧、汤世杰、张运贵、张永权、李霁宇、张承源、胡廷武、森茂芳等一批至今笔耕不辍的跨界文艺评论家。
(2)中间代文艺评论家中间代文艺评论家是云南文艺评论的主体,他们大多在50—60岁之间,文艺阅历丰富,修养较为深厚,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按年龄梯次,他们有:蔡毅、张宇丹、宋家宏、黄玲、冉隆中、申波、吴为民、李骞、张永刚、胡彦、李森、宋杰、朱霄华、蔡雯、纳张元等人。
(3)新一代文艺评论家包括周明全、蔡丽、马绍玺、王宁、汤海涛、李国豪、黄毅、杨荣昌、夏吟、艾自由、尹宗义、郭鹏群、朱彩梅、符二等人。
2、按职业分
(1)文联(作协)系统的文艺评论从文联(作协)成立以来,就随之伴生了一批文艺评论写作者和组织者。云南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从省到州市县区,都有文联(作协)机构存在,他们是体制内文艺生产的组织实施者,基于自身的创作经验,面对具体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家,面对文艺作品的生产过程,因而他们的文艺评论贴近文本,针对性较强,感性色彩较强,较多着眼于文艺作品的好坏优劣等具体问题。
(2)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文艺评论综合性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因其工作性质,一直存在着一批研究文艺规律和文艺作品的专业工作者。受高校和研究机构注重科研成果,各种定量定性考核的限制,以及强调理论,侧重学理等因素影响,他们的研究普遍比较偏向理论性,有时会出现脱离创作实际。近年受职称评定、数据考评等影响,这种趋势更是有增无减。
(3)媒体和新媒体的文艺评论 媒体和所谓新媒体上出现的文艺批评,受其版面、周期、传播速度等影响,大多追求短平快,注重热点时效,文风比较活泼轻浅,特别注意标题的提炼以吸引眼球。与云南传媒业整体并不发达相一致,云南的媒体和新媒体上出现的文艺评论也比较弱势,现在更是版面和页面均呈现下降趋势。
(4)自由撰稿者的文艺评论伴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云南也有少数的自由撰稿人关注文艺评论,写作了数量不多的一些文艺评论作品。但是总的还不成气候。也有少数农民写作者,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基于自身需要,写作过一些文艺评论作品,比如大理祥云的胡子龙,玉溪峨山的莫凯奥衣蒙等。
3、按涉及文艺门类分
(1)文学评论家在云南文艺评论队伍中,文学评论家一直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从省到州市的文艺评论家协会,从主席副主席到会员构成,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侧重文学评论的写作者。
(2)艺术评论家近年来,就全国甚至世界影响力而言,云南艺术的整体成就在云南文学之上,但是云南艺术的研究批评却在文学评论之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云南艺术评论都有亟待提升空间。在云南艺术诸多领域,与文学关系较为密切的影视艺术评论,其参与人数相对较多,有张宇丹、森茂芳、宋杰、郭鹏群等人侧重影视艺术批评。戏剧方面,有吴卫民、胡耀池等,书法方面,有成联方等,美术方面,有汤海涛等,音乐方面,有申波等。云南多门类艺术批评还存在诸多缺位。
(3)跨界的文化评论家多年来,云南事实上并没有专职文艺评论家,从事文艺评论者基本是兼职、跨界,比如从事文学评论的写作者,基本由作家、教师或科研工作者转型而来。其关注对象和研究方向以及评论写作的随意性、率性特点比较突出。
4、当下成绩比较突出的云南中青年文艺评论家(排名按姓氏笔划)
马绍玺 回族,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著作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申波 现为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音乐学教授,云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会长。
艾自由 现为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会员。
冉隆中 现为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作协理事,一级作家。评论著作多次获奖。
纳张元彝族,现任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云南作协理事。评论著作多次获奖。
汤海涛 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美术评论写作者。评论著作多次获奖。
李森现为云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骞 彝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省作协副主席,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评论著作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吴卫民现为云南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出版大量戏剧理论研究专著,多次获得包括中国文联文艺理论奖等多种奖项。
张宇丹现为云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文艺专家。评论著作多次获奖。
杨荣昌现为楚雄师范学院教师,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会员。
宋杰现为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教授,影视文艺专家。
宋家宏现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多次获得中国文联文艺理论奖等奖项。
周明全现为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助理,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四届客座研究员。评论著作多次获奖。
胡彦现为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授。评论著作多次获奖。
黄玲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评论著作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蔡雯现为云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蔡丽现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蔡毅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多部文艺理论著作并获得大量奖项。
(五)云南文艺评论的影响辐射
1、制造话题并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云南文艺评论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由云南艺术提炼而出的“原生态”艺术概念。践行这一理念最早的作品是音乐舞蹈作品《云南映象》,它由田丰、杨丽萍、万里、晓耕、蒋明初等一批音乐、舞蹈、文学创作者经过田野采风、民间艺术传习等长期积累和创作,最终推出的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艺术作品,其中的艺术理念“原生态”概念,经过专业工作者提炼评介,影响全国,后经过央视全国青歌赛云南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原生态演唱获金奖而得到进一步固化。另一个例子是青年批评家周明全对“80后”文学批评的整体研究,事实上,他通过发表系列访谈,评论,专栏,策划出版书系等活动,成为了中国“80后”文学批评群体最重要的代言人。
2、主动参与到全国话题的云南文艺评论比较突出的例子有:蔡毅对消费时代文学价值观念的研究,宋家宏对张爱玲文学现象的研究,吴卫民对话剧史论的研究等。
3、立足本土进而影响到全国的云南文艺评论比较突出的是对云南昭通文学现象的研究,使这个掩藏于乌蒙大山的作家群体多次受到包括中国作协在内的外界普遍关注。另一个例子是冉隆中坚持多年的对底层文学现象的关注研究,他通过在《文学自由谈》《文学报》《文艺报》等国内重要文艺评论报刊开设专栏,写作大量评论,使这些来自云南本土的文学个案和其中遮蔽的文学真相受到外界持续关注。其专栏评论也由此于2015年10月获得《文学自由谈》创刊30年重要评论奖。
二、云南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
提升云南文艺评论,促进云南文艺繁荣,既存在来自外部社会大环境、创作环境的普遍性问题,也存在来自文联、高校和科研,以及出版媒体等单位这些文艺评论家生存环境的具体问题。
(一)若干带有普遍性问题制约着文艺评论发展和文艺繁荣
1、云南文艺评论发展中虚假繁荣现象比较突出。滥竽充数和重数量轻质量成为普遍现象,影响和危害着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从云南文艺评论产品的供给来看,既有少量精品力作的不时出现,更有次品甚至废品的大量存在。“名家何其多,名作何其少”,包括评论在内的文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没有实现均衡发展,由于原创乏力,复制综合,跟风模仿、颠覆解构风行一时,炒冷饭、翻旧作成为文艺评论的便捷途径,导致“注水”产品屡见不鲜,因而文坛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缺乏见解、溜须拍马、品位不高的所谓文艺评论。
2、思想文化领域价值观紊乱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正确价值观受到冷落甚至嘲笑,一些错误价值观受到欢迎甚至追捧,导致精神文化产品良莠不齐。传播正能量的文艺评论严重缺位。由于青少年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主体,导致一些文艺生产者简单迎合,过分强调娱乐性、热衷于迎合低俗、庸俗、媚俗的部分读者和观众口味,过多追求新奇,颠覆传统,穿越恶搞,精神文化产品滑坡严重。
3、文艺创作急功近利重利轻义情况比较突出。包括评论在内的部分文艺工作者只重市场效益,而放弃精神文化产品必须担负的引导社会责任。从创作生产的态度来看,有些创作者 “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心静气被“一夜成名”的欲望冲动取代,“德艺双馨”的修养操守被商业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有的甚至放弃应有的原则和底线,让经济效益的“有意思”驱逐社会效益的“有意义”,视调侃搞笑为时尚,视恶搞解构为时髦。文艺创作生产者经济利益至上,急功近利已经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4、文艺创作失范、文艺生态失衡、文艺批评失职情况比较突出。从文艺批评的生态来看,当下精品力作匮乏、“三俗”现象突出的背后,是文艺批评的缺位、缺钙乃至一定程度的失语。文艺评论为金钱等各种利益所左右,不够客观公正。一些评论者角色自觉不强,评论品格丧失,被利益绑架。同时,不少评论用语晦涩、故弄玄虚、远离大众,评论文章成为学究文章和职称评审的筹码;有的评论者远离文艺现场,导致评论缺乏针对性,剖析不透,隔靴搔痒,引导力不强。客观公正、说服力强、通俗易懂的文艺批评成了稀缺品,文艺批评呈现功利化、学究化、小众化倾向。
5、媒体宣介文艺导向失误情况比较突出。从媒体宣传的偏好来看,既有积极健康的文艺导向,也有猎奇甚至过火的花边炒作。片面追求点击率、发行量、收视收听率等直接关系经济效益的指标,偏好于吸引人们眼球,追求轰动效应,即时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没有发挥好应有的文艺导向功能。不少媒体炒作明星绯闻、猎奇新闻,对文艺正面宣传明显不足。好的文艺作品很容易被挤压甚至遮蔽淹没。媒体中文艺评论的位置和作用日渐稀薄,文艺批评阵地弃守情况明显。
出现以上新情况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时期;直接原因在于,我们的文艺评论生产引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在文艺评论生产环境日益宽松的情况下得到同步调整完善。具体联系到云南文艺评论实际,在现有条件和现行体制下,文艺评论要上更高台阶,要有更大作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以作为文艺评论组织主体的各级文联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二)文联等相关单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本土文艺评论繁荣发展
1、文联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制约文艺评论发展。文联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文艺创作组织管理机构。作为现行体制内一级单位,在文艺组织管理主业之外,文联当然要担负必不可少的行政事务。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行政事务过多过频,使文联领导和工作人员疲与应付,文件、会议、考核、检查……文联机关工作者成天应付体制内日常事务尚自顾不暇,自然就很少有精力和兴趣放在文艺规律研究上,放在抓作品抓评论出人才上。这样长此以往的后果,不言自明:文艺不仅在社会上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地方的文联自身,也存在自我边缘化。自暴自弃,自轻自贱,无所用心,无所作为的情况,在一些地方甚至还在像瘟疫一样不断蔓延。在那样的地方,文学艺术遭到严重轻视甚至蔑视,作家评论家受到人格轻侮甚至践踏,文学艺术和文艺评论无人问津,文艺的断层比别的地方就更为严重。
文联行政化倾向突出的另一个特点,是文联领导班子配置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过去,各级文联通常在当地作家评论家和艺术家中培养选拔任用领导,并成为一种惯例。如今,各级文联基本由上级机关指定和任命官员(尽管在形式上还是走了通过代表大会选举的程序)。由于各种原因,以前成为制度和惯例的从文艺家中产生文联领导的情况,已经难以为继。加之近年来各级文联主要领导干部交流换岗比较频繁,这对文联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也有一定影响。文联普遍被安排行政官员任职的一个突出弊端,是某些不熟悉文艺规律的职业官员,到文联后,往往喜欢按过去行政工作思维惯性处理文艺事务,对于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基本漠视,对于文艺作品的好坏也基本缺乏认识判断,对于成就越大往往其个性就更突出的作家艺术家,基本不大包容尊重。这样的文联,就很难出优秀文艺和评论作品,更难出大作家大评论家作品。比如昆明所属某县,曾出现一位有较大潜质的小说作者,其发表的小说处女作即被国内主要文学选刊和年度选本选载并获奖,该作者后续发表的小说作品也显示出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但是由于该作者个人生活存在诸多瑕疵,其作品有较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被当地意识形态部门认为是“抹黑乡梓”“丑化官员”的负面作品,因而受到比较简单粗暴的“封杀”。对此,该县文联由于缺乏既懂行又关心热爱文艺人才的专业领导,不能从创作导向上积极影响作者,不能据理力争和实际帮助文学青年,也就采取无所作为的放任态度,一个本来有望造就的基层作者因此自生自灭。
2、文联存在比较严重的空壳化倾向,限制文艺评论发展。文联的空壳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许多县、区级基层文联,虽然有组织,却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平台,人财物以及办公场地不能得到落实的情况,文联工作自然也难以展开。各级文联普遍存在经费不够充足、平台不够充实、包括文艺评论在内的许多好的设想难以实施的情况。文联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如何凸显其联系高端文艺人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优质文艺作品和文艺评论作品的纯公益性质,是各级文联努力的方向,也是解决空壳化的有效途径。
3、文联存在比较严重的专业人才断层倾向,导致其发声无力。与文联空壳化情况相一致的另一倾向,是专业人才断层问题突出。现有专业人才,普遍严重老化。退休、亡故、调离,文联专业人员在自然减员中所剩无几。文联新进人员,又以行政工作人员为主。即便文联所属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考选聘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或对文联专业和事业价值难以真正认同的情况。文联所属协会专业人才情况也与此大致相同。在一轮又一轮人员置换中,文联及协会的专业性、权威性,特殊性,被不断稀释,减弱,长此以往,文联及包括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内的各种协会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也就成为了问题。
文艺人才的断层与文联事业的边缘化有直接关系。社会的需求在本质上决定着人才的流向。社会产生出类拔萃的文艺人才特别是评论人才的低概率,使得大多数爱好者最终选择了放弃和远离。文艺评论对天份的严苛要求,劳动强度的相对较大和所得报酬相对较小,也是很多人退出的重要原因。以文艺评论为例,相当一批严肃文学评论写作者不愿也不可能融入商业写作中,至今还以“吟成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评论写作态度从事批评,其结果往往是评论作品数量少,写作报酬低,社会影响小。一些评论写作者的精神和身体状况都处于低迷状态。比如本届昆明文艺评论家协会,现有主席和几名副主席,身体全部为亚健康状况。
4、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平衡发展状况。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发展严重不平衡,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省会城市与州市文艺创作和评论发展严重不平衡。其次是州市与县区之间文艺创作和评论发展严重不平衡。
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究其两者关系,一个通常的比方说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是从理论上说,二者是并驾齐驱比翼齐飞,谁也不能少了谁,谁也不能离开谁。但是事实上远不是如此也很难如此。往往是文学创作成为主体,而文学评论却成为创作附庸;文学创作参与者众,而文学评论写作者却人丁寥落;文学创作在包括评奖、晋级等方面普遍受到重视,而文学评论基本被长期忽略。从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到文艺创作组织生产部门,对文艺评论采取过分实用主义的使用手段,比如在需要向外造势推荐宣传某些文艺作品时,在需要对内检讨审视研判某些文艺作品时,才会临时性召集评论家开展工作。文艺评论本来就是一项难度大、待遇低、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参与者越来越少,热情越来越低,这个行当也越来越不受重视。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在云南发展就越来越不平衡,在州市县区更是严重不平衡,一些州市县区甚至完全无人从事这项工作。一些地区出现了有苗头的文艺新人,缺乏相应的评论研究等帮扶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有争议的文艺作品,也缺少正确的批评分析引导。缺少文艺评论的参与和引领,其结果,只能是对当地文艺事业发展越来越不利。因此,要改变云南文艺发展相对滞后现状,必须强化指导,在政策、资金、阵地等瓶颈问题上有实际突破,并在对策措施等方面加以调整和落实。
(三)高校、科研、出版、媒体等单位在政策制定、量化考评、经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亦制约着云南本土文艺评论繁荣发展
1、高校和科研的量化考评不利于文艺评论发展。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云南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本土文艺研究还抱有浓厚兴趣,投入的精力,发表的文章,出版的著作多与文艺评论相关。新世纪以来,这种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关注本土、当下的文艺问题和由此撰写的文章,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评估制度中,普遍评价较低,这些文章很难进入核心期刊、转载和引用的数据管理体系,因而也直接影响到写作者晋职晋级和各种利益分配。投入精力大,发表出版难,考核评价低,利益分配少,是影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青年工作者向文艺评论研究和写作倾斜的外部主要原因。尽管若干年来,云南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培养了较多文艺学科的硕士博士,更从外地引进了较多数量的文科教学研究人才,但是真正在文艺评论领域发挥作用并形成气候的还是凤毛麟角。
2、出版和媒体的管理制度不利于文艺评论发展。出版和媒体,原本是文艺评论赖以生存的重要园地,文艺评论文章的发表离不开期刊报纸,文艺研究著作的出版更是离不开出版社。但是在转制改型过程中,出版社不出或少出文艺评论和研究书籍,媒体不发或少发文艺评论文章版面,对最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文艺评论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改革”。这样,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云南本土文艺评论阵地,就几乎丧失殆尽。
3、相关政策也在制约着云南文艺评论的发展。云南省文联和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为了建设文艺评论阵地,采取自创平台的方式,将原办内刊《云南文艺评论》,通过协调《边疆文学》由月刊改旬刊方式,于2009年创办了《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公开刊物,这也是有史以来云南第一份公开出版的文艺评论专刊。其后,为了使云南艺术也得到评论方面的充实加强,又按此思路,创办了《艺术云南》杂志。两份刊物,在人手和经费极其紧张情况下,已经坚持了数年,成效也在慢慢积累放大。但是,由于受期刊管理政策制约影响,这种办刊模式被认为属于一号多刊,存在违规嫌疑,现在一份面临停刊,一份正在整顿。
原有的报刊在大量缩减文艺评论刊发园地,自创的文艺评论刊物又不能顺利得到发展。阵地的缺失,造成云南文艺诸多作品不能及时公开研究分析,文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公开正视和讨论,云南文艺评论写作者和组织者的积极性也受到明显伤害。
三、打造云南文艺评论升级版的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机制建设,为云南文艺评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明辨是非,坚持文艺评论价值导向把关机制要引导文艺创作参与到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要辨析混沌的文艺价值观,短期内见效方式肯定是强化意识形态管控,但是长期和持续发生作用的,无疑是形成风气,形成新的符合主流社会时代要求的审美价值观,这就需要通过加强文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释放正能量。
通过文艺评论的引导,把握好文艺创作生产价值导向,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让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履行好“守门人”“监督员”“理疗师”和“把关者”的职责,加强对创作生产主体的价值规范引导,形成以作品带动评论、以评论促进作品、以机制保障创作和评论双丰收的生动气象。
2、优化环境,形成促进文艺评论发展新机制文艺评论的形而上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价值,但是它可以培育风气,引导兴趣,形成热点,可以优化文艺创作环境,净化文艺欣赏氛围,可以通过对读者、观众和接受者审美趣味的不断提升,促使优美健康文艺作品在发行量和收视率上不断提升。因此,要优化文艺评论的生产环境,使优质文艺评论和优质文艺作品形成良性循环,改变对文艺评论生产那些粗鄙的浅陋的简单管理和评价方式,使之健康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得到更好发展。
3、促进开放,创新文艺评论生产机制要由宣传部门牵头,在文艺政策制定方面加大对文艺评论的倾斜,像抓创作一样抓评论,像给创作投入一样加强对文艺评论的投入,为文艺评论的组织生产单位提供必要的平台帮助,为文艺评论家创造和提供必要的写作环境。比如在保障文艺评论刊物的合法正常运行、保障评论写作者的发表出版和晋职晋级权益等方面,形成制度化保障。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开放,使文艺评论生产机制更趋灵活多样,形成主流主导,百家争鸣,创作、评论与读者互动的良好氛围。
4、加大投入,构建文艺评论激励奖励机制要通过加强文艺评论,改进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激励奖励机制,不断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优势资源集中到示范性好、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上;细化文艺评论的选题立项、创作生产、宣传评介、奖惩措施,制定重点文艺评论项目资助办法,为实现文艺评论精品战略目标提供政策支持;切实做好获奖或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的文艺评论作品的推介,力求发挥文艺评论精品的示范导向作用。争取增加文艺评论创作公共财政经费投入,对部分定单式文艺评论作品实行政府采购,建立文艺评论创作出版奖励机制,以奖代补,以补代投,加大涉及文艺评论项目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保障。注重文艺评论人才的内培外引。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既要培养壮大自身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也要创新思路,放开视野,打破约束,突破常规,广引文艺评论人才。在工作条件、住房、交通、职称评聘、成果评奖、业绩考核等方面创造优惠宽松的环境,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以创新能力、文艺评论研究成果和实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使文艺评论家无后顾之忧,潜心研究,真正做到出文艺评论好作品,出新品,出精品,出人才。设立相应的文艺评论奖励基金,鼓励和激励原创文艺评论,购买服务,营造环境,以多出在全省、全国、国际上有影响的文艺评论精品力作为目标,突出本土特色,打造本土品牌,推出文艺评论精品。建立健全文艺评论精品扶持制度,进一步完善申报、立项、论证、考核等机制,重奖在国际国内取得突出成就的文艺评论家。
(二)落实改进措施,促进云南文艺评论发展进入快车道
1、抓文艺评论精品力作与文艺评论人才队伍是关键
(1)抓文艺评论精品力作,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文艺评论精品,是在国内外都具有影响、对文艺创作有重要指导作用、思想深刻又有可操作价值的优秀评论作品。通常的评判标准,一看传递能量正不正。二看产生影响大不大。三看流传时间长不长。四看原创精神强不强。抓文艺评论精品创作,一要切实把好导向。二要勇于思想解放。三要尊重艺术规律。四要着力破解难题。尤其要鼓励评论工作者围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努力推出一批关注现实题材的评论佳作;要按照立足长远与狠抓当前、依靠本土与借助外力、广泛发动与重点组织相结合的思路,通过整合力量、拓展载体、提高水平,努力改变文艺批评功利化、学究化、边缘化现象,增强文艺宣传引导力、影响力。
(2)强化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文艺繁荣发展的百年大计。一要识才重才,发现和培养评论人才。人才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第一资源,要将文艺评论人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培育人才,推进全国“四个一批”等人才建设工程,重点加强青年评论人才培养,敢于给青年人才压担子,努力为其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二要惜才爱才,用好人才。尊重评论家的劳动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让文艺评论人才创作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三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按照力求所有更求所用的思路,努力引进紧缺人才和名家大师。要加强文艺评论人才组织引导。按照“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推出一批”的思路推进文艺评论精品工程;四要依托专家,建立并使用好文艺评论人才库。发挥好文艺评论精品创作专家咨询委员会、重点文艺项目推进组的指导服务功能;坚持文艺评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跨区域跨行业跨体制整合评论精品创作生产资源、重点评论作品签约等行之有效的机制;优化文艺评论环境,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创新文艺评论评价激励机制,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艺评论激情竞相迸发。
(3)结合云南文艺评论实际的具体举措 结合云南文艺评论实际,在抓云南文艺评论精品力作方面,要建立文艺评论政府采购机制、奖励机制、书籍报刊出版发表补贴机制等,对在重点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出版文艺评论作品的云南评论家,要有明确奖励激励办法,要在各类文艺评奖中专设相关门类文艺评论奖。
在抓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样要出台对文艺评论人才的奖励激励和倾斜办法,在职称评定、量化考核、晋级加薪等方面,对文艺评论和文艺研究人才有相应措施加以适当鼓励。要为各级文联和评论家协会在文艺评论人才培训方面提供制度化常态化的经费保障。
2、抓文艺评论平台搭建和文艺评论品牌塑造是重点
(1)文艺评论平台搭建。文艺评论离不开平台的依托,正如文艺家需要有“家”的依托一样。搭建文艺评论平台,营造评论氛围,是提升文艺评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搭建评论平台,一是建立文艺评论名家工作室。可以成立以文艺评论名家、文艺评论名师命名的工作室,增加文艺评论名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可以成为传习文艺评论技法和指导文艺评论新人的专门场所,并引发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以利文艺评论名家及其技艺的光大传承。二是让文艺评论名家成为专门协会领军人物。要让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文艺评论家成为协会的主席副主席或重要成员,使之成为各种文艺类别、各个艺术流派的聚合之地,充分发挥各文艺专门协会在团结组织联络协调文艺家方面的特殊作用,让文艺专门协会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三是帮助文艺评论名家,成为 “驻校文艺评论名家”。对于一些符合条件,并且有双向需求的文艺评论家,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驻校文艺名家,让他们在学校平台上传道授业,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有与专业所长相关、兴趣爱好相投的稳定职业,又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最直接地影响学生,成为他们热爱文艺评论的榜样和标杆人物。四是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平台。“请进来”既建立评论名家辅导交流平台,针对各种艺术门类人才需求,邀请文艺评论名家讲学,举办文艺评论培训班、评论座谈会、重点作品点评会、作品研讨会、特色文艺评论大讲堂、看稿会、笔会、读书会、展览会等,不断提升文艺评论整体水平。同时,通过“养”项目“养”题材等政策,柔性引进评论名家,借脑生智、借船出海,打造本土题材的文艺评论作品。“走出去”既搭建平台,为本土文艺评论人才赴国内外的更高平台展示评论才能和成果牵线搭桥,最大限度调动文艺评论家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文艺评论家创作潜能,催生更多更好的优秀评论作品。积极开展互访、交流和采风活动,开阔眼界,提升评论水平。同时,尤其是要集中创作和展示中国气派、体现中国人崭新精神风貌、反映本土特色的优秀评论作品,并集中推介一批本土文艺评论人才。五是建立宣传推荐平台。探索建立与权威媒体的合作推介平台,加强与国内权威文艺报纸和权威刊物的合作,通过出专刊、推介作品与作者等,形成文艺评论人才的梯队优势和一大批优秀评论群体,提升文艺评论的群体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力推荐各类优秀评论人才参加挂职、下基层锻炼和深入生活,让他们有机会熟悉了解更广阔的生活,更深刻认识所处的时代,从而为创作更好的文艺评论作品打下基础。六是利用国际和全国性、全省性文艺活动,创造平台,拉动评论,借势发力,争取进位。
(2)文艺评论品牌塑造。着力文艺评论品牌创建,是又一重要工作。品牌需要专业策划,需要精心打造,需要时间积累,需要逐渐培养,才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要从实际出发,着力打造和树立有云南特色的文艺评论品牌。
(3)结合云南文艺评论实际的具体举措。在云大、师大、民大、云艺等综合性高校,规划建立一批云南文艺评论名家工作室,打造云南师大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大理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昭通学院昭通文艺研究中心等一批初具品牌效应的文艺评论平台和品牌,与国内和省内重要文艺报刊合作,设立推荐云南领军文艺评论人才宣介专栏等。
3、抓本土题材评论创新与文艺评论园地建设是捷径
创新文艺评论,要重策划,重规划,特别强调抓本土和本土抓。创作无禁区,评论有选择。对那些关注本土题材或重视云南地缘因素的文艺评论作品,要优先打造,重点扶持,深入研究,强化推荐。对本土文艺评论园地建设,要从政策、人事、资金等多方面提供支持。
(1)通过评论引导,强化本土题材文艺创作。通过加强评论,引导文艺创作者加强包括对地域文化特色题材的挖掘,促进文艺精品从“本土制造”向“本土创造”转变。把文艺创新与挖掘利用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丰厚资源结合起来,与学习吸收人类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与借鉴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和长处结合起来,在继承优良传统、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根植深厚丰富的多种文化资源,组织创作立足地方实际、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创作。
(2)以繁荣评论为中心,提高重点文艺创作和评论的组织化程度。要通过加强评论,把创作项目的组织实施与本土文艺评论精品工程相衔接,重点打造一批关注本土题材或重视云南地缘因素的文艺评论原创作品,形成本土题材、本土人才、本土评论的良性精品生产链。
(3)结合云南文艺评论实际的具体举措。加强云南本土文艺评论创作选题的策划和论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和扶持本土文艺评论精品创作。重视和帮助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及其会刊《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和《艺术云南》杂志,争取申请独立刊号,筹集较为充足经费,在办刊、出书等方面有适当条件,将精力集中在办好文艺评论园地、推出文艺评论精品上来。确立由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介入和主持各艺术门类的评论类评奖工作,使文艺评论在门类艺术中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应有作用。
4、抓评论助推模式和产业助推方式促文艺评论发展
(1)创新文艺评论助推模式,重在定位明确,评价准确,包装到位。以评论助推文艺创作,利用宣传评论和批评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相辅相成,又各自有其独立性。要充分认识和尊重文艺批评的价值规律,使之为助推文艺创作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文艺批评导向。正确认识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的作用和价值,采取切实措施,改变文艺理论研究薄弱和文艺批评堪忧甚至被“边缘化”或者重“评功摆好”等庸俗化甚至商业化的倾向,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支持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做到“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说真话,对事不对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发挥文艺研究和文艺批评的积极引领作用,重塑其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二是强化对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本土文艺发展的专项研究和深入研究,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更上一层楼,为本土文艺创作提供更多的思想和素材支撑。
(2)创新文化产业助推方式,重在改变思路,改善环境。通过加强评论,以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引导文艺创作和生产。借助文艺评论的前瞻性,加强文艺创作的针对性,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认真研究,准确判断,找准市场定位,引导文艺创作和生产,提升其成果利用率和转化率。建立健全文艺创作和评论、生产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评论家的作用,让其参与科学论证、民主决策,避免文艺创作生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进一步探索地方财政对文艺创作和评论、生产和成果展示、利用的投资模式。做好成本核算、绩效评估和监督管理工作。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投入方式,以及政府采购、奖优罚劣、以奖代补、其他补贴等方式,确保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生产投入的公开、透明、规范、长效。处理好文艺创作和评论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正视文艺和评论作品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双重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鼓励企业赞助文艺评论事业,积极扶持那些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文艺评论作品。
(3)结合云南文艺评论实际的具体举措。对文艺评论在文艺创新和创利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要以奖励和分利等形式予以鼓励,要帮助文艺评论组织机构在引进资金、引进项目方面,给予政策、舆论和道义支持。要为文艺评论探索包括市场化机制在内的多种发展途径予以实际具体的帮扶支持。
5、抓文艺评论管理模式的改变力争上台阶
(1)抓文艺评论协会管理模式创新。创新文艺评论家协会管理模式,改变过去“一盘散沙、建而不管”,或者“散碎银子、分完了事”的不作为管理方式,真正体现对评论家尊重、爱护、信任和协会“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按照“分类管理,规范高效,突出重点,协同发展”原则,不断拓展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建设,进一步发挥各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文艺评论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协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实现服务质量的创先争优;建立健全云南省、市(州)、县(区)三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协会工作科学发展;建立健全协会工作考评制度并切实运行。通过各种手段,切实强化协会职能,提高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培养造血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实现良好效益,进一步发挥其在推进文艺评论发展繁荣中的独特作用。
(2)创新文联等与文艺评论关系密切的单位制度建设,夯实支持文艺评论发展的工作基础。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评论发展的要求,文联、高校、媒体等与文艺评论关系密切的相关单位,要搭建有利于文艺评论发展,有利于文艺评论人才发展的工作平台和制度平台,不断提高为文艺评论的服务水平。
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是做好文艺主管部门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文艺评论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为广大文艺评论家服务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工作领域,畅通服务渠道。与评论家交朋友,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之交心。文艺主管部门每一位干部和工作人员,面对评论家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少一点官气,多一点文气,少一点颐指气使,多一点谦虚尊重,要讲真话,动真情,与评论家平等而真诚交往。做好文艺评论工作,“尊重”是核心。尊重评论家,尊重评论创造,要用满腔真情,一颗真心,真诚关心,为评论家多办一些好事、实事,致力于培树一支德艺双馨、阵容强大的文艺评论队伍,实现以好队伍打造好作品这一重要目标。尊重评论家,“真诚”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唯有其诚,行乃实也”,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真正达到“联心”、“联谊”的重要目的。始终把为评论家搞好服务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生命线。要加强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办好名家讲坛、研修班、研讨会、笔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加大扶持力度,拓宽培养渠道,培育一批优秀的文艺评论英才,为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要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推动上级组织向基层单位延伸,向新兴艺术领域延伸。把一些新的文化组织和自由文艺评论从业者纳入工作范围,广泛团结各领域、各门类、各种所有制单位的文艺评论人才。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法。最大限度提升文艺评论队伍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会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努力打造一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高素质的云南文艺评论家队伍。
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课题组(2015年10月)
责任编辑: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