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庭坚词杂记
2016-11-26刘庆云
刘庆云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读黄庭坚词杂记
刘庆云*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黄庭坚词在用韵方面,基本上是严格的,但有个别作品阑入方言,少数作品有前后鼻音混用、入声用韵颇为宽松的现象,其原因与诗严词宽的用韵要求有关,亦与当时语音发展变化相关,与作者在音律追求方面的相对粗疏亦不无关系。又,黄庭坚有的赠妓词如《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一如秦观的某些词作,“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值得重视。又,黄庭坚托为小龙女所作《荆州亭》词,从多方面说明,实为抒发己情之自制词。
关键词用韵;语音变化;身世之感;荆州亭词
对黄庭坚词用韵的归纳与分析
关于宋词的用韵,目前尚无全面、准确的韵书。清代戈载所著《词林正韵》,虽然尚有某种难以避免的不足,不能完全以之作为研究宋代词人用韵的“定则”,但在目前,对我们研究宋词的用韵,仍系一相当重要的依据。
戈氏《词林正韵》将平、上、去三声列为十四部,将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今以《词林正韵》为凭依,研究黄庭坚词的用韵,可以看出其词之用韵绝大部分谨严。据笔者大体统计,其词押平声韵、上去声通押、押入声韵,完全与词韵相合者,有173首,占全部词作180余首(依《全宋词》)的90%。
不仅如此,有的词作,在格律运用上极为精严,如《阮郎归》(又名《醉桃源》等)词,依早出之冯延巳(一作欧阳修)词例,其中四个五言句后三字为平仄平(“风和闻马嘶”“日长蝴蝶飞”“人家帘幕垂”“画梁双燕归”)。黄庭坚所作二首,第一首四个五言句为:“采茶人自忙”“研膏入(入可代平)焙香”“品高闻外江”“都濡春味长”;第二首为“效福堂独木桥体”,五言分别为:“月斜窗外山”“有人思远山”“画屏金博山”“与郎扶玉山”。可谓极为讲究。
又如《醉落魄》词中上下片的尾句五言,多用仄仄仄平仄(第一字可灵活,后面三字,必用仄平仄),如:“不醉怎生得”“玉醴荔枝绿”“一笑是赢得”“点尽鬓边绿”,均是。
另有10%的词作则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
一是押平声韵有错用者
黄氏有两首词将“尤”韵与“豪”韵混用。如《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望中秋、才有几日,十分圆,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谁念云中上功守。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山,应难纵、五湖归棹。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守、斗、昼三字属第十二部“尤”韵的上去声,此韵部字为“独用”,不与他韵通押;而老、草、棹三字分属第八部“萧”“肴”“豪”韵中的上、去声,是为不同韵部混押。又如《木兰花令》:“可怜翡翠随鸡走,学绾双鬟年纪小。见来行待恶怜伊,心性娇痴空解笑。”亦为“尤”“豪”韵混押之例。
二是押平声韵收音m、n混用如《满庭芳》上片:“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东京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用第七部“寒”“删”韵部(n收音)的“关”“烟”“斑”押韵,而阑入十四部“咸”韵中的“凡”(m收音)字。
又如《浣溪沙》:“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前面四个韵脚,均用十四部“覃”“盐”韵部(m收音)字,最后一韵阑入第七部“删”韵部的“环”(n收音)字。
三是押平声韵后鼻音阑入前鼻音或用前鼻音阑入后鼻音
如《满庭芳》词:“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双鹭,荷径拾幽苹。香度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亭、棂、星,属第十一部庚、青韵部(ng收音),而“苹”在古代属第六部“真”韵(n收音)。
又如《桃源忆故人》(“碧天露洗春容净”)用第六部“文”“真”韵部之上去声,但阑入十一部去声“敬”韵之“净”字。
四是平、上、去声通押用前鼻音阑入后鼻音
如《少年心》上片:“对景惹起愁闷。染相思、病成方寸。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倖。斗顿恁、少喜多嗔。”闷、寸、嗔分别属第六部“愿”(半)韵与“真”韵(n收音),而“倖”则属于第十一部“梗”韵(ng收音)。
五是押入声韵有不同韵部混用者
以《醉落魄》四首(首句均为“陶陶兀兀”)之一为例:“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争名争利休休莫。雪月风花,不醉怎生得。邯郸一枕谁忧乐。新诗新事因闲适。东山小妓携丝竹。家里乐天,村里谢安石。”八个韵脚字,其中“竹”属于十五部“屋”韵,“莫”“乐”属十六部“药”韵,“陌”“得”属十七部“陌”韵与“职”韵,“兀”属十八部的“月”韵。则为四部入声韵混用。
除此四首外,混用者尚有:《惜余欢》(“四时美景”),用十九部之“合”“洽”韵混入十六部之“药”韵。《醉落魄》(“苍颜华发”)十八部之“月”“屑”韵与十七部之“质”“职”韵混用。《望远行》(“自见来”)十八部之“物”“月”“黠”韵阑入十七部之“质”韵字。
从以上初步梳理,可知黄庭坚词之创作用韵基本上是严谨的。作为诗人对诗韵极为熟稔,对于前后鼻音的区分,对闭口音与非闭口音的区分,知之甚详,颇为严格,其用“侵”韵(m收音)、“江”“阳”韵、“支”“微”韵、“鱼”“虞”韵,无一错失。
其中明显的误用,乃“豪”“尤”韵的通押。此种情况当与赣西北方言的发音相关。
至于以“m”收音与“n”收音混同者,或前鼻音(n)、后鼻音(ng)混用者,亦是宋词发展到北宋中期较为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一是词的用韵相对于诗的用韵,要显得宽松,酒宴歌席,当筵命笔,有时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仔细加以推敲斟酌,用韵难免有粗疏处;同时,由于歌唱旋律的节奏,相对于诵读,要缓慢一些,抑扬顿挫有更多变化,即使韵脚略微有异,也不易有明显感觉,如同我们唱《义勇军进行曲》,并不感到“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ng)”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n)”有明显的龃龉。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这种韵脚的混用,只是根据诗韵的划分来归纳的。宋人诗韵,先是使用宋代前期编订的《广韵》,而《广韵》的编订又承继了唐代开元年间所编《唐韵》的成果。这样一部韵书,当未及吸取当代语音变化的某些因素,以之作为规范诗作的韵书尚可,而作为依民间音乐、新兴曲调创作的流行歌曲,既可参酌诗韵,同时又须吸取当时流行并活跃于人们口头上的语言。因此,词作的用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音方面的某些变化,如某些以“m”收音的字,其收尾可能弱化,甚或与“n”收音相同。至北宋后期,语音中的某些因素更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如妙解音律、继往开来的大词家周邦彦(1056-1121),其词偶有前后鼻音混用、前鼻音与闭口音混用之例,但寒、删韵(n收音)与覃、咸韵(m收音)混用者多达8例,大体同时的毛滂,则多达13例(毛氏前后鼻音混用、前后鼻音与闭口音混用更多,达30余例),说明闭口音的“m”已进一步弱化,渐向前鼻音“n”转移。
至若入声韵不同韵部的混用,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是与词人对音律和谐美的追求有关。北宋前期的柳永入声韵的运用颇为严格,戈载《词林正韵》的某些入声分部,或即以之作为依据;至北宋中期,情况有所变化,与黄庭坚大体同时的词人如苏轼,押入声韵之词,短调多能用同一韵部,长调则多混合用韵情况,有的词五个入声韵部中,即有四部同时混用,如以《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为例,依次用“客”“识”“却”“得”“月”“节”“雪”“插”“咽”“别”“阙”“发”字,即分属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四个韵部。而大体同时的贺铸、秦观,用入声韵则相对谨严,仅有个别出韵现象。这就说明,黄庭坚与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更多地注重任情挥洒,而对音韵的讲究,相对来说,略显粗疏。这和二人的超旷性格与率性而为的写作风习有一定关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语音的发展史上,宋代大体上处于一个由中古音向近古音变化的过渡时期。除了有的上声字渐变为去声以外,入派三声的情况亦已露端倪。如黄庭坚的《鼓笛令》词(“见来两个宁宁地”)用上去声第三部“寘”“尾” 韵,混入第十七部入声“锡”韵中之“踢”字。此“踢”字即当读为上声。戈载在《词林正韵·发凡》中亦指出宋词中已有入声字派入平、上、去三声的若干例证。这方面牵涉到语音发展变化的问题,还有待语言学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或许,黄庭坚的词作在押韵中出现的一些特殊例证,能为研究宋代语音的发展变化与研究当地方言,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是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对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词的评语。这句评语实也适合对黄庭坚某些词作的评价。
试举黄庭坚在编管广西宜州、途径湖南所作《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词为例: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侭湖南、山明水秀。娉娉嫋嫋,恰近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寻芳载酒,肯落谁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
有人评此词为“狎妓”之作,有人认为此系“赠别词”,有人认为“乃山谷闲情之赋”,有人仅称赏其写美人“得比体之妙”。这些说法并非毫无道理,但鄙意以为都未能深入其里。应该说,此系赠妓感怀之作。
崇宁三年(1104)作者赴宜州(今广西境内)贬所,路经衡阳,邂逅歌舞妓陈湘,意有所属。陈湘亦曾向作者学书求字。作者在另一首《蓦山溪》中称许其“林下有孤芳,不(似)匆匆、成蹊桃李”“斜倚枝,风尘里,不带尘风气”,在《阮郎归》词中赞其“弄妆仍学书”“歌调态,舞功夫,湖南都不如”,甚至想望“他年未厌白髭须,同舟归五湖”。由此可见作者对她的赏识与眷慕。他的相遇陈湘,并非是通常所说的风月场上一段如露水般的艳遇,而是在迁谪途中精神抑郁时,感受到异性的温暖,从她那里获得了某种心灵的慰藉。
词中着力描写了陈湘的心思、容貌、体态,鲜嫩水灵,令人赏心悦目、心旌摇荡。对人物的描绘不追求形似,而重在神似,引人进入一种似可捉摸又不易捉摸的美妙想象,享受到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特殊美感。故此备受人称赏。
但如果仅停留于外在形貌的描摹,则词之意义仅止于一般,以下作者的情感抒发才是词中重点。词人自谓“寻芳载酒”,也曾是杜牧式的风流人物。而你的美丽、你的纯洁、你的神采、你的魅力,正合乎我所追寻的理想红粉佳人形象。至此显得情绪高扬,甚至带有几分豪气。以下陡折,言我之境遇却难遂人愿,“只恐远归来”,你已另嫁他人,如梅之“绿叶成阴子满枝”了,言语中充满怅惘、惋惜。由此再归结到对人生命运的感叹:“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心中期待得到的往往不能如愿,而所得到的却并非自己所期待的,这些都不能由自己来主宰。
黄庭坚年轻时曾怀有不平凡的理想与抱负,他在早年的《蝶恋花》词中高唱道:“海角芳菲留不住。笔下风生,吹入青云去。仙籍有名天赐与,致君事业安排取。要识世间平坦路,当使人人,各有安身处。黑发便逢尧舜主,笑人白首耕南亩。”那时想象中的世路,何等平坦、美好、顺畅!在“尧舜主”的统领下,自己的人生价值将得到充分的实现。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人在太多的时候总是受命运的捉弄,受某种外在力量的摆布,受政治风向、党派斗争的影响,以致宦海沉沦,投荒万里,何曾一身由己!正如苏轼在《临江仙》词中所感叹的:“长恨此身非我有”!所谓“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的“每”字,包含了太多的感慨,既指眼前与心爱者的被迫分离,更融合了自己坎坷的人生体验。
“心情得处,每自不由人”,所流露的不仅仅是词人个人的感受,实在是那一特定历史时期很多文人共有的哀叹。他们都是封建专制和北宋党争的受害者、牺牲者。这些话语,千载之下,读之犹令人感慨生哀。它表达的人生感受,至今犹能引发相似遭遇者的共鸣,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因此,这首词决不是通常所说的“狎妓词”,我们也不能当作一般的“闲情之赋”来读,它有深层时代的、政治的背景,蕴含有一种令人心灵震颤的人生悲剧因素。
《荆州亭》词的作者应为黄庭坚
帘卷曲栏独倚,江展暮云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数点落花乱委,扑漉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关于此词,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21引释惠洪《冷斋夜话》曰:黄鲁直(庭坚)“登荆州江亭,柱间有词曰:‘帘卷曲栏独倚,……。’鲁直读之凄然曰:似为予发也。”夜梦一女子云,堕水死,不得归,登江亭有感而作。“鲁直惊悟,谓所亲曰:‘此必吴城小龙女也。’”[1](P466)故唐圭璋《全宋词》将其归入“宋人依托神仙鬼怪词”一类。
《荆州亭》,又名《江亭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作《清平乐令》)。其词牌万树《词律》卷四收入,并谓:“此原无调名,因题在荆江亭,故以名之。”《康熙词谱》卷六亦收,历代词中惟此一首,谓“无他首可校。”
细绎此作,系远游之人登荆江亭(今湖北境内)所作望乡之词。词作采取顺叙方式,发端即点出主人公“独倚”高栏,以下接写倚阑所见。荆江亭位于长江岸边,词人的家乡“吴头楚尾”(今江西北部,春秋时为吴地上游,楚地下游)亦在长江沿岸,望江,实是望乡。而江空惟见无际暮云,家乡遥在暮云之外,是以伤感之情积压心头,“泪眼不曾晴”是这种感情的外化。苏轼《南乡子·送述古》词有“秋雨晴时泪不晴”语,其描写或受其影响变化而来 。“家在吴头楚尾”一句乃补写独倚、望江、落泪的原因。
前面主要用一个远镜头展示出浩渺无际的江空,把思绪引向遥远的吴头楚尾。后面则以镜头的不断转换来表现人的孤独情怀。“数点落花乱委”是近镜头,一则表明此时正值暮春时节,再则以花之乱舞暗示自己的飘零。词人为排解眼前的漂泊孤凄之感,正在吟诗觅句。突然沙鸥惊起,打断了自己的思路。故推出了沙鸥展翅惊飞的中镜头。追随着沙鸥的飞翔,镜头愈拉愈远, 直至鸥鸟没入苍茫暮色之中。词人的思绪也追随沙鸥的踪迹,飞向那渺远的天际,飞向自己望而不见的家乡。小词集中表现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怀。
近人陈栩、陈小蝶于《考正白香词谱》“荆州亭”词下云:“(黄)山谷欺人,乃伪托神仙,是犹《减兰》之伪托吕岩(洞宾),皆欲以取信于人,冀其传也。”意谓作者即黄庭坚本人。
笔者很认同这种看法,此词系黄庭坚自作而伪托小龙女,以传达自己思乡之情。所谓“似为予发”,实为“予发”己情。
一是从写作时间、地点看,应是作者建中靖国元年(1101)由迁谪地戎州内移,至峡州待命时作。在此同时作者写有《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诗歌,议论时事,缅怀故人,而离故乡多年的思恋之情则寄寓于词。
二是从写作技法来看,该词景观疏朗、阔大,行文洒落,出手不凡。又从词人具有“诗句欲成”的风雅看,从“泪眼不曾晴”的语源来自苏轼词作看,从黄庭坚的家乡义宁(今修水)正处“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看,确乎像是黄庭坚的手笔。应是借小龙女之口,传达自己的乡思。
三是从“吴头楚尾”的语源看,此指称为黄庭坚首创,其《谒金门·戏赠知命》词有“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之句。历来的《辞源》、《辞海》,包括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等,都引用洪刍(驹父)《职方乘》:“豫章之地,吴头楚尾。”或引用祝穆《方舆胜览》中相同的语句。洪氏为黄庭坚的晚辈,生活于南北宋之交,祝氏为南宋人,均晚于黄庭坚,其解释当即渊源于黄氏。故《荆州亭》词谓“家在吴头楚尾”,亦可算是其习用之语了。
四是联系黄氏超旷、洒脱的性格,作词有时并不受常规约束看,借他人之口达己之情,是完全可能的。如所作《江城子》:“新来曾被眼奚搐。不干伏。怎拘束。似梦还真,烦乱损心曲。见面暂时还不见,看不足,惜不足。……”此词牌依惯例押平声韵,而黄词全用入声韵,是词中之惟一特例。《康熙词谱》卷二“江城子”条,注明“因词俚不录”。又如黄氏有《望江东》词:“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只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写自己身在开封府附近的陈留,想望安置在江东太平州芜湖县的家眷,深情款款。[2]这首《望江东》词实为黄氏为表达己情所制新调,可称为前无依傍的“自制词”。万树《词律》卷七、《康熙词谱》卷九均称:“此调只此一词,无别首可校。”联系他在创作中这些特异行为来看,《荆州亭》的创作,无疑是一种伪托他人名义之自作。
参考文献:
[1]释惠洪.冷斋夜话[M]//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蔡厚示.黄庭坚词风管窥[M]//诗词拾萃.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赵成林
*作者简介:刘庆云(1935-),女,湖南长沙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16)02-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