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问题研究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新创跨国人才

鞠 斐

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问题研究

鞠 斐

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是基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呈现的一种全新的创业形态,对于促进创新发展和知识溢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海外人才在华创业的现状入手,客观阐述了在华新创企业存在着成长性不强、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进而深入探究这一全新跨国创业模式的成长特征及发展规律,重点评述了当前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存在的几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绩效的若干建议。

海外人才 在华创业 创业成长

海外人才在华跨国创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情境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创业形态,在华创业及其成长绩效都有其自身的特征。随着新型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政府从法律建设、体制改革、制度完善等方便付诸努力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服务,多年政策实施以来,海外人才在华创建的企业蓬勃发展,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和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但从中长期实践来看,不少海外人才在华新创企业都存在着明显的后劲不足的现象,知识溢出效应也有限。因此,如何帮助海外人才取得跨国创业的成功,保证他们的新创企业持续健康的成长,最大限度的发挥海外人才在华创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已成为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虽然成熟经济背景下展开的创业成长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基于成熟经济得出的创业研究结论未必适用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跨国创业研究与实践。此外,现有研究更多地沿袭了西方工具主义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没有探讨转型经济背景下特定创业企业的内涵、属性、构念、分类问题。因此,本文以新的研究对象拓展跨国创业成长研究,并且深化了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的国际创业理论。

本文从分析了海外人才在华创业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这一全新跨国创业模式的成长特征及发展规律,重点评述了当前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存在的几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绩效的若干建议。

一、海外人才在华创业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持续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设立各项优惠政策、提供各类服务款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海外人才正逐步“智力回流”,由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型经济转型体迁移。2008年以来实施的“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成功设立了数百个创新创业基地,开展了多类海外“引智”活动,吸引了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形成了一大批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由此成为了推过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从知识迁移及溢出的角度来看,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是跨国知识技术转移和国际知识学习的过程和重要途径,能够对本地产生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通过对海外人才在华创业过程不同海外网络中的知识转移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不仅可以丰富国际技术转移理论,拓展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溢出路径研究,而且还可能有效整合发展网络协同理论、创业理论和国际知识学习理论。

然而,在对多家海外人才跨国创业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其创业成功率和成长性并不理想,只有三分之一的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较好,60%的创业企业发展面临各种困难和困境(资料来源于《苏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成长障碍研究》政府研究报告)。从实践上看,虽然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积极提供创业服务,但不少海外人才在华创建的新创企业仍存在创业成长性不强、发展潜力不足以及知识溢出效应有限等问题。

二、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研究

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创业企业,有其自身的创业成长特征,其内涵及其构念维度都与一般创业企业不同。虽然对企业创业成长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理论界对于新型的海外人才在华跨国创业的研究较少。

(一)创业动机的分析

在华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区别于一般的创业者,其拥有海外背景和网络,天生携带着高新科技知识基因,与海外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国际供应商和国际中介组织建立和保持着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因此其在华创业的动机往往是借助已具备的海外网络与政府为吸引“智力回流”而设置本地网络,在双重环境和网络的影响下,将由海外知识积累而成的创业意向或先前经验回国付诸于具体行动。

(二)创业成长的特征

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是对海外和本地资源的综合配置,其收益性与海外网络和本地网络的双重嵌入的紧密程度相关联,其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包含的风险性除受资源重新组合的可行性、新技术的可行性的影响外,还与本地市场的接受度及国际知识学习的持续性相关。

(三)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

(1)海外网络嵌入。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虽具备先天的海外知识技术优势,但其面临的停滞不前、生存能力较弱、难以实现持续成长的问题更为严峻。如何更新利用海外网络,紧密锁定尖端技术的发展动向,持续获得最新的国际资讯,开展新产品国际合作,弥补动力不足的缺陷,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2)本地网络嵌入。与一般本土创业企业不同,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的东道国当地关系网络较薄弱,如何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吸引“智力循环”提供的优惠政策开拓本地网络,克服市场和制度缺陷,获得稀缺资源和市场合法性,与当地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咨询机构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关系至关重要。

三、当前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障碍分析

(一)缺乏管理团队,企业整体绩效不佳

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华新创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一般是高技术科研人员或拥有自身的科研团队,他们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他们在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同时还兼任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承担新创企业的团队管理工作,因其市场敏感性较弱同时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致使企业产生团队冲突现象,影响其整体绩效。

(二)团队技术研发成员少,企业创新性逐步减弱

新技术的研发逐渐成为企业成功经营的核心,虽然在华新创企业中研发人员实力雄厚,但单兵作战的情况较多,人才项目引进过程中团队引进的比较少,靠一人的知识背景和海外网络不利于技术的持续升级及不断推出新产品。长期来看,企业缺乏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创业成长性不强,容易被市场淘汰。

(三)当地资源获取有限,后续学习创新能力减弱

大多数在华新创企业一方面对当地制度政策环境陌生且缺少充足的创业资金,信息不对称使得在华新创企业的资源获取过程变得异常复杂,信息、知识、资金等当地基础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缺乏有关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当地运营知识,又未能与当地其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起交流沟通的渠道,产学研合作不多均导致可获取及共享的技术资源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后续学习创新能力及良性发展。这两方面均提高了创业风险和成本,不利于跨国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四)缺少持续的国际知识学习的刺激,后劲不足

规范的学习可以促进新创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建立动态的竞争机制,为企业带来长期效益。一般企业家可以通过创业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进一步矫正策略,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虽天生携带着高新科技知识基因,但在中国市场与原有部分海外关系断裂,失去了天然国际化的优势,中断了获得国际最新资讯、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研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的先天优势,以上均导致在华新创企业中止了国际知识学习,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致使后劲不足。

四、提升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绩效的建议分析

(一)以战略导向为依据把握不同企业的在华创业问题

不同企业往往选择不同的战略导向,处在相同内外部环境中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战略选择创造出不一样的绩效。但无论以市场为导向还是以创业为导向的新创企业都应关注海外网络和本地网络的耦合机制,均衡投入内部和外部资本,以战略导向为根本针对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提供成长发展思路。

(二)企业着力加大发展潜力空间,增强持续成长性

海外创业者应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跨国创业成长的过程与规律,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加大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培养一直持续创新的技术研发团队。此外,创业者需识别创业成长特征和关键变量,在海外网络和本地网络关系的开发与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特别是研究出不同创业发展阶段和不同情境条件下的双重网络的交互利用方式,通过海外网络的嵌入获得持续的国际知识学习,利用当地网络嵌入获取本土稀缺资源,进而当地资源获取与国际知识学习交互作用共同对海外人才在华创业企业的创立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政府努力提升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效能

虽然海外人才在华创业成长能够促进跨国技术转移和国际知识学习,并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但各地政府在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创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创业成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导致其在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及扶持资助中的盲目性和低效性。政府在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建立项目、人才服务体系,重点产业资金扶持之外,还需完善创业载体建设以及有效对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提高管理能力,扶植企业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不断跟踪其发展,组织专家咨询诊断,帮助布局必要的海内外技术和市场网络,营造创业文化、寻找优势突破。本研究将逐步深入,进一步为政府制定有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以及海外人才创业成长促进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从根本上解决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盲目性以及成长性不足等问题,提升我国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效能。

[1]何会涛,袁勇志.海外人才跨国创业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基于双重网络嵌入视角[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001):1~8.

[2]胡逸,卢迎安.长三角海归海外人才创业政策研究[J].第一资源,2012(008):94~101.

[3]蔡莉,尹苗.新企业初始条件与生存及成长关系研究前沿探析[J].管理世界,2009(10):1~16.

[4]徐丽梅.我国引进海外创业人才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台湾、深圳、无锡的案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32(3):92~96.

[5]朱吉庆.多理论视角下的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8):59~64.

[6]李雪灵,马文杰,白晓晓,任海波.转型经济背景下的新创企业关系网络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5):9~17.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鞠斐(198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遵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金融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新创跨国人才
人才云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陈秋梅 跨国共谱抗疫曲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结句的新创(外一题)——李清照《武陵春》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