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显功夫——浅谈小学语文课前的教材钻研

2016-11-26孙美玲

长江丛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泉城钻研编者

孙美玲

课外显功夫——浅谈小学语文课前的教材钻研

孙美玲

文本不是一篇篇孤立的文章,它是文章的组合。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课前对教材研读的深浅。课前的教材钻研功夫是教师的必修功课。解读文本,要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与编者的意图,获得阅读的亲身感受,还要揣摩文本的语言。

小学语文 文本 课前 教材钻研 编者意图

古人常说:“工夫在诗外”。如果说,创作诗的要旨在于写前的积累酝酿,那么,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课前对教材研读的深浅。课前的教材钻研功夫是教师的必修功课。

解读文本,我认为要做以下几件事。

一、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与编者的意图

文本不是一篇篇孤立的文章,它是文章的组合。一个单元有几篇课文,在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朗读背诵、写字、读写词语的练习。第一学段,课文后面的作业只有写字、朗读(默读)、背诵、简单的词语运用三四项练习,第四册以后增加了阅读理解、词语运用和仿写练习的内容。单元练习也以识、写、读、背为主体,还有习作训练,训练性比较强。

了解编者的意图,重点在搞清楚一组或叫一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主题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异同。如苏教版四上第三组课文:《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这四篇课文,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画卷,尽管画面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人们诗情画意自然环境和愉快劳动的赞美,文中洋溢着浓郁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另外,课后的练习题强调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二、获得阅读的亲身感受与体验

教师在教学前要潜心会文,先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非常重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阅读课文要怀抱真诚真情。阅读的方法自己先细细体味。要想进入文本汲取其精神实质是不容易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必须经历一番寻芳探幽的过程。写文章不容易,读文章自然也不易。方法可按刘勰说的:“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披文入情”,就是熟读文本,细细咀嚼,通过文本的语言形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内心虽然幽深隐微藏在字里行间,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使它显豁,获得情趣与理趣。

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来说话的。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因文而异的。尽管表达的方法不同,但一篇课文必定有一个主旨这是事实存在。教师的亲身感受与体验要注意:(1)教师的亲身感受是指导“多元解读”的基础。(2)文义客观性与解读主观性应辩证统一。

“阅读”是相对的,是“对话”。我读你,你也读我。读山读水,读人;山水和人也读我。人有没有灵性悟性,就看你善不善于对话。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山与水要看作是一种意象,不纯粹是自然。少年单纯,是什么就是什么,中年读出自己的想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年看透了事物的本质、发展的规律,看得简约了。读山读水不同时期会读出不同的内涵。

三、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

文本的“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宗白华语)我们读文本就得把字词句篇细细咀嚼一遍,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又回到整体,做到了如指掌。

如四上《泉城》共有6个自然段,头和尾总写,可谓凤头豹尾。开头这样写: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泉、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这个凤头文采斐然:先总写一句,接着用4个“有的”从“视”“听”的角度绘色绘声地进行状写,句式整齐词语丰富。4个“有的”写法有变化,前两个从看到的角度写的,用“好像”什么来比喻;后两个从听到的角度写,用“听起来如”什么来比喻。末了一句承上启下,七十二泉不必也不可能都写,选择最著名最具特点的四个泉作重点介绍。接下来中间4个自然段分别写四个名泉。这四个泉的写法大同小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同样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词各不相同,珍珠泉“涌”,五龙潭“汇注”而成,黑虎泉水“喷吐”,趵突泉水从泉底往上“冒”。还有,那些写得特别精彩的句子值得品味与欣赏,如写珍珠泉水:“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句中连用6个“忽”,道尽了珍珠泉“涌”出的泉水之“神奇”,这样的语言催人遐想。文章收尾短促有力,并与文题照应,点出济南泉水“天下闻名”,人们称之为“泉城”。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包含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作者的智慧与玄机都藏在语言形式中,所以妥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很自然的。解读时采用的方法,可按南宋学者陈善提出的“出入法”,“始当求其入,见得亲切;终当求其出,用得透脱”。意为先深入理解文本,领会主旨,产生共鸣,再回到读者的立场,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一番思考评价。

[1]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M].唐朝.

[2]刘勰.文心雕龙[M].南北朝.

[3]郭茂红.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新课程研究,2011(06).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高良涧小学)

猜你喜欢

泉城钻研编者
《翼教丛编》编者问题考辨
Desire for Youth
乐在钻研中
《曲艺泉城》
邂逅泉城
夜“泉城”消费地图
因式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秋游泉城五龙潭(外三首)
汉字新解
作者·编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