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
2016-11-26万昱
万 昱
论语言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
万 昱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速度有了长久的提升,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语言教学方面也需要不断扩展、不断创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及机械式灌输模式应该进行一定改变,只有让语言教学充满创新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展现语言的本质意义。如何通过在语言教学中添加创新思维,来实现学生语言功底的提高是目前炙手可热的话题。本篇论文将对语言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展开详细论述。
语言教学 创新性 思维培养
一、语言教学中的创造性
(一)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有效开展语言教学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讲师必须具有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思维,相反如果人类语言没有得到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度也将受到巨大限制。从这一层次理解的话,语言教学与思维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教学的实际作用也是十分重要,倘若学校以及教师没有正确对待以及开展语言教学工作,势必会影响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与发展。如何能够通过语言教学来最大限度实现学生思维的培养,是近些年来相关学者一直关注的话题,通过不断研究发现,语言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引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也能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人们对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认知过程,随着创新性思维不断被引进到教学的领域中,人们的认知能力都会得到长久的提升。
(二)使得知识发生质变
语言教学的实际意义就是使知识被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并不断弘扬和发展。现如今,知识的获取方式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更多的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形式将知识传递到各个角落。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观念,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准确性是无可厚非的,不能得到学生的质疑,学生必须接受和吸收,自然而然,知识的创新性受到巨大限制。传统的教学体系也遏制了知识的生命力,许多优秀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发展。所以,现在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智慧是否可以通过语言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授?语言教学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智慧的累积么?根据现代学者的多年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只要语言教学中创新性得到延续,知识的传授以及智慧的传递工作一定会得到有效开展。
二、语言与思维及知识的联系
(一)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如同人类的大脑,将客观世界通过分析、理解进行正确的反馈,语言就如同大脑通过反馈客观世界后获取到的成果。只要人类不断的接触社会、了解世界,思维和语言就是共同存在的,思维在不断推动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语言也正在用最清晰的表述形式将思维展现出来。我国语言学家高名凯就曾经说过,语言与思维是统一的,倘若语言是外在,那么思维就是内部,二者融会贯通,相依为命。
(二)语言与知识的联系
语言与知识组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展现人类发展史,共同反映出人类智慧不断积累的成果,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一内容将得到进一步深化。西方国家学者就曾对知识与语言的联系展开论述,他认为知识是人类文明的最丰硕的成果,而语言更能体现人类最独特的一面。语言教学的有效开展实则是将语言与知识进行整合,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把知识传递出去。总而言之,知识中包括了语言,语言中渗透着知识,二者唇齿相依,将人类文明不断弘扬下去。
三、语言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联想想象方法
一个人如果能够快速获取到即时信息,那么此人的语言能力一定很出色,就好比将语言知识在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大脑的感知芯片中,所以不难发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出众,对文字进行分析的过程也会十分迅速。在语言教学中添加创新性思维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联想想象法,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培养其思维的跨度,让学生不会对所学知识感觉乏味。
(二)感知生活方法
语言教学的创新性思维培养策略还包含一种方法,即感知生活方法,语言的学习不能单单只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更多的要去体察生活、感悟人生。只有不断积累生活的点滴,才能有着越来越真情实意的想法。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要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一个很难以理解的大道理,其实在生活中却很容易让人明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开始主动摸索,自己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着高深的道理,并付之于行动。从锻炼中获取感悟,从生活中训练创新性思维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结论
语言教学不是枯燥、僵化的活动,从实际意义方面理解,语言教学更多的承担着人类知识传承的重任。所以首先应该分析语言与知识、语言与思维的本质联系,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寻找到语言教学的最好途径。其次,要理解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智慧的展现形式,通过全方位考虑影响因素,来不断完善语言教学的进程。语言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工作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挖掘,才能将学生潜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本篇论文主要从语言与思维及知识的联系语言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1]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5.
[3]邹嘉彦.语言接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都匀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