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及其译本《赵氏孤儿》探析

2016-11-26梅莹莹

长江丛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屠岸贾赵氏孤儿赵氏

梅莹莹

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及其译本《赵氏孤儿》探析

梅莹莹

法国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潜心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为东学西传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赵氏孤儿》的法译文是他影响最为深广的成就,关于其译文的传播和影响国内学者已经有大量研究,而本文主要探析马若瑟的翻译动机及其翻译方法。

马若瑟 《赵氏孤儿》

马若瑟(Joseph Henri Marie de Prémare,1666-1736)是法国早期来华传教士中的一员,于1698年11月到达中国,在华38年,终其一生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为东学西传做出了重要贡献。马若瑟曾和索隐派代表人物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一同研究过《易经》,他的众多著作如《中国古籍中之基督教主要教条之遗迹》、《易经理解》、《六书实义》、《中国人论世界古代史》和《儒交信》等都和他的索隐派神学观点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其索隐神学观点探究其翻译《赵氏孤儿》的动机,并对照原文评析其翻译方法。

一、来华原因及其中文造诣

十七世纪后期康熙成为清朝的统治者之后,出于对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优待在华传教士,对外政策相对开放,任命一些传教士在钦天监担任职务,或在宫廷内担任御用教师、画师、乐师、翻译等。时任钦天监监副的比利时教士南怀仁委派教士柏应理晋见法王路易十四,请求其派些教士来华传教。而路易十四为了扩张法国的势力,选派出了六位法国耶稣会教士来华,其中五人于1688年2月7日抵达了北京。但最后只有白晋和张诚两位教士被康熙留在宫廷任职,他们将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中国,为清朝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得康熙皇帝的赞赏和信任。“由于听了白晋的介绍,康熙帝萌发了要依法国的模式在中国建立一个科学院的想法。他任命白晋为特使,派他到法国招来有学识的耶稣会士来中国建立科学院,同时建立法国皇帝和中国皇帝的联系。”[1]于是,1698年3月7日,白晋带着路易十四为康熙准备的礼物,和包括马若瑟在内的八位耶稣会教士一起登上了驶往中国的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在船上航行期间,马若瑟就认定了来华后将以“中国的诗歌和文字”为研究领域[2]。

他来到中国后潜心研究中文并阅读了大量中文书籍,在来华30年时,为了帮助欧洲传教士及学者学习和研究中文,他编写了教材《汉语札记》,拉丁文标题为Notitia Lingae Sinicae,又译《中国语言志略》或《中国语文札记》,从中国各类文献中引用的例句达一万三千余条。此书随后在欧洲得到了很大的赞赏,后人因而公认马若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有着精深的造诣。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评价说“还没有哪一本关于汉语的书,像《汉语札记》一样把这些难点讲解得如此透彻......也许今后会有人用比马若瑟更好的方法来教授汉语,但很难再有一个欧洲人能像他那样全面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鉴赏中国文学的内涵”。

马若瑟对于东学西传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首先将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翻译成了法语。

二、翻译《赵氏孤儿》的动机

马若瑟阅读过如此多的中文小说和戏剧,为何在众多元剧中选择了《赵氏孤儿》来翻译?这也许是出于马若瑟的索隐派神学观,即中国古籍和经典里存在着基督教上帝的启示。丹麦学者龙伯格认为马若瑟读过法国耶稣会教士于埃(Pierre-Daniel Huet,1630-1721)的主要著作《福音的证明》(Demonstratio Evangelica,1679),而于埃在这本书里提出“任何文明中的英雄人物和伟大领袖都是以摩西作为原型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恰恰和《圣经》中摩西的故事有着相似之处。《赵氏孤儿》中受宠的奸臣屠岸贾残暴狠毒,为了追杀赵氏孤儿下令将全国一个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全杀死,但孤儿最终被义士程婴救出并隐藏身份抚养长大,后来过继给屠岸贾当儿子,最后程婴告诉了孤儿他的身世,孤儿于是除掉屠岸贾报了家仇。《圣经》中埃及法老怕以色列民过于强盛,就苦待他们并下令把以色列人刚出生的男孩子都杀死,法老的女儿见刚出生的摩西可怜就将他救下收他做养子,上帝在摩西长大后派他解救以色列民,摩西在上帝的帮助下与法老斗争胜利,终于成功将被奴役的以色列民从法老手中救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赵氏孤儿和摩西都是在婴儿屠杀中的幸存者,后来又和屠杀者有着近距离的关系,最后在与屠杀者的斗争中都取得了胜利。

除此之外,《赵氏孤儿》第二折中程婴为救赵氏孤儿和全国婴儿的性命,将自己在襁褓中的亲生儿子替换了赵氏孤儿,于是程婴的儿子被屠岸贾当作赵氏孤儿杀死,而赵氏孤儿就被程婴像亲生儿子一样地抚养。这和《圣经》所讲上帝派独生子耶稣来到世间做“替罪羔羊”,使世人得救赎的故事有着相似之处。由此可见,马若瑟就是因为这部元剧中含有众多基督教元素,可以印证他的索隐派神学观而翻译了此剧。

三、译文评析

马若瑟也许是考虑到欧洲读者的理解能力所以部分翻译了《赵氏孤儿》的唱词和宾白。有学者认为马若瑟的译文删去了原文所有唱词,然而我们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出,有些唱词马若瑟虽没有翻译,但是有的唱词马若瑟采用了意译或变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了出来。例如,原文第一折韩厥的唱词“你本是赵盾家堂上宾,我须是屠岸贾门下人。你便藏着那未满月麒麟种”,马若瑟的译文为“Tu es de la maison de Tchao; je suis soumis à Tou ngan cou; il faut nécessairement que tu emportes ce jeune Kilin,qui n’a pas encore un mois.”(你是赵家的人,我听从于屠岸贾,你必定带走了未满月的麒麟儿)。我们看到马若瑟虽然没有逐字翻译,但此处唱词的译文和原文是基本相符的。

原文楔子里赵朔的唱词“分付了腮边雨泪流,俺一句一回愁;待孩儿他年长后,着与俺这三百口,可兀的报冤仇。”马若瑟的译文为“il rappelle à la princesse,en chantant,les derniers avis qu’il lui avait donnés.”(他唱着提醒公主他刚才说过的那些遗言)。原文第一折韩厥的唱道“有一日怒了亡苍,恼了下民,怎不怕沸腾腾万口争谈沦,天也显着个青脸儿不饶人”,马若瑟的译文为“Il chante encore,et menace Ngan cou des châtiments du Ciel.”(他接着唱,用上天的惩罚来威胁屠岸贾。)对于这些唱词马若瑟也没有严格按照原文翻译,而采用了译述的翻译方法。马若瑟对原文的唱词或者不译或者意译或者译述,也许是因为他认为“有些戏剧中的唱词很难听懂,尤其是对欧洲人来说更为困难。因为其中充斥着我们根本不习惯的隐喻和矫揉造作的内容。”[3]

另外,马若瑟并没有把所有的宾白都翻译了。例如,原文第一折程婴的说白“我抱着这药箱......我与小舍人性命都得活也。”马若瑟并未翻译。而原文第一折中韩厥两次叫回程婴问话,两次非常相似的对白,马若瑟却只翻译了一遍,这样的处理虽然不影响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但不能展现原文所渲染的紧张气氛和韩厥矛盾的心理。

四、结语

尽管马若瑟的法译文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它在对西方文化和政治的影响上是深远地。这份法译文于1734年被刊印在巴黎《法兰西时报》,1735年被刊印在法国汉学家杜赫德主编的《中华帝国志》第3卷内,随后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1736年英国人查理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es)翻译了《中华帝国志》,这份法译文就有了英文版,1747年有了德文版,1774年有了俄文版。法国文豪伏尔泰在读过马若瑟的译文后称赞“《赵氏孤儿》是一篇宝贵的大作,它使人了解中国精神,有甚于人们对这个大帝国所曾和将作的一切陈述”[4],于是改编创作了剧本《中国孤儿》。伏尔泰在《中国孤儿》里展现了其反对专制,主张理性和宽容的启蒙主义思想,此剧于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剧院上演,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英国剧作家阿瑟莫菲(Arthur Murphy)看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受到触动,将其内容稍作改动,着重描写国仇家恨,于1759 年4月22日搬上英国的戏剧舞台,因为正值英法七年战争,其宣扬爱祖国爱自由的剧情在英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因此,马若瑟首先将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传播到了西方,为法国汉学的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德)柯兰霓.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26.

[2](丹麦)龙伯格.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3](法)陈艳霞.华乐西传法兰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孟华.伏尔泰与孔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梅莹莹,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法文化交流、法语教学。

猜你喜欢

屠岸贾赵氏孤儿赵氏
《赵氏孤儿》
三十六计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应县河疃村赵氏家族4年对49位优秀学子颁发励志奖牌
门 客
赵氏孤儿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程婴妻给我的感动与叹息
药王孙思邈
赵氏的祖先造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