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比同课异构 探讨高效课堂

2016-11-25李进

物理教学探讨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摩擦力

李进

摘 要:针对滨州市高中物理教研活动中两节“摩擦力”观摩课,从课题引入、规律探究、课堂小结等方面进行对比,思考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劣,交流由此引发的对高效课堂的思考。

关键词:同课异构;摩擦力;摩擦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75-3

1 对比课题引入——高效课堂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课堂导入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张老师采用“夺尺比赛”这一学生活动引入新课:请一位身体强壮的男同学和一位小巧玲珑的女同学分别用自己的中指和食指夹紧一把尺子的两端,其他手指并拢,用力向后拉。男同学那一端的尺子上涂抹了一薄层洁面乳,结果女同学取胜。然后,让该男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由此引出摩擦力。

而笔者先在课件上打出问题:前两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研究了重力和弹力?请学生思考回答后进行概括——定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再进一步指出这节课我们也将沿着这条思路开启对摩擦力的研究之旅。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的初高中物理采用“螺旋式课程”设计,初高中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群”(如:力、热、电等)[1]相同,只是高中课程对相应的概念、规律进行了拓展和加深。张老师授课时,学生对“夺尺比赛”的游戏并不感到新奇有趣,因为在初中摩擦力的学习中,很多同学都做过这个游戏,自然知道尺子上的“奥秘”,因此这样的设计是不适切的。笔者认为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从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提高思维的深度,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提升。学习就是研究,研究先要明确研究内容,因此,做为该课题的引入,可以从明确研究内容入手,通过提问、学生间补充回答及师生共同概括,学生会对性质力的研究思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样的处理看似平淡,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2 对比规律探究——高效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深入的思考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而难点在于理解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以及对摩擦力大小规律的探究。

2.1 探究摩擦力的方向

笔者与张老师都用条刷作为器材探究摩擦力的方向,但是有着不同的教学设计。

张老师将条刷放在桌面的木板上,进行演示实验。(见表1)

而笔者则采用了“边教边实验”的教学形式,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把条刷,先通过演示在手臂上推条刷,明确了刷毛弯曲方向与摩擦力方向的关系,然后提出问题,请学生设计实验,演示并说明问题。(见表2)

物理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实有效地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观察,并引发对物理规律的深入思考。从教学形式上看,笔者采用“边教边实验”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并从近处观察实验现象,在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方面比“演示实验”效果好;从教学设计上看,张老师亲自演示了实验的整个过程,观察指导语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学生的观察与思考都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表述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基本规律。然后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器材,变演示实验为随堂实验,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展示对问题的思考,并进行概括总结。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普遍,印象更深刻,思考更深入,学习效果更好。

2.2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

(1)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笔者和张老师都采用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用“记忆弹簧秤”(指针滑槽内卡着小纸团)缓慢拉动静止的木块直至木块运动,让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张老师逐步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步操作,同时总结出结论。笔者在介绍了“记忆弹簧秤”的特点之后,在课件上展示了实验的操作规范和三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并做出总结。(见表3)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

张老师直接展示并介绍了实验仪器之后,就开始介绍实验方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把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也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思路清晰,讲解到位,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整个过程中教师的铺垫太多,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验器材,先让学生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再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分组设计实验方法,并尝试操作,检验方案的可行性。然后,进行小组间方案的展示与交流,分析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确定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分组实验。在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也让学生自己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并独立处理数据。完成之后,各小组用投影仪展示数据处理结果并概括得出结论。

笔者以上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科学分析的能力,合理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正确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综合处理数据和分析误差的能力,反思操作过程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相互协同、互帮互学的能力[2]。

3 对比课堂总结——高效课堂要显化科学方法教育

张老师在课堂总结时,又复述了一遍本节课的知识,强调了知识要点。笔者则先请几位同学谈了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同学们也主要是从知识层面来说的。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了几个重要的探究过程,并进一步指出了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我们运用的科学方法:在探究摩擦力方向和摩擦力大小的过程中我们都采用了实验归纳法。具体实验中,用毛刷刷毛的弯曲方向表示摩擦力的方向,体现了“放大法”的应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了“图像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效工具。[3]物理学上的任何重大进展,都是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的。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非同寻常的教育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物理教材的编写,对物理知识采用了显化处理,而对物理科学方法采用了隐处理,即不明文写出,这就造成了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困难。因此,只有显化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笔者在设计本节课的规律探究时以“实验归纳法”为核心。实验归纳法的基础是实验,因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验材料和科学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践,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来感悟物理学的奥妙,并在总结部分通过回顾进一步显化了科学方法教育。

笔者通过对两堂课的对比分析,深切感受到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不同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我们要构建出互动、和谐、体验式的高效课堂,就要在认真研究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创设丰富、适切且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并显化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开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军,余国祥.物理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76.

[2]唐一鸣.物理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03.

[3]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95.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摩擦力
从同课异构看高中历史学考教学难度的控制
同课异构理念在美术课堂中的认识
浅谈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神奇的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