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由奔跑
2016-11-25朱红健
朱红健
案例描述:
科学活动“泡泡乐”源于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常玩、乐玩的“吹泡泡器”,老师将这些工具改装、整理后搬到了科学探索活动中,生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索活动。和以往的区角游戏不同的是,老师这次不是让幼儿拿着工具去吹泡泡,而是把重点放在观察各种工具形成的“肥皂膜”上。首先老师提供平面的、各种形状的泡泡器让幼儿尝试变出“肥皂膜” 提供正方体,让孩子尝试将其入水,观察变出的“肥皂膜” 在正方体一次入水形成膜后,再次入水,观察肥皂膜的变化 实践其他立体形状的模具一次、两次、三次入水后“肥皂膜”的变化。整个活动老师就像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跑道”,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各自的“起点”上,以不同的“速度”,采用不同的“路线”自由奔跑,他们获得了成功,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分析思考:
一、于共同猜想之间,引入探究“跑道”
科学探究活动开始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问题之后,科学探究活动的下一个环节就是解决问题。当人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猜测性的也就是尚未经过验证的答案时,这个猜测性的尚未经过验证的答案就是猜想。猜想使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注意力得到增强。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积极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来产生疑问。“泡泡乐”活动中老师设置各种疑问,并和孩子共同猜想,启发幼儿观察、想象、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让孩子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去实验。例如,A出示各种平面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后,师提问:“什么工具?什么形状?吹出泡泡会是什么形状?”
(当时让台下听课的我也饶有兴趣地思考了一下,是不是方的形状能吹出方形泡泡、三角形能吹出三角形泡泡来?带着这样的猜想,老师们拭目以待。然后老师让孩子去操作实践,结果发现“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B接着出示立体模型时,老师说:“我有个想法,如果把这个正方体放进肥皂水里,肥皂膜会是什么形状?猜一猜。”
幼儿1:正方形。
幼儿2:不知道。
幼儿3:我去试一试。
……
(这个设疑,引发了孩子们好奇和猜想,立刻就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在幼儿实践后发现原来会形成“滑滑梯”“蝴蝶型”的形状。)
C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把蝴蝶膜一样连接的肥皂膜再次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孩子们纷纷猜测自己的观点……
(此时,别说幼儿的探究热情很高,我想台下的很多老师也是好奇地在心里猜想“会是什么样子呢?”)
最后在孩子们实验都成功后,老师又出示一个“三轮锥”引发幼儿猜想,教师:“这个工具放到肥皂水里能形成什么样的肥皂膜?”再次鼓励孩子去猜想。
(当时我的猜想是,“会不会是中间有个三角形呢?”结果中间是个圆形。)
本次活动中老师用猜想成功使让幼儿产生我要去试试看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把孩子引入到探究“跑道”唤起他们积极探究的意识。
二、于偶然生成之机,引领方向“奔跑”
在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孩子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按部就班的,常常会有反复操作或机械摆弄一样东西的情形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孩子的探索处于“高原状态”,遇到一时难以突破的困难,此时教师就应适时地通过语言、动作、材料,帮助孩子走出“高原状态”,使孩子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例如,在第一次入水形成“蝴蝶膜”后再放一次入水,形成中间一个正方形膜的成功率是有偶然性的,第二次入水必须是工具入水不高于水面才能成功。如果教师不引领,有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发现能生成小正方形。此时老师巧用相机拍摄并上传功能,真实展示成功实验结果,解决了这个难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儿猜想、假设、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事实依据,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让失败的孩子一味地等待与旁观,就会导致幼儿失败情绪体验程度过强,探索激情遭遇钳制,从而扼杀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蔡老师这样的一个展示方法在交流环节使用,不仅大大降低了实验记录的难度,节约了时间,也把结果变成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成功的孩子体验到成功和分享的快乐,也让遇到挫折没有成功的孩子取得经验,为孩子们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在各自“起跑点”自由“奔跑”节约了时间、指引了方向。
三、于欣赏观察之中,插入适度“助跑”
应用教育的智慧与教育的策略为孩子助跑则是一门科学,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探究的“跑道”上尽情奔跑时,作为老师应适时、适度“助跑”。本次活动中,蔡老师及时抓住孩子在探索中的闪光点,欣赏孩子的探索实践行为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发现,引起孩子的思考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探索的成功,帮助幼儿“助跑”。活动中老师尊重幼儿的兴趣,学会理解与欣赏他们,老师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细节,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发现,以及他们的闪光点。
比如:在第一次操作结束时,老师发现有孩子动作大,把肥皂水被搅和产生泡泡影响下次操作时,她特意问了孩子“小泡泡哪里来?”“怎么做才能不影响实验效果?使这个水很稳定?”让孩子自己得出操作方法:“动作要轻”“不能碰到膜上”“不能搅动水”。教师有时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至于这些建议幼儿是否采纳,则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即使他们做了错误的决定也无妨,因为那也是一种学习经验的获得。
在操作习惯的培养上,她发现有个幼儿在操作后把毛巾叠整齐了,她表扬她“你真细心。”潜移默化地强化了操作时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幼儿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新的体验,老师还以同伴的身份为幼儿加油!“你的方法真不错,来试试!”“你的这个膜真完美!”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幼儿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他们彼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一起体验完成任务的喜悦。
四、于思维碰撞之后,转化新的“起点”
科学探索是孩子思维碰撞的地方,有碰撞就有收获。如果我们把这个收获及时地总结,对孩子来说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其活动的重点也一目了然,达到完美收官的效果。老师利用从平面到立体的道具,从吹泡泡到变成不同形状膜,从“蝴蝶形”膜生成中间有个小正方形的膜,最后又转化为三角锥的立体型,让孩子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每次探索后的总结让幼儿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她的那句“做科学实验,就是有成功有失败,关键是在失败中寻找原因。”更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确实,只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孩子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幼儿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孩子们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也是我们科学探究的新起点。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更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充满魅力的科学探究活动的道路上做一个智慧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各自的“跑道”,让孩子自由、自信、快乐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