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集群有效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2016-11-25王冠伦高旭王征
王冠伦 高旭 王征
城镇化是“十三五规划”中一个醒目的亮点,因为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引擎。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的确,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的发展无不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能有效起到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增长的作用。然而,现今的中国城镇化仍然处于落后的水平。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披露,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左右。这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近80%的城镇化水平,也低于一些和我们处在相似发展阶段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可以说,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十分巨大。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都表明,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力培植产业集群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联
目前,我国仍处于以制造业集聚主导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显现,推动制造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的关联效应有利于降低后者对城镇化发展的负向阻碍作用。服务业细分行业对城镇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公共性服务业由于行业特殊性异于其他细分行业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经济健康运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产业集群通过为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城镇竞争优势和经济实力、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有学者认为,城镇化是由“推力”和“拉力”形成的:一方面,农村因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形成过剩劳动力,从而产生将劳动力推向城市的“推力”;另一方面,城市也因为规模经济而集聚,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吸引农村劳动力的“拉力”。在发展经济学领域,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从城乡边际劳动生产力差异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形成做出解释。他认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边际生产力低的农村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城市转移,使得人力资本在两部门间分配更具效率,推动城市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是假设城市实现“充分就业”的,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乡村与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失业率并存。鉴于此,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1969年提出了城乡人口迁移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问题。该模型认为,农民预期未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益差额会持续扩大,因而即便在城市失业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依然愿意进城。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二、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因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生产上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服务商以及相关的科研和服务机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扎堆分布所形成的集合体。由于这些实体在业务上有关联,彼此能够形成一种联动关系,因而便于促进研发与生产的良性互动,实现信息共享和降低配套成本,进而提高整体竞争力。像硅谷就是一个典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奠定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产业集群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保证城镇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首先,产业集群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居民的生活成本,加快企业和居民向城市转移,促进城镇规模的扩大,而这也驱动集聚范围的拓宽,最终形成一个循环促进的闭合回路。其次,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前向产业、后向产业以及相关辅助和服务性产业进入,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丰富的知识和技术的涌入以及独特产业环境的形成,城镇最终形成。最后,当产业结构趋于成熟时,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会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周边地区产业集群形成后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会把具有相同产业结构的城镇联系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城市群。
(二)产业集群能够提升城镇竞争优势和经济实力
一方面产业集群以上下游企业的投入产出链为基础,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集聚区内企业距离相对较近,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和成果交流,实现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是企业的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因此产业集群能够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优势。正是因为产业集群具有实现技术创新以及成本降低的优势从而提高整个区域内产业和城镇的竞争力,使城市知名度提高,对外来资本、人才、技术的流入吸引力增强,逐渐成为城镇经济的增长极,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保障。
(三)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
空间经济学认为,二、三产业集群才是城镇化的本质,非农产业扩张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城镇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工业化发展初期,专业化的分工生产使制造业在城镇集聚,制造业的大量集聚,能够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大量企业和人口已经在城镇生产、生活,引致出大量服务的消费性需求,第三产业逐渐形成。伴随着第三产业集群水平不断提高,集聚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通讯、金融、中介、咨询等行业更加发达、发展的软环境得以提升,对投资的吸引能力增强,吸引工业项目进入集聚区内生产。二产、三产相互推动、共同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转变,城镇集聚经济得以实现,城镇化进程加快。
三、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的实证分析
在制造业集聚方面,制造业集聚显著促进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化水平影响程度较大。实证研究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制造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提高0.038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仍处于“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制造业附加值低、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的现实情况来看,制造业集聚更能通过加快劳动力转移,吸纳劳动力就业,提升外资流入速度,改善交通条件等促进城镇化发展。
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制造业在城市集聚可以吸收劳动力素质低的剩余劳动力,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作用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促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城镇化发展。制造业集聚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主要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能够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性正的推动作用,随着制造业在城镇集聚,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带来对住宿、餐饮、娱乐等需求,消费性服务业应运而生,一方面消费服务业相对于其他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较低,另一方面消费性服务业对劳动力需求较多,这些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说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四、以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若干相关政策性建议:其一,重视制造业集聚发展。就我国城镇化目前发展现状而言,应将制造业集聚发展置于城镇化发展的制高点,从全局发展出发,以“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导向,实现制造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支撑的制造业集聚区,使集聚特征更加明显,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以制造业健康合理的集聚带动服务业集聚的有效需求,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其二,提高服务业集聚水平和质量。针对目前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产业集群规模小,集聚效应不明显,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形势,政府应把握服务消费升级趋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的软环境,形成以服务业主导、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良好态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消费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扩大城镇化发展内需;在公共性服务业集聚过密的地区合理分流,扩大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服务集聚区合理布局,提升城镇化水平。其三,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地区应主动加强同国外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提高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以经济建设支撑城镇化发展速度,以工业化水平奠定城镇化发展基础;逐步降低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干预程度,实现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减少人口流通障碍,不断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1.天津南开中学;2.中央民族大学;3.济南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