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员》是一种陪伴
2016-11-25桑文武
桑文武
今年是世界电影120周年,中国电影110周年,世界各地的纪念活动方兴未艾。正是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金州新区党工委宣传部创作出了一部反映一个中国农村放映员故事的电影文学剧本《放映员》,真是恰逢其时。从党的宣传工作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作为一个宣传战线上的老兵,首先要为这样一份很有心的创作成果点个赞!祝贺他们!向他们学习致敬!
不知为什么,看完麦魁峰同志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放映员》,脑海里突然蹦出来两个字:陪伴。84个场景故事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深陷的思绪中产生了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仿佛置身其中,变成了自己小时候学校放假到爷爷的老家农村和同伴们一起早早坐在露天电影场,快乐地等待电影放映的情景;变成了和爱人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坐在大广场上,相依相偎看露天电影《少林寺》的浪漫画面;变成了粉碎“四人帮”后,连看32场解禁露天电影的那种痛快满足的精神盛宴;变成了在部队看地方放映员用16毫米胶片、每半个小时换一次片带、倒一次片子时焦急等待的温馨回忆我真切地感到,电影文学剧本《放映员》,就是一种陪伴,让我们终于有一个由头来重新品味和释放一种久违了的情感。正如作者在导语中所言:这是“一份对于逝去年代的回想,一个关于农村放映员的故事,一部向露天电影黄金时代致敬的影片。”
作为一个“50后”我是从电影时代走过来的,对于露天电影的黄金时代始终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因为那是上世纪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喜欢看电影,是电影院里的常客。直到两鬓斑白的花甲之年,仍然不改初衷,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为什么这样喜欢电影?因为我觉得,电影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陪伴。最近看报纸,一个著名电影演员在微信上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说得真好!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我捧读着《放映员》,如同坐在电影院里,眼前是思维的屏幕,我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好像又回到了岁月的昨天。我感慨,只有懂得陪伴的人才能创作出《放映员》这样好的电影剧本;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感悟出《放映员》这样好的生活艺术。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放映员》的主题是生活的陪伴。作品通过中国好人魏玉新的放映员人生历程故事,生动而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平凡的中国好人的生活形象。这个形象不是脸谱化的、高大上的、可敬可学不可亲的所谓“典型人物”,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让人物走进了观众的生活,仿佛就是大叔大妈眼里“放电影的”好小伙子;就是姑娘们喊嘁喳喳议论着要嫁给他的“梦中情人”:就是一群孩子们经常念叨着“下次什么时候再来”的电影叔叔;就是那个总哼着自己修改的歌词“俺是个农村的放呀么放映员哎嗨嗨”快乐的放映员爷爷。是《放映员》把放映员与观众们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是《放映员》把放映员的职业变成了观众们的一种期待、一种欢乐、一种陪伴、一种岁月的回忆。《放映员》的这种陪伴视角,突破了对时代典型的人为塑造和简单解读,突破了以往那种对先进典型“高大上”的“神级”宣传模式,把主人公老万还原为自己身边活生生的普通人,不再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身段,不再有像陌生人一样的距离感。这种“逆袭”的创作,恰恰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原生态典型,大大增加了人们对主人公的集体认同感。《放映员》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个气场和情境:人们不能忍受没有电影的生活,更不能忍受见不到放映员的日子。因为有他在,就有欢乐,就有陪伴。放映员和电影,是观众们对他的一个整体的印象,而不是分裂的印象。观众们需要电影,他就是电影的形象符号;观众们需要精神的陪伴,他就是观众们的精神寄托。我以为,这些,就是剧本《放映员》所要着力挖掘和表达的主题意义,即一一电影是生活的陪伴。
其次,《放映员》的亮点是艺术的陪伴。我认为,电影的本质就是一种艺术陪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特殊需要。因此,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首先应该是艺术的表现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的艺术,而不是像大连人做海鲜那样直接捞上来就吃的“原生态”。如果是那样,观众就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审美,更无法领悟到电影那种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因此也实现不了“精神陪伴”这样特殊的艺术功能。正因为如此,作者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在《放映员》的创作上,首先是把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为一个艺术人物来进行审美处理。比如,剧本中的主人公总是哼着不同时期放映的不同片子的电影插曲,这在生活中恐怕不多见,这就是对主人公的一种艺术刻画;再比如,农村中惯常有的那些粗话连篇的对白场景,在《放映员》的台词对白中基本没有,这就是一种艺术的文明审美诉求;还有,将生活中的人物命运和矛盾集中在“放映”的主线上进行故事编排,使电影的主题更加生动深刻,内容更加扣人心弦,进而巧妙地将观众的审美接受与欣赏引导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这正是作者的创作意愿和创作亮点所在。从更宽广的电影事业发展视野来看,电影作为一种传统的视觉艺术,目前正面临着从院线走进家庭的趋势,这种电影陪伴的分众化新常态,说明电影陪伴已经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一种新的社会需要。但是,不管趋势如何变化,艺术为王的道理始终没有变,艺术地反映主旋律生活的宣传方针始终没有变。如果说,当今的电影艺术创作大多是走炫酷路线,赚取的是票房价值;那么,《放映员》作为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创作视角,走的则是意境路线,预期的是榜样价值。作者把艺术的视角还原为生活的真实,走了一条返璞归真的艺术道路。在我看来,这也正是作者独具慧眼、匠心独运之处。艺术是一种塑造,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这是5000年来中国美学观点独尊世界的艺术思想。《放映员》的艺术价值在于,通过最生活化的艺术表现,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露天电影放映员一生的生活故事,真实地还原到生活需要一种陪伴这样丝毫不露痕迹的艺术意境中去,使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主人公有血有肉的生活场景,处处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陪伴。可以说,剧本《放映员》很好地展现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艺术魅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好人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就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榜样!我们的社会也呼唤着千千万万个中国好人来陪伴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充满欢乐、充满艺术!而这,不正是电影艺术创作所要达到的意境吗?
再次,《放映员》的核心是坚守的陪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电影放映员,从1972年开始,40多年来,放映农村露天电影超过4万多场次,而且直到今天,60多岁了,仍然在为乡亲们放映电影。他为什么能这样?因为“他这辈子最在意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电影的放映”;“把农村电影放映好”,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坚守,这是电影文学剧本《放映员》要告诉我们的核心答案。用一生来坚守一份事业,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怎样的一种情怀?为了这份坚守,主人公收获了爱情却又失去了婚姻,收获了乡亲们的爱戴却出了车祸,保留下了“不当饭吃”、谁都不稀罕的“那套放映家伙”,却失去了赖以生活的联产承包土地;他无视身边朋友们个个发家致富,仍然唱着“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的电影歌曲,义无反顾地开着破旧的助力车,自掏腰包或借钱买新电影片子,无偿为乡亲们放映;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他仍然坚信:“电视是电视,电影是电影,到什么时候也得有电影。”一个人,为了这样一份几乎被时尚娱乐遗忘的、似乎微不足道的农村露天电影放映工作,用四十几年如一日的信念坚守到如今,我想许多人会认为他是个“傻子式的好人”,会为这样的好人感到不值。但电影文学剧本《放映员》却用这样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好人典型的坚守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非生理意义上的傻,是一种境界。”这个境界,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坚守快乐。一辈子为农村乡亲们放映露天电影,他坚守的是精神的快乐、生活的快乐,他愿意让这种快乐陪伴自己整个的人生。可以说,放映是与主人公的生命连在一起的,放映就是他生命的陪伴,就是他整个的精神家园。他的一生,就是为放映而生的。他在为乡亲们的放映服务中收获着最简单、最充实、最执着的快乐,同时也在日积月累中实现了“中国好人”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放映员》给我们的启迪。在我们的一生中,能把事业作为自己生命的陪伴,并为此而终生坚守,这将是多么神圣、多么值得骄傲和幸福的陪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主人公的坚守是多么高尚,他拥有着多么完美的人生!我想,若干年后,许多人再看电影《放映员》,心中一定也在放映一部关于自己的人生电影。这部电影的台词里会有这样一段话: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但很少有人会笑着离开这个世界。只有把事业当做自己生命的陪伴、并为此坚守一生的人,才会发出完美的笑容。
最后,《放映员》的出口是舆论的陪伴。电影是宣传的产品,电影产品也需要舆论的陪伴。没有舆论的陪伴,就没有传播力、影响力,就没有达到陪伴生活的目的和力量。因此,应该给予《放映员》这样好的主旋律作品以舆论上的大力支持!要通过谋势、造势、借势、定势和乘势这样一个运作规律,营造一种家喻户晓谈《放映员》、人人皆知看《放映员》的大舆论、大氛围、大陪伴。把《放映员》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和我们的媒体社会弘扬主旋律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使《放映员》冲出大连,走向全国!
提两点建议:
1、关于剧本的名字。标题是故事的眼睛,电影能不能留住观众,关键是要看电影的名字能不能一下子“电”到观众,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我认为,《放映员》这个标题名字直观形象,为这部电影文学剧本的主题作了最恰如其分的注脚。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太直白上。看了《放映员》这个标题的名字,容易给人一种比较散淡的情绪,觉得没啥意思,提不起看的欲望。就像是一碗白开水,清澈见底。而观众的电影心理一般是猎奇式的、猜想式的,越朦胧的名字越容易吊足观众的胃口。所以,我建议把剧本标题的名字改成《陪伴》。用《陪伴》这个名字,既体现了剧本所要营造的浓厚的人文情怀,又深化了电影剧本的主题,同时,也容易给观众一个猜想的悬念。
2、关于矛盾冲突的处理。剧本中关于主人公老万和秦美芬的矛盾处理,略显平淡。有过程,没高潮,建议把矛盾的高潮放在“你到底是要那个破放映机,还是要咱这个家”这个主线焦点上,通过浓墨重彩的矛盾冲突,营造出一种精神和情感的撕裂氛围,使观众在唏嘘中慨叹人物命运的无奈,用生活的不完美表达出主人公性格的完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