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模式研究
2016-11-25马琳娜
【摘要】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助于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本、财务和相关业务的管理质量,促进本单位的稳健发展。本文将探索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模式,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有效模式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本、财务和相关业务进行全面的预算和管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模式也需要不断的改革与优化,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将从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控制好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优化财务管理体质,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模式。
一、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
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是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工作人员在执行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时必须遵守出纳岗的工作流程,依据单位会计提供的收据检验金额是否符合预算标准,确保大小写一致,验证经手人的签名,然后在收据上签字并盖章。此外,工作人员要注意重审固定资产,不能只根据固定资产的价格或者使用时间来制定标准,做好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工作。而且,要发挥财务会计的职能,降低预算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购进固定资产时要先制定预算报表,审核付款,接着进行督促报账,审核发票和固定资产调拨单,查询已付款情况,最后再编制凭证;固定资产入账时,记账凭证摘要栏必须注明固定资产名称、型号及使用部门。清理固定资产时,要先做好盘点工作,核算清理费用和固定资产的原来价值,再准确计算固定资产的结转净损益。
二、控制好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开支,主要包括员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等。工作人员必须注意控制好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树立全成本观念意识,完善人工成本管理模式。工作人员需要对员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进行细致地预算与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员工工资总额,工作人员应该健全本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依据国家的基本要求,维护工资的常规性、相对稳定性、基准性和工资刚性。既要确保员工能够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和正常条件下拿到应有的基本工资,又要制定好基本工资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工资也不能任意上调工资水平。而且,要规范单位的各项工资制度,当前事业单位的最常用基本工资制度有五种,分别是年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这五种工资制度各有利弊,工作人员在制定工资标准,完善基本工资制度时必须权衡利弊,在发挥工资激励作用的前提下控制工资支出成本。所谓的年资工资制是一种重视员工的工作年限和资历因素的工资制度,其优点是有利于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员工对本单位的忠诚感,减少员工的流失,降低员工培训成本,但是,年资工资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因为员工的资历不等于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有些资历高的员工可能工作能力较低,绩效一般甚至不佳,工资反而较高;有些青年员工虽然工作能力强,业绩好,但是由于资历低拿到的工资不高,这必然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岗位工资制主要是指按照员工所在的不同岗位规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基本工资制度。这种制度是根据岗位所要求的技术复杂性、劳动熟练性和工作责任心的不同程度所建立的工资标准。岗位工资制适用于专业化程度高、分工较细和同一岗位技术差别不大的人员,或者对象较为固定、工作内容相对稳定的人员,例如单位办公室的文员或者打字员。工作人员应注意为了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在实施岗位工资制时应结合“一岗一薪、薪随岗变”和“一岗多薪、略有差别”的模式。职务工资制也叫做等级工资制,是按照员工所任职务并区分等级确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职务要素在工资中占主导地位,工资标准的等级差别是根据职务高低、工作责任大小和业务能力等因素综合估量最后再做决定。职务工资制的优点是:能较好的实现同老同酬,工资是根据职务来确定,客观性较强。但是,职务工资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工资与职务密切相关,而事业单位内部的高职务总是有限的,从而压制了部分员工能力的发挥,极易造成人才的流失,不利于控制人工成本,所以,工作人员在实施职务工资制的过程中应明确职务,合理划分职责界限和职务等级。岗位技能工资制是在对员工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等要素进行全面测评的基础上,按照员工的实际岗位及技能水平来确定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制是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的有机结合,预算员工的工资既要考虑员工的岗位因素又要考虑员工的技能。其中,岗位工资是按照劳动强度、工作责任和劳动条件对岗位分级规定的工资;技能工资是考核员工所达到的劳动技能等级所确定的工资,例如同样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护师的工资就高于护士的工资。岗位技能工资制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适用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熟练工和普通工等。
绩效工资制是以员工个人的业绩为付酬依据的工资制度,其核心是工资与工资业绩密切相关。这种工资制度的优点是可以提升员工的个人业绩和事业单位的整体业绩,降低人工成本,实现薪酬公平;但是,绩效工资制的缺点不容忽视,因为绩效工资和员工本人的绩效有关,所以很容易造成员工只重视短期绩效,忽视了本单位的长远利益,另外,如果绩效工资的比例过大,必然会引起保健因素的缺乏,从而影响员工对事业单位的忠诚度。因此,实施绩效工资制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客服绩效考核中的各种不利因素。
此外,工作人员要规范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和劳动保护费用体质,控制好这三大开支。加强对社会保险费用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基金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其次,要按照统筹层次预算社会保险基金;最后,要注意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按照险种类别对各项社会保险分别建账,分账核算。加强对员工福利费用的预算管理,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福利开支,既要体现福利待遇的公平性,又要控制好福利成本。完善劳动保护费用体质,必须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坚持主体独立原则、权利对等原则、双方合作原则和合法性原则,遵守劳动法,在保证员工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控制劳动保护费用成本。
另一方面,控制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还需要发挥好人事部和财务部的作用,人事部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将人工成本投资计划与本单位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整合起来,员工薪酬和奖励制度要与高绩效的工作相适应,这样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要加大对员工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帮助低收入阶层解决住房问题,让有限的员工教育经费发挥应有的价值。财务部在支出成本之前,要辅助事业单位制作合理的预算方案,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对策,加强对人工成本的控制力度。
三、优化财务管理体质
财务管理就是对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人员应注意优化财务管理体质,规范单位内部的资本结构,管理好本单位的经营资金,控制好资金的运用方向。特别要注意对单位内部的现金资金予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避免造成资金浪费。核算特殊费用(例如事业单位办公用品)时要注意审核支票存根,并与发票进行对应,然后再审核发票金额和数量是否和入库单一致,最后再编制记账报表。对于事业单位的办公用品维修费,工作人员应注意做好辅助账单并进行签章,然后再编制完整的记账凭证。
四、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对本单位的现金收付、管理费用使用流程、成本核算程序、工资福利待遇体质、税务管理、内部审计流程和主管岗位工作流程进行强有力的控制与管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就是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本、财务和相关业务进行全面的预算和管理,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必须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控制好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优化财务管理体质,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预算管理制度,控制好事业单位的现金收付、管理费用使用流程、成本核算程序、工资福利待遇体质、税务管理、内部审计流程和主管岗位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刘凌冰,韩向东,杨飞.集团企业预算管理的演进与意义建构——基于神华集团1998——2014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5(07).
[2]杨文玲,韩仪,杨曦等.天津市卫生机构预算管理与经费分类核算一体化研究与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14(17).
[3]刘建伟.浅议“走出去”企业税收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9).
作者简介:马琳娜(1981-),女,满族,吉林长春人,大学硕士学历,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