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城市滨海道路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2016-11-25史嘉玮陈宏坡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6年2期
关键词:滨海彩色路面

史嘉玮,李 宏,陈宏坡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旅游城市滨海道路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史嘉玮,李 宏,陈宏坡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完善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介绍旅游城市滨海道路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交通构成和交通出行上表现出的不同的交通特征。阐述在滨海旅游城市有限的道路交通用地空间内,如何制定适合旅游城市滨海道路的规划,采用何种设计方法,并提出滨海道路的运营策略。

滨海道路;规划设计;旅游

0 引言

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交通特性以及自然环境与普通城市有着显著差异,旅游城市滨海道路与普通城市道路相比,不仅在交通构成和交通出行特征上差异明显,更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不同的交通特征。盲目照搬和引用普通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经验,不仅会带来交通体系上的弊病,也给后期道路硬件设施的养护管理带来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本文正是整合滨海旅游城市的用地空间,在珍贵有限的道路交通用地空间内,使滨海旅游城市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道路交通功能和谐统一,制定适合旅游城市滨海道路特征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及策略,对旅游城市滨海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实际运营提出建议。

1 滨海道路的规划

1.1滨海道路交通特性

滨海道路的交通特征不同于一般的常规道路,其有两大特征。

(1)多种交通方式并存。

a.机动车交通(通常连接重要交通枢纽和港口);

b.公共交通(通常设置旅游专线,并规划有轨道交通);

c.慢行交通(滨海一侧有休闲自行车和休闲步行的需求);

d.静态交通(滨海一侧有便利的停车需求)。(2)车流和人流量较大,时空分布不均衡。

a.通常滨海区道路也是连接各功能区的主要交通通道。节假日,市民及游客人流量较为集中,滨海景点及主要交通换乘枢纽的车流和人流密度大,停车需求也比较大。

b.外地车辆和人员比例比较大。

c.滨海道路由于其旅游观光功能,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来此游玩,因此,其对交通指路和景点交通引导系统要求比较高,还需要设置相应的标志标线。

1.2滨海道路分类方法

不同的滨海道路由于其资源条件和开发阶段不同,其空间结构差异也比较大,但其总体上通常仍会呈现出线性的结构。

根据道路与海岸线的空间距离,可以将其分为“一线”道路、“二线”道路和“三线”道路。

“一线”道路离海岸距离最近,其开发的价值最高,是度假休闲的主要道路,其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休闲和景观的元素,例如加入自行车专用道、慢行休闲道等,让这条道路成为景观大道、生态大道。

“二线”道路是指在其腹地,这些区域虽然不能直接看到海景,但可以通过增补公共交通设施来提升道路的附加值。这些道路一般都是通往海边的主要通道,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公共交通设施,例如设置公交专用道等,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均衡小汽车和公共交通的发展。

“三线”道路是指其更广阔的后部区域,其主要服务于通勤交通和过境交通,其道路设计要考虑反映当地的特色,例如在道路绿化分隔带中种植当地特色的景观植物,营造独具风格的道路环境。

根据滨海道路的交通特性,可以分为第一种交通性道路,第二种景观性道路和第三种交通性和景观性兼有的道路。一般来说,第三种情况比较常见。

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交通性和景观性兼有的“一线”道路。

1.3滨海道路规划要素

一般来说,滨海道路的规划中,需要考虑5个元素:

(1)自行车道:可分为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道、共享车道。建议结合道路条件设置自行车专用车道。

(2)慢行休闲设施:作为滨海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形式多样,以营造舒适的慢行环境,建立宜人的慢行空间。

(3)无障碍设施: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4)道路家具:泛指道路上为各种不同使用需求而设置的设备、物件。这些物件的设置与设计通常对交通安全、公共安全、公共空间中公众生活之便利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在滨海道路的设计中加入这些道路家具设施,能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营造良好的道路景观环境。

(5)旅游设施:它也是滨海道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块准确的导游路牌、一处适意的观景台、一座多功能的展馆、一处服务周到的休闲点,都会使得游客感到宾至如归。

2 滨海道路的空间设计

2.1道路空间设计的总体思路

由于滨海道路的特殊性质,其设计思路也不同于一般道路。由于滨海道路一般都同时具有旅游观光、一般运输等基本功能,因此正确的设计思路应是将旅游景观与一般运输功能分开。具体而言,可以修建一条专用景观道路,突出旅游的景观功能;其次,另辟一条辅助道路,承担一般的运输功能,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世界上很多滨海景观道路都配有与其大致平行的辅路来承担过境车辆和货运卡车,让旅游者不受干扰地享受滨海景观道路带给他们的愉悦。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实际操作上,这两条道路的功能是不可能截然区分的,因为滨海道路沿线的居民仍然会利用滨海道路通行,不能禁止而只能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辅路设计要合理便捷,使得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乐于选择辅路而舍弃景观道路。

辅路的作用除了一般交通外,在特殊情况下,如举办马拉松、自行车赛事或者节庆需要封闭滨海大道时,既可以分担滨海道路输送旅游者的任务,又可以保证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干扰。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的成熟,还有一种不设置辅路分离过境交通的方法是在滨海大道下面修建一条地下通道,使得过境交通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但不影响地面滨海景观道路的通行。

滨海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1)符合国家制定的道路设计规范。

(2)路线总体方案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满足环保、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景观需求;路与自然岸线相结合,临海见海,尽量使沙滩、优美岸线和海景得到充分展现。

(3)尽量不干扰当地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不占用沙滩,避免拆迁古树名木、重要的建筑物,同时应尽量少占用海域,减少对水道的影响。护岸工程建设要遵循海岸演变规律,与沙滩的保护开发相结合,合理利用沙滩资源。

(4)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多样性体验。

(5)有利于带动沿路重要节点的开发,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2.2道路平面规划设计

为体现海滨城市特色,滨海道路在平面线形上可以不必一定采用主干路传统的直线线形。作为兼具旅游观光性质的滨海道路,结合有保留价值的古树名木、民俗文化古物,适当调整线形,道路平曲线与自然岸线相协调形成自然、流畅的曲线,增加道路景观效果。

例如在珠海市香湾大道的平面线形上,为形成自然优美的海岸线,体现滨海风光,全线采用曲线为主的线形,曲线长度占全线总长度的83%,平曲线最大半径R=4 444.13 m,并与大半径竖曲线(竖曲线最大半径为R=11 000 m)相配合,使得整条道路线形蜿蜒流畅,与自然岸线融为一体。

各个转折点曲线设计构思如图1所示。

图1中,由JD1到JD3,原方案为两个同向曲线加一条直线,线形僵直不畅,难以形成自然海岸线。经优化设计后,增加一个转折点,形成反向复合曲线,且相邻半径之比匀称:R1∶R2∶R3=4.5∶1.96∶1。虽然偏角较小,但通过这种变化,不仅使得线形富于变化而顺畅,而且使得岸上一些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景点处于圆曲线的外侧,即圆心的另一侧,这就使得景观点视线诱导十分自然顺畅,起到了借景的效果。

图1 珠海市香湾大道平曲线

图1中,DJ3到DJ4、DJ5到DJ6,因受规划用地限制分成了四段导线,在设计中进行了曲线优化组合,将它们分成两组,组成两个卵型复合曲线,然后将两个卵型复合曲线组成一个更大的S型复合曲线,各单曲线线形要素保持相对均衡,各单曲线半径之比为R3∶R4∶R5:R6=1∶1.96∶2.85∶3.53,使得整个线形连续自然,同时也使得岸上一些现代化高楼大厦景点处于圆曲线的外侧,这样就使现代化建筑与道路形成的优美海岸线自然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JD6曲线,半径R=3 524.35 m,全长L=1 093.99 m,大部分处于城郊,即城市的出入口,而城市外围入城干道是观赏城市整体轮廓景观的重要场所,使入城道路处于一个大半径长曲线线形下,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群,与流畅的海岸线呼应。视角动态变化的多层次的视觉环境,把城市的自然风光(海岸)和现代化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

道路两旁,一边为海水,一边为现代化建筑物,通过曲线连接组合,创造了一个动态而又连续的视觉环境,增加了城市景观的观赏空间。

2.3道路纵断面规划设计

在滨海道路纵断面的规划设计中,应该依据海洋水文条件合理确定滨海道路设计高程。防洪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道路纵断面设计应该遵循规范有关原则,在满足防洪的要求下,尽量降低高程,结合沿线规划建设,尽可能减少填方,因为高程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整个滨海道路的工程投资。

例如,在广西北海银滩西部景区滨海路的纵断面设计中,道路最低高程控制为4.37 m,最大高程5.5 m,最小纵坡控制为0.3%,最小坡长120 m(设计车速20 km/h)。为使行车平顺,竖曲线最小半径为8 000 m,最大纵坡0.625%,最大坡长270 m,比最初方案设计高程平均降低了0.3~0.5 m,节约投资6 000~10 000万元[1]。

从建设情况看,整个设计与地形比较吻合,达到了最少填方要求,为后期整个景区的开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开发成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2.4道路横断面设计

滨海道路的横断面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道路用地红线、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其设计的思路是要充分考虑慢行交通、景观生态等要素,打造适宜旅游休闲的景观道路。

例如:青岛东路新市区滨海道路——东海路规划道路,宽44 m,其中车行道14 m,两侧人行道各5 m,两侧绿化带各10 m。由于青岛地形复杂,道路起伏,坡度较大,非机动车少,所以东海路不设非机动车道,只在人行道路口设无障碍设计,便于非机动车通行。具体断面布置如图2所示[2]。

图2 青岛东海路规划道路横断面布置(单位:m)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红线宽度,推荐的道路横断面如图3、图4所示。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系统和绿色慢行系统的设置,并符合规范的要求。

图3 道路典型横断面一(红线宽度38~48 m)

图4 道路典型横断面二(红线宽度25~36 m)

2.5滨海道路节点设计

滨海道路的建设必将大幅提升沿线的土地价值,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而滨海地区的良性开发,又会增强滨海道路的吸引力。要维持这种“正反馈”的循环过程,关键在于掌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切忌开发过度[3]。

为此,对于节点的规划设计,建议采用“节点式开发”的手段来进行滨海道路沿线的开发。所谓“节点式开发”,是将开发集中在几个重点节点,从而保护道路沿线的景观。

在进行具体的交通节点规划设计时,应该符合的规划设计原则如下:

(1)一致性原则(符合当地经验习惯);

(2)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当地交通方式构成,比如电动自行车的使用);

(3)综合性原则(结合道路等级、分向流量、公交站点及周边用地规划选择节点类型);

(4)从简性原则(满足功能需求条件下简单节点形式);

(5)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近远期实施方案)。

3 滨海道路的路面设计

3.1彩色路面

彩色路面在滨海道路的设计中广泛使用。彩色路面,指的是由彩色沥青混合料或彩色水泥混凝土铺筑而成的路面,以及胶结料和其他彩色材料按比例涂刷而成的彩色面层的总称。常见的彩色路面有公交专用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彩色路面根据施工材料可分为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彩色水泥混凝土路面、彩色薄层、彩色陶粒面等。

3.1.1彩色路面的优点

彩色路面的优点:一是美化城市改善道路空间环境;二是诱导车流使交通管理直观化;三是增强注意力提高出行安全性;四是缓解疲劳,提高出行舒适性;五是提高路面亮度。

3.1.2彩色路面设计

彩色路面设计包括功能设计、色彩设计、配合比设计。

(1)功能设计

a.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

b.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各项设计指标应符合最新标准《城市道路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218—2014)的有关规定。

c.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附属的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配套的管网、管线,排水和照明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的有关规定。

(2)色彩设计

a.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色彩应以突出功能为主,并与周边建筑、环境、绿化与景观的主色调及色彩协调。

b.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除特定的区域和图案,应选择亚光类颜色,避免长时间对眼睛造成疲劳。

c.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宜选择红色、绿色、黄色等明显区别于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颜色。各种色系根据不同的使用区域可以选择不同的色相。

(3)配合比设计

a.彩色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工程设计规定的级配范围。彩色沥青混凝土公交专用道路面可选用AC-13或AC-16密级配类型矿料级配,慢行道可选用AC-5或AC-10密级配类型矿料级配。

b.彩色沥青混合料应进行三阶段配合比设计,即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

c.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彩色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符合彩色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彩色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d.彩色沥青混合料的色彩稳定性应进行1 d、7 d和15 d紫外光褪色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2排水路面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滨海道路通常作为城市的景观道路和示范工程,应该积极引入透水铺装,实现道路的海绵化,体现生态环保设计理念。透水路面在滨海道路中的采用,可以使雨水渗入地下,有效补充城市地下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雨水渗透绿地、土壤,能够减少植物的浇水,也是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常用的透水路面有透水沥青路面和透水砖路面,使滨海道路形成透水车行道、透水人行道、透水广场和透水停车场,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

透水沥青路面可分为:表层排水式(仅上面层透水);半透式(面层透水或面层和部分基层透水);全透式(面层、基层、垫层全透水)。其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图

透水砖路面按照功能可分为无机动车停放和有机动车停放两类。常见的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透水砖路面结构图

4 滨海道路的运营

在滨海道路规划设计时就充分考虑滨海道路的运营是十分必要的。道路是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如同任何产品一样,滨海道路也存在经济上的投入产出关系。投入是指道路的建设、维护所花销的费用;产出表现为公众所接受、所满意的程度,以及为当地发展所带来的外部经济。如果一条道路为当地城市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条道路就是高回报的[4]。

为了使得滨海道路获得预期的回报,需要制定一套运营策略:

(1)建设。政府的建设部门要按照高标准严格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2)管理。规划部门要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对道路及沿线土地、景观加以严格控制。交通部门要设立专门的队伍,不仅要负责搞好道路日常保养维护管理工作,而且要形成良好的服务规范。旅游部门要精心策划旅游线路以及旅游设施的布置、使用,加强对旅游服务人员的管理,树立热情、自然、有礼貌的公众形象,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努力提升道路的管理水平。

(3)推介。目前中国尚没有推介滨海道路的概念,但是,如果将滨海道路当作一种旅游产品来对待的话,那么就有必要考虑推介的问题。

由于滨海道路服务对象不限于当地居民,更重要的是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国内外的旅游者前来旅行、观光,而且要延长其逗留时间,引导其消费,因此就需要通过包装、宣传以扩大滨海道路的知名度,增强其吸引力,使之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在滨海道路的推介中,可以使用和考虑的措施有:

a.通过媒体进行新闻报道;

b.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或网页;

c.印发广告、导游资料;

d.在滨海道路建成时,举办大型(最好是国际)马拉松或者自行车赛事等。

5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滨海道路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滨海道路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其特有的交通特性,运用多种手段分离过境交通,在规划设计滨海大道时,需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需求。

(2)在滨海大道的平面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形成自然流畅的海岸线。

(3)在滨海大道的纵断面设计中,要合理确定高程和纵坡,以利于减少挖方,控制投资。

(4)在滨海大道的横断面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红线宽度和环境,尽可能在靠近海的一侧留足休憩、游乐和慢行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5)在滨海大道的景观设计中,要在道路选线时就介入,在设计中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体现滨海景观特色,注重生态与景观、植被与文化相协调。

(6)滨海道路的路面结构应积极考虑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包括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

(7)滨海道路的运营也需要提前策划,增强其吸引力,使其建成后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1]胡庆学,黄文伟.依据海洋水文条件合理确定滨海道路设计高程[J].广西城镇建设,2006(3):40-41.

[2]王璞婧.青岛东海路滨海道路景观研究[R].沈阳:东北工业大学,2011.

[3]罗澍,黄远峰,黄毅华,等.深圳湾滨海道路的生态建设[J].环境与开发,2000,15(2):9-10.

[4]吴晓莉,陈宏军.美国滨海地区综合管理的经验[J].国外规划研究,2000,25(4):26-31.

U412

B

1009-7716(2016)02-0044-05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2.011

2015-10-26

史嘉玮(1982-),男,上海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交通枢纽规划与道路规划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滨海彩色路面
彩色的梦
彩色的线
滨海白首乌
滨海顶层公寓
用艺术修补路面
有那样一抹彩色
岳滨海 藏石欣赏
彩色的风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一款透水路面养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