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概论”课增强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感

2016-11-25郭玉琼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概论中国共产党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程度,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乃至中国的前途命运。“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无论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教学目的的预设,都对提升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认同有极高的适配性。了解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现状,探讨“概论”课对于提升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作用机理和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概论”课;大学生;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青年学生是群众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否赢得了当代青年学生?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否认同?这些问题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是否稳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无论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教学目的的预设,对提升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认同都有极高的适配性。了解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现状,探讨“概论”课对于提升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作用机理和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的现状分析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政党认同即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 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按照这一规定,“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概念可理解为:大学生对在政治及社会生活中对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情感上的归属、组织上的趋附和行动上的支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同、执政绩效的认可和执政形象的肯定。政党的执政认同会影响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而在根本上影响执政党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自扩招以来,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有数据显示,近五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从2010年的631万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2806.46亿元,比上年的增长8.0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6420.58亿元,比上年增长7.89%。除了财政支持,国家还制定了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奖免勤助贷政策、成立了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大学生就业一把手工程、设立了针对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诸多专项基金项目。每年的青年节或其他重大日子,国家领导人都会到高校看望勉励青年学子。青年学生享受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和投入所带来的实惠,理应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高度的认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青年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现状远不如预期。蒋荣等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的现状是“执政效能低度认同、执政价值中度认同”。张海燕认为当代大学生对政治信仰、国家、中国共产党、政府、政治制度的认同总体不高,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艾玲娟认为在与党相关的理论和政策上,部分大学生存在认识模糊、不客观的现象;在对党组织总体形象的评价上,部分大学生没能分清主流和支流,以个别党员的不良表现去评价和判断整个共产党党组织的形象;在党的执政方面,部分大学生对党的期望过于急切,未能理性看待党的执政,对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行为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认同;在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信任上,部分大学生质疑党的执政能力,对党的执政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部分大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政治冷漠现象。杜兰晓等认为大学生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不足、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信任不强等问题。

这些学者研究的角度或许不同,但结论却惊人的相似: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度不高。笔者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大学生群体存在无法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客观评价、把爱国和爱党对立起来、入党动机唯一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这些现象足以令思政教育工作者深思和警醒: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认同?思政教育应如何提高实效性,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方面的作用?

二、“概论”课对于提升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作用机理分析

《通玄真经》有云:“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思想的问题,要用思想的方法解决。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导致部分青年学生信仰迷失。我们的大学生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被要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由于当时的大学生们年龄尚小、思维发展还未成熟,教师对共产主义的描绘往往是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也因此大学生们从小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想象就是世外桃源般的大同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开始独立思考。当他们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时,信念开始动摇,甚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二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认同度降低。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用“和平演变”的策略促成苏联和共产党内部的变化,而苏联也终于在“和平演变”的策略下分崩离析。今天,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风险。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他们采用的方式更加隐蔽且有欺骗性,但却丝毫不能掩盖其目的的险恶和斗争的残酷。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成“没有硝烟的战争”一点也不夸张。他们通过网络、学术交流等途径,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口号,向我国输出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诱导青年学生把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从而达到动摇年轻人理想信念、摧毁年轻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分化人心的目的。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教材内容在时间跨度上从近代到当代,将中国工人阶级在民族危亡之际寻找信仰、成立中国共产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而光辉的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指导实践的理论、方针、政策、路线客观地展现出来。教学预设的目的不是仅仅陈述历史和现实事件,也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介绍,而是承载着帮助大学生掌握理论、确立信仰、修炼道德的综合目的,尤其是提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见,概论课在消解影响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两方面主要因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上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提升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概论课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合法性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民族危难空前深重。各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纷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尝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的意义,但却都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视为己任。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各种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全国人民的拥护下,执掌了国家政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源于她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执政之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转变工作重心,致力于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中国前进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确保我们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依法治国,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向全党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人民”的执政理念。

概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阵地。概论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昭示了这样的道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探索出了一条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以“执政为民”为自身永恒不变的价值取向,她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证。

(二)概论课有利于大学生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和执政形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各个主要观点和主要论断的提出过程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正确处理和解决一系列辩证关系的过程。这一理论体系已经和正在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实事求是是其精髓。概论课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教授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销蚀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无法理性分析,以至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怀疑、对社会失范现象的错误归因、对共产党执政评价的有失公允。如果青年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可能会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但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还要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坚持最高纲领,在青年学生中倡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没有离开现实流于空谈。相反,中国共产党从每个时期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把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每一项发展成果的取得,都把中国朝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推进了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其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辨自明。但是,我们从不讳言前进路上存在的问题和失误,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分配不合理、贫富悬殊大、民生问题多、法治不完善、反腐形势严峻等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确实客观存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殚精竭虑,视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发展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带着强烈的问题导向,直面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着解决上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战略布局,透着务实、亲民的习式特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在实践中看问题,应当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才能抽丝剥茧,作出科学的决定或评价。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挫折中能够拨云见月,并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正是对这一道理的最好诠释。执政是一项复杂的政治行为。在进行执政评价是更应该客观全面的考量。但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执政评价时,并未持有与其所受教育相应的理性成分。如对党的政策和具体执政行为的评价,往往以自身利益得失而不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全局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得出的评价结果只有三种:损害自身利益时,不认同;符合自身利益时,认同;与己无关时,漠不关心。这不是青年学生应有的态度和觉悟。再有,对党员干部的评价也是如此,容易以偏概全,将个别不作为、乱作为、胡作非为的党员形象等同于党组织的整体形象,分不清主流末流。诚然,要赢得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认同,根本上是要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所言:“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当作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之一,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对有损党组织形象的人和事追究到底,就是要保持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但是,青年学生作为民族最可宝贵的人才,作为党组织新鲜血液的来源,对党的执政客观评价,表明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不避现实的担当。“概论”课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来阐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各种理论、方针、政策的形成,其实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鲜活案例。青年学生从“概论课”中习得的世界观、方法论,有助于对现实问题作出理性分析,从而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和执政形象。

三、结语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明确了“概论”课对于提升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作用。但是,如何把“概论”课对于提升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关键是加强“概论”课的实效性。围绕如何加强“概论”课实效性的问题,学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提出诸如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变革教学理念相结合,建设实践课堂、第二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优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建设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健全以注重过程考核为特点的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等富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克服了过去以教师主体、“满堂灌”的弊端,但却似乎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教师的作用。鲜有文章对如何发挥教师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事实上,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再创新的教学方法,最终需要教师去落实、去贯彻。因此,发挥“概论”课对于提升大学生对党执政认同的作用,关键是要抓住核心因素——“概论”课教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不仅仅是教学领域的问题,而是要借鉴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激励,避免出现教师“磨洋工”的现象,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15年7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探索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等等。如果以罗伯特·豪斯(Robert J.House)提出的综合激励模型为分析工具(综合激励模型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M=Vit+Eia(Via+ )(i-内在;e-外在;t-任务;a-完成)

根据这一模型,对员工的激励水平受到五个变量的影响:完成工作任务的期望值Eia;获得外酬的期望值Eej;外在报酬的效价Vej;工作任务本身的效价Vit;完成工作任务的效价Via。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规定涉及到了提高激励水平以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的各个方面。但是,如何结合“概论”课的课程特点,结合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将这些规定细化为校本制度真正贯彻落实,则仍需在实践中摸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 [J].求是,2013(1).

[2] 李雪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来由、架构及维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 戴辉礼.中国执政党认同的概念、功能及构建途径探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3).

[4] 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图) [EB/OL].http://www.eol.cn/html/c/2014gxbys/ [2013-12-10].

[5] 蒋荣.从执政效能和执政价值认同看当代大学生的政党

[6] 认同——基于重庆大学与西南大学的经验材料[J].青年研究,2011(3).

[7] 张晓燕.政治稳定视角下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基于南宁市部分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D].广西师范学院,2013.

[8] 艾玲娟.中部地区高校师范生执政党认同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9] 杜兰晓.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 31 个省区市普通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

[10] 韩庆祥.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7-23/64 14567.shtml, 2014-7-23.

[11] 陈明凡.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这条主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9).

[12] 李雪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来由、架构及维护[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3] 郭玉琼.豪斯综合激励模型在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中的运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猜你喜欢

概论中国共产党大学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