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失衡

2016-11-25樊一欣延安大学陕西西安716000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7期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教育

樊一欣延安大学 陕西西安 716000



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失衡

樊一欣
延安大学 陕西西安 716000

【摘要】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工具之一,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掌握教育资源来向上流动。但是,在当前城乡二元的结构下,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分配的不平衡,导致城乡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严重失衡。通过教育政策正义性的回归以及实现偏远农村的移民搬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教育;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教育相比于农村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优先发展的对象,在重点学校、择校等环境下,农村学生再难以通过教育来实现身份的转变和社会流动。有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个人地位的最主要因素。在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方面,城市和农村呈现出不均衡的二元结构。

一、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概述

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人们通过受教育来实现社会层级的流动。学校教育通过制度的安排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员安插到相应的社会位置上,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在促进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由先赋性因素到自致性因素

在过去传统的自然经济时代,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是家族声望、门第高低等继承父辈的先赋性因素而决定,如今教育已经取代先赋性因素并成为社会流动、分层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流动、晋升已然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出身、背景转而倚重个人的实力,社会成员的自致性因素更为重要。如此一来,通过教育来提升自己进而实现向上流动成为主流,决定社会流动的因素也由先赋性因素到自致性因素。

(二)教育成为向上流动主要方式

建国以来,我国的发展路径更加的重视工业和城市,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和农村日益分化鸿沟持续加大,加之种种外部因素阻碍,农村人口难以在城市中立足,即使成为城市的贡献者者也很难融入城市,农民提升社会地位的难度加大。

由此,对农民来说通过教育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是改变其身份、地位的唯一渠道。对农村孩子来说,教育是融入城市和提升地位的唯一道路选择。

二、农村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弱化的原因

(一) 教育制度的城市化中心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受制于国家政策,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严重失衡。研究表明,重点高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存在严重的阶层分化,私营企业主家庭背景的学生在重点高中生中所占比例为11.79%,明显高于他们在社会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个体工商户所占比例高出了9.57%,相反,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比例比该阶层的社会比例低了44.83个百分点。城市的重点高中因其具备了优质教育资源,毋庸置疑为学生和家长的所青睐,但是高额的择校费以及农村的薄弱的基础教育水平使得只有少数农村学生能享受重点学校教育资源。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

1999年起连续多年的大规模扩招致使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就业率和起薪逐年降低,“大学生蚁族”、“大学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等现象表明高等教育难以为底层青年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开辟道路,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趋于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文凭的竞争力变弱,高等教育之于农村学生的地位价值下降。农村内部产生“新读书无用论”之说,正因为进入普通院校难以改变底层地位,直接导致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失去了热情。

(三) 教育制度改革的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制度改革逐步市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只反映在是在学习和能力上,更多的也反映于其所掌握的教育资源、人脉关系等等。同时,个人教育、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相关性由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决定,但是当前市场机制形式上的平等不但没有消除农村学生在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不平等,甚至使这种不平等更为加强,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大大降低。

三、平衡城乡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新选择

(一)坚持公平教育价值取向

要改变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二元结构,其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传统教育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忽视了不同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致使教育功能与学生期望不对等。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对教育功能的期待不同,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融入城市并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学校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应提供两个方面的帮助,一是为农村学生未来的城市生活提供知识和素养支撑;二是能为成绩优异学生提供良好教育实现其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试行偏远农村移民搬迁的新方向

教育对农村学生向上流动的功能越来越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教育的二元结构。

我国自2001年正式开展撤点并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执行中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对农村小学开展“一刀切”式的撤点。一些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安全隐患增加使得其辍学率不断增高。农民搬迁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新思路,在全国设立试点是可行之道。2011年5月,陕西省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240万山区群众搬迁转移到安全宜居地带。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调查显示,55.4%和35.5%的移民在搬迁后认为子女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和有所改善。在教育二元结构下,偏远山区农民搬迁到城镇有利于子女享受与城镇学生同等教育资源,再辅之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才能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发挥教育对农村学生向上流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陆学艺,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7,192.

作者简介

樊一欣,女,1992年11月,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公共政策与教育政策。

猜你喜欢

城乡二元结构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与瓶颈破解
政府对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学前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
厘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两个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