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智库为国家崛起而呐喊
2016-11-25李之末
□李之末
民间智库为国家崛起而呐喊
□李之末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作为前《环球时报》的评论执笔者之一,王文曾是中国传媒舆论旋涡中的人物。王文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小山村,好学的性格让他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度过了七年本科、硕士连读的美好时光,七年里王文不仅学到了满腹知识,还确定了他的人生哲学: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
这个梦想在他进入《环球时报》后一点点变成现实。从2005年到2013年,八年里王文从记者做起,一路做到评论组组长、编委。《环球时报》以国际新闻为主,但在王文负责评论版后,评论版渐渐参与国内舆论场;再然后,因为观点独树一帜,争议持续引发,王文由此成为众矢之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被视为替政府辩护;倡导理性面对中国发展中的复杂问题,被解读为反对民主……在微博最兴盛的时候,在舆论围攻《环球时报》的每一次事件中,除总编胡锡进会坚持辩论之外,王文每次也展现出有力的反驳姿态,最终,王文得到了一个称号“大五毛党”。
王文有近百万的微博粉丝,每次受到的攻击可用“万”来计算,最糟糕的时候正常生活都要受到极大影响——2011年,一名好事者在国外的一个论坛上公布了王文的手机号,号召网友对王文进行电话轰炸,结果那些日子王文天天接到上千个骚扰电话和短信,直至一年多后仍然会有午夜凶铃不时出现。
王文每说一个观点都有人站出来反驳、攻击,每编发一篇文章都有人嘲弄、拍砖,他的每一条微博都有人谩骂、无理取闹甚至诽谤,有不少朋友在宽慰之余很不解:“你怎么能受得了那些人呢?”王文每每总自我解嘲:“因为不留口德的现象在各大网站普遍存在,所以稀释了我的羞愧感。”
王文将自己的态度写在了新浪微博“王文的感悟”中:“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绝不删帖子,那些帖子将成为所有事实的见证。只有包容才能让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才能被现实所接受。讲真话,讲有针对性的真话与实话,而不要哗众取宠。”
在这种捍卫中,王文出版了二十多本专著、译著、编著,出访了几十个国家,参加了数百场国际会议,他将他的思想、理念、情怀一一浸润其间,乐此不疲。
王文将这些做法谓之“为国家崛起而呐喊”。他说:“去的国家多了,你就会越来越感受到国家的重要性,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当前这个时代,国家对个人的安全依然是最重要的、最后的、平时却感觉不到的屏障,看看现在的利比亚、阿富汗、伊拉克、索马里就会知道了。”
天道酬勤,聚光灯迟早会打在你的身上
在《环球时报》八年,王文从记者、编辑做起,一路风生水起,从第五年开始,就有不少机构甚至是猎头向王文伸出各种橄榄枝,但王文始终没有在意,然而2013年年初,王文却出人意料地辞职,参与创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投身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智库行列。从“喊”到“思”,将自己从路边鼓掌的人变成了亲身参与者。
智库又称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是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的开发性咨询研究机构。彼时智库在中国刚刚兴起,已有的智库基本都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共研究机构,类似重阳金融研究院这种私营研究机构不仅数量少,影响力也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王文的选择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荡,说传统媒体将亡,谋求个人转型的有之,说他沽名钓誉的有之,说痴望功名的也有之,众说纷纭,王文一概报之以轻笑:“机缘。2012年秋季,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人民大学捐款两亿人民币,双方采取创新的制度模式,在组建智库上达成共识。我个人有幸得到推荐,被委以重任,仅此而已。”
但“仅此而已”四字又似乎不足以概括王文的选择,因为之后的日子,他将自己“嫁”给了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是最早到院,最晚离院,满负荷运转。王文的干劲让很多人敬佩,也一度有人怀疑这种冲刺究竟能持续多久,王文以他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2014年10月19日,王文带着人大重阳代表队跑完了全程北京马拉松。第二天,他一瘸一拐地上班,“这是我个人的第一次马拉松,是为我自己跑的,也是为全院跑的,我希望借这42.195公里的长跑坚持,表达一下人大重阳的意志与精神。”
这份意志与精神让人大重阳一起步就发展迅猛。2013年5月,研究院建院四个月后召开第二次理事会,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教授专程从波士顿赶到北京开会,一见之下大为惊叹:“人大重阳四个月做的,在哈佛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做到!”之后一年多,人大重阳以平均每个工作日发表两篇公开文章,平均每天有七次媒体报道,平均每周两到三场研讨会,每周送一份内参,每月出一本书,每季度都能得到领导人批示的速度全力冲刺,并一举斩获“全球智库150强”,成为入围的七家中国智库中的唯一民间智库。
2016年,人大重阳被官方任命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共同牵头智库、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王文本人也受邀参加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向习近平总书记做汇报,成为参会的唯一80后青年学者。
王文似乎成名了。对于这个问题,王文只讲了一个故事:“记得六七年前采访易中天先生,那是他最火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会出名?他说,其实自己就像是一个在舞池里跳舞的人,突然之间聚光灯打在他身上,他摆出的一个pose刚好是最漂亮的,于是就出名了。”
人生三件东西不能忘:情怀、道义、灵魂
王文坦言,人大重阳这三年并不轻松,“我们经常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自嘲,也算是一种打气吧。”
让王文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8月。那时人大重阳承办中国首次二十国集团峰会智库研讨会,讨论议题,为9月份二十国集团峰会的首脑峰会做准备。研讨会的最后一节,王文主持各国智库代表通过《二十国智库共同声明》,“进程非常艰难,比如,我们提出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声明条款,就受到了一些国家的强烈反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改革力度是中国所有领域中最前沿的,但中国金融业还很年轻,它的潜力和增长空间仍然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而且长久以来,中国金融思想与分析方法受欧美影响非常大,自己都不自信,说服别人又谈何容易。”在这种阻力中,自然还有中国智库本身的发展因素。相比早已发展多年体系完备的国外智库,中国的各类智库虽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但明显重“库”不重“质”,处于欠发达水平,与之相关的话语权建设、组织机构建设亟待加强。“比如,我国的决策体系相对封闭,还难以形成开放式的智库文化,各方有效互动困难重重;政府与智库的地位不对等,智库对自身的思想贡献与工作价值几乎没有议价能力;智库管理模式无成熟经验可循,同时又面临体制机制创新的挑战,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等。”
这些困难在创建人大重阳之初王文就有所预见,但他选择了竭力坚持,他在《人民日报》公开撰文:“中国要有一个长远的未来,需要知识和思想的崛起。”这是他鲜有的疾声呼号。
王文一直喜欢讲述一个故事。2012年11月他赴美观察美国大选,在哈佛大学,他特意数了数布告栏里当月即将举办的关于中国内容的讲座,“共六场,有历史、电影、文学、政治和宗教,但没有一场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大陆的,更让人诧异的是,讲孔子、老子、乾隆的竟都是纯欧美学者”。后来他又在哈佛政治系的走廊墙上搜寻过往重大讲演的旧海报,“一个一个寻过去,主讲亚洲问题包括中国问题的,有新加坡高官、韩国前大使、印度大使等,却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官”。
这次经历成了王文心里的一个梗。“我并不是说到哈佛讲演就有多么了不起,但在这个世界闻名的学府,中国是什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未来又会如何等问题,中国人似乎是失语的,至少话语权在外国人那,这恐怕不是被垄断,而更多的是咱们主动地放弃。”
所以,王文将人大重阳的工作定位为咨政、启民、伐谋、孕才,“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供核心报告、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供成果转化服务,推动打造中国式旋转门,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
认识王文的人都说他身上有着一股抹不去的书生气,甚至连人大重阳的用人标准都有浓厚的王文印记——“多一点家国情怀,多一点创新精神,多一点相互理解,多一点关注细节,多一点职场素养”,有“家国情怀”是王文用人的第一道门槛。
王文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个有情怀的人,善待这个国家,即便国家有许多不足;做一个有道义的人,善待人生每一位过客,即便很多人与事都令你不屑;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善待自己,即便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2016年6月,他将这几句话分享给了母校的学弟学妹们。
编辑钟健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