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总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写作”
——安妮·恩赖特其人其作

2016-11-25何朝辉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爱尔兰小说

何朝辉

“我总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写作”
——安妮·恩赖特其人其作

何朝辉

安妮·恩赖特是当代爱尔兰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继承传统,其主题、意象和叙事手法等与爱尔兰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同时,她的小说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面对爱尔兰文学传统的无形压力,恩赖特以其女性视角和女性经验,消解了爱尔兰文学传统中的男性话语,建构了新的爱尔兰文学属性,其作品体现了女性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派别的艺术特征。

安妮·恩赖特 爱尔兰文学传统 女性主义 《聚会》

Author:He Zhaohui isat 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Shaoguan University.His academic interest isModern and Postmodern Fiction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安妮·恩赖特(Anne Enright,1962-)是当代爱尔兰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也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最有前途的作家之一。2007年,凭借小说《聚会》(The Gathering),恩赖特获得了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成为第二位获得该奖的爱尔兰女作家,第四位获得该奖的爱尔兰作家,由此受到文学界和评论家的高度关注。

恩赖特以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创作著称。她的小说以喜剧风格见长,继承了乔纳森·斯威夫特和奥斯卡·王尔德等作家开创的喜剧传统。与前辈作家们不同的是,恩赖特以喜剧的方式将历史事件、新闻报道与虚构想象等不同成分杂糅在作品中,以解构所谓的官方记录和人们对过去的集体记忆,从而向传统的信仰体系和认识论提出挑战。她的作品还体现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派别的艺术特征;她的叙事风格变幻莫测,犹如电影镜头的切换与拉伸,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恩赖特常常在小说中探讨家庭关系、爱与性、爱尔兰痛苦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等主题,继承了詹姆斯·乔伊斯等爱尔兰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创作手法;同时以其女性视角和女性经验,创作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女性文学的书写风格,是一位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的优秀女作家。

一、作家简介

恩赖特于1962年10月11日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母都是公务员。她从小在都柏林的郊区长大,中学就读于都柏林南部的拉思曼斯(Rathmines)地区的圣路易斯高级中学(St.Louis High School)。1979—1981年,获国际奖学金在加拿大的皮尔森学院(Pearson College)学习;之后回到都柏林,在圣三一学院学习了4年,获得现代英语和哲学学位。那时,恩赖特就开始为都柏林的戏剧团体做兼职工作,并为爱尔兰的电视台和剧院创作剧本。从圣三一学院毕业后,恩赖特获得了东英吉利大学(East Anglia)的奖学金,开始师从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和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1932-2000)学习写作,获得了文学写作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到都柏林,恩赖特在一家电视台从事导演和制片人的工作。她为这家电视台极具创意的栏目“夜鹰”(Nighthawks)做了4年的制作人。之后,在儿童栏目工作了两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创作。在此期间,恩赖特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1989年,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收入法布尔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选集《处女作》(First Fictions)中。1991年,她将发表过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取名为《便携式纯洁》(The Portable Virgin),不久便离开了电视台,成了专职作家。1993年,恩赖特与身为导演兼演员的马丁·墨菲(Martin Murphy)结婚。一年后,为都柏林青年剧院创作了一部戏剧《感谢上帝,斋戒》(Thank God,Fasting),并为她所工作的电视台创作了剧本《复仇》(Revenge)。至今,恩赖特已发表了5部长篇小说和3部短篇小说集等作品。

二、早期小说介绍

恩赖特的短篇小说发表在《纽约客》《巴黎评论》《格兰塔》《伦敦书评》《都柏林评论》和《爱尔兰时代》等著名杂志上。《便携式纯洁》(1991)即将发表在这些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它具有乔伊斯的风格,获得了当年的爱尔兰文学鲁尼(Rooney)奖。《便携式纯洁》通过“借用”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利用小说人物的天真视角去讽刺都柏林社会。同时,恩赖特将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拼贴、杂糅在小说中,希望借此对历史与过去进行解构与反思。这些短篇小说是恩赖特的实验之作,体现了乔伊斯的影响痕迹;此外,她还在这些小说中采用了戏仿、碎片化等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力图突破与创新。

1995年,恩赖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父亲戴的假发》(The Wig My Father Wore)出版。小说根据恩赖特在爱尔兰电视台的工作经历写成,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小说的叙述者名叫格蕾丝,她的父亲戴着一副假发,却不允许别人当面提起,它代表着父亲对现实生活的美好但脆弱的信念,这是小说标题的由来。小说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叫斯蒂芬,他自杀之后变成天使回到地球上与格蕾丝相恋。小说在格蕾丝与斯蒂芬、父母以及同事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之中展开,采用了快速切断与不断转换视角等叙述技巧,多角度地展现了复杂的情节结构;对意识流及其无意识心理的描写也非常精彩。小说还体现了拼贴与碎片化的特点。恩赖特在虚构凡人与天使的恋爱情节时,将爱尔兰现实生活中报纸上的新闻消息、电视指南等拼贴在小说中,将虚构与现实并置,使小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旨在对爱尔兰的现实生活(包括娱乐性的电视节目)进行讽刺和批判。凡人与天使的爱恋情节又使小说笼罩着浓厚的魔幻气氛,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小说的语言简洁流畅,通晓易懂,处处体现了黑色幽默的色彩,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恩赖特写出了振奋人心的句子,词语的运用充满了惊奇的效果,抓住了爱情、宗教与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之处。”[1]小说探讨了爱与性、家庭关系等主题,显示出恩赖特渐趋成熟的叙述技巧和创作才能。至今,小说已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荷兰语和俄语等文字。

1999年,恩赖特和爱尔兰的几位著名作家一起合作,创作了小说《芬巴的酒店》(Finbar's Hotel)。这些作家每人撰写了一章,但都没有署名,然后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部小说。小说主要围绕一位生命垂危的丈夫在临死前去酒店里独自过上一夜的经历而展开。开始时,故事主人公在酒店里寻找“迷你酒吧”(m inibar),但一直没有找到。然后,他遇到了其他房间的房客。小说讲述了他的见闻以及发生在他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一位患有癌症的女士和他产生了微妙的感情;一位电气专家在房间里把音乐声音开得很大,以掩盖他女朋友偷来的小猫的尖叫声;把庄园改装成酒店的继承人的故事;一位爱好偷窃艺术品的小偷的故事。小说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也不乏感人之处,悬疑而紧张的气氛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你是什么样的人?》(What Are You Like?, 2000)是恩赖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之后深受好评。评论者认为,恩赖特的天赋在于她书写女性和她们的奇特经历的原创方式。小说讲述了一对名叫玛丽和玛丽亚的双胞胎的故事。她们的母亲在分娩时去世,她们出生后就被分开。玛丽(后改名为露丝)被天主教的秘密收养机构送到英国,作为移民在英国长大;玛丽亚则留在都柏林,由父亲和继母抚养长大,后到美国留学,在爱尔兰传统文化与美国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下成长生活。双胞胎的成长经历体现了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正如叙述者所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露丝不知道她是谁。她是一个女人。但是,直到现在,她仍然不是一个英国女人”[2];同时,“她不知道做一个‘爱尔兰人’意味着什么”[3],以至她认为“她可以是任何人,做任何事情”,结果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4]。玛丽亚的情况则更糟糕,由父亲和继母抚养长大的她总是处于一种无名的失落与渴望中。在纽约留学时,她无意中发现了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位长得和她一模一样的女孩,由此揭开了她寻找另一个失去的自我(孪生姐妹)的故事。小说还再现了爱尔兰文化中“死去的母亲”这一形象,探讨了在爱尔兰的公众生活中勇于担当和牺牲自我但却被人遗忘的母亲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发现母亲和孪生姐妹的人生故事,小说重构了女性小人物的个人故事,填补了那些在女性历史的书写过程中被消音、移位和中断的部分,代表了历史上在爱尔兰文学中被消音与禁声的女性重新发出她们声音的尝试与努力。恩赖特的叙述真实细腻,感人至深,这与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密不可分,是她将女性意识融入小说创作的一次成功尝试。

片段式的叙述方式是小说的另一大特点,它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富有变化,更加生动和丰满。小说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透过不同的人物视角,作者细腻地刻画了爱尔兰移民在英美两国的生活经历与生存体验。小说的语言简洁洗练,与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相去不远。小说继承了爱尔兰优雅的文学传统,用喜剧性的笔调刻画了悲剧性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恩赖特鲜明的个人特色,即用她冷峻的、超现实主义的但极具原创性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她的故事和人物内心的深处。总的来说,《你是什么样的人?》的主题深刻而复杂,探讨了散居在英美两国的爱尔兰移民的流亡与失落、“爱尔兰属性”与身份认同、母亲形象与女性地位以及天主教信仰等问题,是恩赖特的一部成熟之作,体现了她对当代爱尔兰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感知与深刻洞察。小说获得了英国皇家作家协会的写作鼓励奖(The Royal Society of Authors Encore Prize)以及惠特布莱德小说奖(The Whitbread Award)的提名。

与前两部小说不同,恩赖特的第三部小说《伊丽莎·琳奇的快乐》(The Pleasure of Eliza Lynch, 2002)是一部根据历史人物伊丽莎·琳奇的传奇一生而创作的虚构作品。评论认为,恩赖特的创作“非常成功”,它“应该受到热爱阅读爱尔兰严肃小说的评论家和读者的更多关注”[5]。小说是“对在爱尔兰文学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身份建构之叙事”的“一种含而不露的摒弃”与颠覆,[6]这要归功于恩赖特的女性主义叙事意识及其书写经验。伊丽莎·琳奇是19世纪50年代的一个爱尔兰女性人物,后来成了巴拉圭总统弗朗斯科·索拉纳·洛佩斯的情妇和当时最有权势的女人。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50—70年代。伊丽莎是一位医生的女儿,19岁时与一位法国外科医生的婚姻破裂之后,遇到了洛佩斯;他们一见钟情,成了恋人。不久,怀孕的伊丽莎以情人的身份跟随洛佩斯回到巴拉圭首都。在巴拉圭,与阿根廷的贝隆夫人一样,伊丽莎帮助洛佩斯成为巴拉圭历史上一位雄心勃勃的独裁者;在她的倡议下建立了巴拉圭国家剧院,深受巴拉圭民众的爱戴,让每一位仰慕其美貌与活力的男性甘心为她效劳。后来,洛佩斯的独裁统治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在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武装力量的攻击下,洛佩斯被杀,他的独裁统治被推翻,而伊丽莎则成了囚犯,被谴回英国,终了余生。小说探讨了(女性人物的)身份属性、性别政治、欧洲秩序与价值体系在南美的式微、衰亡以及战争与死亡等重要主题。

小说充满了戏剧色彩,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此外,叙述声音和叙述结构的巧妙运用也为小说的整体艺术效果增色不少。小说由“鱼”和“河流”两大部分组成。篇幅较短的第一部分“鱼”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洛佩斯遇到伊丽莎并相爱的经过。第二部分“河流”是小说的主体,又分成三个部分,讲述了伊丽莎跟随洛佩斯乘船沿着一条河流到达乌拉圭以及到达之后十几年所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有两位叙述者,同时出现在细分的三个部分中。作者分别从第一人称叙述者伊丽莎的角度和第三人称叙述者洛佩斯的私人医生斯图尔特的角度讲述了围绕着伊丽莎而发生的故事,同时也间或穿插着其他次要人物的视角来透视伊丽莎的人生故事。在伊莉莎的第一人称叙述中,作者不断地使用闪回等叙述方式来展现伊莉莎的内心意识,将她过去的成长经历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非线性的叙述结构、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和意识流的手法,显示出恩赖特在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和运用叙述技巧时的得心应手,同时也体现了前辈作家如乔伊斯等人对恩赖特的深刻影响。

三、代表作《聚会》

2007年出版的《聚会》是恩赖特的代表作,获得了当年的布克文学奖,并获得了2008年爱尔兰年度小说奖。当年的布克文学奖评委会主席霍华德·戴维斯对其称赞有加,认为恩赖特“以惊人和粗暴的语言”,描写了一个悲伤家庭中坚强不屈的一面。此外,《卫报》《独立报》和《华盛顿邮报》等英美各大报纸也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华盛顿邮报》上的书评作者认为,阅读《聚会》会让人感到有一种愤怒贯串始终,会让人痛到无言以对,但讲述的故事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虚假。因此,《聚会》是一本“新千年的《都柏林人》”,通过此书,恩赖特为爱尔兰的“道德历史增加了新的一章”[7]。《纽约时报书评》也发表文章,对恩赖特极为赞誉:“不羁的智慧,野性的诙谐,婉转的曲折,无形的慰藉:恩赖特的小说看似暗无天日,其实却处处折射着耀眼的光芒。”[8]

《聚会》是一部家族史诗。恩赖特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描写了体现在一个普通爱尔兰大家庭三代人身上的伤痛与救赎,集中刻画了三代爱尔兰女性(小说叙述者韦罗妮卡·赫加蒂和她的祖母、母亲)的情感生活,再现了她们面对爱恋与欲望、家庭的烦忧以及虚幻的精神世界时的困惑与痛苦。小说关注的是家庭关系、婚姻、爱与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主题。

小说背景设在都柏林与伦敦。叙述者名叫韦罗妮卡,出生在一个叫作赫加蒂的大家庭中,年龄39岁,过着中产阶级的优雅生活。小说一开始,韦罗妮卡回到都柏林老家将她心爱的哥哥利亚姆在英国布莱顿海中溺水自杀的死讯告诉母亲,再去寻找利亚姆的档案等个人资料,以帮助警方鉴定尸体。然后,通过回忆,她试图找出哥哥利亚姆自杀的原因。在回忆中,韦罗妮卡也试图通过想象来“建构”那些发生在外婆身上、但她自己并没有亲眼所见的事情。通过韦罗妮卡的回忆与想象,恩赖特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爱尔兰大家庭的苦难生活。然而,小说并没有一直沉浸在韦罗妮卡的回忆与想象之中,它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穿梭。过去的事情围绕着韦罗妮卡八九岁那年夏天在外婆家时利亚姆遭到外婆的追求者的性侵犯而展开:韦罗妮卡的母亲生了12胎,但只活下来9个孩子;韦罗妮卡的童年生活、父母对兄弟姐妹的打骂与惩罚以及父母与利亚姆之间的矛盾冲突;韦罗妮卡与利亚姆去英国打暑期工和求学的故事;韦罗妮卡与利亚姆的疏远以及利亚姆的自杀。现在的事情则围绕着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从世界各地回到爱尔兰老家来为死去的利亚姆守灵而展开,同时也具体地展现了韦罗妮卡对自我的认识、对婚姻以及过去伤痛的反思。

韦罗妮卡细腻而忧伤,间或带有愤怒的叙述展现了一个爱尔兰大家庭的伤痛与苦难。但是,不难发现,小说也体现了“救赎”的主题思想。韦罗妮卡的兄弟姐妹从世界各地回到都柏林来为利亚姆守灵就是关乎爱与救赎,这也是《聚会》的隐含之意。在利亚姆的葬礼上,一个女人和一个可爱的孩子的到来吸引了家人的注意,那是利亚姆的孩子。出走、漂泊不定、荒废学业以及酗酒的利亚姆,并非一无是处;他的孩子,至少,给家人带来了希望。读完小说,读者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苦涩故事,也是关于将来的故事。在爱的凝聚下,全家人来为利亚姆守灵,它使韦罗妮卡感觉到“自己正在被爱修复——我们都在被爱修复”[9]。小说结尾时,作者通过叙述者之口说出这样的话,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在小说中,恩赖特的笔触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赫加蒂这一个家族之上,作者借叙述者韦罗妮卡之口说出了整个爱尔兰家庭生活的伤痛与苦难。对于带来伤痛与苦难的罪魁祸首,恩赖特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赫加蒂家的父母以及外婆的指责上,小说中提到,“毁掉我们的是因他而滋生的环境”[10]。在恩赖特看来,给赫加蒂家族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爱尔兰家庭带来痛苦的原因在于整个爱尔兰的社会环境。透过女主人公之口,恩赖特似乎意在表明:个人的命运、家庭的伤痛无不刻上了社会、时代的烙印,但只要有爱,就可以得到救赎。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恩赖特成功地将深沉而细腻的女性经验融入她的写作之中,在现实主义的传统中掺入心理分析的技巧,采用意识流的手法,在意识的流动中展现了叙述者韦罗妮卡复杂的内心焦虑与精神创痛,“叙述语言充满了抒情的诗意,梦幻意境与现实世界层叠交叉,多层次地揭示出女性精神世界的细腻与忧伤”[11]。恩赖特的叙述飘忽不定,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随意切换,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因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赫加蒂家族的生活史就如同在破碎的镜中所看到的画面那样斑驳破碎。然而,正是这种斑驳破碎,正是这种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凸显了小说中关于伤痛与救赎、爱与性以及欲望与失落的主题。

《聚会》集中体现了恩赖特小说的创作特征。小说关注家庭关系、爱与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传统的爱尔兰文学题材,小说中的守灵与葬礼等意象,意识流的叙述手法以及以回忆(“倒叙”)为主的叙述模式等都深深地刻上了爱尔兰文学传统的烙印。同时,恩赖特的小说具有她自己的个人特色,其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消解了爱尔兰传统文学中的男性话语,用抒写心灵伤痛的个人叙事消解了“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用记忆与自我的解构取代了传统的对宗教矛盾与文化冲突的再现。而且,丰富的想象、与鬼魂对话、碎片化的叙事特征等等,又使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的创作特征,从而建构出新的属于自己的书写特征。

四、近期小说介绍①

2008年,恩赖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拍照》(Taking Pictures)。《拍照》是由19篇短篇故事组成的小说集,除了一篇以外,其他短篇小说都以女性人物为叙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些故事相互独立,但由于都关注女性在当代爱尔兰社会中的生活经历而构成一个整体,刻画了在传统女性角色束缚之下的当代爱尔兰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与婚姻、性、为母之道、家庭责任与宗教罪恶等问题。它们体现了恩赖特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其“原创性是真实的,而且常常具有黑色的喜剧色彩”[12]。小说集出版后在美国深受好评,被《纽约时报书评》《旧金山新闻》(San Francisco Chronicle)《华盛顿书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和《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等主流刊物评为2008“年度好书”。2009年出版的《昨天的天气》(Yesterday's Weather)由31个短篇故事组成,包括《拍照》中的所有短篇小说以及恩赖特早期的一些短篇故事。它是对“新爱尔兰的全面刻画”,而且,“最重要的是,有更多的爱尔兰女性发出自己的声音”,这要归功于恩赖特“捕捉众多不同的声音”的叙事才能。[13]总而言之,这些故事展现了恩赖特目光敏锐的观察,探讨了当代社会中那些微妙而复杂的人性主题,集中地体现了其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恩赖特的最新小说是《被遗忘的华尔兹》(The Forgotten Waltz,2011)。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吉娜的回忆,讲述了她与比她年长17岁的男子肖恩的婚外情;与此同时,小说还另有三条叙事线索:其一讲述了吉娜迷人但开始衰老的母亲的故事;第二条线索围绕爱尔兰的经济衰败以及它对爱尔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影响而展开;第三条叙事线索主要涉及肖恩之女艾薇痛苦的童年与不幸的疾病。与《聚会》一样,《被遗忘的华尔兹》主要是通过回忆(“倒叙”)的方式讲述过去已经发生的故事,用“现在”的眼光来追忆、反思过去,以对小说人物的情感创伤与精神崩溃做出解释。但它并不是一本关于“后知后觉”的小说。小说中,叙述者吉娜一时向读者提供相关信息,一时又故意隐藏其痕迹,一时向小说人物表示同情,一时又表示同情之心只会妨碍获得真相。同时,我们看到,吉娜的人生道路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谜,当她想要去解开谜底或做出判断之时,她又地意识到她所做的事情要么是暂时的,要么才刚刚开始。由此可知,小说的叙述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小说延续了恩赖特一贯擅长的主题,即关注家庭关系、婚姻、爱情与性以及爱尔兰的经济现状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等。恩赖特的叙述依然飘忽不定,多种叙述技巧的巧妙运用,对人物内心意识的挖掘与渗透,“现在”与“过去”之间不断的转换,现实描写与虚构想象的并置等,再一次体现了恩赖特叙事书写的独特魅力。

五、“我总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写作”

2007年的《聚会》使恩赖特名声鹊起。评论界常常拿她的作品跟乔伊斯的作品(甚至是《尤利西斯》)进行比较。对此,恩赖特在采访中说到,“我只是自由地吸收了爱尔兰的写作传统”,“乔伊斯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他使一切皆有可能”。谈到自己被拿来跟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乔伊斯做比较的压力时,她这样说到:

我总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写作,但是,与其说是来自别人所说的压力,不如说是来自我自己内心的魔鬼或天使:就是那种东西促使我坐下来,然后不停地打字,一本书一本书地写。我不写那种很直白的小说——去写一些好看的或者轻松的东西。我时时感到有压力,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只写我能写的。我想,我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作家——也许没有其他类型的作家了——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一本书[的创作]中去,而且我毫无保留:我发现对我脑海中的声音做出妥协非常困难。[14]

由此可知,恩赖特是一位一心一意、执着认真、不向外界妥协、坚持走严肃创作之路的个性作家。《聚会》的成功就是证明。《聚会》是恩赖特坚持走严肃创作之路、同时又不断创新的艺术呈现。因其主题的严肃性和叙述技巧的灵活多变,小说出版之后并没有受到热衷于阅读推理、悬念或玄幻类畅销作品的读者的青睐,小说才卖出3 000多册而已,远远低于其他几本入围布克文学奖的作品;不过,布克奖评委会独具慧眼,支持严肃文学的创作,承认恩赖特的创作才能及其小说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布克文学奖评选历史上的又一匹“黑马”。

总而言之,爱尔兰文学传统的无形压力,给了恩赖特进行文学创作的无限动力。恩赖特已经用她的作品表明,在当今时代严肃文学创作遭受种种排挤、日渐边缘化的形势下,她执着而坚定地追寻着爱尔兰文学大师的足迹,吸取爱尔兰传统文学的精髓,创作出了属于她自己的文学书写风格,受到了英美文学界的高度赞扬。有理由相信,坚持走严肃创作道路的恩赖特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注解【Notes】

①2004年,恩赖特发表了一部非小说《孕育随笔》(Making Babies:Stumbling into Motherhood),它是一部坦率而幽默地探讨生儿育女和为母之道的心得之作。它记录了恩赖特从怀孕初期到孩子两岁之间的全部历程,文笔细腻感人,充满了机智与幽默。随笔分小段写成,不同于那些教科书式的育儿经,也不流于亲情宣泄,而是从感官层面展现了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初为父母的那如梦一般的日日夜夜,是一本充满乐趣的智慧之书。因其为非小说作品,这里就不对其进行详细述评。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Gilling,Tom."Earth Angel:This Novel's Irish Heroine Sharesa Bed w ith a Supernatural Being."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2001(46),p.18.

[2]Enright,Anne.What Are You like?New York:Grove Press, 2000,p.136.

[3]Enright,Anne.What Are You like?New York:Grove Press, 2000,p.139.

[4]Enright,Anne.What Are You like?New York:Grove Press, 2000,p.140.

[5]Coughlam,Patricia."'Without a Blink of her Lovely Eye': The Pleasure of Eliza Lynch and Visionary Scepticism."Irish University Review:A Journalof Irish Studies,2005(2),p.349.

[6]Coughlam,Patricia."'Without a Blink of her Lovely Eye': The Pleasure of Eliza Lynch and Visionary Scepticism."Irish University Review:A Journal of Irish Studies,2005(2), pp.349-350.

[7]Behrens,Peter."Dubliners."18Oct.2007.20 Feb.2014. .

[8]Schillinger,Liesl."Liam'sWake."30Sept.2007.8Dec.2014. .

[9]Enright,Anne.The Gathering.London:Vintage Books, 2009,p.260.

[10]Enright,Anne.The Gathering.London:Vintage Books, 2009,p.260.

[11]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68—369页。

[12]Moore,Caroline."More Down Than Up."The Spectator, (8March 2008),p.46.

[13]Heinegg,Peter."Desperate Housew ives,Irish-Style."15 Sept.2009.18 Feb.2015..

[14]Enright,Anne."IBring all of M yself to a Book."10 Nov. 2007.21Aug.2014..

Anne Enright isa prominent femalew riter in contemporary Ireland.Her fictions inherit Irish literary tradition,for it reveals themotifs,imagesand thenarrative techniquesof traditional Irish literature;italso takeson herownw riting features,deconstructing themale discourse in Irish literature by way of her particular female viewpointand female experience,thusbringing new and fresh blood into Irish literature,her fiction be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of Feminism,Surrealism and Postmodernism.

Anne Enright Irish literary tradition feminism The Gathering

何朝辉,韶关学院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为现代与后现代英美小说。

Title:"Iam alwaysW riting underGreatPressure":On Anne Enrightand her Fictions

猜你喜欢

爱尔兰小说
Short News新闻播报
第二个奇迹
第二个奇迹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爱抚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