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

2016-11-25邹建军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作家理论文学

邹建军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

邹建军

我们今天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核心问题专题研讨会”,在一起以喝茶、聊天的方式,讨论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召开的每一次会议几乎都是大会,参加者众,有研究古代文学的、研究现代文学的、研究外国文学的、研究文学理论的,也有研究文学批评的、研究民间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的,每次讨论的问题中都还是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组织对文学地理学有深入研究的部分学者,来讨论一下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中一些最核心的问题,这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也是很有意义与价值的。事先也没有预设什么样具体的话题,大家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都可以自由发表、自由讨论。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与会的各位专家: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曾大兴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少川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岩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礼天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刘川鄂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夏汉宁研究员。除了特邀的专家学者以外,我们的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和硕士研究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借此机会向各位前辈学习,尤其是向他们请教文学地理学方面的问题。在我看来,文学地理学将来会发展为一门很大的学问、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曾大兴教授也曾提到,以前我们研究文学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入手,今天所编写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史,包括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基本上都是以时间为顺序,甚至只是以时间为依据,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文学发展中的时间问题,而忽略了对文学空间的研究,尤其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文学问题的成果是很少的,联系到文学产生的地理因素、地理根源,讨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制约等等,这个领域的成果是相当薄弱的,甚至是缺失的。文学地理学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文学地理学当作一种新的批评文学的方法,自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者采取从地理的角度研究世界上所有的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直接的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史观念,以及独立的文学创作思想和文学批评思想。这里所讲的“文学”,主要是指作品,也会涉及作家,当然也可以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甚至也可以包括文学阅读、文学传播、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然而,作品与作家还是文学最为基本的内容、最为主要的对象。当然,把文学地理学当成一门学科也是重要的,甚至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地理学更为重要。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的文学地理学,如果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发挥历史性的作用,还是要作为一门学科而提出来才可以让批评方法有所依附,有所扩大,有所发展。因此,借助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带给我们的宝贵机会,探讨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自然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第二,我们正在成立一个湖北省文学地理学学会,以推动本地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和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在湖北,古代文学学会、外国文学学会、文艺理论学会甚至鲁迅研究会等都有省级学会,而文学地理学会尚无。从全国来看,迄今为止也还没有一个文学地理学的省级学会。湖北,特别是武汉,作为华中重镇,是中国内陆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历来在许多方面都是开风气之先的,我们且不说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就是文学、艺术与文化方面,也是如此。我在《外国文学研究》和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工作多年,它们当年都曾经是中国学术期刊领域和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因此,我们现在成立湖北省文学地理学学会,也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省级文学地理学会,相信以后也会成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因为我们这里有好几位学者,已经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多年,如张三夕教授、刘川鄂教授、江少川教授、樊星教授等,他们在文学地理学和地域文学研究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对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都有深入的见解。我们成立一个省级的文学地理学会,组织一系列文学地理学学术活动,吸引更多的学者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就会对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产生影响,也就是对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最大支持。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平台,可以团结更多的来自各个学科的学者,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文学地理学都有研究的兴趣,相信这个平台会给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资源。《世界文学评论》几乎每期都有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专栏,几年下来已经发表了50多篇论文。如果我们把湖北省文学地理学会和相关的刊物结合起来,与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中国文化地理学会等密切合作,相信可以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批评实践上,做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进入中国的,甚至世界的学术史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关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我想讲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地理学基础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第一步,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各时代的地方志收集,大概问题不是很大,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似乎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有经费就可以完成,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然而,全国所有县级区域的地方志则不一定能够顺利地收集到位并整理出来。据我所知,各省、市还有专门的“文艺志”和“地理志”之类的书,国家专门列入了计划,花了一大笔钱来做这件事情,也需要加以特别收集与整理。以此而扩展到世界各国,则大有难度,然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如果没有则难以对文学地理学和各区域的文学地理问题进行全面与深入地研究,研究各地方和各国的文化与文学,也是如此。还有中国各地方的地图,世界各国以及它们国内各地方的地图,特别是其中的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与植被图等,也是文学地理学研究必需的研究资料,因为文学的背后是人,而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区,因此研究文学必然要联系到各地方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以地理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的。同时,还有中国历代以来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中,有哪些文学地理学的成果,或者是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成果,也是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古典文献浩如烟海,然而就文学地理学科学建设而言,它们也是不能少并且是绝对重要的资源之一。因为我们现在的研究,要在古人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行,不全面、不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文学地理学历史,那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则难以做到科学与深入,世界各国甚至是整个人类所积累下来的所有东西,包括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成果,都是首先要进行了解与分析的,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与研究历史,而这个工作难度很大,似乎还没有人对此做过全面的、细致的调查。所以,我认为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首先就是有关文学地理学的文献调查与资料整理工作。这是我们整个工作的基础,是我们整个研究的前提,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重要对象。

第二,理论创新问题也是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学地理学之所以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我们的理论创新不够和理论建设不到位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证而不太注重理论,西方的文学地理学也同样是如此,因此在西方,也少有现成的文学地理学理论可以借用。那么,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建设问题,就如此重要地摆在了当代学者的身上。最近十年以来,我们提出了一些术语与概念,我先后写有两篇论文《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和《文学地理学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提出了“地理基因”、“地理叙事”和“地理诗学”等概念,并且也指导了文学地理学的批评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我们仍然认为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许多学者包括我们的文学地理学者还是没有能够全面而科学地认识文学与地理关系里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说,自古以来我们的诗人作家是如何感知地理的?诗人作家在此基础上又是如何把自己的地理感知转换成文学作品的?创造成功的文学作品反过来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如此等等。为什么中国文学地理学者在理论创新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呢?这主要是由我们中国近百年以来的总体文化格局与学术格局所造成的,我们的国际地位与学术地位就是如此:别人不重视我们的东西,我们自己的东西的确也没有多少创造性。我们总是消费西方的理论,而少有生产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在文学艺术方面几乎是没有的。我们不太注重理论上的创新,杨义、曾大兴、梅新林等文学地理学学者,比较注重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诸如“二原”之类的理论主张,然而没有产生方法论的意义。同时,也与我们文学地理学的基础研究不足、实践研究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所谓基础研究不足,是说我们当代中国的学者对于人在天地之间所处的位置这个哲学问题认识不到位,对于文学与地理的关系问题认识不到位,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学者还是认为文学和地理没有什么关系,有一些人包括重要的学者也时不时地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这就是文学与文化研究中不重视地理的观念之体现。对于文学的消费和传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也不到位,以为在哪里阅读与研究都是一样的。所以,理论上的创新对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来说特别关键,是最为核心的环节之一。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文学地理学理论?我的看法是有但不够系统与全面。正如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文学理论问题一样,我们虽然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然而我们没有独立的、系统的、原创的文学基本理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文学地理学理论与整体的文学理论是一样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加以强调。如果我们没有理论上的创新,就会影响文学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基础理论都没能完成,那还谈什么学科体系与学科地位呢?然而我们如何才能建立起自己具有原创性的学科理论呢?就是要加强文学地理学的批评实践。

第三,扩大对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我们现有的文学地理学实践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古代作家的研究,如对于作家地理分布的研究,对于文学流派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总体上来说研究的面还比较小,研究的问题也不是很突出。如果我们在历史文献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国历代作家地理基因的研究,对世界上主要国家作家与地理关系的研究,同时加强对中国和外国文学作品中地理空间问题的研究,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学社团、流派与地理关系的研究,如此等等,我们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就会有很大的扩展,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和基础上就可以发现许多重要问题和规律。上面我们说到理论创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从何而来?是从前人的理论那里借用来的吗?是我们没天没地想象出来的吗?是我们根据西方国家的理论延展出来的吗?是我们根据古代文学地理学文献整理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并且从根本上来说也不是。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是从对于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现象的研究中得出来的,特别是对于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的研究中得出来的。由于世界各国的文学构成情况与文学发展历史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完全不同,它们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也就各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文学中有不同的文学地理,不同的区域文学中有不同的地理规律,我们要找出针对所有的民族文学都有效的文学地理学规律,也许这是不可能的,也许从根本上来说它们是不存在的。然而,建构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正如建构文学的基本理论是所有文学研究者的共同目标一样。所以,全面地、深入地研究所有国家的作家与作品等文学现象以及它们与地理之间复杂的、曲折的与根本的关系,研究作家作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对于我们文学地理学理论创新,特别是对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之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我们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展开与扩大,是我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文学地理学批评与文学地理学研究是不同的领域,批评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作家与作品,首先是针对作品,在分析作家的基础上来探讨作家,通过对作家的探讨反过来说明作品的内容与来源,而文学地理学研究包括所有的对于文学现象的研究,包括了文学地理学批评。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文学研究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也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因此,加强对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作家与作品的批评,对于整体上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对于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创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有的人反复地研究少数几个作家,其他作家作品完全不涉及,那么要寻找文学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与理论是不可能的。当然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然而如果我们组织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文学进行研究,在每一个国家选择20位作家作品,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我想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根本问题的解决,也许就为期不远了。我们现在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基本上是缺失的,也就是说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研究作品、从地理基因的角度来研究作家、从地理叙事的角度来研究艺术、从地理诗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规律,在中国学者所做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是远远不够的,既不全面也不深入,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发现与理论上的建构。

关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核心问题的探讨,我愿意提供以上三条不成熟的意见,参与大家的讨论,并希望求得大家的指教。文学地理学在中国已经有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然而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许多当研究的问题还没有真正的研究,许多与地理相关的文学现象还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不能任由别人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人类的历史上、在文学的构成上、在艺术的历史上、在人类的文明里,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当然是决定性的,没有自然地理环境会有人文地理环境吗?没有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会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只能如此。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地理学。)

猜你喜欢

作家理论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坚持理论创新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