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016-11-25王刚丁亚娟

社会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思想

文/王刚 丁亚娟

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文/王刚 丁亚娟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如何厘清学界的研究分歧,进而揭示出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影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及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大同思想对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学术分野

学术界关于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问题的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学术分野。

第一,是拉近还是疏远?由于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存在诸多方面的相似性,如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自由平等权利以及理想社会目标模式等,这使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初,就觉得有“似曾相识”之感。但是,对大同思想究竟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距离,还是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疏远了,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大同思想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它沟通了中国人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如郭齐勇认为,“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都以儒家《礼记·礼运》的大同理想作为引进俄苏社会主义、引进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铺垫”。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指出,大同思想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前理解”,直接导致早期知识分子所宣传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要么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要么是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早期知识分子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疏远了。如黎澍指出:“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我们过去通过别人的介绍以后,又按照我们的习惯和方式加以领会,所理解的往往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有所不同。”

第二,是推动还是阻碍?在早期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是起到了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学术界在这方面也产生了分歧。

学界普遍肯定了早期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传统大同思想,成功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积极意义。如唐明勇就曾指出,毛泽东“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大同’理想,完成了从‘天下为公’到共产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均平’观念到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发展、从人道和谐原则到革命人道主义的发展,实现了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关于理想社会思想的升华”。学者们也指出了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消极影响。如陈建华、傅小龙在《试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局限性》一文中指出,早期知识分子“受‘大同理想’的诱惑,容易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导致带有革命色彩的激进行为”。

那么,大同思想究竟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大同思想对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大同思想在诸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契合之处,因而从正向上推进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但另一方面,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大同思想与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从反向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大同思想对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正向推进

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诸多方面存在契合之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第一,沟通了早期知识分子同阶级斗争学说的联系。从本质意义上讲,大同思想是不提倡阶级斗争的。但受大同思想熏陶的早期中国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当作救亡图存的工具。因为阶级斗争学说号召被压迫、被剥削阶级联合起来反抗压迫和剥削阶级,利用暴力革命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机器,从而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无产阶级专政。这种通过团结互助合作实行暴力革命的方式,对于怀揣大同理想、以救亡图存为使命的早期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精神鼓舞。

第二,架起了早期知识分子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桥梁。当西方资本主义平等思想、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发生碰撞时,早期知识分子选择性地将三者实现了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立的平等观,这种平等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封建伦理纲常,倡导妇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早期知识分子对于妇女解放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早期知识分子从反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对妇女的压迫角度出发,指出了旧式封建婚姻制度、男子纳妾、妇女贞洁观念、缠足等对妇女身心的摧残,并从立法的角度,提出法律应该保障妇女在经济、政治、就业、教育等方面享有和男子同样的权利。二是反对私有剥削制度,争取经济平等权利。五四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给了早期知识分子很多的启发。他们开始认识到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存在(即经济的不平等)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根源。而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必须废除这些剥削制度,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三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争取政治社会平等权利。在争取政治和社会平等权利斗争的实践中,早期知识分子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通过组织团体,向立法机关请愿的方式,不太容易成功。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团体”,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强有力的政治团体就是实行劳工联合。为此,他们开始在工人群众中开展活动,协助工人建立工会组织,通过工会组织,团结工人,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第三,联结了早期知识分子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纽带。传统大同思想所构建的大同理想社会蓝图与马克思主义所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恰如一条纽带联结了早期知识分子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是大同思想影响下早期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和理解。由于“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当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因其在形式上表现出外在的相似之处,在内涵上也表现出内在相同之源,这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有着传统大同理想追求的中国迅速扎根、发芽和广泛传播。而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与熏陶直接影响到了早期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和理解。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提出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早在五四运动前后,早期知识分子就意识到在中国建立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们实现“大同”理想,夺取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前提。而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大同思想对早期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反向阻碍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大同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范式,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而且在实践上也造成了其探索的失误,进而在反向阻碍了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第一,在理论上,造成了对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大同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封建的思想文化,这种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根本上是对立的。而马克思主义又是在实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扬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用大同思想来“比附”马克思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读现象。大同思想的“先入为主”,构成了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使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术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意,从而难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真理,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带来了消极影响。

第二,在实践上,导致了工读运动的失败。五四时期,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除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外,还有泛劳动主义、工读主义、互助论等。其中,对当时的早期知识分子极具吸引力和诱惑力的当属工读互助主义。1919年初,由李大钊等17人发起的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然而,工读互助团成立不久,就碰到了经费不足、收入微薄、人心涣散等种种困难,工读互助团内部也出现严重分歧,随即以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新生活”实验宣告失败。虽然工读互助运动是中国人追逐“大同梦”又一次失败的尝试,但它促使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工读互助团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改造,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互助团结的“大同”社会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工读互助运动失败以后,其内部许多成员逐步恢复过去的学校生活,不过其中一些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则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束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丁亚娟系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教;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1期;原题为《正向与反向:大同思想对早期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项目编号:14MLA002)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