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

2016-11-25逄锦聚

社会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凯恩斯分配常态

文/逄锦聚

马克思经济学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

文/逄锦聚

大致从2010年开始,由内生因素决定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如何保持国民经济以合理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保证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实现转变,如何能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传统的要素投入为主转变为创新驱动,学术界发表了很多见解,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拟重温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关系的原理,以便从中得到一些对发展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促进新常态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启示。

对经济新常态分析的两种经济学方法

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分析,有两种主要的经济学方法。一种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方法。一种是发端于凯恩斯后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惯用的总需求分析方法。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中应用产生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就是具体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方法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有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第一,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生产。生产性消费与生产是同一的,在个人生活消费上生产决定消费,创造出消费的对象、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的动力。消费则反作用生产,再生产出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生产活动结果的劳动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得以完成;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在观念上提供了生产的对象,从而成为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生产决定分配,分配作用和反作用生产。作为生产前提条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比例决定生产。在劳动产品的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在分配方式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决定了他们在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第三,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媒介生产和消费。生产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交换发展的程度。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用于交换的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就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分析方法,为我们分析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关系提供了基本的原理,对于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同样是适用的。

对经济新常态的另一种分析方法是发端于凯恩斯后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惯用的总需求分析方法。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者,1936年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曾被西方学者视为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他本人则被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在凯恩斯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矛盾也不断加深和尖锐化。在这不长的年代里,曾爆发了7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基本的表现是需求不足,并由此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失业。这样的背景使凯恩斯的研究盯住总需求,并把需求分析作为经济分析的主要方法。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必然性,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是因为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

建立在三个规律之上,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市场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充分就业,使生产(供给)增加。凯恩斯这一论点被他的追随者们奉为定律,称为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并由此重视需求的总量分析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只抓住了现象而忽视对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把需求不足的原因不是归结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而是归结为三条基本心理规律,则是严重的不足。

凯恩斯理论产生之后,西方国家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都极力推行凯恩斯政策,初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出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景象,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越来越无能为力。但尽管这样,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凯恩斯定律一直以来都是主流的经济定律。

马克思的分析方法与凯恩斯的分析方法都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但二者的根本的不同在于,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危机的原因,认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危机的根本原因,而凯恩斯则无视或者有意回避了这种基本矛盾和根本原因。

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按道理说应该更好地重视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实事求是地对我国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宏观政策,但遗憾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此我们做得不够好,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更多地借鉴了凯恩斯的分析方法,结果眼睛盯住消费需求而对生产重视不够。直到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事情才有了改观。凯恩斯的方法无疑可以借鉴,但完全依赖于凯恩斯的需求分析,过分地寄希望于斯,既不利于我们加深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也不利于对经济新常态的引领和驾驭。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究竟是什么重要因素导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按照凯恩斯的分析方法,似乎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一样,也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究竟我们的经济是否真的需求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经济需求不足,则靠凯恩斯主义就很难给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答案。

对此,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和原理则可以给我们重要的指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导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原因无疑有外部因素的诱导,但根本原因在我国经济内部。

就外部因素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其后的严重影响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外因只是条件而内因才是根据。导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国民经济内生的原因。由于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所以,分析导致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内因,应该循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相互作用的思路展开。

首先是生产环节。生产环节的因素主要包括创新不足,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不高等。应该肯定,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效率都有显著地改善和提高,正是由于这些改善和提高,所以才有了我国经济总量从2010年开始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成就。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主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的事实是,在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动力等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就发展方式而言,资源耗费高而增长效益较低是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就产业结构而言,不够合理的状况是长期存在的。我国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的模式,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就劳动生产率而言,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10378美元,仅为世界水平的60%,美国的15. 8%,日本的22. 8%;投资效率总体低下,资金高投入、低效益、低水平运作的问题突出。就经济发展动力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长期内主要是靠传统要素投入的拉动,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

其次是分配环节。分配环节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劳动产品的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劳动力的分配。作为生产前提条件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比例决定生产。我国生产要素的分配总体上是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但是在发展中,也有盲目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劳动产品的分配上,虽然总体上说人民群众在分配中得到实惠,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存在。

再次是交换环节。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中的交换活动日趋活跃。但是,市场不够发达、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的问题大量存在,以致交换没有很好地发挥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一是要素市场不发达不健全,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并存。二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大量存在。三是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依旧存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交换发展的程度,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就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上述问题的存在,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下去必然对生产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是消费环节。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这两类消费都比较快,但也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二者相比,生产性消费即投资占的比重一直较大,生活性消费占的比重一直较小;二是投资方向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持续存在,以致使供给发生结构性不足和过剩并存;三是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存在。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与我国所处的阶段不相适应,而低收入群体的一般性消费受收入限制则明显不足。

以上是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分别进行分析,就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导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内在原因可概括为:

第一,生产性因素是导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性因素。生产领域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生产效率不高和科技对生产的贡献不大等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原有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所以在高速增长了几十年后,渐入经济新常态是合乎规律的变动。

第二,分配领域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是生产的前提,实际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消费领域生产性消费作为生产要素的耗费,与生产是同一的。所以,对于分配领域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和消费领域生产性消费,对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决定性作用,应该与生产性因素同等看待。

第三,对于劳动产品的分配、个人生活的消费和交换对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作用,要给予客观地估计和足够地重视。作为劳动产品的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在个人生活消费上,虽然生产创造出消费的物质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创造出消费的动力,但消费则再生产出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生产活动结果的劳动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得以完成;消费创造出新的需要,在观念上提供了生产的对象,从而成为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至于交换,它可以使产品实现、市场扩大、需求增加,从而使生产发展。马克思曾把在交换中商品能不能卖出去比作“惊险的跳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这种重要性也无二致。但是,需要明确,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经济新常态的这些影响和作用,是通过对生产的反作用而发生的,所以,不宜离开生产而片面地谈需求不足是导致新常态的原因等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既是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在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经济新常态的决定和影响作用,从社会生产的角度分析之后,还应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实现形式。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其根源除了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有关外,重要根源是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完善,一系列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而如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要引领、驾驭经济新常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新常态面临新问题,要保证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以上的分析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用以指导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要把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和长期政策措施的着力点从注重需求转向在注重需求的同时注重生产。在理论上大家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个判断似乎没有争议,但在具体判断和政策措施上,往往把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误以为我国经济似乎已经是过剩经济,社会主要矛盾似乎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问的矛盾,而是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的矛盾。究竟是我们对社会所处阶段和主要矛盾的判断不准确还是实际的政策措施受到了干扰,我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这里有一个区分经济现象和本质、短期和长期的方法论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并不完全一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运行短期出现的问题也不一定和长期的根本问题相一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如果用这样的方法看问题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经济在某一阶段受某些因素影响,某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但那时短时的、局部行业的问题,而并不意味我国已经是“过剩”经济,出现局部产能过剩的原因不是我国的基本矛盾使然,而是短期的政策性和市场扭曲的结果。同样,虽然我国经济在某些时段出现生活消费不足,但那是由于短期分配政策的原因,是结构性的消费不足,是社会保障等措施没有跟上等原因所致,也不意味我国是需求不足的经济。

基于以上认识,把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和长期政策措施的着力点从注重需求转向注重需求的同时注重生产,应该是经济新常态下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和措施。对此主要应抓好:第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摆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中心地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第二,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更加重要位置,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第三,把创新驱动摆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四,狠抓改革攻坚,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提供制度保证。

在重点阐述围绕生产在社会生产四环节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必须采取的措施之后,需要指出,强调生产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或忽视分配交换消费的作用,也不是要完全否定或忽视凯恩斯的需求分析,而是要说明,不要因为重视消费的作用而忽视生产,或者颠倒它们的关系。

对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要给予重视。措施之一是,在改革中要深化分配领域改革,要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消费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讲求公平和效率;对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在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对于因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所引起的收入增加,要采取税收等杠杆加以调节;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缩小过大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以利于发挥分配对于生产的反作用,有利于通过分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措施之二是,要深化交换领域的改革,包括建立公平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深化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措施之三是,深化消费领域改革。消费问题实际上是个分配问题,而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要素的所有关系决定的,所以消费的问题最终根子在生产条件即所有制关系。当然消费问题有如何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问题,但那又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中心;摘自《经济学家》2016年第2期;原题为《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凯恩斯分配常态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智珠二则
多赚两颗蛋的钱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