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币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2016-11-25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中国钱币 2016年3期
关键词:秦汉钱币货币

魏 镇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钱币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魏 镇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一 绪论

“钱币学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对钱币展开研究的一门学科,包括对钱币实物的研究,也包括对钱币内在所蕴藏的,或者说是钱币背后所蕴含的非物质物化的研究。”①中国的钱币学研究有很久远的传统,应该说从 《管子》的货币思想中就可以看出,此时初步钱币学研究已经开始起步。而至于其后的古钱学则是古代金石学中一个重要的门类,两宋时期钱币学著作已经较为丰富,有陶岳 《货泉录》、李孝美 《历代钱谱》、洪遵 《泉志》等等,由于时代久远流传下来的凤毛麟角,但古钱研究风气已开。时至清代更是达到了巅峰状态。

而我们今天所言钱币学研究与古代钱币学研究略有不同,1999年版 《辞海》新增了钱币学的辞目,“钱币学旧称古钱学,研究历代钱币的学科。过去以研究古钱为主,故称 ‘古钱学’。建国后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当代钱币,并兼及其他有关文物,故改为 ‘钱币学’。古钱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就钱论钱,钱币学则从研究钱币实物及有关文物出发,进而探索钱币发展规律、历史作用、文物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此条基本概括了现代钱币学研究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钱币学研究也得到了深入发展,各种成果层出不穷,而彭信威先生 《中国货币史》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钱币学研究的奠基之作,蒋若是先生 《秦汉钱币研究》则开创了钱币学研究的新风尚。

二 彭信威与《中国货币史》

彭信威 (1907-1967),江西安福人,中国著名的钱币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曾经就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研究英国文学,后游学英国,在英国转攻货币史,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教授,通英、法、俄、日、德多种语言。主要著作是毕其生于一役的 《中国货币史》。有人曾言彭先生 “前半生的大部分时间,为写货币史做准备,后半生则是专心撰述。”②此言不虚。

《中国货币史》首次出版在1954年,至今已六十年矣。此作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仍然经久不息,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作开创了中国钱币学研究的新时代。此作从1943年着手写作,历时凡十载,至1954年第一版面世。此后几年彭先生仍笔耕不辍,接连在1958年和1962年出版第二版和第三版,字数也达到七十七万字,如果天假以年,彭先生很可能还会完成更多的研究修订工作。可以说这部著作凝结着彭先生毕生之心血。

从写作体例上来说,彭先生开创了新的时代。他按照历史编年的体例分别论述货币制度、货币的购买力、钱币研究、信用与信用机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过去研究钱币的人,究竟是一些有钱有闲的人,绝大部分是从玩好出发。而且由于时代的限制,没有近代社会科学的基础,方法还不十分缜密。所以近百年来没有太大的进步。而研究货币学和货币史的人都很少同钱币学发生接触,所以成就不大,一定要书本与实物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货币学与钱币学相结合,这样才能了解真实情况。”③彭先生此书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三个 “结合”。书中将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钱币学研究的新视野。

另外一方面彭先生也能从旧材料中发现新问题,并进行大胆合理推测,例如关于金代承安宝货的问题,先生有如下论断 “承安宝货没有实物遗留下来,钱币学家和收藏家所见过的承安宝货,都是铜钱,而且是方孔钱,史书虽没有说明它的性质,实际上恐怕是铤型。所以铜钱系假造出来的。如果当时确有铜钱的铸造,那就同天兴宝会铜钱的性质差不多。”④时隔三十年后,黑龙江地区发现的承安宝货银锭证实了彭先生的推测⑤。

当然著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著作涉及面太广可能有些史料引用并没有穷尽,有些问题的探讨也不够深入,但作为一部涉及面纵横上千年的著作,凭借个人完成已实属不易。文中留有大量注释,很可能也是彭先生希望后来人研究起来更加方便。

三 蒋若是与《秦汉钱币研究》

蒋若是,江苏萧县 (今属安徽)人,齐鲁大学肄业。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和钱币学家,曾经主持编纂了 《洛阳烧沟汉墓》,对汉代墓葬分期做了基础性工作,此书到现在仍然是汉墓研究者必备参考书之一。他曾在 《洛阳烧沟汉墓》一书中单独罗列 “钱币”条,对汉代五铢钱的分期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后蒋先生除参与考古工作外,继续对秦汉钱币进行研究,先后发表了多篇秦汉钱币研究的重要文章。《秦汉钱币研究》一书就是其一部分研究成果的集结。

《秦汉钱币研究》是作者对秦汉时期钱币个案研究的集结,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其中窥探出其研究风格的前后一致性,方法也没有太大改变。这一方法正如陈公柔先生所言 “从研究方法上讲,是以墓葬、遗址的年代,包括墓葬结构、其出土遗物以及出土情况为标准,来考察并确定随葬古钱的年代,而不是传统的古钱断代,按习惯笼统的来断定墓葬、遗址的年代。重点在以墓断钱,而不是简单地 ‘以钱断墓’”⑥。这种 “以墓断钱”的方法确实是钱币学研究的新举措,这种方法的获取得益于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考古学研究注重运用科学发掘方法,重视运用类型学对同出器物的排比分析和综合研究,进而对器物的相对和绝对年代做出划分。秦汉时期的货币主要是 “半两”和 “五铢”,如果单纯运用传统金石学的办法恐怕很难展开研究。因此蒋若是先生更注重出土钱币,注意钱币的出土环境和伴随器物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断定钱币的时代更具科学性。但是货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器物,其发展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容易发生突变,因此在钱币学研究过程中运用类型学时尤要注意。例如蒋若是先生在 《洛阳烧沟汉墓》一书中对西汉五铢钱的断代在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新发现钱币种类后受到了一定挑战。蒋若是先生坦然面对,潜心研究,最终通过对满城汉墓出土钱币的全面研究,对汉代赤仄五铢的分期得出了新的答案⑦。

四 关于中国钱币学研究的展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钱币》曾经组织了 “关于中国钱币学理论体系的讨论”,着重讨论了钱币学研究的范围、定义、指导思想、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方法论的研究向来是我们国内学术研究的短板,相对于西方的抽象思维,我们则更长于具体事件的考据。钱币学研究也是一样,新中国以前的钱币学研究多是古钱币本身时代、真伪等问题的考订,缺乏所谓的 “透物见人”。从彭信威先生的 《中国货币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开创了一个全新钱币学研究视野,钱币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钱币本身,而关注到钱币背后所蕴含的古代经济社会问题,这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学功底,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史料,同时对于货币实物能够相互联系。

与彭信威先生的研究方式明显不同,从蒋若是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新兴考古学方法在钱币学研究中的成功运用,当然目前还有更新的方法不断应用到钱币学研究中,例如周卫荣先生就是运用冶金学的方法对古代钱币进行研究。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些新兴方法的运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钱币的断代分类等问题,更重要的我们还是要回归到最终目的上去,研究钱币背后的人类社会,这也是钱币学研究的根本目的。钱币学研究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 “透物见人”,能够把钱币学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需要我们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注释:

① 戴志强:《钱币学概述》,《中国钱币》,2010年第3期。

② 可居:《彭信威及其 〈中国货币史〉》,《中国钱币》,1986年第2期。

③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序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页。

④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05页。

⑤ 湘生,景顺:《我国首次发现金 ‘承安宝货’银锭》,《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第1期。

⑥ 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序》,中华书局1997年4月版,第4页。

⑦蒋若是:《郡国、赤仄与三官五铢之考古学验证》,《文物》,1989年第4期。

(责任编辑 刘筝)

猜你喜欢

秦汉钱币货币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博物馆
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钱币保存各有法
第二期《漏洞在哪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