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 “齐法化”刀币范综述

2016-11-25李亮亮马建军李建明山东青州市博物馆

中国钱币 2016年3期
关键词:刀柄刀尖痕迹

李亮亮 马建军 李建明(山东青州市博物馆)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 “齐法化”刀币范综述

李亮亮 马建军 李建明(山东青州市博物馆)

2015年6月,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青州市博物馆在清点文物周转库房的过程中发现一批战国齐刀币陶范及用于制作陶范的范砖。庄明军先生的 《青州西辛古墓出土齐刀币范的认识》就其性质展开过论述,并介绍了几块标志性标本,《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简报》则公布了与这批资料同时出土的另外5件标本。现将相关资料尽数汇总如下,希望对业界研究有所裨益。

此次发现的刀币范包含陶范碎块及范砖两类,共计39块。其中,刀币范均为碎块,保存最好的大约占完整陶范的三分之二左右,从尺寸和特征判断均为齐三字刀范,共计32块。用于制作刀币范的范砖多数较为完整,共有7块。

一 刀币范

共计32块,其中面范17块,背范10块,5块难以断定是面范或是背范。其共同的特征是均为夹细砂灰陶;浇注面多数有一层灰白色的涂抹物,且多数有高温灼烧的痕迹;绝大多数范的背面都有指窝,按排列规律推断完整范每横排三个,一般有3到5排。

1.面范。17块,均为夹细砂灰陶碎块;残存长度4.5至16厘米,宽3.9至13.5厘米,厚2至4.5厘米,多数在3厘米以上;其中10块带有 “齐大刀”三字中的一个或两个字,均为阴刻,笔画较细,但刀的轮廓刻划较深;其中7块在浇注口两侧或陶范边缘有阴刻的文字或符号 “五”、“丨”、“上”、“贞”、“∧”、“虫”、“N”;范的背面基本上都有指窝。

面范上发现的刻划符号

代表性标本介绍:编号00439。夹细砂灰陶;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一块,残长12.5、宽12.5、厚3厘米,重0.772千克;系面范上半部,并排三把刀,均为上半部,左侧一枚保留 “齐”字,其余两个均保留 “齐大”两字,隐约能看到 “刀”的一部分笔画;有明显的使用过的痕迹,颜色偏深偏黑;值得注意的是,最右侧刀一边有另一枚残留的一部分刀身,其上有 “可”形刻划符号,该符号常见于背范,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打破关系,怀疑是二次利用;范的最右边上有一深刻形符号;背面横排两组共六个指窝,每排三个。

编号00437。夹细砂灰陶;保存相对较好,残长18、宽13、厚4厘米,重1.778千克;保留完整浇注口及并排三刀刀柄及刀身下部,右侧两枚 “化”字较为清晰,阴刻,笔画较细;浇注口左侧有一未知刻划符号;有明显灼烧痕迹,表面颜色较深发黑;背面横排三组九个指窝,每排三个。编号03519。夹细砂灰陶;残长8.3、宽7.9、厚3.5厘米,重0.309千克;保留有两组刀尖顶部,刀尖下有阴刻 “齐”字,笔画较细;表面有高温灼烧痕迹;范的背面有横排两个指窝。

其他标本:编号03525。夹细砂灰陶;残长7.2、宽3.9、厚3.0厘米,重0.160千克;仅残存一刀尖及阴刻 “齐”字,笔画较细;表面有一层明显的灰白色细砂状物质;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3528。夹细砂灰陶;残长6.3、宽4.4、厚3.2厘米,重0.132千克;残存一刀尖顶部及阴刻 “齐”字上半部,笔画较细;表面有高温灼烧痕迹;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3530。夹细砂灰陶;残长6.1、宽4.9、厚3.8厘米,重0.167千克;残存刀身一段及阴刻 “法”字一边,笔画较细;表面有灼烧痕迹;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3531。夹细砂灰陶;残长6.9、宽4.4、宽3.4厘米,重0.154千克;残留刀尖一段及阴刻 “齐”的上半部,笔画较细;表面有灼烧痕迹;由于碎块较小,背部未见指窝。

编号03533。夹细砂灰陶;残长4.5、宽3.5、厚3.9厘米,重0.091千克;残存一刀身中部,其上有阴刻 “法”字,笔画较细;表面有灼烧痕迹;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3534。夹细砂灰陶;残长6.0、宽4.5、厚3.5厘米,重0.109千克;碎片,破坏严重,难以断定部位,但有类似 “五”刻画符号,推断应为面范;背面有一指窝,有一层明显的白色涂抹物。

编号00443。夹细砂灰陶,使用痕迹明显,颜色偏深,呈灰褐色;残长9.6、宽7.8、厚3.2厘米,重0.357千克;残存一刀把及一刀身局部,隐约能辨认出 “法化”两字刻划痕迹;表面灼烧痕迹明显;背面横排两个指窝。

编号00447。夹细砂灰陶,使用痕迹明显,表面已发黑;残长5.8、宽4.6、厚4.3厘米,重0.133千克;残存两刀尖,各有一阴刻 “齐”字,笔画较细;灼烧痕迹明显;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2309。夹细砂灰陶;残长15.2、宽10.5、厚3.6厘米,重0.748千克;保留浇注口一部分及三个刀柄,刀柄中部均有两道阴刻竖线;有灼烧痕迹;背面有两排四个指窝,每排两个。

编号00438。夹细砂灰陶;残长16.5、宽13.4、厚3.3厘米,重0.987千克;并排三把刀刀柄;有明显灼烧痕迹,表面变为灰黑色;刀柄最右侧有一 “上”字形刻画符号;背面横排两组共六个指窝,每组三个。

编号00440。夹细砂灰陶;保存相对较好,残长14、宽13.5、厚3厘米,重1.299千克;并排三刀身基本完整,“齐法”两字清晰,阴刻,笔画较细;最右侧边缘有深刻的“丨”形符号;灼烧痕迹严重,表面发黑;背面横排三组九个指窝,每组三个。

编号00488。夹细砂灰陶;面范右下角,残长宽高;仅留浇注口一部分及一刀柄环部;其右侧刻有 “贞”字符号。

编号00441。夹细砂灰陶;残长15、宽13.5、厚4.2厘米,重1.245千克;残留浇注口及刀柄环部;表面有明显的一层灰白色涂抹物;背面三排指窝,两排各三个,一排残留一个;根据刻痕的深度推测应该为面范;左下角残留刻划符号一角。

编号03522。夹细砂灰陶,残长7.8、宽5.5、厚2厘米,重0.135千克;有三道深刻的竖线;表面有灼烧痕迹;根据刻痕的深度判断应该为面范。

2.背范。10块,夹细砂灰陶,均为碎块;残存长度7.8至15.3、宽5.3至13.5、厚3至4.4厘米;多为刀尖部位,一般在刀尖下刻有三道平行横线,部分保留刀尖或刀柄一部分;相对于面范,背范上刀的轮廓及线条刻划均刻划较细、较浅;2块背范上有阴刻文字或符号 “丨”、“王”、“匕”;除个别较小的碎块外几乎所有范的背面都有指窝。

代表性标本:编号02312。夹细砂灰陶;残长11.5、宽8.8、厚3.4厘米,重0.595千克; 残留并排两个刀尖,刻制而成,刀尖下各自刻有三道横线;表面有明显灼烧痕迹,颜色变为灰黑色;左侧刀尖横线下有两个刻画符号,上部一个类似 “丨”,下部为 “王”字;背面有横排两指窝。

编号00442。夹细砂灰陶;残长15.3、宽13.5、厚4.3厘米,重1.401千克;保存相对较好,左侧刀保留刀身大半部及刀柄一部分,右侧两枚刀保留完整刀身及刀柄一部分;刀尖下均刻有三横线;有高温灼烧痕迹;最右侧刀刀身下部有一 “匕”形刻画符号;背面有三排九个指窝,每排三个。

其他标本:编号02310。夹细砂灰陶;残长10、宽8.5、厚3.9厘米,重0.475千克;保留并排两个阴刻刀尖,刀尖下刻有三道平行横线;有灼烧使用过的痕迹;表面有一层明显的灰白色涂抹层;背面有横拍两个指窝。

编号03526。夹细砂灰陶;残长7.8、宽5.3、厚3.3厘米,重0.279千克;残存三道阴刻横线,推测为刀身上部;表面有一层明显的灰白色细砂状物质;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3529。夹细砂灰陶;残长11.2、宽8.6、厚3.0厘米,重0.335千克;刻有两道平行竖线,推测可能为刀身;背面有三指窝。

编号00444。夹细砂灰陶;残长14.5、宽10.8、厚4.2厘米,重0.867千克;残留并排两个刀尖,刀尖下有三道横线;表面灼烧痕迹明显,部分位置颜色因高温变为黑色;背面两排四个指窝,每排两个。

编号00445。夹细砂灰陶;残长14、宽11、厚3.3厘米,重0.594千克;隐约能看到线刻的两组横排平行线,推测为刀尖部位;表面有灼烧痕迹;背面未见指窝。

编号03523。夹细砂灰陶;残长10.6、宽9.3、厚4.4厘米,重0.439千克;保留浇注口一部分及一刀柄及刀身拐角一部分;背面有两指窝;根据刻痕的深度推测应该为背范。

编号00446。夹细砂灰陶;残长10.3、宽7.2、厚3.8厘米,重0.310千克;并排三个线刻刀尖,左侧一枚仅保留刀尖,右侧两个保留刀尖及刀身大部分,刀尖下刻有三道横线;表面有灼烧痕迹;背面两排四个指窝;根据刻痕深度推测应为背范。

编号03524。夹细砂灰陶;残长9.1、宽8.0、厚4.0厘米,重0.424千克;保留有并排两组阴刻竖线,每组四条,应该为刀柄部分;表面有高温灼烧痕迹,灼烧部位明显发黑;背面有三指窝及一个戳印圆圈;根据刻痕深度推断为背范。

3.难以断定。共5块,材质与以上材料相同,但由于关键特征不明显,难以确定其性质。

编号02311。夹细砂灰陶;碎块,残长7、宽6、厚3.8厘米,重0.211千克;表面有灼烧痕迹;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3521。夹细砂灰陶;碎块,近似三角形,残长11、宽8、厚4厘米,重0.425千克;仅保留一道刻划竖线,部位难以断定,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3520。夹细砂灰陶;残长11.2、宽6.9、厚3.8厘米,重0.389千克;残存一刀柄圆环及刀柄一截,以及浇注口一部分;背面有竖排两指窝。

编号03527。夹细砂灰陶;残长6.0、宽5.8、厚3.9厘米,重0.156千克;仅存一刀柄圆环,环内发黑,有明显灼烧痕迹;背面有一指窝。

编号03532。夹细砂灰陶;残长5.5、宽4.3、厚4.0厘米,重0.130千克;残存一刀柄圆环,推测应该为浇注口处;有高温灼烧痕迹。

二 范砖

共7块,多数保存完整,材质与面范、背范相同;长26至27、宽12.6至13.5、厚3.6至4.8厘米;颜色较面范、背范偏深,多为灰褐色,推测是未经高温灼烧;部分砖上有一层灰白色涂抹物;少数砖上有刻划符号。

代表性标本:编号00452。夹细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长26.8、宽13.0、厚3.6厘米,重2.130千克;一面有三排共九个指窝,每排三个;一二排指窝之间有一刻划圆圈;砖的一侧上下两端各有一 “丨”刻划符号,推测应为便于合范所刻的标识。

其他标本:编号00451。夹细砂灰褐陶;一侧有破损,长26.5、宽12.7、厚4.3厘米,重2.686千克;一面有四排共十二个指窝,每排三个。

编号00448。夹细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长26.5、宽13.5、厚4.8厘米,重3.038千克;一面有五排指窝,每排三个。

编号00449。夹细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长26.0、宽13、厚4.3厘米,重2.806千克;一面有四排指窝,每排三个。

编号00450。夹细砂灰褐陶;残缺一角,长26.5、宽12.6、厚4.7厘米,重千克;一面有四排指窝,每排三个。

编号00454。夹细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长27.0、宽12.8、厚4.8厘米,重3.06千克;一面有五排指窝,每排三个。

编号00453。夹细砂灰褐陶;基本完整,长27、宽13.5、厚4.8厘米,重3.086千克;一面有五排指窝,每排三个。

三 相关问题

1.青州市博物馆此次入藏的39块刀币范 (范砖)均系 “齐法化”三字刀陶范。经查阅相关材料,确定这一批陶范出自青州西辛战国墓。这是青州地区第三次出土战国齐刀币范。第一次发现见于 《光绪·益都县图志》:光绪十三年 (1887)益都城北二十三里前范王庄村民挖地时挖得齐刀币范一窖,大部分都是齐法化。第二次同样发现于前范王村,1965年出土,由面范和背范组成,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属同一套范,较为罕见。第三次发现即西辛古墓出土的这一批刀币范,《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简报》中已公布5件,合此次整理的39件,实际共44件,是近年来齐刀币陶范发现较多的一次。据不完全统计,齐故城宫城内曾于1972年、1982年、1984年、1986年 (两次)5次发现 “齐法化”陶范 (同时还有石范、铜范,四字刀范等)。2009年又在宫城外,大城内发现 “齐法化”陶范56件。除临淄古城外,仅在烟台福山、潍县、临朐、青州等地有所发现,但多数流失或出土地点不明确,而青州发现的不仅出土地点明确,而且数量上仅次于临淄齐故城,为齐国铸币作坊的分布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2.目前所见 “齐法化”陶范多数出土于冶铸遗址,有的出土于窖藏,但是出土于墓葬者仅此一例。《简报》认为这些齐刀币范是作为耐火砖使用的。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些范的二次利用痕迹,而普遍存在于范表面的 “脱范剂”是否可以说明这些范是可以反复利用的?

3.在这些范的表面多有刻划符号,他们当中有些能释读,有些则难以识别。这与广泛见于陶器上的 “物勒工名”的陶文有相似之处,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体现的是官营私营的区别还是行业的区别,或者另有深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4.与以往发现的材料相比,西辛古墓出土的这批刀币范既有一致性,例如材质、尺寸、脱范剂及指窝的广泛运用,包括刻划符号等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其自身特征;首先,这批材料出自墓葬,是目前已公布材料中唯一能确定出自墓葬的;其次,这批刀币范上的刻划符号多数未见于以往材料,可作为有益补充;此外,00439号标本上有明显的打破关系,表明该币范经过二次利用,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青州目前尚未发现战国冶铸遗址,但青州地区却屡次发现刀币范,是否说明除齐故城之外,齐国在今青州地区另有冶铸中心存在?

(责任编辑 于放)

猜你喜欢

刀柄刀尖痕迹
The 2022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浅析影响数控加工质量的因素
初春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生命痕迹
基于VERICUT软件构建数控铣刀刀柄模型方法的探讨
清明
克赫帕什镰形刀的形制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
数控加工中刀尖半径补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