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里的花朵
2016-11-25江少宾
江少宾/著
一
第一次听说林花病重的消息,我迟迟不愿意相信。她才二十三岁,和我的侄女一起上小学,一起上初中,在合肥上了一家电脑学校之后,便独自外出谋生。电脑学校的门槛其实非常低,许多乡下女孩眼巴巴地跑了来,以为掌握了一门技术,借此安身立命。到了毕业的时候她们才茫然地发现,那点“三脚猫”的功夫根本不值一提,那封轻飘飘的就业推荐信,其实没有任何作用。毕业之后的林花带着那封自欺欺人的就业推荐信跑了两个月的人才市场,市场里到处都是机会,但林花却没有胜任的资本。林花一次又一次碰壁,头破血流之后才慢慢地醒悟了过来,所谓的“就业”,不过就是找一只自己能端稳的“泥饭碗”,而不是找一份体面而合适的工作。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个从小村牌楼走出来的花季少女,将自尊一寸一寸地逼进尘埃里。她先后做过保姆、营业员、超市导购、酒店里的前台迎宾,最后才在亲戚的引荐下,进了南京的一家缝纫厂。缝纫厂,顾名思义,可她能做什么呢?在家里,她是最小的女儿,受宠惯了,甚至没有拿过缝衣针。
在小村牌楼,许多少女都和林花一样走了这条路,她们几乎没有栽过一棵秧,就冲出了父辈们留守的小村。在对小村长久地疏离里,许多出走的少女我都没有见过面,劈面碰上的女子都觉着面熟,正待仔细分辨,身后忽然追上来一个胖小子……字正腔圆的孩子欢天喜地,吵着要去看牛,水牯牛,像奥特曼一样长着两根长长的大弯角。我有些好奇,哪里还有水牯牛呢?任劳任怨的水牯牛,已经从田野里消失了。母亲非常茫然,却又不想失信于孩子,她左右为难,见到我这个生人,忽然就有了借口。看见没?水牯牛,都被这个叔叔买走了。她在自己的谎言里笑了,我却笑不出来,更年轻的一代牌楼人,居然连水牯牛都见不到了!
更年轻的一代牌楼人,都已经离开了牌楼,不少人甚至举家迁到了外地。病中的林花是唯一的例外。去年六月,林花开始急剧消瘦,双腿无缘无故地浮肿,更明显的表现是,小便量持续减少,食欲不振。缝纫厂附近有一家小诊所,但坐诊的医生几乎没有检查,就开了两盒肾炎方面的口服药。既然两盒口服药就可以对付,年轻的林花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她既没有回诊所复查,也没有去正规的医院再看看。那时候的林花已经升到了流水线上的一个初级管理岗位,虽然依旧需要“三班倒”,但每个月可以休息四天,每个月还有两百块钱的岗位补贴。林花珍惜这样的机遇,如果能够再升一级,她就是正儿八经的“干部”了,既不再需要“三班倒”,工资也会拿得更高。这是无数打工者梦寐以求的一级,这一级意味着脱胎换骨,这一级意味着从蓝领到白领。拼命表现、努力工作、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的林花哪里会想到,就在自己的青春终于有了一线亮色的时候,命运竟和自己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拖到去年年底,林花终于撑不下去了,到南京一检查,哪是什么肾炎啊,是尿毒症!
尿毒症,林花其实并不陌生。2011年元旦,在和尿毒症斗争了三年多之后,我的母亲在锥心蚀骨的疼痛中离开了人世。久病成良医的牌楼人于是第一次知道,世上竟还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病症——浑身浮肿,小便排不出来,一吃就吐,闻到油烟味就犯恶心……对付尿毒症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终生透析,一条是换肾,但两条路都不平坦,两条路都有可能通向死胡同。拿到诊断单的那一刻,林花的世界瞬间塌了下来,周遭都是黑色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黑。她不得不按照医生的安排,先住院,再透析,将来准备换肾。林花谋生的那家缝纫厂,长期病假是不被允许的,和“林花们”对应的,只是流水线上一个个固定的工种。一个萝卜对应着一个坑。林花既没有保险,也没有合同,在那座密不透风的大车间里,林花只是一根不允许生锈的螺丝钉。一群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病魔,是她们共同的最危险的敌人。无奈的林花只好主动辞职,带着凶险的疾病和未卜的命运,重新回到生她养她的小村。实际上,也只有小村还能接纳林花,她像母亲一样逆来顺受,毫无怨言地接纳着每一个曾经背叛过她的儿女,她荒凉的胸膛,依旧能够温暖那些受伤的灵魂。那时候,林花的父亲还在张家港打工,这个腰身过早佝偻的中年汉子,无法接受这猝然的命运。在小女儿的叹息声里,他整夜整夜地失眠,头发落了一千根。他原本没有什么烟瘾,但现在,他一天要抽两包烟,三块五一包,“红三环”,十年前流行过一阵子,但现如今,就连留守在家的老人也很少再抽了。然而他嘴里的烟雾一直在升腾,他递给我,我不好拒绝,劣质的烟草味像一把火,瞬间冲上我的喉咙。我强忍住咳嗽,悄悄站起身,在后院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掐灭了“吱吱”作响的烟头。回到小村的那天中午,他们刚刚从安庆赶回来,为了给林花做透析,老两口每周得带着女儿跑两次安庆。“老两口”其实刚到五十岁,在我的小村,五十岁还没有资格享福,五十岁的牌楼人还是年轻的后生。但林花的父母确实已经很老了,那么苍凉的老态,我无法形容。
我看到了病中的林花,久违的林花,记忆里的林花,还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胖乎乎的小姑娘。二十三岁的林花居然还没有谈过恋爱,侄女说,她的接触面太窄了,没有条件谈恋爱,她也害怕谈恋爱,害怕拥抱和接吻,更害怕腆着十个月的大肚子,粗壮的腰围,几乎无法见人。现在,她终于不必再害怕了,病中的林花,已经失去了恋爱的机会和可能,她委顿的青春,覆盖着死亡的阴影。靠在小村和暖的春光里,林花的病容令人心疼,她太瘦削了,衣服套在身上,整个地大了一号,看不出轮廓,也看不出腰身。她原本是爱美的,和侄女一样爱美,和侄女一样喜欢“美图秀秀”,在自己的个人空间里,羞涩着收获小小的赞美,满足着小小的虚荣。我没有看过她的“美图”,但每周两次的透析,已经撕裂了她的人生,她的青春和老屋一样黯淡,她的笑容和小村一样荒凉。我陪着她的父亲说话,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对于她来说,我其实只是邻居家的一个陌生人。事实上,对于她来说,一切都已经陌生化了,她主动将自己低到尘埃里,不轻易开口,也不愿意见人。即便是面对自己的发小,她也不愿意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对我侄女说,你好忙吧?谢谢你来看一个等死的人……她才二十三岁,但她已经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余生——“等死”——没人能平静地接受这残酷的命运。但她看上去是平静的,站在门外,胶着双手,眼眉低垂,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甚至浮起一丝笑容。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但她的笑容令我浑身发冷。屋后就是巢山,清明祭扫的鞭炮声起起落落,山腰上聚拢着一团一团湖蓝色的烟雾。这人间的烟火景象我暌违已久,置身其间,我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二
为了给女儿治病,林花的父母都回到了小村。但两个月治下来,父母就扛不住了,他们终于信了医生的话,透析是个无底洞,如果继续治疗,只有尽快换肾。林花的父亲在安庆、合肥和南京三地来回奔走,几十家医院都没有合适的肾源,几十家医院的费用都很惊人,最少的也要八十万元。在合肥,八十万元只能买一套几十平方米的房子,但在小村牌楼,八十万元,是一个摸不到边的天文数字。但老两口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决定捐出自己的肾。腰身提前佝偻的父亲显然已经不合适了,母亲于是主动承接了过来,她甚至没有和林花商量,就带着女儿去了南京。这一次检查,让老两口的心再次凉了下来。林花的病情依旧在恶化,毒素已经攻陷了她的双肾。而母亲的身体条件也并不允许,在长久的乡下劳作里,这个五十岁的农村妇女,已经染上了一大堆基础病。那你得抓紧看啊,我说,不能拖……林花的母亲几乎跳了起来,那有什么看头哦!没名堂的,医院就是搞你的钱,知道啵?我苦笑着,心里有些吃惊。记忆里,这个比我大十岁的农村妇女,开朗而爱笑,爱唱黄梅戏,还做得一手好女红——村里新生儿的虎头鞋,基本上都是她做的,讲究一些的老人还会请她做一双新布鞋,留着给自己将来“上路”。我不知道她有没有读过书,想来是读过一些的,大女儿出嫁的时候,她给女儿绣过一幅“观音送子”,右下角还绣着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我尴尬地看着林花的父亲,然而此刻他竟一言不发。我瞬间醒悟了过来,我离开小村已经二十年了,但牌楼还是那个牌楼,有一些传统已经消失了,但另一些传统却留了下来,它已经渗透进牌楼人的骨血里,成为一个鲜明的标记。基础病有什么呢?在牌楼人的生存法则里,基础病根本就不值一提,也不能提,谁要是不小心说漏了嘴,背后会被人骂死的。“现世报,搞什么鬼名堂哦,偷懒呢!”——这个评价严重了,一个庄稼人怎么可以偷懒呢?不务正业了,和游手好闲是一个意思!身体是“小道”,名声是“大道”,没人背得起这个骂名,于是都沉默了。沉默的小村,扛着一身难以启齿的病。
扛着扛着,终于有人扛不住了。在我的记忆里,牌楼最早的逝者应该是朱本生,三十几岁,一个虎背熊腰的庄稼人,在睡梦中猝死;其次是三娘,起夜,黑灯瞎火的,一个踉跄,从此不省人事;再往后是五叔,小村牌楼第一个糖尿病人,扛到尿血的地步终于扛不住了,那个端午节的前夜,六十岁的五叔在输液中去了安详的天国……接踵而至的是一批癌症患者,贤文,食道癌,卒于六十四岁;治国,胃癌,卒于七十四岁。还有一些逝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确切的病因。尚健在的癌症患者有东成大哥、春明大婶,还有四位患者,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们。
2011年,东成大哥忽然病倒了,到安庆一检查,居然同时患上了食道癌、胃癌和肠癌,好在都只是早期,手术也异常顺利。谁能想到呢?东成大哥病愈才两年,老妻又病倒了。到合肥一检查,医生直摇头,治疗已经没有意义。上山祭扫的时候,路过东成大哥家的后屋,我看见死里逃生的东成大哥坐在稻场上,端着海碗。人高马大的小媳妇靠在门框上,端着海碗。我没有看见东成的老妻,据说她下半身已经毫无知觉,只能趴在床上,屋子里弥漫着朽木的气息和浓烈的尿骚味。两个媳妇轮流给她擦洗身体,都戴着口罩,一走出婆婆的房门,就跑到远处一阵狂吐。奇怪的是,东成大哥居然毫无反应,他从来没有戴过口罩,也没有吐。没有人知道她患的是什么病,但她就要死了,这一点,大家都非常确定(注:写作此文时,东成的老妻已经含恨离世。愿她在天堂里安息)。我默然地听着,胸口堵着揪心的疼痛——我苦难深重的小村其实也已经病了,但没人知道她患的是什么病。其实她已经病入膏肓,这一点,我可以确定。
在小村健在的患者当中,林花并不是最不幸的人,但她是最年轻的一个,这或许是她最大的不幸。偏偏她又读过几年书,见过外面的世界,这也使得她并不甘心于认命。认命,是牌楼人的另一个生存法则——医生看不好要死的病。黄泉路上无老少,哪里的黄土都埋人。林花的母亲痛心疾首地絮叨着,我前世作了什么孽哦,小丫头怎么就得了这号的病!关键的是“这号的病”还可以医,正在医着,而等着他们的,是绝望的空空的无底洞。为了给女儿换肾,林花的母亲给远在长春打工的儿子打过几次电话,电话那头的儿子一直没有好声气,“换肾,换肾,你一天到晚就知道换肾!”母亲无可奈何,赔着小心,“不换肾怎搞呢?你忍心看着你妹妹等死啊?”儿子沉默着,电话很快就挂了。说到这里的时候,林花的母亲忽然面有愧色,仿佛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我诧异地看向林花的父亲,林花的父亲苦笑着,忽然重重地叹息了一声,也不能怪他哦,在外面也吃苦,他还想再养一个……我久久无法接话。巢山上的鞭炮声冲天而起,灌木丛中的硝烟,漫过层层叠叠的马尾松。“他”是谁?我已经忘记了他的姓名。前年春节我偶然见过他一面(如果还能算见面的话)——七八个年轻人聚在院子里“推牌九”,他们挥舞着百元大钞,嘴里叼着香烟。有几个年轻人我已经对不上号了,但还能认得出他,我外出求学的时候,他已经是一名初中生,面部轮廓酷似他的父亲。我好奇地看着这群“衣锦还乡”的年轻人,他们几乎都穿着光鲜的皮草,赌资下得很大,一百元起步,赢的眉开眼笑,输的也能谈笑风生。没有人和我打招呼,也没有人给我让座,他们沉浸在自己的牌局里,一面比手气,一面比实力。“妈的个臭X”,他最后一个亮出自己的底牌,忽然爆出了粗口。我吃惊地看着他,两道浓密的八字须,其中有一些胡须,竟已是白色的。
时光荏苒,又一代牌楼人成长了起来。像稻田里那些营养不良的稻禾,有心播种,无力施肥,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倒伏的稻禾却又任其自生自灭。留守的牌楼人已经不再在意具体的收成了,儿女们都在外打工,有的连孩子都接走了,一年到头,多多少少的,总会补贴老人一些零用钱。还能指望什么呢?没什么可指望的了。披麻戴孝的身后事,儿女们总归是要做的,这是牌楼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人敢轻易逾越。
林花的父亲最终打破了沉默,他前言不搭后语地絮叨了半天,最后我总算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希望我所在的媒体能帮林花募集一些费用,不换肾怎么办呢?他看着别处,她这么年轻,不忍心啊……我点了点头,忽然想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是可以报销一部分吗?报是能报,他显然有些失望,但报不了多少,架不住搞啊!接着他又给我算了一笔账,翻来覆去的,又怕我不相信,于是让林花出面作证。自始至终,林花一直靠在门框上,神态安详,面容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别人的事情。这个病中的少女大约已经习惯了父母的絮叨,在对未来的无助和绝望里,她的父母亲已经变成了“祥林嫂”。
临别的时候,老两口轮流捉着我的手,“小老爷,林花的事,还要麻烦你哎!”我别无选择,只好一个劲地点头。但到单位上班之后,我却迟迟没有落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落实。这些年,我所在的媒体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类似的求助,确实有一些患者在我们的报道之后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但更多的报道则石沉大海,无声无息,热心的观众们没有一丝反应。观众和我们其实都已经麻木了,像大街上的那些乞讨者,没人能够确定,这一次遇到的,是不是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即便他真的需要帮助,我们也不得不这样想:在庞大的乡土中国,还有无数个需要资助的人,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究竟该如何支配有限的爱心?实际上,类似的求助我们已经不允许报道了,除非“特别典型”。然而,同样都是患者,又有多少“特别典型”的呢?每一个患者,其实都特别典型,他们的世界已经坍塌了。每一个坍塌的患者背后,都有一个随之坍塌的家庭。
但这些话,我无法说给老两口,即便是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在他们看来,我是个作家,又主编着省台一档很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栏目,这样的“小事”,我应该一句话就能决定。然而,这真的不是小事——虽然对于单独的生命个体来说,他们都是唯一的,是百分之百,但在庞大的乡土中国,有无数的“林花”正等着救命。仅以器官移植为例,我国每年的器官衰竭病例约在三十万,但最终获得器官移植机会的,还不到一万人。许多患者砸锅卖铁,终于筹够了足够的资金,但供与需之间的巨大差距,注定会有一大批患者,将在漫长的等待中走完余生。
三
清明前后,小村忽然多了些微妙的生气,所有的树都绿了,水洗过一样,树枝哗哗哗的,摇晃着绿色的阳光的瀑布。仲谋家的房子已经空了,大门上的链条铁锁爬满了绿锈(像一条死蛇),门槛石上的灰尘,少说也有一尺厚。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仲谋,也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儿时的其他小伙伴。属于小村的岁月已经老了。在小村里行走,我感觉自己也已经老了。每一个角落都生满葳蕤的杂草,每一棵树都成了野树,没有狗吠,也没有鸡叫或猫叫……荒凉的小村像临终前的母亲,她最后一刻的安宁,时常将我从睡梦中唤醒。
回合肥的路上,我莫名地涌起一丝悲伤。我刚刚离开,却又开始了怀念——我想起了那些骤然消失的脸,曾经那么金黄的连片的油菜花,曾经那么清澈那么丰腴的江家大塘……在岁月深处,曾经的牌楼小村已经消失了,如今的牌楼小村正沦陷在自己的疼痛里。我深切地知道,和我的小村一样,大地上有无数座疼痛的村庄,我痛着她们的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成家立业之后,我基本上一年只回一两次小村,除了在田间村头拍一些照片,我几乎不打扰任何人。其实我是不敢打扰,面对那些挣扎的乡亲,我不忍拒绝他们的请求,而我的“言而无信”,也一度使年迈的老父亲背负着不堪的骂名。和年轻的一代牌楼人一样,我也是一个背叛故乡的游子,故乡,我们都回不去了。卧在疾驰的汽车里,我在手机里写了一首《空空荡荡》——
出门的人再也无法回来
就像一张张突然消失的熟悉的脸
还有谁,愿意看守一座荒凉的村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就像那只失踪的年迈的水牯?
……
是的,每一次回到故乡,我满怀期待的心,总会变得空空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