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浮沉记

2016-11-25林阿绵

传记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制片厂儿童

文 林阿绵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浮沉记

文林阿绵

1922年,中国首部儿童电影短片《顽童》诞生,至今已经跨过了93年。在这不平凡的岁月里,共摄制儿童故事片700余部。当人们回顾、欣赏、评论中国儿童电影在中国人民文艺事业中的奉献时,自然会忆起有过重要贡献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她的诞生、成长、成就和浮沉令人深思,不禁感慨万千。

在改革激荡的东风中诞生

1981年3月,党中央两次召开儿童和少年工作座谈会,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把下一代培养好,使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在这一重要精神指导下,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当年6月1日成立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简称儿影厂),并委派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任厂长。她在没有设备、没有资金,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团结各界人士,争取援助,在北京海淀区西土城路2号创建了现代化设备的办公大楼,开创了以“儿影”为骨干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儿童电影创作的新里程。当年国家规定每年生产12部儿童故事片,分配给儿影厂的指标是5部。在北影厂的协助下,儿影陆续拍出了一批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着导向作用的优秀影片。

建厂初年,儿影厂首次投拍的《四个小伙伴》,展现了新中国儿童幸福生活和高尚品德,深受国内外孩子喜爱,相继在意大利、法国和伊朗的电影节上获奖。次年拍摄反映兄弟民族地区儿童生活的《应声阿哥》《红象》更是受到好评,前者获文化部奖,后者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赞赏。

幼儿题材是新时期儿童片最重要的收获,儿影厂亦有突出表现。《小刺猬奏鸣曲》,热忱地描述中外幼儿之间纯真的友情令人感动;《“下次开船”港游记》,奇妙的构思和精彩的表演令儿童大饱眼福。此后拍的《快乐天使》《会飞的花花》及《欢乐公主》都深受孩子们喜爱并频频获奖。

1987年3月,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简称童影厂),5月8日,邓颖超在病中为新厂题写了厂名。从此,该厂的创作和生产迈出了更矫健的步伐。

开拓了儿童电影事业的新局面

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推动下,童影厂做出的突出贡献便是独家开创以往从未摄制的崭新题材。首先是拍摄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儿童戏曲片《岳云》《沧桑梨园情》《娃娃唱大戏》等片得到相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小观众既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又领略到京剧艺术的魅力。凝重深邃的传记片《少年彭德怀》以及聂耳、孙文、鲁迅、雷锋等人物的纪录片将他们的青少年时代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荧幕上,为当代少年儿童树立起人生的楷模。充满幻想、探索色彩的现代童话片有了新的突破。《霹雳贝贝》令人神往的魔力使小观众欣喜若狂、欲罢不能。《大气层消失》是以环保为主题,艺术构思奇特,不仅对儿童片创作是个新的开拓,对整个故事片的发展也有启发。如诗如梦、美好灿烂的青春类型片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头戏,《多梦时节》《哦,香雪》等通过瑰丽璀璨的人生画面,展示一代新人树立远大志向、满怀信心迎接新世纪的风采。而《火焰山来的鼓手》更是颂扬兄弟少年成长经历的佼佼者,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并获奖。

1989年摄制的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举行的“儿童故事片剧本征文” 比赛获奖的两部表现中学生生活的影片,更是反响热烈。《普莱维梯彻公司》展示出当代中学生渴望了解社会、深入生活的强烈愿望,有着启迪意义。《豆蔻年华》由于形象地让青少年懂得竞争与道德的关系,尊重平凡的劳动,珍惜友情,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受到教育界的热忱欢迎,得到影视界的好评和中央领导的肯定。江泽民主席观赏本片后即对儿童电影工作做了重要批示:“对培养下一代来说,究竟是造就我们的接班人,还是培养我们的掘墓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尖锐的现实问题。”这一指示令人深思,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拥有优秀、可靠的接班人,后继有人,我们就应当陆续摄制“造就我们的接班人”的优秀影片。

翌年摄制的《我的九月》不仅将儿童片,也把中国电影的制作推向新的制高点。这部京味十足的影片向全国人民提出如何重塑民族性的命题,片中的高老师正是90年代忠诚于塑造未来的民族灵魂这一崇高事业的清醒代表。这部富有探索精神、充满纪实性风格的影片,将儿童与成人的心态和目光都交织在高扬国威的兴奋点上,使影片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实现了儿童电影达到老少咸宜的境界。

迈入21世纪,校园题材仍是热点,而童影厂的编导视野更开阔,创作内涵更深刻,如《女生日记》被称为是“现代女孩成长启示录”。面对社会上事故频发的现状,《珍爱青春》成了及时雨,给青少年以安全教育。《没有音乐照样跳舞》是首部关注宏志班这一新生现象,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孩子的关爱。新世纪是信息时代,国际交往频繁,《飞来的青衣》反映了中外学生相互学习的内容,难能可贵。

推动儿童电影事业的创举

为繁荣儿童电影事业,开展影评及学术研讨,团结壮大儿童电影队伍,由童影厂厂长于蓝、儿童影评专家秦裕权及导演王君正等5人,于1984年12月成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简称少儿学会)。在教育部的倡议和帮助下,加上文化部的赞助,翌年便设立了两年一届的中国电影“童牛奖”的评奖工作。从第二届评奖开始,就陆续得到地方政府或各界企业单位的赞助协办,从而产生儿童评委奖,更广泛地调动了儿童少年对自己喜爱影片的关注。特别是2001年第9届“童牛奖”的评选颁奖和全国儿童影视教育成果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60块来自全国40多所中小学的展板及多姿多彩的实物,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将优秀影片引进校园的显著成果,令各级领导、来宾和小观众们无不为之赞叹和欣喜。令人惋惜的是,“童牛奖”评奖工作资金匮乏,奖金和活动费用仅为5万元,而国内其他电影奖的奖金已有了很大提高,致使大家逐渐不看重这个奖,终于在2007年,将“童牛奖”并入“华表奖”的儿童电影项目。据统计,由少儿学会主持的这13届“童牛奖”中,共有97部儿童故事片荣获众多奖誉,其中童影厂摄制的就有42部。这显然调动了编导人员的创作热情并推动了影片艺术质量的提高。

童影厂的领导深刻意识到,为了推动和繁荣儿童电影事业,应当及时组织影片的评介和理论的研讨活动。他们不失时机地举行了一系列影片创作的评论、研讨和发行会议,产生了广泛社会效应。1986年7月,少儿学会与广电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部、《电影艺术》编辑部联合举行了新中国首次“儿童电影创作座谈会”。来自影视界、戏剧界、教育界、评论界、新闻界50多位代表与会。广泛的发言涉及从艺术创作到儿童意识观念的变化和教育效果、儿童心理学等方面,对繁荣发展我国儿童电影既是必要的,又是及时的。此后,少儿学会在全国各地又独立主持或与相关机构联办了近10次各类研讨会,对有突出成就的编剧王兴东、王浙滨,导演琪琴高娃、张郁强,摄影师孙永田等人的代表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丰硕成果

童影厂还成为推动中国儿童电影走向世界及中外儿童影视工作者交流的重要基地,并取得丰硕成果。1987年,首届国际儿童电影节在北京开幕,当年便有9个国家的影片参展,此后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12届,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部影片来参赛和参展,为中国编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学习机会,又开阔了我国孩子的视野,他们热情地评选出参赛的优秀作品,令国内外同行深受鼓舞。电影节期间举行的研讨会,更促进了各国之间了解和友谊,推动了中国儿童影视界艺术水平的提高。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儿童影片已经稳步地走上世界舞台并取得不俗的成就。自1984年在意大利举办首次中国儿童电影回顾展以来,中国儿童影片在世界舞台频频亮相。特别是1991年至1993年,通过童影厂的鼎力推荐,在第41届至第43届柏林电影节同时举办的儿童电影节上,相继荣获“三连冠”盛誉,轰动柏林儿童影坛。其中《哦,香雪》《火焰山来的鼓手》便是童影厂的杰作。随后,少儿学会在马来西亚举行“三连冠”义演,深受欢迎,称赞我们的儿童片是“最好的民间大使”。又在美国、澳大利亚举办了三届“亲情”影展。由于中国儿童片是首次以中国文化使者身份参加在美国有深远影响的“亚裔节”展映,受到我国驻休斯顿领事馆高度赞誉。

2002年9月,少儿学会率团赴台湾举行大陆儿童影展,共携带10部影片,其中3部便是童影厂的获奖影片。影展反响热烈,增进了两岸青少年的情谊,影响深远。

据初步统计,至今已有60余部中国儿童片先后在25个国家和地区荣获130多个奖项,而童影厂摄制的便有16部,可谓取得不俗的成绩。毋庸置疑,童影厂的实践充分说明,她已经成为众望所归的儿童电影工作者可信赖和依托的家园,成为他们潜心创作儿童电影精品的重要阵地。在该厂的关怀和扶持下,一批年轻的艺术家成为活跃在当前影视界的优秀人才。

不幸遭遇

童影厂建厂以来,共拍摄了132部故事片,其中有59部荣获国内外143项奖誉,还摄制了一系列电视片。然而,正当童影厂逐步迈入辉煌的时刻,不幸的遭遇却降临其身。

伴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于1995年5月被并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但仍然生产儿童影片。2000年底,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全部厂房设备无偿移交给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这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儿童电影专业制片厂的生产基地就此消失。

童影厂迁入北影厂主楼办公,成为其中第三制片公司,其出品的儿童片仍标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影片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下滑现象,从而导致全国儿童片生产也出现类似状况。在形势严峻之际,于蓝老师等一批退休的儿童电影工作者仍然热情地支持、维护他们所开创的这一事业,十分艰苦地坚守在少儿学会内,积极开展优秀儿童片剧本的征集、“童牛奖”的评选、创作研讨和编导人员的培训、筹办国际儿童电影节、协助由三部委成立的“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委员会” 以评选优秀影片推进校园,为广大师生及时有效地提供了片源,有力地配合了学校的影教工程和素质教育,更是实现中央提出建立校园院线的有力保证,受到广大基层发行人员的欢迎。

2004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少年儿童影视片的创作生产,继续做好优秀影片的展映,形成少年儿童电影的发行放映院线。”这给予了儿童电影创作、发行与重新振兴的大好时机。正值当前儿童影片迫切需要深入给予指导和提高之际,作为全国唯一的专业生产儿童故事片的机构——中影集团第三制片公司于2005年底改建为中影动画产业,原三公司的领导都投向动画创作,三公司自行解体。此后中影集团不再是生产儿童故事片的专业机构,也不再承担国家下达的儿童故事片的生产任务。一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81年6月1日成立的拍摄过许多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优秀影片、对全国儿童影片工作者有着凝集力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就此不复存在,令人痛心!

为此,笔者作为一名终身从事儿童少年文教事业的退休老人,即刻向胡锦涛主席呈信,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并提出三点建议。翌年4月,国家信访局来了回信:“来信收悉。我局已将来信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参阅。感谢您对我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关心,欢迎继续来信反映您所关心的向题。”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终于在2008年9月1日恢复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任命中影集团副总经理江平同志做厂长。江厂长在没有任何助手的艰难情况下,独自一人勇挑重担,完全依靠社会集资,先后拍摄了14部儿童故事片,其精神令人感佩。意想不到的是,在2001年,中影集团公司突然宣布:今后不得再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厂标摄制影片,随后于10月把江平同志调往广电总局广播艺术团工作。无形间刚刚恢复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又再次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笔者只得再次呈信给胡主席,虽然也收到国家信访局的回信,然而至今并没有重新恢复童影厂的任何音讯。

全国亿万儿童少年、广大儿童电影工作者苦苦地期盼着这座摄制过一系列“造就我们的接班人”优秀影像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能够重获新生,展现更辉煌灿烂的前程。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制片厂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后疫情时代摄影棚紧俏 影视公司博弈不可避免
《我为歌狂》将拍真人版电视剧
落寞或重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