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游日记》中的湘南文学景观及其开发

2016-11-25蒋海军

世界文学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湘南徐霞客日记

蒋海军

《楚游日记》中的湘南文学景观及其开发

蒋海军

内容提要:徐霞客的《 楚游日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地理学著作,主要记载了其在湘南地区历时115天的游迹,其中包含了自然山貌、民间传说、人文轶事及独具湘南风味的饮食文化等多重文学景观。这些独具湘南自然人文风情的文学景观,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而且对促进当前湘南旅游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楚游日记》多重文学景观的解读,挖掘《楚游日记》中所包蕴的经济文化价值,使旅游文化产业与湘南特色自然人文景观相互渗融,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南旅游文化圈,对当前湘南地区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徐霞客 《楚游日记》 文学景观 文化 湘南

“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一日,徐霞客自艻子树西行,途经茶陵州、攸县、衡山县到衡州府(今衡阳市)。又经祈阳县、永州府、道州(今道县)、江华县、蓝山县、临武县、宜章县、郴州、永兴县、耒阳县,在湘南游了一圈,回到衡州府,再西溯湘江。于闰四月初七日进入广西。”①这段关于《楚游日记》的题解,将徐霞客湘南为期115天之行踪做了一个精要的概述。在为期115天的行程之中,徐霞客将其沿途种种奇异的自然风光、溶岩、寺庵、书院、题匾、饮食以及所遇种种险境都形诸笔下,形成蔚为大观的《楚游日记》。《楚游日记》中所描述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饮食文化等,不仅有着极为重要的地理史志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文中所记载的遇匪、入洞探奇之种种见闻,都可成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小品文。本文将从文学景观角度对《楚游日记》中描述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饮食文化等进行细分,分析其所蕴含的文学景观价值,并简要论述这些文学景观对当前湘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学景观

文学景观是近年来由曾大兴、邹建军等学者发起的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曾大兴曾在多篇文章中对其定义、内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析。按曾大兴先生的定义,文学景观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色彩,多一份文学内涵。一个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景观,除了它的自然属性,还有人文属性;一个文化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景观,在于除了它的人文属性,还有文学属性”[1]。要而言之,文学景观就是将自然风貌、亭台、溪潭、食物等赋予了人文内涵、文学内涵,使之具有了与普通自然山水不一样的风韵,有了深厚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和动人传说等。以武汉的黄鹤楼为例,如果它仅是一座坐落于蛇山矶上的楼台亭榭,则早在历史战乱兵燹中化为尘土,无处可觅踪影,更不会有来自不同朝代的当权者斥巨资对其多次进行修葺。黄鹤楼之千古流传,与其说是其自然风物之美,不如说是动人的“骑鹤仙人传说”及此后崔灏、李白等文人的诗文赋予其流传千载的人文景观内涵,使之得以风靡海内外。

曾大兴教授不仅对文学景观做了精辟定义,还根据文学景观之源头的不同,将其分为两大类。“文学景观就其源头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性文学景观,一种是实体性文学景观。文学景观不仅具有丰厚的经济价值,而且饱含丰厚的思想内涵,人们游览文学景观所得到的人生感悟,比读那些枯燥的历史著作来得更真实、更丰富、更深刻。”[2]所谓虚拟性的文学景观,按曾大兴教授的解释,其源头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非来自于现实自然山水,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都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所见的种种文学景观,而非源自现实生活。实体性的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景观,包括他们光临题咏过的山、水、石、泉、亭、台、楼、阁,他们的故居,后人为他们修的墓地、纪念馆等等。”[3]实体性的文学景观要而言之,即自然界中本有的亭台、山水,经由文人的歌咏而赋予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文学景观,如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

二、《楚游日记》中的四种典型文学景观

《楚游日记》是徐霞客游历湘南地区时,通过浅近的文言文辑录其在湘南之所见的一部文学地理学著作。《楚游日记》中描写的自然山水、沿途所历的险境、风味小吃等,不仅有着较高的地理史志价值,而且有着较高的文学内涵。关于《楚游日记》中的自然风物、民俗、饮食所包蕴的文学景观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阐明:一方面,《楚游日记》中所描述的不少自然风物、民俗本就源自于民间传说以及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如文中有关舜帝与二妃的传说、柳子厚的钴姆潭等,本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学价值。另一方面,《楚游日记》中,作者用浅近的文学语言曲致生动地描述了大量人物风情以及沿途种种奇遇和险境,并不时加入一些诗文,这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学内涵,是一部有着较高文学品位的游记。“徐霞客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徐霞客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名山游记成为写景的佳作,被古今的游记选本多次收入。记麻叶洞探险、湘江遇盗……诸篇,情节生动,层次跌宕,描写细腻,情深意切,是叙事性散文的名篇。”[4]

《楚游日记》是以徐霞客的游记行踪为主,是典型的实体性文学景观。但因其在《楚游日记》中记载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食物、建筑等,因此,可将其文中记载的种种文学景观进行简要的归类,这样更易于理解文中不同文学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类:源于历史方志中的文学景观、源自民间传说的文学景观、源于墨客骚人诗词歌赋中的文学景观和源于徐霞客《楚游日记》笔下自创的文学景观。

在《楚游日记》中,徐霞客所见之自然山水、驿站、桥、碑石、寺、观、宅院、牌坊、葵菜、茶笋、酒酿等有300余种。徐霞客或浓墨重染,或三言两语概而述之,或轻描淡写,或只列地点,繁简有致的文风,使读者既能对作者行迹所到之处的奇丽景致感同身受,也能体会作者历经种种险难探景的坚毅果敢,如叶麻洞遇匪时的心惊胆颤、江畔遇劫后旅客家眷声泪俱下的哀痛。在《楚游日记》中所涉及的文学景观中,源自民间传说的文学景观主要是与舜帝及其二妃、苏仙传说、麻叶洞等相关的石碑、山水景观;源自历史方志的文学景观则主要与历史人物有关,如子房与其师的石刻雕像;源于墨客骚人笔下的文学景观则主要涉及历代文人的瀚墨、诗赋等;徐霞客《楚游日记》笔下自创的文学景观则主要是沿途所到之处,历史文献、方志、民间传说未涉及的自然山水、亭台楼阁及沿途所食等。

(一)源于历史传说的文学景观

《楚游日记》中源于历史传说的文学景观涉及得不是很多,全篇仅涉及三四处。如寿宁宫故址,“‘子房炼丹池’、‘捣药槽’‘仙人指迹’诸胜,乃从赤松附会留侯也”(473);青草桥“又谓之韩桥,谓昌黎公过而始建者”(518)。前述三景皆简笔概述,途经桂王府所见之景观,则细笔慢描,“府在城之中,圆亘城半,朱垣碧瓦,新丽殊甚。前坊标曰‘夹辅亲潢’,正门曰‘端礼’”(526)。(二)源自民间传说的文学景观

作为灵岩八景之一的学堂岩,徐霞客简笔介绍了其来源,“在会仙之北,高崖间迸开一窦,云仙人授学之处”(470)。学堂岩之景,虽未做细笔雕刻,但因其特有的民间传说而使之生色,亦使游客浮想联翩。徐霞客自艻子树西行不久,到达络比潭。徐霞客按方志所载寻找“秦人三洞”,虽然引路人言说上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蜇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徐霞客以一位地理学家兼文学家的坚毅勇敢坚持入洞,并用生动简洁的文字,为读者娓娓勾勒出上洞与叶麻洞之奇异景致,形成了一道神秘与奇异兼具的文学景观。“水由洞出,有二派: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穿窦,其出甚急。……洞当风口,飕飗弥甚。风与水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486—487)麻叶洞之游,更是充满了神秘恐惧的色彩,徐霞客接连找了几个向导,对方一听是要去麻叶洞探奇,先后拒绝。“此中有神龙。”“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慑服。”“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489)麻叶洞探奇,是《楚游日记》中曲笔重写的核心景观之一,徐霞客用了近千字细致地摹写了进洞之种种艰难。“其东西裂隙,俱无人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第一关。……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进法亦如之。”(489)“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道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处,炬恰尽矣。穿窍而出,恍若脱胎易世。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顶额称异,以为大法术人。”(490)徐霞客虽未直接摹写进洞前内心的恐慌以及在洞中艰难行进的复杂心境,但引路者及围观者的种种言行已经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充满神秘、恐惧的岩洞奇景。这一景观之所以被作者浓笔重写与此洞本身的奇险难行有关,几位向导、村民反常的恐惧言行更是为此洞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奇幻,使之成为《楚游日记》中最生动奇致的一大文学景观。除了麻叶洞这一源于民间传说且被作者大笔重写的文学景观外,《楚游日记》中还有浪石寺中一肉身菩萨的传说,亦写得神奇动人。“寺有蒋姓者成道,今肉身犹在,即所称‘一刀屠’也。”(587)徐霞客用不足20字对“一刀屠”做了总述后,又用近200字对其奇异的生平进行了曲笔细描,使之成为继麻叶洞之后又一充满传奇民间传说的文学景观。有关民间传说的文学景观,在《楚游日记》中还有关于舜帝与二妃的传说、留下的碑文石刻以及为当地人所熟知的白鹿洞苏仙传说等。

(三)源于墨客骚人诗词歌赋中的文学景观

《楚游日记》中源于墨客骚人诗词歌赋瀚墨相关的文学景观有20余处,较典型的如灵岩,宣圣殿,报恩光孝禅寺,柳子祠,芝山,岩背,丹霞翁宅,元次山《道州诗题》石与《朝阳岩诗》石,应丰亭,紫虚洞,紫霞碑,书字岩,飞龙岩,仙楼岩,《永福禅寺记》碑文,永州三溪——浯溪、愚溪、濂溪,《中兴摩崖颂》等。作为灵岩八景之一的灵岩,是徐霞客湘南之行的始发站,徐霞客用凝练的文字简要地勾画出灵岩周围幽静的环境后,落笔到此洞的文化掌故中来,“为唐陈光问读书处。……其后裔犹有读书岩中者。”(468)位于衡阳古城石鼓山上的宣圣殿,徐霞客由近而远详述周围怡人之美景。“西瞰度脊,平临城,与回雁南北相对,蒸、湘夹其左右……然三面所凭牵,近而万家烟市,三水帆樯,湘江自南,蒸江自西,耒江自东南。”在对宣圣殿之美景细笔描摹后,又将之与其他名胜相比,“虽书院之宏伟,不及吉安白鹭大观,地则名贤乐育之区,而兼腾王、黄鹤之胜,韩文公、朱晦庵、张南轩讲学之所。”(514—515)数百字不仅摹尽宣圣殿之万千风情,更是将其人文风韵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对其独异的人文景观沉醉不已。《楚游日记》中有关墨客骚人诗赋瀚墨形成的文学景观,涉及最多的主要是碑铭石刻,如“因少憩方丈,观宋徽宗弟表文。……其表文与徽宗之御札如此,寺僧以为宗门一盛事”(527)。位于现今宁远的“书字岩”,徐霞客用数百字的篇幅,介绍了几百年来数位书家之墨迹,“岩外镌‘玉琯岩’三隶字,为宋人李挺祖笔。岩右镌‘九疑山’三大字,为宋嘉定六年知道州军事莆田言信孺笔。其侧又隶刻汉蔡中郎《九疑山铭》,为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袭之属郡人李挺祖书”(599)。此外,永州三溪亦是《楚游日记》中影响力较大的三大人文文学景观,即“浯溪为元次山所居,在祈阳。愚溪为柳子厚所谪,在永。濂溪为周元公所生,在道州”(668)。有关三溪尤其是浯溪,在《楚游日记》前文(557、683)有大量笔墨描述,在此不再细引原文。

(四)源于徐霞客《楚游日记》笔下自创的文学景观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文学景观外,《楚游日记》中更多的文学景观是依徐霞客行踪所见之溪、桥、亭、洞、葵菜、桑园、茶、兰花等。为了行文方便,在此将《楚游日记》中徐霞客笔下自创的文学景观再细分为两个小类,即行踪所至的自然之景、沿途所食之米饭酒茶类。《楚游日记》中出自徐霞客本人笔下自创的自然之景(与民间、历史、历史文人无关)有200余处,如盘龙庵、秦人洞、石鼓山、蒸水、耒水、来雁塔、白水驿、桃花源、报恩寺、潇水、沱水、龙洞、新塘站、麻田大岭、郴溪、九莲庵、东阳渡等。《楚游日记》中云阳仙,徐霞客用数百字的篇幅将攀登云阳仙之辛劳及放眼所见之美景形诸笔下。“及西上岭侧,见大江已环其西,大路乃西北下,遂望岭头南跻而上。……及至岭上遍觅,无有飞驾之石,第见是岭之脊。”(477)在途经衡州沿线时,徐霞客一改此前各山、河、桥一带而过之行文笔法,对衡州先是做一个总述,接着又分别花相近的笔墨(200来字)对蒸水、耒水、来雁塔等景观一一细描,最后又用相近的文字对此处数景做一个总括。“衡州之脉,南自回雁峰而北尽快于石鼓,盖邵阳、常宁之间迤逦而来,东南界于湘,西北界于蒸,南岳岣嵝诸峰,乃其下流回环之脉,非同条共贯者。”(521)衡州数景以“总分总”结构形成一篇文风流利活泼又不失文采的写景美文,既可与前、后文形成一个整体,又可独立成篇,使其文景相应相生,形成一个可大亦可小的文学景观。相似的细笔描写在文中随处可见,如描写香炉山、出水崖等景观,“山小若髻,独峙于西岸,山江中,乃石骨攒簇而成者……最可奇异者,不在江之心,三面皆沙碛环之……”(569)“然仰见崖后石势骈丛,崖侧有路若丝,皆其薙地境也……其上石皆如卧龙翥凤,出水清莲,萼丛瓣裂。”(572)除了沿途的自然山水、亭榭之景外,《楚游日记》中还记载了茶酒米饭等饮食,形成湘南地区独有的饮食类文学景观。《楚游日记》中较为典型的饮食类文学景观主要有湘南三绝之葵菜、蕨牙、蒪丝,小而甚肥的竹鱼,宝珠茶,蕈,茶笋,冻米,火酒,兴宁醽醁泉酿制的白酒等。“刘以蕨芽为供饷余,并前在天母殿所尝葵菜,为素供三绝……尝念此二物,可与蒪丝共成三绝……盖葵松而脆,蕨滑而柔,各擅一胜也。”(544)“其下有鱼曰竹鱼,小而甚肥,八九月重一二斤,他处所无也。”(557)“又枯树间蕈黄白色,厚大如盘。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615)“郴之兴宁有醽醁泉、程乡水,皆以酒名,一邑而有此二水擅名千古。”“竺震仍入城来送,且以冻米馈余,见余昨所嗜也。”(674)这些独具湘南风味的茶、酒、冻米、蕈等,经由徐霞客或浅笔勾画,或细描慢说,形成《楚游日记》中独具一格的湘南饮食文学景观。

以上将《楚游日记》中存在的文学景观简要地分为四大类,并通过对《楚游日记》原文的引用及浅析,使读者得以一窥其游记中文学景观之风采神韵,细细品悟徐霞客坚毅果敢的游侠形象。鉴于《楚游日记》中有些文学景观本身是民间传说、史传方志、文人诗赋互融的产物,故以上分类只能从其最典型的渊源类别进行划分。徐霞客地理学家兼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使《徐霞客游记》成为重要的地理历史文献兼游记散文。无论是《楚游日记》中与史志民间故事相关联的文学景观,还是他自己行踪所见的文学景观,从本质上说都与历史、墨客骚人之文学景观是交差互融的,四种类别文学景观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如《楚游日记》中就有徐霞客自题旧诗“舡梭织峰翠,山轴卷溪绡”(578)。因此只能做一个大致的划分,这四种文学景观彼此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的部分。

三、《楚游日记》中的湘南文学景观的当代价值

徐霞客楚游的地区,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大湘南”地区。在刘建平、阎友兵著的《湖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书中,湖南被划分为七大旅游圈,其中的湘南旅游圈实际指的是湖南的南部地区,主要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以及邵阳、株洲的部分地区。早在2004年2月22日,郴州、衡阳、永州市人民政府经平等协商,决定建立大湘南旅游经济合作圈,发挥三市的区位、交通、景点优势,共同承接来自粤、桂、港、澳等地的游客。而如何构建湘南旅游经济合作圈,保护和开发好旅游资源,挖掘和保护霞客古道以及如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至今仍然是尚待研究的课题。

《楚游日记》是《徐霞客游记》的重要篇章,其写作风格是熔地理史志与写景文学于一体的。《楚游日记》中描写了多达300余处的自然山水、亭、台、阁、洞及地方小吃,有的在文中只列出地名,有的仅用数字带过,有的简笔描摹,有的浓墨重彩,形成简繁交叉而又独具一格的游记写景文学典范。“《徐霞客游记》在继承中国旅游文学艺术特色的同时,独创出熔科学与艺术于一炉、自然和社会成一体的旅游文学新风格。……《徐霞客游记》在旅游文学的特点,在对名山胜景、岩洞景观、瀑布景观等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5]正是这种熔科学与艺术于一炉、自然与社会成一体的旅游文学,使《楚游日记》中的自然山水、人文瀚墨、历史旧迹与饮食文化互为一体,形成别有风趣的湘南文学景观。

“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自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为‘中国旅游日’。”[6]以“中国旅游日”的设立为契机,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的时下,对《楚游日记》的典型文学景观进行深入剖析,不仅有着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而且对湘南旅游文化经济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此四种类别的文学景观为依托,对湘南地区旅游文化产业进行细化,形成四大独立而又融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以促进湘南地区旅游文化经济的全面高效发展。

(一)利用徐霞客楚游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提升湘南文化品位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休闲旅游产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晓军认为:中国旅游业对徐霞客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在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有25处留有徐霞客的足迹。徐霞客身为古代专业驴友,一生的足迹遍布19个省、市、自治区,大半个中国都被涵盖了。徐霞客楚游历时之长,仅次于徐霞客滇游、粤西游;《楚游日记》篇幅之大,仅次于其《滇游日记》及《粤西游日记》。徐霞客的《游衡山日记》作为《楚游日记》的重要篇章,在其“五岳”名山日记中也相对较长,为湘南旅游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大湘南”境内都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大部分景点都留下了徐霞客的足迹。目前湘南地区的衡阳、郴州、永州都是省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崀山;1个世界遗产提名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岳衡山;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嶷山、浯溪碑林、芝山、苏仙岭;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岳忠烈祠、浯溪摩崖石刻、宁远文庙;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衡阳岣嵝峰、东安舜皇山、双牌阳明山、宁远九嶷山、郴州五盖山、资兴天鹅山、宜章莽山。同时宜章莽山还是湖南省的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南岳衡山、宁远九嶷山、双牌阳明山、 江永大远源口、千家峒、东安舜皇山、桂东八面山、新宁紫云山—万峰山、新宁舜皇山为湖南省的 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南岳衡山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文明旅游区和世界遗产提名地。为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近年来大湘南地区的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加快了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建设,加快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湘南地区分别推出了南岳衡山佛教文化旅游、郴州山水生态旅游、永州文化访古旅游等精品项目,此外,还推出了郴州五盖山、东安舜皇山南国狩猎游、寻根祭祖舜帝陵游、船山学院、永州浯溪碑刻、宁远文庙修学访古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近年来,海内外学习和研究徐霞客的研究活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并形成了一种融合了多学科领域的综合科学——“徐学”,甚至在美国、新加坡、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也有了“徐学研究会”及其《徐霞客游记》的译本。然而湖南地区的学习活动相对沉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和加速大湘南地区旅游品牌的开发建设,必须研究先行,深化对徐霞客及其《楚游日记》的学习研究。不仅要学习徐霞客其人、其事、其书、其精神、其业绩,更要以“中国旅游日”的设立为契机,寻求开发建设其“徐霞客旅游品牌”的方法和措施途径。例如打造集演艺、餐饮、婚庆活动、茶馆、旅游产品开发、书画艺术、创意产业、文化传播等多种形态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消费场所;积极将徐霞客古道申遗,打造徐霞客古道旅游线路、徐霞客大道景观长廊和徐霞客公园,形成以徐霞客文化为主题的城市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带;打造一台楚游实景演出的舞台剧,拍摄一部《徐霞客楚游》的影视剧;每年举办一次“重走霞客路——徐霞客楚游文化节”;成立徐霞客楚游研究会和徐霞客旅游文化学院等机构,用多种媒介宣传传播楚游日记及湘南风光,全方位为“大湘南”旅游增色。

(二)协同打造“大湘南”旅游圈经济文化圈

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协作区域,是一定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7]大湘南旅游圈系指以衡阳、郴州、永州中心城市为主体,从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和区位条件出发,合理配置旅游产业要素而形成的“旅游中心城市—区域”和“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共扼型的旅游地域综合体。首先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旅游部门统筹指导,进行整体规划,这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其次要实建立“大湘南”旅游合作机制,成立旅游协作机构,统筹制定“大湘南”地区的旅游发展战略,对“大湘南”旅游圈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增强协作功能,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和加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三是“大湘南”旅游圈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圈,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又孕育了自身的独具魅力的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在“大湘南”旅游圈里还存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书院文化、石刻文化、舜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和福文化等。这些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今后在旅游开发中,应紧紧围绕这些地方文化进行深度开发,采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手段,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大湘南新型旅游文化区。四是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五是明确市场地位。六是精心设计线路,搞好区域协作及省内外协作机制,特别是周边广西、江西、广东等周边身份的相互支持和合作,恢复和建设湘赣古道和湘粤霞客古道。积极支持霞客古道申遗,开展重走徐霞客楚游线路的精品项目。创造一个全新的旅游目的地类型——线性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线路产品)。七是注重资源保护,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多种方式保护好景区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八是大力培养文化旅游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市场行为。九是拓宽融资渠道,促进金融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

(三)加强文化旅游服务,打造徐霞客楚游特色的智慧旅游、全域旅游

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质量是当前湘南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打造智慧旅游,建设智慧旅游“旅游云”平台,将提升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机构的软资产和软实力。所谓的软实力和软资产主要体现在地区旅游业的服务能力、感召力、管控力、规划力以及执行力上,诸如:旅游服务窗口单位的服务标准、规范化管理和整体产业规划等。以“旅游云”平台为核心的智慧旅游,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为技术核心,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源动力。通过打造智慧旅游以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提升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自豪感,以平台化的实施策略提升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和软资产的增长。同时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打造以徐霞客文化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对该地区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文明素养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升级,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湘南地区的美丽山水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和促进湘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注解【Notes】

①徐霞客:《楚游日记》,载《徐霞客游记》,朱惠荣、李兴和译,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一卷,第462页。以下只在文中注明页码,不再一一做注。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曾大兴:《文学景观研究》,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76页。

[2]曾大兴:《文学景观研究》,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76页。

[3]曾大兴:《文学景观研究》,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43页。

[4]朱惠荣:《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3页。

[5]杨载田等:《徐学研究纵横》,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

[6]杨载田等:《徐学研究纵横》,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

[7]袁亚忠:《浅议跨世纪湖南旅游发展战略选择》,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59—62页。

Xu Xiake's chu journaling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s on geography, mainly recorded his tour track in Southern Hunan in 115 days, which contains culture multiple literary landscape such as the mountain natural appearance, folklore, old anecdotes humanities track and unique fl avor of Hunan food. These unique literary landscape in the Southern Hunan, not only has high value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but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 cance to promote the Hunan tourism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multiple literary landscape of the chu journaling , mining itngterary works on geography, mainly recorded hisaking the mutual infi ltration melting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Huna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fi nally develop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rn of Hunan province tourism cultural circle, which will have a positive signifi cance to the Southern Hunan tourism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Xu Xiake chu journaling literature landscape culture the Southern of Hunan province

Jiang Haiju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from Hunan University, Doctor of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areas ar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Industry.

蒋海军,湖南大学助理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Title:The Literary Landscapes in chu Journaling and Its Exploitation

猜你喜欢

湘南徐霞客日记
提升大学生投资理财能力的对策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湘南写生作品选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徐霞客志在四方
谢湘南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