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2016-11-25作者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作者 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作者 刘洪波(媒体评论员)
绝大多数的人脱贫了、小康了,但只要有一个人还在贫困中,这也是不行的。这样讲“全面小康”,“全面”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也只有这样,才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征。
“精准扶贫”迅速推进。
扶贫何谓精准?似乎容易回答:精准到每一个贫困人员,精准到每一种致贫原因、贫困类型和地区性贫困差异。针对这些原因、类型、地区分别施以对策,或扶持生产,或易地搬迁,或政策兜底,或通过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等,走上脱贫道路。
扶贫为何要精准?回答也容易:因为精准才有作用,不精准容易所扶非人、施策非宜。扶贫扶到不需要扶的人身上,不是使贫困人员受益,解决不了问题。不掌握贫困发生的具体原因,对策缺乏针对性,不仅解决不了贫困问题,而且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精准扶贫跟过去的扶贫有何不同?似乎还是好回答:一个不精准,一个精准。如果全面一点,可以说现在精准扶贫是在过去的扶贫取得了很大成就、使大量贫困人员脱贫的基础上推出的,适合这个阶段的扶贫需要。
然而,倘若只是如此,对精准扶贫的理解还是过于表面化了。
精准扶贫往往跟着“不落一人”。这就是说在全面小康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被落下。从基本小康、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不只是小康水平要提升,更重要的惠及面覆盖到每一个人。过去我们讲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现在搞扶贫,还要不让大多数掩盖极个别。绝大多数的人脱贫了、小康了,但只要有一个人还在贫困中,这也是不行的。这样讲“全面小康”,“全面”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也只有这样,才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征。
精准扶贫需要更微观。扶贫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但方方面面的力量投放要精确。施策要精确到人,而不是简单地“因地制宜”。某个地方因交通不便而贫困,那就发展交通;某个地方地方病严重,那就治理地方病;某个地方开发不足,那就进行开发式扶贫……这些过去发挥过大作用,因为这可以解决一些地方普遍性的贫困问题。但现在,面上的、点上的扶贫策略,有效的仍要坚持,尤要提醒的是,要关注到每一个人的状况,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人员,都要有脱贫办法。
精准扶贫要改变过去的某些片面认识。例如过去有的地方有“扶贫不养懒汉”的说法,现在,我们当然不能说“扶贫也要养懒汉”,但一般地,我们应当放弃用懒不懒来区别贫困这样一种认识角度,每一个人都应当与国家、社会全面小康的进程一起往前走。例如过去强调扶贫重在使贫困人员具有发展能力,开发式扶贫、能力扶贫等等,但有些人天然难以提高能力,在精准扶贫中,有些先天不具备自身脱贫条件的,就必须兜底解决。“幸福者都是相似的,但不幸者各有其不幸”,精准扶贫就是要使各种不幸得到扶助,并且直接到人。
目前,被称为攻坚战的,一个是改革,一个是扶贫。攻坚是决心,也是势所必至,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扶贫进入了最后阶段,都非攻坚不可。精准,是扶贫攻坚的基本战术,更是扶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
编辑:郭梁 美编:陈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