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西岸地市科技创新能力监测研究

2016-11-25廖晓东袁永陈丽佳胡海鹏

科技与创新 2016年20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廖晓东+袁永+陈丽佳+胡海鹏

摘 要:积极推进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基于中山与佛山、珠海、江门和肇庆等珠三角西岸其他4个地市对比分析的视角,从产业发展情况、创新投入产出情况、企业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情况等方面入手,研判中山科技创新能力在珠三角西岸地区的基本情况和优劣势,并针对珠三角西岸地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继续保持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促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珠三角西岸;科技创新;创新能力;创新监测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20.001

文章编号:2095-6835(2016)20-0001-04

2010-12,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的建设,构建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2012年,在我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中,中山的排名比2011年提升了5位,首次入围2012年“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产业发展环境”10强。中山位于珠江口西岸地区,为了充分了解中山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和优劣势,本文从产业发展情况、创新投入产出情况、企业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情况等方面入手,选取与中山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相近的佛山、珠海、江门和肇庆4个地市进行对比、分析。

1 科技创新能力基本情况比较

中山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较高,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排名第二。2012年,中山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79.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达14.60%,仅次于珠海(26%),比珠海低了11.4个百分点;高于肇庆(10.30%)、江门(7.60%)和佛山(6.60%)。其中,比佛山高了8个百分点。在增加值的量上,中山仅次于佛山(217.54亿元,包含顺德区),略高于珠海(172.79亿元),高于肇庆(68.55亿元)和江门(43.53亿元)。2012年中山等五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情况如图1所示。

中山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排第二,与佛山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中山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53.66亿元,占GDP比例为2.20%.中山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均低于佛山,R&D经费投入总量仅为佛山(149.44亿元)的35.91%;在R&D投入强度上,比佛山(2.26%)低了0.06个百分点。

与珠海、江门、肇庆相比,中山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高于珠海(37.86亿元)、江门(28.10亿元)和肇庆(12.55亿元)。在R&D投入强度上,中山低于珠海(2.52%)0.32个百分点,高于江门(1.49%)0.71个百分比,高于肇庆(0.86%)1.34个百分点。2012年中山等五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情况如图2所示。

中山财政科技支出排名第二,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高。2012年,中山财政科技支出为10.96亿元,低于佛山(16.83亿元),高于珠海(8.83亿元)、江门(5.41亿元)、肇庆(3.86亿元),排名第二。2012年中山等五市地方财政和财政科技支出情况如图3所示。

从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看,中山财政科技支出占比最高,为5.09%,高于珠海(4.16%)0.93个百分点,高于江门(2.88%)2.21个百分点,高于佛山(3.88%)1.21个百分比,是肇庆(2.19%)的2倍多。

中山R&D活动人数总量和密度在五市中排名第二。2012年,中山R&D活动人员数为3.48万人,低于佛山(7.34万人),是佛山的47.37%,高于珠海(1.79万人)、江门(1.64万人)和肇庆(1.10万人),更是江门和肇庆的2倍多,在五市中排名第二。

从研发人员密度即每万人R&D活动人数看,中山每万人数为110.28人,仅低于珠海(112.83人/万人),略高于佛山(101.14人/万人),远高于江门(36.53人/万人)和肇庆(25.76人/万人),在五市中同样排名第二。2012年中山等五市R&D活动人数情况如图4所示。

2012年,中山在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方面有所突破。在科研团队方面,中山有2个团队入选广东省第3批创新科研团队,实现了中山市省级创新科研团队“零”的突破;全市共引进4个创新科研团队,其中,省级科研团队2个,市级科研团队2个。佛山与中科院共建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包括中科院金属所的“千人计划”团队在内的18个科研团队达成合作意向。截至2012年底,佛山引入中科院创新团队41个,共计360余人。珠海同样有研究团队入选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实现了珠海市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零”的突破。

中山国内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排名第二,发明专利密度和PCT国际专利排名第三。2012年,中山国内专利申请量为18 400件,仅次于佛山(22 603件),是佛山的81.41%,大大高于江门(8 166件)、珠海(7 097件)和肇庆(1 551件)。

中山国内专利授权量为10 878件,仅次于佛山(17 839件),是佛山的60.98%,高于江门(5 270件)、珠海(4 936件)和肇庆(1 173件)。中山的国内专利授权率为59.12%,比佛山(78.92%)、肇庆(77.50%)、珠海(69.55%)和江门(64.54%)都要低,比佛山要低将近20个百分点,居于五市末位。2012年中山等五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情况如图5所示。

在发明专利方面,2012年,中山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 816件,排名第三,低于佛山(3 310件)和珠海(2 287件),是佛山的54.86%,高于江门(1 259件)和肇庆(323件)。

中山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65件,低于佛山(1 161件)和珠海(503件),是佛山的40.05%,在五市中排名第三,但它高于江门(362件)和肇庆(98件)。中山的发明专利授权率为25.61%,仅高于珠海(21.99%),比佛山(35.08%)、肇庆(30.34%)和江门(28.75%)要低,比佛山要低将近10个百分点,居于第四位。2012年中山等五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情况如图6所示。

中山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的9.87%,远低于珠海(32.22%)、肇庆(20.83%),低于江门(15.42%)和佛山(14.64%),同时,中山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的4.27%,同样低于珠海(10.19%)、肇庆(8.35%)、江门(6.87%)和佛山(6.51%),这两项内容在五市中均处于末位。由此可见,中山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少。2012年中山等五市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占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情况如图7所示。

发明专利密度即人均授权发明专利数量。2012年,中山发明专利密度为1.48件/万人,低于珠海(3.21件/万人)和佛山(1.61件/万人),高于江门(0.81件/万人)和肇庆(0.25件/万人)。其中,珠海的发明专利密度是中山的2倍多,中山的发明专利密度是江门的将近2倍,肇庆的将近6倍。

2012年,中山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有84件,低于珠海(151件)和佛山(121件),高于肇庆(14件)。2012年,广东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共有9 211件,珠海申请量占全省的1.64%,佛山占1.30%,中山仅占0.91%,不足1%.

中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第三,少于佛山和珠海。2012年,中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241家,多于江门市(234家)和肇庆市(91家),是肇庆的2.6倍,但少于佛山(544家)和珠海(285家),是佛山的44.3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到佛山的1/2.

在高新技术企业密度方面,中山为0.77家/万人,仅次于珠海(1.82家/万人),略高于佛山(0.75家/万人),高于江门(0.52家/万人)和肇庆(0.23家/万人)。2012年中山等五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情况如图8所示。

中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排第二,投入强度排第三。2012年,中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53.15亿元,少于佛山(146.88亿元),多于珠海(31.24亿元)、江门(27.80万元)和肇庆(12.38亿元)。在投入强度上,中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2%,少于江门(1.13%)和佛山(1.05%),多于珠海(0.90%)和肇庆(0.45%)。

2012年,中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高达99.04%,略低于江门(99.06%),高于珠海(82.46%)、佛山(98.29%)和肇庆(98.93%)。高于90%的比例说明,中山、江门、佛山和肇庆的工业企业是城市科技创新的主体。

中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和比例在四市中排第二。2012年,中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数量274家,比佛山(491家)少200余家,是佛山的55.80%,但比江门(112家)和肇庆(108家)多,是它们的2倍多。

对于企业办科技机构的比例,中山为8.58%,比肇庆(10.33%)低了将近2个百分点,但略高于佛山(8.25%),比江门(6.05%)高了2.53个百分点。

中山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比较完善,但仍缺少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

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方面,截至2012年底,中山有1家国家级孵化器,与珠海(1家)、江门(1家)持平,佛山(0家)和肇庆(0家)并未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重点实验室方面,截至2012年底,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进驻中山市建立分支机构,中山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家。佛山累计共有4家企业组建了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珠海共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5家,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

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方面,中山有省级工程中心34家,没有国家级的工程中心;佛山共有省级工程中心105家;珠海建有国家级工程中心4家,省级26家;江门共有省级工程中心22家;肇庆有1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7家省级工程中心。

在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方面,截至2012年底,中山共组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佛山新增2家省级、1家市级、2家区级院士工作室,共有26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各级院士工作站和工作室29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18家,区级4家。珠海共有组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江门共有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肇庆新组建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共有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在五市中,中山与珠海并列末位,少于佛山、江门和肇庆,佛山的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数量是中山的3.5倍。

2 中山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和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虽然中山在五市的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上排第二,但是,与佛山还有较大的差距,投入强度低于珠海和佛山。由此可见,中山在全社会R&D经费的投入上存在着较大的增长空间。另外,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情况可以看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是中山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中山的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却远远不足。

2.2 缺少高层次人才

虽然中山在R&D活动人员数量和密度上在五市中排第二,R&D活动人员数量与佛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中山的R&D活动人员密度是高于佛山的,与珠海的差距也并不大。中山与佛山在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院士和科研团队上,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的建设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佛山除了建有省级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外,还有市级、区级的院士工作室,以此为平台进一步与广大科研创新团队达成合作意向,由此引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为其科研技术发展建设服务。相对而言,中山在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科研团队引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足,从而影响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数量。

2.3 专利产出质量相对不高

在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上,虽然中山仅次于佛山排名第二,但是,在此应看到,中山的专利授权率是排于五市末位的,发明专利授权率低于专利授权率,在五市中排于第四;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的9.87%,发明专利授权占专利授权的4.27%,均位于五市末位;在PCT国际专利申请上,中山也低于珠海和佛山,并且有明显的差距。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山的专利申请质量相对比较低,还有待提升。

2.4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不足,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和比例均比较少。中山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五市中排名第三,少于佛山和珠海,略多于江门,远多于肇庆。考虑到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量,珠海的常住人口数量仅为中山的1/2,但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却高出18%,珠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密度是中山的2倍多。由此可见,中山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比较少的,还有待增加。

中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和办科技机构比例在四市中均排名第二,在机构数量上比佛山少将近1/2,在比例上不足10%,比肇庆少了将近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仍相对比较少。

2.5 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待建设

在五市中,中山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相对完善,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在五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与珠海相比,虽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在总量上略多于珠海,但是,珠海在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上已有成果,而中山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数量目前仍为“零”;省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数量与珠海、江门的差距并不大,没有明显的优势。

3 对策建议

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其定位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这是我国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江西岸五市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3.1 继续保持财政科技投入强度

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强大的经济资源支持,而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投入的重要形式。政府应在保持现有财政科技支出投入强度的基础上,继续增大投入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另外,相关部门要重视财政科技支出结构的优化,充分调动金融资本和企业资本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上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3.2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力资本是否得到有效的开发与运用,取决于高层次人才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中山要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市的有关人才计划,积极建设院士工作室,引进和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横向联合与协作,健全现有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3 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创新的有力支撑。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研究制订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引导支持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绿色服务通道,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4 支持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

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办科技机构,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促进人才引进,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制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方案,采取财政后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机构,以逐步实现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的全面覆盖。

3.5 促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

发明专利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宣传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的重要性,培养企业的专利申请意识,鼓励企业通过专利申请和授权来保护自身的发明专利和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的申请要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应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比如财政上的补助或奖励,推动企业发明专利的研究开发和申请授权,提高国内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以及PCT专利申请量。

3.6 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发展

创新平台的建设对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应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本地区,特别是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努力实现“零”的突破,进一步提高科研技术在质量上的发展,继续大力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鼓励申报、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参考文献

[1]廖晓东,李奎,张宏丽.广东省县域科技进步监测与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2015(04):48-51,58.

[2]陈丽佳.2009广东市县科技进步监测分析报告[R].广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0:1-40.

[3]陈丽佳.2011广东市县科技进步监测分析报告[R].广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2:1-44.

[4]曾乐民,陈丽佳.2013广东市县科技进步监测分析报告[R].广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3:1-34.

[5]李奎,陈丽佳.县域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研究——以广东各县(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9):126-131.

[6]李奎,廖晓东.广东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时空差异研究[J].广东科技,2014(07):32-34.

[7]曾乐民,廖晓东.2013年广东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综合报告[J].广东科技,2014(07):21-27.

[8]廖晓东.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财政政策与机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5(11):7-11.

[9]廖晓东,郑秋生.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2015(03):79-84.

[10]张文敬,张一欣.中山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4(24):41-49.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