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思考
2016-11-24康志超
康志超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逐步发展,理论研究和实务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引进并学习研究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时很有必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适当调整与改变,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勇于探索并发现中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不同与相通之处,使其真正能够本土化。这样必将有助于我国社会工作的良性健康长久的发展。
关键词:伦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就现阶段而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当不成熟,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弥补,社会工作起源于近代西方国家,我们在借鉴引用的同时决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其它具体情况,一定要符合社会工作伦理的基本要求,要适应地区的发展,与之相融合。而对社会工作伦理进行本土化思考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意义重大。
一、伦理与社会工作伦理
(一)伦理
伦理是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且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一种行为规范,其重点强调的是人们之间有关于性和爱的自然法则,它位于道德的临界点,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行为规范不是明文规定的,而是约定俗成的,并随着道德标准的普遍上升而呈现上升的趋势。详细说来,伦理一方面指事物的条理;另一方面指人伦道德之理。总体而言,伦理就是人伦之理、人际关系之理。当人们把这种“理”,也就是这种规则和规律转变成为自身的内在的精神品质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也就必然成为了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了。进而也就对人生的追求和细节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知。
(二)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当中,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或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其产生于社会工作的价值之中。到目前为止,随着社会工作的日渐发展与成熟,已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和相当规范的方法与途径,并且对于解决许多复杂的伦理问题发挥出了指明灯般的作用,我们应当用多视角、多维度的方法来做鲜明的认知领悟。
二、社会工作伦理在西方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思想基础包括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和平等救助三个最基本的观念。而这三个最基本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后来的基督教文明对其又产生了催化作用,使得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推进。了解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思想基础对我们认识社会工作伦理的历史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
西方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深受其影响。著名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大家,都对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了详尽而细致的阐释。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容易发现西方人千百年来对个人的尊严、价值等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工的基本价值理念当中。其次,古希腊时期的众多哲学家推崇法治,强调公平公正的思想;到了古罗马时期则将法制观念推向了巅峰,这样的法治精神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成为了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思想基础之一。西方的慈善事业是社会工作的源头活水,许许多多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理念得以体现,直接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当中,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基督教把对弱者的爱护和对上帝的崇敬放在了同一范畴之列,他们认为如果不去帮助弱者就是对神的损害。其后,随着西方的新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展,社会福利的理念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也得到了空前绝后的一脉相承和巨大发展,其在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之路上始终扮演着主角。
三、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
虽然社会工作是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但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光芒璀璨的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就蕴含着众多而又深刻的社会工作伦理的思想,了解这些传统思想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伦理与我国文化相结合,化而为己用,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更加健康地发展。
在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同样也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儒家伦理来讲,它十分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孝顺父母和长辈方面,还非常深刻的体现在爱一切事物上。比如,大圣人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中有“泛爱众,能亲仁。”这里的爱就是博爱的意思。这与西方一样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中,平等互助是又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基本价值且各家各派均有提及。例如,孔子所说的“天下为公”和“四海之内皆兄弟”正是对其强有力的解释和说明,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详尽的体现。佛教平等观的慈悲和智慧告诉我们,我们共处于一个世界当中,应该彼此联系、相互关爱,这样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样的思想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层面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积极地倡导实践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无疑都与西方后来提出的社会工作伦理的价值观及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之处。
四、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及其价值观的中西方对比
(一)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是相对于本土而言,令外来的东西适应本土的需要和发展,入乡随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本土化体现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后发生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必然处于战略核心位置,只有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了,那么社会工作本土化也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我们将国外的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本土化的移植必然要符合本土的价值观和伦理需求,而这又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不同之处
因为社会工作是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因而就势必带着并夹杂着许许多多的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就博爱来讲,西方的博爱是一种非常大意义上的广泛地博爱,是没有界限隔离区分的,那是一种一视同仁的爱;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博爱则是有尊卑等级次序的博爱,是非广泛的,具有层次性,是在差序格局中加以体现和诠释的。此外,在西方社会里注重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其核心点在于自我实现方面;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则是非常看重宗主和家族理念的,其强大的根基在于集体,其核心点在于集体实现方面。
剖根究底,不难发现泱泱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沿着儒释道的主线脉络加以传承和发展的,其中很多思想是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人本主义的内涵中西方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同是人本主义,在中国是有亲疏远近之分的,势必先考虑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考虑外人,是有圈子有范围的人本主义;而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是没有范围限制的,其人本主义是与中国根本不同的。
(三)传统意义上中国的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相通之处
在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人是非常热爱与尊重生命的,他们把保护生命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中国也是如此,从古至今中国人也非常热爱生命,对生命的态度是相当积极乐观的,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培养着人性的关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此外,从中国人的隆重的婚礼和新生命诞生的庆祝,如小孩过满月、过十二等无不从侧面体现出对生命的积极乐观态度。此外,还有一些慈善和福利的思想中西方在很多地方也是相通的,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总之,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即将呈现崭新的新篇章。而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做大量的研究,这其中社会工作伦理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我们应当在研究西方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同时结合我国的传统实际,真正意义上将其本土化,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钟林、黄晓燕:《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