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

2016-11-24张春丽李帆

2016年35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新常态对策研究

张春丽+李帆

摘 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得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出一定的特征。通过分析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本文提出四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建设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举办符合毕业生就业意向的专场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和培养与市场要求匹配的毕业生。

关键词:新常态;民族高校;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就业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报告中指示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人才不断积累,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一大问题,而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随之凸显,因此如何部署就业指导工作进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各高校需要思考和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我国就业形势必然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而民族高校的毕业生更是来自56个民族,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常态下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且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那么高校毕业生就业必然伴随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比如,经济增速换挡导致新增就业岗位的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同时,经济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地区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民族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来自这些地区,如果可以引导和鼓励他们毕业后用自己的知识改造自己的家乡,既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也为民族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根据西北民族大学《2015届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10日,西北民族大学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民族高校毕业生初次率为86.38%。就业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有:1、男生的就业率略高于女生,分别为86.55%和86.22%;2、北京市、福建省和安徽省生源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而生源地为西藏、内蒙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毕业生就业率最低;3、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率略低于汉族学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5.21%和88.07%。从该质量报告中可以得到,生源地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学生就业相对容易,而来自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学生就业相对较难,原因主要是各地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的差别。

二、新常态下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民族高校毕业生遇到的就业问题主要有:1、当地经济发展不能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岗位。全球经济大环境低迷,并且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在自己家乡没有对应的岗位,因而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2、就业期望值偏高。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只考虑公务员”、“非大型企业不去”、“私企不稳定没前途”等不良择业观念,但是我国新出现的企业多属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因此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一致。3、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他们达不到自认为好的工作岗位的要求,符合要求的自己又看不上,就成了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长时间处于失业状态,并且会丧失对自己就业的信心。4、创业比例低。毕业后创业的学生较少,部分创业的学生是借助家里原来的生意,帮助父母经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业。

针对上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寻找和分析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1、部分毕业生所在生源地教育基础差,导致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吃力,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甚至是勉强达毕业要求,因此在找工作时不具备竞争力。2、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只专注于学习,不注重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就业很困难。3、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和进取心,从众心理和依赖性较强,而不论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还是中国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都能得到未来中国需要的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因此民族高校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也成为他们就业难的原因之一。4、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当下新常态经济形势,有些是受到父母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有些是对当下的经济环境没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导致他们只把目标锁定在“铁饭碗”的单位,想一毕业就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稳定是他们唯一的要求,没有想过也不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成长和上升空间,也不在乎薪水的高低。

针对以上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从高等教育培养制度方面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高校培养太过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因此造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需求不匹配。2、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配备的师资不专业,造成指导效果不佳,尤其在创业教育方面,不具备可操作性。3、高校没有充分为大学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不能为帮助他们的就业提供强大的助力。

三、新常态下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弘扬创新精神,致力于培育符合创新要求发展的大学生人才队伍;应当把握经济发展转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积极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从而助力毕业生就业。因此针对以上分析的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特征、问题和原因,提出以下对策: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软技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更符合市场需求,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考核机制。要想通过考核,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专业知识不行,而必须拥有理解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校期间不断的训练,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创业。目前民族高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主要是兼职的,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对该课程的重视也不够,知识积累不能满足指导课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当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案例教学使得毕业生对创业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实现鼓励他们毕业后创业。

(三)充分调研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举办专场招聘会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不论学校还是学院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参加的学生很少,经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到,他们有自己的就业想法,部分希望在大四第一学期专心准备考研或者准备银行或者公务员考试,暂时不考虑进企业。因此在举办专场招聘会前,一定要充分调研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邀请他们意愿就业单位来校举办招聘会,从而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四)充分调研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培养和市场需求匹配的毕业生。培养的人才是否匹配市场的需求是检验高校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充分调研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专业知识,改变高校“同质化”现象,定位并凸显民族高校的专业特色,做到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 陈理.“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2] 李国权.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与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15.

[3] 吴红;付士磊.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技资讯.2015.

[4] 董彬;林仁强;张琳.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文化学刊.2016.

[5] 陈学军;彭江兵.论“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理论前沿.2015.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新常态对策研究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