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2016-11-24韩媛媛

2016年35期
关键词:顶岗毕业生大学生

韩媛媛

现在高校毕业生感慨“找工作不难,但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好难”,而站在企业的位置上来看,他们也发出了“找一个适合的毕业生好难”的感慨,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一大途径,而学校也在为寻找最佳的方法探索着、实践着。本文通过所带班级学生及外出顶岗实习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望能对学生就业能力现状有所了解。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关于就业能力的准确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西方学者福古艾特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内最早论述就业能力的学者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就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在毕业时具有获得工作职位的能力,及其工作后保持工作与晋升职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就业。[1]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能力。指一种能够顺利求职必须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并且在日后职业发展上是不可缺少的。

2、专业能力。指在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时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适应具体的工作。[2]

3、实践能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会说不会做等现象,这也是实践能力不强的一种体现。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预就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求较高,要求使其思维具有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批判性等。

5、求职能力。大学生求职能力的缺乏体现在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不能准确认清自我等方面。

二、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一)就业前景

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打电话和网络信息收集,主要是针对自己所带三个班毕业生以及所带自主顶岗实习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共有180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11.3%的学生认为“很好”52.3%的学生认为“一般”,27.3%的学生认为“不好”,还有9.1%选择“不清楚”;关于对于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12.2%的学生对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乐观,56.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26.1%的学生认为不好,5.2%的学生觉得不清楚。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还是认真的分析过自己的就业前景,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实习,增加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二)就业意向

1、就业性质选择。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86.1%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其他人选择了“专升本”、“专本套读”、“自主创业”、“其他”。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当中,对于“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85%的学生选择“愿意”,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态度还是非常积极,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选择“专升本”的毕业生当中,60.2%的选择不考虑更换专业,说明这部分毕业生中有些人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

2、工作地点选择(多选)。在工作地点选择方面,少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沿海开放城市”或者留在昆明工作,部分学生为了适合自己发展选择回到当地城市发展,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去边远山区或农村地区。

3、工作单位选择(多选)。关于工作单位的选择,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中小型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私企”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首选工作比较稳定、待遇比较好的机关事业单位,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观念导致了部分毕业生毕业现在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甚至有一部分同学选择暂时不就业,一直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这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4、工作薪金期望。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12.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为1500元以内,52%的毕业生期望月1500-2000元,33.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2000-3000元,2%的毕业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月薪为2000元左右。可以看出毕业生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比较理性。因为她们对自己的学历还有资历都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三)就业影响因素

对于“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从调查中了解到对于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薪酬与福利高低”、“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地点”,对于“岗位级别”、“公司规模与名气”、“专业对口”等因素考虑很少。可以看出当代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过分理想化,导致不能顺利就业。对于“就业时对你的决策影响最大”的调查,50.5%的毕业生选择“自己”,27.8%的毕业生选择“父母”,4.8%的毕业生选择“朋友”,仅有16.9%的毕业生选择“老师”。由于我带的班级大多数同学都是选择自主顶岗实习以及我带的也是自主顶岗实习所以她们在做就业决策时自己和父母的影响就会偏大。对于“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毕业生最多,其次分别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信息量少”、“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和“其他”,说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对企业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和综合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弥补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从探索和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到建设好实习和就业基地;从加大和社会中介机构与相关职业培训鉴定机构的合作力度,为大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接受岗前职业培训提供引导和服务,再到加强学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培养社会认可的人才;甚至大学生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人才规格要求来确立,从而可以确保大学生所学专业对社会的适应性。今年搞的顶岗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的为学生后面走向社会打好了基础,也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是新形势下适应就业竞争的一种有效方法。创业,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

(三)开展问卷调查,探寻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对策

实践证明,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就要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新思路,探讨就业工作新方法。用人单位跟踪、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都是常用的调查方式,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对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表现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及整体素质方面有一个完整客观的评价,从侧面可以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校所学专业课程的满意情况及对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建议。根据毕业生调查结果,高校可以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实现学科间的有机交叉,努力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先就业后择业,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有效需求结合起来,实现理性就业!

参考文献:

[1] 肖贻杰.就业能力相关概念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2] 孙慧敏,张小村,张安涛.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A].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猜你喜欢

顶岗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最“叛逆”的毕业生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