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2016-11-24张启云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摘 要】 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涵,阐述了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现实意义:首先,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其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第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要求。

【关键词】 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涵

“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范畴,是最早由斯大林提出来的。在马克思的理论文献中,一般称之为“绝对规律”或“总规律”。[1]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等一次提出“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范畴,并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做了清晰的表述,即“在高度技术基础上,通过发展生产的办法,最大限度的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2]

社会经济规律是一个庞芜复杂的系统。有多少经济现象,就会有多少经济规律。但在纷繁复杂的具体经济规律后边,却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具体经济规律起制约和决定作用的规律,这就是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即一个社会生产的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之间对立统一联系。社会生产的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手段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高度,它是目的提出和实现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人类总是解决自己的任务。仔细考察起来,任务本身只有当它赖以解决的条件已经产生或正在形成中时,才可能被提出来”。[3]而社会生产目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它决定手段的社会性质并成为促使手段发展与完善的动力。社会生产目的与手段又是矛盾的。手段的成熟与完善,会推动目的向更高层面的跃进,而目的所反映社会占主流地位阶级的物质利益,又会阻挠或推动手段的发展。此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不同基本经济规律交迭更替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变迁史。由于它的作用,人类社会才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产生是客观的,因为社会生产目的与达到目的手段都是客观的。活动的目的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动物只是本能适应自然,而人则是对自然有目的的利用与改造。马克思说:“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常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腊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4]人类社会的生产目的在本质上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是特定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物质利益的要求和和反映。因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生产资料说到底是通过生产资料的配置与运用来实现自己的物质利益。而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并以一定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生产力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人类生产目的必然会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发展过程。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是手工劳动,这种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了向人以外的自然索取产品,成为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目标,使农业和手工业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土地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在封建社会,手工业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农业提供的经济作物),而当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时,便使得在手工劳动基础上通过租佃土地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榨取农民剩余产品以满足地主阶级奢侈性的消费,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由于社会资源配置是按照土地产权关系进行安排的,谁占有土地谁就获得占有人劳动的特权,遂使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必然表现形式。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兼国有和农民土地,形成“唯有地头田间路,不入晋绅豪右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土地集中局面。占有土地的地主凭借土地产权残酷盘剥农民的剩余劳动,使农民连基本的最低生存的必需品都不能维持,“民常食猪狗之食,衣牛马之衣”。从而使封建经济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就是分散的手工劳动与土地的集中占有的矛盾。分散的手工劳动决定了农民占有土地的最低限额“民挟五口,治百亩”“三十亩地一头牛”,才能保证农民的基本衣食所需。而地主阶级肆意兼并土地,造成地产的集中占有和分散出租,剥夺了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农民只好起来“打土豪,分田地”使耕者有其田,从而形成土地兼并与农民战争交错轮回的历史循环。使封经济遵循着土地兼并—农民战争—休养生息—土地兼并—农民战争……这样的规律向前运行,中国历史上的大的改朝换代和11次大的农民起义就是这一封建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并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使封建社会最终走向崩溃。

当资本主义在手工劳动基础上将科学技术引入生产,科学分工必然扩展了生产的空间范围和社会化联系,巨大的提升了人们向自然索取的社会能力,使稀缺资源成国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而资源(土地、矿藏、资本)的稀缺性又必然造成谁占有资源,谁就可以取和占有他人剩余劳动及其剩余价值的特权,使得在社会化机器大生产基础上,通过雇佣劳动的办法最大限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为占有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壮态的矛盾,产生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尽管此后的资产阶级想方设法加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实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仍然无法最终解决个别国家生产的有组织性与世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生产仍然呈现出强烈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不时面临衷退和滞胀的局面。另一方面,这一矛盾又表现为生产的无限发展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日益狭小的矛盾。尽管此后的资产阶级想方设法地加强社会福利建设,调节分配幅度通过增加社会收入总量来刺激和拉动社会经济发展。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最终仍不可能实现社会生产的合理性。使得资本主义仍然遵循着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危机的周期性向前轮回运转,尽管周期的时效性有所变化,阶段的明确性有所混浊,但这个周期是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的历史宿命。危机与革命的联系,使资本主义最终仍然不得不退历史舞台。这是资本主基本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在继承资本主义历史遗产登上历史舞台时,使它获得了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由于克服了资源占有上的不合理性,使社会资源量大限度地被代表社会化生产力的人民大众所占有,从而终于实现了社会生产目的与社会生产手段之间的完美统一,使得在高度技术基础上通过发展生产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并在这一矛盾的作用下极大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过程看,是科学的和准确的。

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使社会主义都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资本主义历史遗产的继承出现了预期贫乏,尚不可能实现高度的技术基础,社会资源配置还不可能实现高度的公有化,社会发达水平还充其量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就超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并且没有突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和时代要求。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创造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做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新的阐发,这就是通过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里一个“逐步满足”,一个“不断增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

二、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现实意义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不怎么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经济规律。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片面的追求GTP的增长速度,只提发展生产,不提改善人民生活,一方面国家的GTP总量增长到11万亿美元,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同步增长,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医疗保险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是困扰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说要把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统一起来,既要讲求发展生产,又要讲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人民共享经济增长之成果,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充满着强大的动力。协调发展,是说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国家富强说到底是建立在人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不富裕,国家富强也不能长久。而且国家富强更不能建立在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更是说要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长远需要出发,安排经济的增长速度,不能仔卖爷田,只顾眼前经济增长的利益而耗尽资源,伤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所以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当前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只顾抓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全面发展的片面认识,把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要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忽视了人民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会缺乏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就会陷入市场乏力的困境,就会重蹈社会两极分化的泥潭,就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而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就会端正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向,使经济增长带来的生产力总量为人民所真正的占有和享用,就会提高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就会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手段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第三,重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和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社会主义就必经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要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培植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社会主义化大生产与僵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之间的矛盾。当社会主义生产力还不是单一的社会化生产力,而是呈现着机器生产、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的多层次性时,社会的经济结构便不可能实现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而只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也不能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要实行产权的多元化发展和国退民进的资源重新配置,才能集中体现公有制的优越性。而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又使得大一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因其僵化,运作不灵,而不能适应多元经济发展的要求,只能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才能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畅流。因此,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坚持开放,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4]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97.202.

[2]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07.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07.

【作者简介】

张启云(1988-)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哲学硕士,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从事价值哲学和陕西商帮史研究.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评《美人鱼》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开展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