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那山的传说

2016-11-24谷之林

苏州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客家人

谷之林

阴那山的传说

谷之林

阴那山

古寺藏秘

梅州年初四的这一日,天气晴好,阳光明亮,难得的清畅明晰之日。这在苏州很难想象。入冬以后重感冒又拖成上呼吸道感染和牙龈肿痛,纠缠日久,似乎很难摆脱。便利用春节后期的假日离开这座阴霾湿寒的城市,为换一下环境来到这里,果然空气清新了许多,气温和阳光也适宜。只是带病出行,路途疲劳,口腔肿痛异常。

顾不得了,假期短暂,真正在梅州能利用的只一天时间,还是先去阴那山吧。原本那山口并不出奇,昨晚途经只一瞥,因了这名字,倒让人一看再看。当时想,阴那山,这名字太奇怪了,这三个汉字表达的绝不是汉语的意思,应该是另一种语言的音译。果然当地人说,“阴那”是壮语,山间平地的意思民俗学家陈宏文在《梅州客家人》一书里解释说,“阴那”最早是壮语的命名,按照壮语的语义,“那”字是“田”的意思,而“阴”字是“山坑”的意思。如果按照壮语语法的组合,应当叫做“那阴”;而按照汉语语法的组合,则应称为“阴那”。由此看来,“阴那”之名,是经过改造的语音上是壮语、语法上是汉语的壮汉融合的产物。又推荐位于山脚的灵光寺,说值得一去。今晨便先去了。

灵光寺被人称道者有三:两株古柏,一生一死;青峦拥围的大殿屋顶始终没有一片落叶;在殿内烧香却无常见的烟熏。其实并无十分特别之处。古庙开创于唐代,开山和尚俗名潘了拳,自号惭愧,山人对其有很多传说,但长期淹没于荒山野岭之中,不入阴那,不知有其人。

现方丈释瑞基八十多岁。他三岁入寺,八岁剃度,二十七岁当主持,和这寺相伴七十多年,不分彼此了。见人,略事酬答后木然端坐于方丈室内,问什么都不回答,方知他是客家人,听不懂普通话。况年事已高,须好生养息。

于是另找了一个青年僧人,向他了解灵光寺的过去,由此得知灵光寺原名圣寿寺,在半山还保留着老庵,里面供奉惭愧祖师。

然后,他讲了一个故事。我觉得这才是此寺真有趣处。

这是一段清末民初的民间传说。说的是明末翰林院编修李士淳趁乱携太子朱慈烺潜隐故里梅州,朱后于寺落发为僧。李士淳是太子侍读,也就是老师,他早年曾在寺内厢房苦读经书,并将寄寓的书房题额为“粲花馆”,取佛家“粲花一笑”之意。甲申巨变后还为重修寺院奔走。传说他把圣寿寺改名“紫殿”,暗立先帝牌位,早晚叩首参拜,行臣子之礼,并将3月19日定为“太阳生日”,每年此日于寺内祭奠先皇。至今梅县客家人仍视为节日。3月19日,崇祯在北京自缢的日子。

问,任何正史不见记载,从何处见得那小朱最后出了家,而且就在此寺呢?

青年僧说,确实未见于历史记载包括任何书面资料,但在山上的祖师塔园中,发现中央有一座塔陵,上书“明大灭度关主——清光禅师”,是生圹,立于1644年,实际他是77岁时入寂的。

是僧人们清理满园荒草时偶然发现的,中央电视台闻讯专程前来报道。

他边说边在纸上画下塔陵的模样和碑刻字样,又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让人想起苏州穹窿山茅蓬坞掩在荒草中的拈花寺废墟。拈花寺又名皇觉寺,当地传说是明建文帝出家遁世之地,和阴那山中的圣寿寺一样,均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由惭愧祖师创建的圣寿寺原址在半山,现为祖师殿。沿寺后山径上行不到400米便是。如果没有寺院的标志性黄色,完全是座简朴的农家小院。这小寺如一枚精巧的金色徽章,嵌在三围绿色山影里。

寂静而自在,是这座山的本性。在此,修行者获得证悟,避难者终得庇佑,也让外来客如返家园。

只是小院被香客烧得烟熏火燎,我的眼光穿过烟雾,越过小寺的屋顶,向青葱后山望去。那里似有一种无声的召唤,唯有心灵才能捕捉。

来了,来了!对山说。

空山流响

从绿树掩映的小侧门出,往寺后走去。此后,便进入阴那山的更深处。

静静地走,前人踏出的路也静悄悄地蜿蜒伸展在山林中。山溪在深峡野谷的隙缝中泼溅奔泻,沿途林木森然,水声喧哗的世界更显空静。

阴那群峰层峦叠嶂,如屏如围,中有谷地、村庄。山道悠长,穿过层层密林向更高处延伸,五指峰联袂直立,在晴空下展示崇秀飘逸的剪影,它们是阴那的主峰。

“阴那幽胜,其最在五指峰,五峰爰绝群山中,一峰巍然独出,参差似五指”。独登兹山,五指峰渐渐从侧面变正面,愈走愈近愈高大了。古人云此山“与粤之罗浮、南华鼎峙,东南有其胜矣”,以我初观之,似应首推其形胜。

下到路畔深潭,空谷水响,泠泠咚咚一片。当年老和尚神赏不已,终于结茅于此,于水声喧哗处忘机。后人称此地为佛顿悟处。涧流中有截崖滩酷似船窝,水流至此分作两股飞流直下。上置木桥,桥侧木亭,古朴清雅,望之如山中隐者独坐溪边,最难得风雨故人来啊。

沿山径登顶需半日时辰,此时已近午,没时间再往里走了。便在山间溪谷边稍作流连。周匝林木系原始次生林,含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88000个,为粤东之最。俯首掬流泉饮之,清冽爽口。风过处,山间桃花飘飞,岩上草上铺成胭红。

不刻意追求攀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山间,与外界的互动与交融就是一切,除此之外,夫复何求。这拜多年经历所赐。

默立于深谷溪涧边,深呼吸。身畔头顶绿影簇簇,耳中水声一片。今年入冬以来苦于呼吸道疾患,刚才又被香烛烟熏,一时喘不过气来,是强忍气急气憋一直往山里走。此时方觉心肺清畅,如经山泉洗涤。

知山不亏我,欲再来。

“兹山也,扪星天末,擢秀人寰,呼吸沆瀣,日月吐吞。溅锵珠玉,含调管弦,草香花异,石滑鹿眠。又罕遇有道之士,故山灵秘之,世不可得而遐传。”清嘉应(古梅州)才子宋湘已有《梦游阴那山赋》在前,似能稍解我先前孤陋寡闻之惑。

记住了幽静空山。今我来时,流涧清响,石上桃花不记年。

一如和尚当年所见。

灵光寺

铜琶村索隐

下午直奔松口铜琶村。这名字让人想起东坡的“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松口是千年古镇,客家先民南徙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明末以后也是客家人下南洋的始发地。

铜琶村下店是李士淳的家乡,偶尔听说村里有明太子故宫,激起我探寻的兴趣。

村庄不很大,屋前屋后都是柚树林,正值花期,花香沉郁。找到几处颓败大屋,都是当地特有的半围屋形状,房屋层层叠叠,年久失修,一副摇摇欲坠的古屋框架而已。

这样的屋子有三座,都规模巨大,人去屋空,无人问讯。即使遇人,也难搭话,因当地人只懂客家话。

第一处屋群就在村口,规模可观。问田里的青年,是“故宫”吗?说不是,但也是李家后人分出来建造的。

第二处屋群在村落中间的一条细巷内,规模更大。问住在其中的一位老妪,她说早年传为太子公主住处。也仅剩颓垣残构,只保留少许雕梁花窗、宽阔台阶和重重院井。出得大门,门前有照壁,壁后丛林内是河汊,可上船。似有壕沟环绕,现都被丛莽遮蔽。此地位于梅县东北部,过去民间往来潮汕、出海,都走的水上。

此围屋的对面是更高大的屋墙,那断垣残壁望去颇似西班牙巨型斗兽场之一角,也都没于衰草茂林间,又有普通民居嵌于其中。后从民居隙中穿行,最后又进入一处大屋。

这第三处屋群较整齐,从大门到主屋三进院落经简单修缮过,厅柱涂成一片大红。是宗族祠堂模样,最里的上堂供奉李氏祖先。相传,这里才是李士淳携太子朱慈烺逃难至故乡所建的“明朝最后一座行宫”。此大屋建于明亡不久的顺治二年(1645),总面积7000平方米,据说共72天井、36厅、12门楼、279间房、2口水井,现如大树都凋敝了,只残枝余脉依稀仿佛。

大门口悬挂“世德堂”匾额。在世德堂附近还有花园楼、仁寿楼等9座房屋,相传供皇室内眷和守备武士居住。现被改造并杂居诸多村民,但架构未全毁败,残存的墙体均用三合土掺杂糯米汁夯筑而成,且墙又高又厚,坚硬如铁,一看便觉非等闲之物。

“行宫”后面的花园荡然无存,只在高大院墙边排列数株大树,传为太子手植,至今高大蓊郁,叶片肥亮绿透,长势茁壮,无丝毫枯老之气。

往返均经过松口旁的内村。南宋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带太子赵昺逃难至此,梅县8000余人勤王。六月文天祥兵败退至海丰,元兵血洗梅县。

文天祥被俘后,陆秀夫携赵昺逃至新会崖门,元兵穷追不舍,陆负太子投海自尽。这是正史记录。

南宋、明末两个太子,在天崩地裂之际,一个投海,一个遁山,都终结于粤东这片地势寥渺的化外之地、天涯海角。是真正的走投无路了,最终,客家人的山海接纳了汉家王朝的两个末代。

这客家人,根在河洛,孕于赣南,生于闽西,成于粤东。为避战乱与灾荒一路南下,落脚之处多为闽粤赣交界之山区。再往前,就是浩瀚大海了,最后当然便是游龙出海下南洋。扎根于山,又兴盛于海,这里的山和海铸成了客家人的骨血和精魂。

宋湘还有一副写在梅关古道上的长联,也让人吟哦再三: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放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扰扰,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汝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写下如此散淡文字的人,却是终身仕宦操劳不辍,先云南后湖北,最终71岁时死在他的任上,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奇怪吗?一点不奇怪。这就是心斋,完全的古士大夫作派。因为“学而优则仕”,一些优秀的儒生当然会成为官宦,但他们在精神上又往往与老庄相通,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身未动,心已远,庙堂与江湖,出入两不碍,这样的生命体验,也并不令人陌生。

猜你喜欢

客家人
客家人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赖炜炜作品
闽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渊源关系研究
大山里的客家人
客家人(外三首)
客家祖地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给你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