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市道路Ortsdurchfahrt设计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016-11-24虞笑晨王崇伟
虞笑晨,王崇伟
(1.德国联邦道路交通研究所,贝尔吉施格拉德巴赫;2.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300074)
德国城市道路Ortsdurchfahrt设计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虞笑晨1,王崇伟2
(1.德国联邦道路交通研究所,贝尔吉施格拉德巴赫;2.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300074)
当国道、省道等公路穿越城镇时,在保证其交通功能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其对城市格局、历史、文化和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其道路工程指标符合城市生活的需求,因此在德国出现了Ortsdurchfahrt(地方快速过境道路)这种道路概念。系统介绍这种道路设计理念。在这种道路设计理念中引入“人文道路”理念,从道路附属设施到道路设计指标本身,全方位地顾及各种交通参与者以及城市规划需求,从而提高公路在城镇段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
德国;城市道路;地方快速过境道路;设计理念
1 绪论
1.1背景及研究目的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兴建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就高速公路而言,截至2013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长度为10.44万km。和基础设施一样,城镇化推进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城镇化的扩大又进一步需要更多、更密的路网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然而,从道路工程的角度出发,在规划设计道路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即一条国道或省道必须要从某个乡镇穿过,而其经过乡镇的部分往往是该地区的主干路,承担着主要的运输功能。这样的工程实例在国内并不罕见,就初衷而言,这样的设计既使道路能够进入乡镇,满足乡镇的基础设施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公路的线形完整,避免不必要的绕行等。但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事与愿违,当地百姓反对道路的建设,原因在于道路的建设破坏了原有乡镇的生活布局、设置结构;道路设计者也十分苦恼,因为其道路技术指标(最小半径/设计时速)的限制,使道路规划很难达到预期的设想。因此,这类道路的规划成了设计中的瓶颈,给工程人员和当地百姓都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这种困难可以分为三点:
其一,如何使其交通运输功能得到保障。进入城市后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建筑物、行人增多等限制,如何使其主干路,甚至原有公路的交通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值得探讨。
其二,如何尽量减少或避免道路建设对当地原有建筑设施(尤其是历史保护建筑)、生活出行等的改变。换而言之,就是如何让道路恰当地“嵌入”原有的乡镇。随着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参入,交通安全越发重要,因为相对于汽车来说,出现了交通的“弱势”群体,如非机动车、行人等,因此如何使道路的城市功能完美体现,这值得思索。
其三,如何从高速行驶、线形完整的道路(公路)到“路—城”结合的道路(城市道路)的完美过渡。因为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工程指标规定都不尽相同。
对于第三点有人不禁会提出质疑,既然要设计城市道路,那就可以用传统“横平竖直”的方式来构置,简单又易实现。这个疑问道出了设计这类城市道路的难点。作为“过境”的城市道路,它原本是属于公路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要穿越城镇,才不得不改变某些工程设计指标。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想让其完全失去公路的功能。尤其是对于穿过一些小乡镇公路,可能短短1~2 km就从镇头到镇尾,为此完全在公路中嵌入一段城市道路,如果破坏公路的线形,难免有些得不偿失。所以如何让“公路”契合城市规划布局,乃是重中之重。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亟需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渗入到原有的设计中。德国的道路设计长期以来对此颇有研究。从联邦到各个州的层面都有相关的文献和实际案例涉及到Ortsdurchfahrt这样个概念,或者说这种城市道路的类型正是笔者所要描述的设计窘境,因而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当然,由于国情的不同,生搬硬套是不合理的,在借鉴过程中必须注重灵活应用。
1.2研究内容
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道路类型——Ortsdurchfahrt做一个解释,让大家对其概念、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其次,对Ortsdurchfahrt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关键点作一个介绍。这里要指出的是,Ortsdurchfahrt作为城市道路,其具体工程指标在德国城市道路规范RASt 06[1](RASt 06是德国新版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其英语版名称为Directives for the Design of Urban Roads)中有详细规定,感兴趣的工程师可以自行阅读其英语版,在这里不赘述。本文重点要介绍的是与普通城市道路设计不同的特殊点,尤其是一些设计理念上的诠释,换而言之,是某些技术指标的确定缘由,而非其平、纵、横等技术指标本身的一种解释和翻译。
最后,在此基础上,将对Ortdurchfahrt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践和应用(适用性)稍作展望。
2 Ortsdurchfahrt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1Ortsdurchfahrt的基本概念
Ortsdurchfahrt是一个德语名词,它是城市道路的一种特例,在英语中往往可以用 main throught road,local transit等名词词组来表达。然而,它作为德国特有的、典型的,并且被深入研究的一种道路类型,在英语文献中很难找到官方的或者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笔者从两个角度解释这个概念。
第一个层面是对其字面的直译。“Ort”在德语中是“小”地方的意思,相当于英语中place/location,“Durchfahrt”是直达通过/顺畅通过的意思,即英语的pass through之意。从这个角度分析,Ortsdurchfahrt应该可以用“地方快速过境道路”来形容。
第二个层面是从德国规范(§2(1)Ortdurchfahrtrichtlinie) 等官方定义出发。对Ortsdurchfahrt的定义是“过境道路”:(1)联邦德国国道或省道的一部分;(2)它位于一个封闭的地区内;(3)其具有延伸到该地区某个重要区域和连接该地区地方性路网的功能。
这个完整定义的第一点中表明了Ortsdurchfahrt的公路特性;第二点中“封闭”的地区指的是其拥有连续的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通俗地说,Ortsdurchfahrt是从某个地区的入口(如镇头)一直到其出口(如镇尾),证明了其“穿越”功能,同时也表明了其城市道路的特性;第三点中诠释了Ortsdurchfahrt在城市路网中承担的交通功能,即主干路,“延伸”和“连接”功能的不同在于,前者针对的是在现有的某个区域上建设道路通过,而后者是针对已有的Ortsdurchfahrt再通过新建次干路和支路把整个城镇的路网同Ortsdurchfahrt连接起来(见图1~图3),但其功能的区别只限于定义,在实际设计道路时差别并不大。
当然,在德国规范里对每一个名词,例如先前提及的“封闭的地区”、“延伸”功能等还有大量篇幅的详尽定义,但对本文讨论的意义并不大,故而不再一一详细地讨论。
基于上述对Ortsdurchfahrt基本概念的解释,至此笔者总结如下:
图 1 Ortsdurchfahrt基本概念图例[5]
图 2 Ortsdurchfahrt平面图工程实例[3]
图 3 Ortsdurchfahrt的“延伸”和“连接”功能[5]
(1)德国规范中提及的Ortsdurchfahrt的概念和绪论中所描述的中国实际困境,大体相差无异,因而对德国道路Ortsdurchfahrt的研究在中国是有实际意义的。
(2)从Ortsdurchfahrt的定义可以再次发现,Ortsdurchfahrt的本质是城市道路,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公路的功能。
(3)相比一般公路,Ortdurchfahrt作为城市道路其工程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其满足城市功能要求较高,但与普通城市道路相比,它要求车辆能够流畅地通过城市段,因此其交通功能不得小觑。
2.2Ortsdurchfahrt的特点
经过上述相对繁琐地解释,对Ortdurchfahrt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对Ortsdurchfahrt的常有特性作一个归纳。
2.2.1功能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从总体来说,就是上述提及的“交通性”和“城市(生活)性”的冲突或妥协。具体来说,在交通层面除了考虑普通轿车和货车等机动车的“利益”外,自行车和行人的“利益”尤为重要,无论是其在平面交叉口的安全诱导,还是在路侧的空间布置,都在设计中值得考量。同时,路侧停车空间以及公交站台设置对普通车辆畅通行驶的负面因素也要考虑在内。从城市的角度来说,无疑是城镇的经济性、文化性、历史性和功能性(如排水设施),核心是道路的贯穿是否符合城市整体规划,或者说如何将道路融入到城镇的各个方面。
2.2.2道路功能的变化性
这个特性已经在前文中有所论述,也就是说道路从纯粹的公路到城市道路的转换。公路段无论从交通组成、工程指标、附属设施都适合机动车的高速行驶,但是城市道路中行驶对其影响就比较多,因而如何能够顺滑地完成这种变化和过渡是关键所在。
2.2.3分段性
又可称为“横断面关联性”,从图4中可以容易地看出整条Ortsdurchfahrt由数个以横断面为单位的路段构成,每个横断面内道路的工程技术指标、道路铺面类型、道路附属设施以及路侧功能大致相同,而横断面间随着城市功能的变化造成各种道路设施指标的不尽相同,在图4中通过广场和教堂将道路分成3个横断面,通过这种不同使得Ortsdurchfahrt根据城市功能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需求。
图4 Ortsdurchfahrt的(横断面)分段性[3]
进一步地分析,由“分段性”这个特性可以引出另外两个特性。
其一,即“对称性”,在一个横断面内基本呈现一种比较相近的城市功能与需要,因而在这个横断面单位内其两侧建筑功能、道路路侧设施极为相似,接近对称。
其二,即“混合性”,这个毋庸置疑是城市道路特性,从路侧排水系统开始一直到两侧的商业设施,如何处理好停放车辆、自行车、行人以及树木之间的空间需求,是一个难点,关键问题是,在这个横断面内,哪个交通参与者或者说哪种设施在设计中占主要地位。
3 Ortsdurchfahrt的设计理念和措施举例
在本文第2节中提及了Ortsdurchfahrt应有的特性,这是使其满足城市格局的重要手段,在本章中笔者将就为了实现这种特性而使用的设计理念和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讨论。
3.1降低速度
这个要求是Ortsdurchfahrt中举足轻重的设计理念,当然也是相当值得探讨的热点。比如从100 km/h的公路限速到40 km/h的城镇限速,为此对两个疑点进行解释。
首先,有读者会产生疑惑,既然Ortsdurchfahrt相比其他城市道路,要求保持较高的交通功能,降速是否会破坏其交通功能。鉴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来回答:第一,Ortdurchfahrt作为城市道路和公路相比,从安全性角度考虑,降速是必须的;第二,这种降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针对整条公路来说降低了速度,而较城镇路网中的其他道路依然具有较高速度;第三,如果一条道路能保持并不十分低的行驶速度从道路顺畅地通过,行驶时间远小于因道路状况突变或交通事故而造成的突然阻塞,同时从环保的角度来说,顺畅地行驶能耗也小。
其次,在Ortsdurchfahrt设计中,国外的工程师会采用各种措施,有意让其降低速度,这和我们国内很多道路设计的理念有较大差异,即使是城镇主干路。但因为考虑安全、环境等因素,减速是必要的也往往是必须的,其原理来自上述第三点,这种减速造成的行驶时间损失并不会很大,甚至更少。其目的是通过降低速度提高安全性、减少噪声等城市道路的需求。并且,这种降速可以解决设计者和居民关注的矛盾点,即可以用适量降速换得最小半径的减少,从而使得道路在线形上更加灵活,对城市原有风貌的影响也更小。
3.2“引人注意”的过渡
在本文第2节中阐述了顺滑地从公路段过渡到城市段Ortsdurchfahrt是核心问题,其实质是驾驶员充分意识到自己正逐渐进入城市段,只有当驾驶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驾驶情况以及正确地做出相应的判断时,那么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才是真正切实有效的。换句话说,在这个基础上去减小Ortdurchfahrt的半径而增加线形灵活性是有意义的,也是较为安全的,这一点的理念和“降低速度”的理念是一致的。由此出发,仅仅从道路平纵横设计去满足公路到城市道路的过渡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试想,通过很好的渠化使得车辆很顺利地从公路进入Ortsdurchfahrt路段的话,驾驶员并不会感到前方可能存在的路况变化,使得其降速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因此“引人注意”的过渡,甚至可以用“故意设置道路障碍”来诠释。
有了这个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时,文献[4]中描述了一个基本框架。从公路到Ortsdurchfahrt基本上可以分为4个阶段,如图5所示,即公路段、渐进段、过渡段和城市段。其中渐进段主要是从公路到城市道路Ortsdurchfahrt入口处的道路,其终止于某城市的界碑;过渡段是指通过入口以后一直到Ortsdurchfahrt城市核心段之间的路段。当然这4个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而是相互融合。渐进段主要承担“提醒”功能,而过渡段除了“提醒”功能外,还要完成真正的过渡,即驾驶行为将在过渡段逐渐适应城市段。故而,所有措施和设计理念主要在这两个阶段体现。
图5 从公路到Ortsdurchfahrt的过渡四阶段[4]
3.2.1渐进段
对于渐进段来说,它必须使驾驶者在逐渐靠近城市道路入口时能够充分意识到前方即将出现的变化。
这其中必不可少的第一道程序是城镇界碑或标志物,它能充分地告诉驾驶员即将进入某个城镇。其本身没有值得探讨的点,关键是其“一目了然”性,当然这视觉效果既取决于界限牌的位置与道路线形的组合,也很大程度受到栽种植物的影响。当城镇界碑在视觉上受到影响,或者说公路段限速较高而使界碑容易被忽略时,增加必要道路设施去提醒驾驶员是十分必要的。最常用的就是中央分隔带或者环岛,其选择当然要根据路宽和其必要性决定。从“提醒”和“降速”功能来说,环岛要优于中央分隔带,尤其当地方足够时,可以用较大环岛,通过环岛绕行,一方面可以提醒驾驶员城市道路的到达,也可以通过“转盘”降低速度的效果。图6为渐进段处的城市界限碑和中央分隔岛。
图6 渐进段处的城市界限碑和中央分隔岛[4]
3.2.2过渡段
过渡段其实是Ortsdurchfahrt的一部分,已经属于城市道路,但与Ortsdurchfahrt的核心段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有文献把这两种Ortdurchfahrt称为“乡村Ortsdurchfahrt”(或“村庄Ortsdurchfahrt”)和“城镇Ortsdurchfahrt”。这种两种Ortsdurchfahrt区别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
(1)车道和路侧的分离:在“乡村”段往往使用一些排水沟或土堑等“软性元素”来区别,而“城镇”段通常使用路缘石等明显高差的区别来隔离。
(2)道路铺面类型:在“乡村”段通常使用低等级路面,甚至可以是砂石、碎石路面,而“城镇”段经常使用高等级路面。
(3)路侧绿化:在“乡村”段路侧绿化可以更好地与乡村环境相结合,绿化可以成为设计的主体之一;在“城镇”段绿化会尽量适应城市结构需要。
(4)道路附属设施(如照明等):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在“乡村”段使用道路设施比较少。
通过不同设计元素点可以将“乡村”段和“城镇”段明显区分开来(见图7),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引发两个相关联的思考:
图 7“乡村Ortsdurchfahrt”(左图)和“城镇Ortsdurchfahrt”(右图)[3]
其一,通过过渡段和渐进段的铺面、植被不同,让驾驶员更进一步认识到城市段的到来,使得提醒功能再次加强。
其二,“乡村”段和“城镇”段之间的变化是否是必须的?因为如果缺乏这种变化,会让驾驶者造成错觉,即进入了Ortsdurchfahrt并没有发生很多变化,从而低估了Ortsdurchfahrt所可能产生的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影响。当然是否真正需要变化、如何变化、变化的大小等问题必须结合当地条件,因地制宜。
4 总结和展望
经过系统地描述,对德国在Ortsdurchfahrt上的设计理念和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当然对于上述的描述还要作一些说明:
(1)上述提及的方法只是一些常用的注意点和例子,在使用时要灵活使用,关键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上述提及的理念和措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当采取的措施之间目的是一致时,发挥其协同作用是关键,达到1+1>2的效果;当措施之间存在矛盾时,寻求一个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折中点是重点。
(3)上述提及的内容方面仅仅是一小部分,以绿化为例,与其同等重要的还有道路照明、道路标线等方面,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德国相关文献。
(4)上述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是考虑多方面因素,这种“多方面”不仅从道路工程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甚至还牵涉到心理学、人体功能学等各类学科,因而在采取措施时要综合考虑;其次这些方法着重点不在于道路规划的具体技术指标,而在于如何采取一个折中或较为完善的方法来满足当地特定的交通、城市功能需求。
Ortsdurchfahrt在德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那么对于在中国的应用和中国道路的发展有何影响,可以从三方面来解答:
(1)Ortsdurchfahrt许多理念是从“人文道路”的角度出发,更多地考虑行人、城市人文等,因此这种理念不仅在Ortsdurchfahrt上可以应用,也可以在其他城市道路上应用。
(2)中国在处理Ortsdurchfahrt时其实往往要比在德国简单,因为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道路宽度往往要远宽于德国;另外,在中国现有很多村镇并没有完整的城市规划,因而在设计类似道路时受原有城镇风貌的限制较小。
(3)设计Ortsdurchfahrt这种类型的道路是提升我国国道、省道等非高速公路道路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提升Ortsdurchfahrt的安全性和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体国道、省道的吸引力,这种提升一方面可以解压高速公路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加道路对城镇发展的动力。
[1]FGSV-Nr.230-2011,Empfehlungen zur Straβenraumgestaltung innerhalb bebauter Gebiete(ESG)[S].
[2]FGSV-Nr.232-2006,Hinweise zur Straβenbepflanzung in bebauten Gebieten[S].
[3]2011,Leitfaden für die Gestaltung von Ortsdurchfahrten im Land Brandenburg[S].
[4]Durth,Walter,Schiller,Hans,Poehler,Wolfgang.Planung und Gestaltung von Ortsdurchfahrten.Leitfaden der Hessischen Straβenund Verkehrsverwaltung zum Ortsgerechten Straβenbau.Teil 1:Methodische und inhal tliche Grundlagen;Teil 2:Beispielssammlung[M].Hessen: Hessisches Landesamt fuer Strassenbau Wiesbaden,1988.
[5]ARS-14.08.2008,Richtlinien für die rechtliche Behandlung von Ortsdurchfahrten im Zuge der Bundesstraβen-Ortsdurchfahrte nrichtlinien-(ODR)[S].
[6]虞笑晨,王崇伟。驾驶者的“主观判断”对道路安全性设计的影响[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3(4):38-42.
U412.37
B
1009-7716(2016)03-0018-05
10.16799/j.cnki.csdqyfh.2016.03.006
2015-11-23
虞笑晨(1987-),男,上海人,在读研究生,从事交通工程与机场规划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