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路·奔康路

2016-11-24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郎酒古蔺农家乐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四川是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长征精神形成的最重要之地。80年的沧桑巨变,曾经红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发展如何?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备受世人瞩目。

10月8日,记者寻着红军当年的足迹,踏上了当年的长征路,去实地拜谒后,惊喜地发现当年的长征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老区的人民继承并发扬了红军的长征精神,正全力以赴为实现全面小康生活而奋斗。昔日长征苦,今日忙致富,长征精神激励鼓舞着革命老区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旧貌已换了新颜。

追忆峥嵘岁月

我站在地上看你,

你躺在土里休息。

土里的你是我扎根的灵魂,

地上的我是你生命的延续;

“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们永远活在你们的事业里”。

……

10月10日的巴中阴雨连绵,走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无名烈士纪念园区,听着这首低沉的歌曲,看到眼前密密麻麻的无名烈士墓碑,不禁肃然起敬,2万余名红军烈士忠骨长眠于此。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他们毅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曾经,通南巴(今巴中市所辖通江县、南江县、巴州区、平昌县三县一区)是川陕苏区的首府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乡入川,以巴中为中心建立起辖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到1935年红军撤离巴中北上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壮大军队、发展产业、开展宣传教育,并取得了解放通南巴战斗、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战役的胜利,还因此一度引起蒋介石的忌惮。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强渡嘉陵江战役,牵制了敌军主力,为支援中央红军入川、掩护中央红军北上作出了重要贡献。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川西与中央红军会师时,将所筹集的数十万斤粮食和大批其他物资,昼夜兼程地运送到驻小金县一带的中央红军部队,“雪中送炭”使翻越大雪山后几乎“弹尽粮绝”的中央红军“绝处逢生”。这里曾涌现出刘伯坚、李先念、徐向前等英雄人物,有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等。然而,红四方面军在与国民党军多次对战中,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许多革命先烈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有的人牺牲时甚至不足10岁。

在吴展烈士的墓碑前,记者听到了一段跨越80年,父子相认的感人故事。5年前,83岁的吴方宜老人和几位亲人分别从北京、山东、安徽等地赶到通江,他们来到吴展的墓碑前,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对话,这是跨越80年,吴方宜首次与父亲相认。1933年,年仅33岁的吴展在通江牺牲,年幼的吴方宜从未见过父亲。1983年,吴方宜的母亲、吴展的妻子彭镜秋收到了一张烈士证书。然而,她一直不清楚吴展牺牲在哪里,安葬在什么地方。直到2010年,吴展的外孙女偶然在“巴蜀论坛”上看到了“吴展烈士之墓”的照片,经过多方打探,才终于让这对父子在分离近80年后重新相聚。

在这里,寻亲的故事还有很多,2万余名红军的忠魂留在了这片热土,他们的精神也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人民的子孙后代心间,“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也转化成如今巴中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巴中在脱贫攻坚、致富奔康的路上迈开了坚定的步伐,全市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在脱贫攻坚中打了漂亮一仗

“快进来坐嘛,吃花生哈。”在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的杨廷孝家门前,杨廷孝热情地对记者邀请道。前不久,他们刚搬进了这栋由村里集中建设的新居,宽敞的二层小洋房,屋前有自己种植的几十株枇杷树和蔬菜,出门就是硬化公路,家里有了私家车,杨廷孝对目前的生活相当满意。“我家原来住的地方复垦了,政府补偿了11万,搬到这里我们仅花了4万元左右,现在可以到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我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比起以前辛辛苦苦种地还挣不了什么钱幸福太多了。”

自2014年起,巴中市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取得扶贫资金,在脱贫攻坚中打了漂亮的一仗,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土地赋予的福利。今年初,巴中市又率先在全国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市内跨市流转,首批与成都市高新区交易了4500亩、收益13.28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土地资源被有效盘活了。以枇杷村为例,全村仅土地流转收入人均就达780元以上,还通过引导该村业主发展特色种植业,解决了2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年务工收入人均1.3万元以上。

除了土地,巴中丰富的红色资源也为百姓致富带来了契机。在王坪新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附近,有一家叫“根据地”的农家乐。2012年5月8日,红军烈士陵园开园的前一天,该农家乐就开始营业了。据农家乐的老板王得胜介绍,“根据地”当年营业额就达到了30余万元。“现在每逢节假日期间,尤其是清明节前后,客流量都很大,今年国庆的第一天我们接待了游客32桌、收入6000多元。”王得胜说道。与他以前做木工,每天仅80元左右的收入相比,现在的生活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而在红军烈士陵园对面的一片猕猴桃基地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片占地500多亩的猕猴桃基地是川巴林农公司和巴山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起来的,通过雇请流转土地的当地村民种植、管理猕猴桃,该产业园已初见成效,预计到明年,猕猴桃产量将突破1000吨。“今年,我们这里就有许多陕西、成都的客人来采摘,利用这里靠近红军烈士陵园的优势,我们公司还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更大地造福当地百姓。”川巴林农公司副总经理李松柏介绍道。

对贫困户来说,资金是他们发展产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巴中实施了扶贫小额贷款,给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的三年贴息贷款,解决了许多农户的资金难题。在通江县鹦鸽嘴村,山野菜柴火饭农家乐的老板闫玉华就是通过扶贫小额贷款脱贫的经典范例。

十多年前,闫玉华的丈夫不幸被劫匪夺去了生命,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闫玉华有一对22岁的双胞胎儿子,大儿子从小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一直坐在轮椅上,丧失了劳动力。以前爷爷奶奶身体利索时还能在家帮忙照顾,随着家里老人年龄的增大,闫玉华不得不考虑回家照顾家里的老人和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儿子,但家里微薄的收入也让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2015年,在获得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后,她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办了这家农家乐。闫玉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在外面打工,每个月就只有几百元钱,现在有了这家农家乐,加上地里两亩葡萄树带来的收入,我一年可收入八九万元。”据通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谭建忠透露,全县今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68亿元,支持4412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项目。

走进通南巴(平)的每一个村,都能听到许多村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记者仿佛看到了长征精神的延续,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生活早已换了容颜。

“开发是对旧址最好的保护”

毛泽东曾对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道:“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这场被毛泽东盛赞的战役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生地就在泸州市古蔺县,而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72天时间里,转战古蔺的时间有54天,取得了镇龙山奔袭战、二郎滩背水战两次关键战役的胜利,四渡赤水中的二渡、四渡的渡口太平镇、二郎镇就位于该县。

来到太平古镇,还可看到保存完好的街道、房屋,这里曾是中央红军驻扎过的地方,各处分布有中央红军的食堂、宣传队、总指挥部等旧址,在毛泽东纪念馆中,还完好地保存了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人的驻地旧址。由于太平镇交通相对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所有红军曾经的旧址都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太平渡口,赤水河的水依然流淌,但据说相比当年红军渡河时,水面已变窄很多,河水也浅了很多,只有岸边的太平渡渡口纪念碑诉说着红军当年渡河的艰辛和危险。

在太平古镇,还有一位时刻宣讲红军精神、常年义务讲解红军故事的传奇老人车盛寅,他也是红军四渡赤水的见证人。泡上一杯清茶,老人坐下来便开讲了。“当年红军来到太平镇时,我只有9岁,由于受国民党说红军是‘共匪的误导,很多有钱人在红军来前都跑了,我虽然也很害怕,但那时我年幼,父亲又身患残疾,行动不便,便留了下来。但与红军多次接触后,我亲身体会到了红军的亲切。还记得那时,我家是做饼卖的,当年红军有三批来到我家门口休息,看到我家卖的饼子,都没有主动拿来吃。到下午四点时,有两名红军问我买了两个饼子,给了我苏维埃钞票,考虑到这种钞票不能通用,他们让我到红军开的银行兑换成通行货币。我父亲当时对此很是怀疑,在红军离开后马上叫我去兑换,我当时年幼没考虑太多,立马跑去红军的银行兑换,成功兑换到了4个银币,这让我们感受到红军部队纪律的严明和对老百姓的爱护。正是红军的精神影响了我,我于1946年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并在194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工农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车老最后总结道。

“目前,太平古镇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留不住游客,但今年以来,我能感觉到游客开始明显增多了,最近一年收益直线上升,大概是因为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缘故。”位于太平古镇的红军食堂老板邓国蔺告诉记者。他给出了一组直观的数据:以前三天可能都接待不了一桌客人,今年国庆期间食堂的营业额平均能达到三四千元。目前,邓国蔺正准备扩大规模,设置土特产购买区、手工面制作游客体验区、物流服务区等,进一步完善古镇的相关服务,争取留住更多客人。

“年底,高速公路将通到太平镇,相信到那时,我们太平古镇将吸引更多游客,附近商家的收益将有更大的提升。”太平镇组宣委员李宪梅说,虽然过去太平古镇因为交通闭塞,红军长征遗址保护得很完好,但要想更好地保护这里,并传承发扬长征精神,还需要不断开发,大力发展经济,在开发中实现更好的保护。

“五色”经济助力古蔺发展

刚进二郎镇,一股浓烈的酒香迎面扑来,作为曾经四渡赤水的渡口之一、二郎滩背水战的所在地,二郎镇也是四川白酒“六朵金花”之一郎酒的故乡。曾经,红军四渡赤水河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如今赤水河流域酿造出了中国优质的白酒。“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老窖),船过二郎滩,又该喝郎酒。”据说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只有赤水河的水才能酿制出最优质的酱酒。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已有的酿酒基础,古蔺县正着力打造中国酱香酒谷核心区,充分发挥赤水河谷不可复制的优质酱酒原产地优势,打造以郎酒为龙头,水口酱酒园、仙潭、中小酒企为支撑的酱酒产业集群。“我们计划到2020年实现白酒年产值280亿、年产量10万余吨的规模。”古蔺县经济商务科技局常委委员、副局长卢旭华向记者透露道。

作为酱香酒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白酒市场的回暖,郎酒集团也在不断扩充产能,并将红色旅游与郎酒相结合,让游客感受赤水河谷的自然美景及四渡赤水的红军文化,了解郎酒繁复考究的传统酿造工艺及天地宝洞洞藏文化,受到了游客的由衷喜爱。

来到天宝峰,只见几十个储酒罐顺着山谷的走势,错落有致地安放在山谷的狭长地带,这里就是郎酒的16万吨酱酒原酒储存库区,据说这里共有储酒罐41个,可储存5000吨的大罐有6个,储存2000吨的小罐有35个,目前已储存10万吨原酒。在天宝洞中,好几万个储存了原酒的坛子映入记者的眼帘,场面甚是蔚为壮观。“目前,酱酒在市场上仅占到3%的市场份额,鉴于越来越多消费者对酱酒的认可,酱酒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公司正在扩大郎酒的产能,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年产量5万吨的规模。”郎酒集团副总经理沈毅透露说。

红军长征时期,红军曾用郎酒擦洗伤口、御寒解乏,所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郎酒的感情极深。郎酒在国家领导人关心下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古蔺县经济支柱之一,也是白色经济的代表。

除了以白酒为代表的白色经济,古蔺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古蔺的绿色经济。古蔺有许多天然的溶洞资源,这成为发展旅游的有力保障。位于箭竹乡的大黑洞景区自今年8月开放以来,就吸引了不少游客。据景区附近农家乐的老板项子君介绍:“今年的苗族风情节,我们最多一天可以接待32桌。”看到路修通了,景区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项子君对未来农家乐的发展更有信心了。目前,他正计划扩大农家乐的规模,计划一次性接待客人由现在的10桌增加至20桌,并配以苗族特有的歌舞为前来用餐的客人表演。

昔日的古蔺因交通闭塞成为红军躲避敌军的有利环境,今日古蔺正在逐步改善交通不便的不利条件,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凭借优越的经济发展基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的风情特色,这个“老少边穷”的地方将逐步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焕发无与伦比的发展活力。(责编:雷怡安)

猜你喜欢

郎酒古蔺农家乐
古蔺县云贵高原中蜂保护区(省级)的建立情况
延续承诺,盛会再续! 第二届郎酒庄园三品节圆满举办
郎酒创新营销加速品牌价值向上
农家乐里去休闲
定制服务泸州银行助“古蔺麻辣鸡”拓展市场
杜鹃花红农家乐
每年5000万奖金打造郎酒庄园节
欢迎来咱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古蔺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