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机外移在孤岛工作面回采中的应用
2016-11-24王继龙刘冬强
王继龙,刘冬强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山东 济宁 272072)
破碎机外移在孤岛工作面回采中的应用
王继龙,刘冬强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山东 济宁 272072)
孤岛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两巷沿空压力较大,需采取增加支护材料的数量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较为密集的支护材料即影响对转载机、破碎机的拉移又造成支护状态发生改变,通过对11302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破碎机外移,在不改变支护状态的情况下,成功地实现了转载机的顺利拉移,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工作面;孤岛;破碎机;外移;回采
孤岛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工作面压力显现突出,回采中会受到工作面压力增大,支护强度要求较高,设备拉移困难、冲击地压等困难。在增加支护强度的同时由于支护材料的增多和顺槽受压力两帮移进量增大,造成破碎机拉移困难,不仅影响正常生产,还严重危及煤矿工人的人身安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正常生产,避免发生重大人身事故尤为重要。
1 工作面概况
11302综放工作面位于十一采区东部,北到八里铺断层煤柱,东为11301工作面采空区,南至南翼-740水平大巷保护煤柱,西部为11303工作面采空区,十一采区第一个孤岛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765.0m,工作面走向长780.09m,倾斜宽141.81m。
1.1 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11302综放工作面布置在南翼-740水平大巷以北;东顺槽为轨道顺槽,西顺槽为运输顺槽,两顺槽均沿煤层底板布置。轨道顺槽、11302中间巷通过十一采区管子道、十一采区管子道联络巷与南翼-740水平轨道大巷相连,构成工作面的进风、辅助运输系统;运输顺槽通过转载机、溜煤眼与南翼-740水平胶带输送机大巷沟通,构成煤炭的运输系统。
1.2 巷道的几何尺寸
运输顺槽:运输顺槽通过转载机、溜煤眼与南翼-740水平胶带输送机大巷沟通,布置在3下煤层中。顺槽断面为矩形,规格为净宽×净高=4.3×3.0m。采用锚网梁加锚索支护。
1.3 运输顺槽支护
运输顺槽超前支护距离不小于120m,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支护,原则上采用一梁六柱支护,架棚间距500mm,“π”型钢两端头各支设两棵单体液压支柱,在人行道侧靠转载机再支设二棵单体液压支柱,单体液压支柱一律穿铁鞋加强支护。
1.4 运输顺槽设备布置情况
运输顺槽布置一部SSJ-1200/4×315型皮带运输机并配两台转载机和一部破碎机,皮带中心线内错巷道中心线500mm布置,转载机中心线与皮带机中心线重合。
2 具体安装方法
2.1 先安装与工作面运输机搭接的转载机,其中不安装破碎机
2.2 安装顺槽皮带
2.3 在顺槽皮带机头的卸载处安装一部转载机和破碎机。
3 利用在实际生产中的情况进行评价
3.1 破碎机外移在孤岛工作面生产中的优点
(1)孤岛工作面压力显现较大,为确保巷道有效支护,采用“π”型钢配合6棵单体支柱支护方式加强支护;当两顺槽的煤帮受挤压后两帮移进量增大,破碎机处行人宽度和支护强度要求很难同时保证,破碎机外移后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破碎机外移能够减轻转载机的整机重量,减少拉移时的困难。破碎机的重量约10吨,支护强度的增大势必会造成工作面底板底鼓,破碎机处集中约10吨的重量,对转载机的拉移造成困难,外移后整个拉移问题得到解决。
(3)能有效的在拉移过程中保护支护单体的支护状态,如果破碎机不外移,由于破碎机的宽度一定,两帮变形移进后在拉移过程中会触及单体,造成单体失脚失去支护能力,而提前更改单体位置又会在更改过程中造成短时间无支护,不利于顶板管理。
(4)有效的防止在回采过程中压死转载机、破碎机事故。两帮移进、底鼓、顶板下垂、巷道高度变小、压力增大这些都是孤岛工作面开采中常见的难题,由于巷道高度变小造成破碎机处没有多余高度,破碎机无法正常拉移,时间越久顶板下沉量越大、底鼓越严重,破碎机无法拉移,最后导致整个生产环节的被动。
(5)从安全管理角度的考虑。保证了原破碎机处人行道的宽度和支护空间,且减少了转载机和破碎机压死的机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劳动强度方面,减少了转载机的拉移难度和因破碎机而带来的各种工作量;其他方面,破碎机出现故障时,需更换配件时,保证了破碎机处的安全空间和作业空间,同时也保证了破碎机的日常检修空间。
3.2 破碎机外移在工作面生产中的缺点
(1)大块煤进入皮带后容易造成皮带跑偏。由于破碎机的外移使煤流直接进入皮带输送机,有时会造成转载机头蓬住和皮带的跑偏,影响正常生产。
(2)增加了设备的投入。使用这种方案会在原来传统安装的基础上增加一部转载机的投入,以此才能完成破碎机外移的安装。
以上是破碎机外移存在的缺点,虽然多投入了一部转载机,但是在“安全为天”这一前提下,为了更好的确保安全生产也是值得的,有关大块煤造成皮带跑偏的问题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通过降低煤机速度和生产工艺来有效的控制。
4 效果检验
2008年5月份,采用这一办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工作面的回采,消除了公司及矿井的重大安全隐患,有效的保证了职工的作业环境和安全,转载机拉移顺利,保证了工作面正常生产,为今后防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0.16640/j.cnki.37-1222/t.2016.21.096
王继龙(1989-),男,山东邹城人,学士学位,助理工程师,现任济宁二号煤矿综采三区技术员,负责工程管理、顶板管理及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