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烫画儿 另类轻慢生活

2016-11-24撰文王志琴摄影刘天祥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画儿白描图案

撰文>>>本刊记者 王志琴 摄影>>>刘天祥

烫画儿 另类轻慢生活

撰文>>>本刊记者 王志琴 摄影>>>刘天祥

烫画儿又称烙画儿、烙花,古称“火针刺绣”,小资一点地讲是“会散步的针尖”,是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绘制图案的一种古代宫廷另类绘画形式。

每天,只要一有空闲,黄卯锡一定会雷打不动地到自己的工作室里进行烫画儿创作。“为什么喜欢烫画儿呢?因为从中我能得到轻松快乐,源自那种类似慢镜头展示的美。”黄卯锡如是说。从9岁开始,黄卯锡就和这门古老的画种结下了不解之缘。

神奇的“火针刺绣”

烫画儿又称烙画儿、烙花,古称“火针刺绣”,小资一点的讲是“会散步的针尖”,是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绘制图案的一种古代宫廷另类绘画形式。

作为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烫画儿的创作方式与传统的国画表现方法不同。

据黄卯锡介绍,在古代,匠人们用绣花铁针和子午香为工具,在木质家具或赏玩器具上烙绘烫画儿。“具体的做法是把绣花铁针磨出锋口(像笔一样),将针的尾部插入香头,然后点燃香头,铁针遇热后就可以在载体上进行图案的绘制。”在绘制过程中,因为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性,要求操作者以仰视的角度来操作,“操作者举载体与眉齐高,为的是防止香的烟雾熏灼眼睛。”由于创作艰难、工具落后,当时烫画儿的图案多是白描线条的简单图案。

相传,烫画儿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来由于连年的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明清两代才有史料记载传承,后来被民间手艺人重新发扬光大。那时候宫廷皇族日常起居的家具,以及闲悠把玩之物如鸣虫器具、随身佩戴的香囊荷包等都出现过烫画儿的身影。

后来,清王朝衰落,宫里造办处解散,工匠们一部分流落到了琉璃厂,还有一部分散落在北京的隆福寺和磁器口一带。也就是从那时起,瓷器行、玉行、木行、装裱、铜器、修书、鸟把式、分虫的、烫篇儿(就是现在烫画儿的前身)等技艺在民间快速散播开来。

其中花鸟市冬季玩虫儿(蝈蝈、扎嘴儿、蟋蟀、油咕噜、玲子、金钟)的一类玩家群体,对烫篇儿的需求很多,同时也很讲究,这不仅成全了造办处手艺人的饭碗,更使得烫画儿有了发展和传承。

迷上烫画儿

最初,年少的黄卯锡喜欢上烫画儿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要一个漂亮的烫画儿葫芦来装蝈蝈。“我们小时候,男孩子都喜欢玩蝈蝈,那时候有一个漂亮的葫芦感觉很自豪,也代表玩虫儿的档次和玩虫儿人的身份。”

正巧,黄卯锡的姥爷鄂义启(北京玉雕行业百名老艺人之一)曾经专门跟烫画儿师傅学过烫画儿手艺。说起鄂老先生和烫画儿,又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那时候,鄂义启已经是北京玉器厂的车间主任了。为了完成国家交付的一项重要玉雕任务,他需要学习双勾白描的技法。

双勾白描是中国古代绘画一种高超的技法,通过双线描绘形成纹理清晰、行云流水、硬朗坚挺的图案。一般来说,传统玉行的工匠不愿轻易涉及此类图案,因为难度极高,就算能画的好也未必能在玉器上雕刻出来。

为了掌握这门技法,鄂义启专门向前清宫里造办处师傅的嫡脉传承人白二爷请教,白二爷建议他先在坑洼不平的大葫芦上临摹双勾白描,练习好之后再雕刻玉料。

也就是从那时起,鄂义启迷上了做烫画儿。在姥爷的影响下,黄卯锡也喜欢上了烫画儿。

然而,做烫画儿并不易。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烙画艺术,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烫只是方法和工具的区别,但书法和传统绘画是基本功,同时要有对美的认知把控能力。这里的“美”是从绘画层面来说的。

比如北宋时期山水画家郭熙就曾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提到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一观点至今仍被人推崇,它说明的就是从事绘画的人要对美的规律进行研究,并且对表达美的技巧进行严格的训练。

对于这一点,黄卯锡有很深刻的体会,“烫画儿就是一个单纯的手段,或可以说它是一种表现手段,然而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作者的绘画基础、色彩理解、造型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黄卯锡除了跟姥爷学习了素描和白描之外,还跟着自己的舅爷(画家胡佩衡的学生)学习过北派山水画的技法。在家人悉心启蒙和教导下,黄卯锡从小便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功底。

当然,即便拥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回忆起当时学习烫画儿的过程,黄卯锡依然感慨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儿时学习烫画儿,虽然已经有了电烙铁,烫画儿工艺大大提升了,但是为了掌握好烫画儿基本功,他仍然被要求用针烫画儿,“学的时候要用子午香,必须要过这一关,不然作品出来是飘的。”

一支子午香燃烧完差不多要3个小时,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要坐得住,并且沉下心来。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黄卯锡一点点掌握了烫画儿的技巧。

同样,拿电烙铁在木板上绘画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烫画儿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透视质感,“在不断地实践中,我结合了东西方绘画焦点、散点各自的优势。比如先用毛笔表现互换手法,也就是用笔在木板上画个大概,就像在纸上画写意一样,然后再用烙铁进行细节的勾勒,第三步再考虑国画中要求的远近、深浅、明暗、向背等。”

这样创作出来的烫画儿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又可以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这一艺术特点。同时他给自己定了规矩,绝不复制别人的作品,而是坚持每幅作品原创。他说,这样做是为了体现纯粹的烫画儿自身的魅力,而不是工匠的形式复制。

为了让烫画儿看起来更美更生动,他还自己研制颜料。在尝试了各种颜色的混合配比后,他制作出了一种可燃烧的颜料,这种颜料有点类似窑变,遇到火时,随着温度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浓淡效果来。

如今,虽然在烫画儿圈子里黄卯锡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他说自己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今年是我正式做烫画儿的第12年,作品才刚刚成型。”仅仅在造型方面,这些年他就没少下功夫,“不能太写实,太写实就是‘照片’了,又不能少了国画里的韵味,还不能放弃烫画自身烧灼感的魅力。”

对于烫画儿艺术,黄卯锡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艺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想之所以动人心弦,是因为它传递了人类的情感,传递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情感。情感是无新旧的,只是在表达的方式上,会自然染上现代的气息与理解观,而又是有历史依据可寻的。这是艺术的难能可贵处,是一种高度也是尊重。”

就这样,一把普通的电烙铁,一张木板,再加上一个深深热爱烫画儿的人,每天通过另类的工具和载体描绘着他那慢悠悠的日子以及他所热爱的艺术,他说,这种生活是一种轻慢而真实的生活。

猜你喜欢

画儿白描图案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精美的首饰像幅画儿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动来动去的画儿
写给远去的路遥
白云
《白描荷卷》自跋
画儿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