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大学与港台地区敦煌学交流——港台百年敦煌学文库代序

2016-11-24郑炳林

丝绸之路 2016年20期
关键词:敦煌学兰州大学考察团

郑炳林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兰州大学与港台地区敦煌学交流——港台百年敦煌学文库代序

郑炳林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港台百年敦煌学的发展正好可以同大陆地区敦煌学发展形成互补。大陆地区敦煌学1950~1980年30年间由于“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而停滞不前,相反港台地区敦煌学研究在饶宗颐、潘重规等一批专家的推动下出现蓬勃向上的趋势,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学术交流频繁进行。关于这一阶段的学术史,郑阿财教授在他的序文中作了详细论述。本文主要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台湾地区的学术交流情况进行梳理,权当编辑这部丛书的序。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港台地区;学术交流;敦煌学文库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很多,当时来访的主要是日本像藤枝晃、池田温、土肥义和等,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是从1990年在敦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始的。当时敦煌研究院马德告诉我台湾郑阿财要来参加会议,郑阿财与他关系甚好,如果想见就去敦煌参加会议,因此我第一次报名去敦煌参加学术研讨会。这次见到台湾来的郑阿财、王三庆和他们的老师潘重规先生。因为是会议间隙见面,所以交谈并不多,留下的印象也不深。会议是10月10日前后召开的,结束已经是10月中旬了。会议组织参观了莫高窟、西千佛洞和阳关等,回来同中国社科院李慎之等一行乘敦煌研究院的中巴两天回到兰州,过乌鞘岭已经白雪皑皑了。跟我同去敦煌参加会议的还有齐陈骏先生的三位女硕士续华、杨英和邵文实,我感叹说敦煌的专家西装革履很有风度,续华说个个都像刚果总统。这是我与台湾学者的最早最初交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台湾敦煌学界的交往实际就是与郑阿财的交往,是他推动和促成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台湾地区敦煌学的交往发展。他与兰州大学真正交流是1996年。1996年,兰州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学校也开始重视敦煌学的建设与发展。虽然前一年申报敦煌学博士点失利,但是学校发展敦煌学的决心是很坚定的。我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学科带头人,也是申报博士点的牵头人,所以我邀请郑阿财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学,时间也是深秋初冬,他在逸夫馆为我们做了一场学术报告,讲的主要是台湾地区的敦煌学研究情况。然后我陪同郑阿财教授去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做讲座,主要是青海师大历史系主任是我的好朋友白文固教授,他们系还有我们同班同学石志新。在青海师大停留了一天,早晨吃的是羊杂汤,上午讲座,中午参观塔尔寺,下午喝酒。郑阿财酒量很小,而青海的生活习惯是,主要客人在开席之前要喝12杯酒,然后每人轮流给客人敬酒,也是12杯酒。这儿喝酒得有一个技巧,先敬天敬地敬自己,三下五除二,每杯就剩个底子了;其次还有前边11杯端起来抿一下表示喝了,最后一杯喝掉就可以了。我们外地人哪知道这个,一般就是敬多少喝多少,还没吃饭就已经醉了。郑阿财不能喝,只有我来代替,他抿一下,剩下的我全包。我那时年轻胆大,青海人喝酒习惯是每人一瓶再加一瓶的总量。他们只管敬,郑阿财只管抿,而我只管喝,喝了他的喝我的,一两百杯就装在肚子里了。通过这次救场子,我和郑阿财结下深厚情谊,也为今后合作交流打下了互信的基础。另外一层,就是我们俩都姓郑,虽不同岁,但同月同日生,所以每年我过生日也就会收到他的生日祝福,有好几次都是在学术考察的路上一起吃的生日蛋糕。

真正踏上台湾的土地并举办学术活动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2000年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已经走上正轨。第一,1998年申报博士授权点通过,可以招收敦煌学博士生了。第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进入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建设。作为基地建设任务的重要一条就是学术交流,敦煌学对外交流首先是同港台地区的学术交流。1999年,我接待了一位英国籍汉族女士范凎如,她从台湾迁居英国,从事敦煌学研究,是一位在读博士,年龄很大了。她信仰佛教,是台湾佛教佛光山星云法师的信徒,在他的热情帮助下,我见到了当时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满耕法师,由她联系我于2000年冬季参加了由佛光山举办的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大陆地区邀请的专家共有五位教授,他们是北京大学的楼宇烈、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立天、四川大学的陈兵、南京大学的赖永海和兰州大学的我。佛光山招待非常周到,我们在香港停留了两天,住在佛光山所属道场。从台北进入,游历台北、花莲、嘉义、高雄等地,参观了佛光山办的佛光大学、南华大学,还到阳明山、太鲁阁、阿里山等地游历。期间,见到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又多次与星云法师交谈。星云法师是位气宇盎然、慈祥有加的老人,非常健谈,思想也很活跃。在他的推动下,台湾和大陆地区学术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派遣佛光山出家弟子五人分别到兰州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又给我们赠送了很多图书,当时大陆地区非常缺乏台湾地区的图书,真是雪中送炭;他还特别支持与兰州大学联合举办敦煌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的6月,在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的支持下,兰州大学与南华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联合召开了敦煌佛教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地区由依空法师带队,郑阿财教授等参与,共40多人参加会议,美国密西根大学宁强带领20余人参加会议,这次会议有外宾60余人,加上大陆学者,与会专家100多人。会议期间考察了炳灵寺石窟,会后台湾学者沿河西走廊到敦煌考察沿线石窟,又翻阅当金山口进入柴达木盆地,经德令哈、乌兰、西宁返回兰州。这次会议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于没有办会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为了复印材料,连续工作五天将一台复印机烧坏。特别是会议中间工作人员与会议代表几乎一样多,仍然乱作一团。但是这次会议毕竟为今后学术交流积累了经验,以后举办会议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序。会议效果很不错,大家反映也很好,会后三家举办单位还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2001年11月,由中正大学郑阿财、逢甲大学谢海平等联合召开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陆地区1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我也有幸参加。会议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在中正大学举办,第二阶段在逢甲大学举办,会后参观了台湾故宫博物院和图书馆等单位,还有国父纪念馆、中正纪念堂等。这中间有两个小插曲,一个是在嘉义中正大学开会晚间,大家都去郑阿财家喝茶,台湾的文梦霞开车带我和郝春文到日月潭,黑夜里什么也看不到,领略到台湾人对大陆人的情谊。另外一个就是文梦霞在台北与苏莹辉教授夫妇见面,苏莹辉先生是敦煌学界的著名专家,敦煌学论著颇丰,在从事归义军历史研究中阅读了很多他的著作,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在台北参观的一天晚上,文梦霞宴请我,让苏莹辉先生夫妇作陪,见到苏先生夫妇,倍感激动。苏先生早年曾在敦煌工作过,有了这一层,就感觉到更加亲密。另外,我们大陆一行学者在王三庆、郑阿财教授的带领下,在学生书局、新文丰出版公司买了很多书,很多书舍不得寄都是直接带回兰州的,新新一个行李箱回来开了大口子,彻底报销了。特别是关于研究中国妇女史四册书,回来放到阅览室很快不知道被谁拿走了,使我愤恨了很长时间。晚间郑阿财等还带我们品尝台北有名的冰激凌,100多种口味,我要了一个辣椒冰激凌,味道终生难忘。

2002年,我们从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申请到一个海峡两岸交流项目,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等联合举办丝绸之路东段学术考察与麦积山石窟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7月15~18日,会议在兰州和麦积山石窟进行,开幕式于7月15日上午在兰州大学逸夫馆举办,下午乘车前往麦积山石窟,这是目前关于麦积山石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境外代表40余人,台湾地区由梁丽玲带队。会议结束后的19~22日,参观了甘谷大像山、泾川西王母和南石窟、庆阳北石窟和合水石刻造像博物馆。虽然郑阿财教授人在日本没有参加,但是他的学生梁丽玲等与会,并参加了在庆阳师专举办的北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虽然只有七位专家在会议上发言,但是作为北石窟能够请到这样多的外宾,举办这样一次学术会议实属不易。而后台湾学者陈玉女一行考察河西敦煌石窟。这次会议和考察活动是多单位多地点联合举办,时间拉得很长;参加会议的专家多,除了台湾,还有日本、美国、韩国学者;关于麦积山石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会议收到论文70多篇,会后编辑出版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

2002年10月到次年4月,我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03年3、4月是非典爆发的最厉害阶段,什么事情也没有办法进行,这年对台交流没有举办。2004年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对台交流活动最为集中的一年。首先,同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联合举办宗教文化与人类文明海峡两岸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讨论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宗教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宏观阐述,宗教研究的具体微观考证,佛、道、伊斯兰、基督、吠陀诸教与儒学、医学的关系研究。同时,还与台湾南华大学、耶鲁大学联合举办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两个学术研讨会分别于2004年7月1~3日、7月2~4日在兰州大学逸夫馆进行,参加会议的代表分别是74人、80人,台湾及境外来宾分别为42人、48人。郑阿财教授作为南华大学的代表参加了宗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年8月15~29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组织了一次2004年丝绸之路佛教艺术与历史文化学术考察活动,参加本次考察的代表主要来自台湾地区的大学师生共67人,由我和魏迎春带队,武汉大学陈国灿教授、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员、台湾中正大学郑阿财教授、嘉义大学朱凤玉教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平研究员和我等组成学术指导团,对甘肃、青海、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作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8月15日,考察团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举行了专题讲座,陈国灿教授、李正宇研究员、刘满教授分别作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敦煌历史地理》、《兰州地区历史地理》专题讲座,而我作了《丝绸之路沿途文物及相关景点介绍》专题讲座,为这次考察活动了作了充分的准备。从16日开始,考察团开始了长达近5000公里的实地考察,参观了丝路古道上的文物古迹与著名景点,如青海塔尔寺、青海湖,翻越东晋法显和隋炀帝曾经走过的扁都口,越过祁连山到达甘肃河西走廊,参观了张掖大佛寺、酒泉博物馆、嘉峪关城楼、魏晋壁画墓、安西博物馆、榆林窟、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玉门关、阳关、阳关博物馆、河仓城、哈密王坟、赤亭镇遗址、了墩遗址、白石头大草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葡萄沟、克孜尔千佛洞、新疆博物馆、天池等。

这次考察活动,对于丝路古道历史文化、佛教艺术遗迹的学习是一次良好的机会,同时也增进了台湾同胞年轻一代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识,增加了民族认同感,从学术、政治两方面来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这次活动的小插曲,青海西宁到张掖段,从地图上看也就300多公里,估计是一下午的行程,因此8月17日下午从西宁吃完饭前往张掖,结果估计错误,行至黑泉水库段因修路堵了两个小时的车,翻越大阪山,快到海拔4000米,车外小雨已经变成小雪,胡天八月雪,这次逢上两回,从吐鲁番前往库车翻越天山也看到降雪。这次翻越祁连山主要是为了考察唐代军事要地大斗拔谷即今天的扁都口,是唐代阻止吐蕃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这一堵车,加上沿途油菜花开,一片金黄,风景很美,耽搁不少时间。等到俄博岭天色已经黑下来,进入扁都口天完全黑了。加上修路难行,下着小雨,车外漆黑一片,目光所及不出车灯所照范围,什么也没有看到,等到张掖住下已经凌晨两点多了。一路上由于有多位专家讲授,车内热闹非凡,没有什么疲惫。陈国灿教授陪我们到了库车并返回乌鲁木齐,李正宇先生讲解到哈密。在哈密考察白杨沟古城,烈日炎炎,酷热难耐,由于没有经验,准备不足,加上自己也是第一次去新疆,考察白杨沟佛教遗址时有些中暑。几乎是从车外窜回来,从维族老乡家里买几个大西瓜,拼命吃,才缓过来。在吐鲁番考察完交河故城前往大河沿火车站,没有路,行走在戈壁滩上,远远望见火车站就是到不了,60多人几乎误了火车。火车站很小,没有像样的饭馆,只好买了些馕和水充饥。第二天天蒙蒙亮就到了库车,库车的导游已经等在火车站了。在库车主要考察龟兹石窟群,但是虽然多方与新疆方面协商,并不顺利。在克孜尔只看了些常规石窟,一点都没有通融的余地;而库姆吐拉要价很高,没有商量,听说是区文物局下的命令,每个客人500元。尽管陈国灿、张平先生多方沟通,无耐人情不能等同于金钱,最终也没能看成。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知道了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拉石窟的面貌,考察了苏巴什、克孜尔尕哈等遗址,实现了自己部分梦想。同时,萌生了去西藏和新疆喀什、和田考察的想法。当然有得必有失,就是考察前科研处让我填报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表,没有办法只好委托人代填,结果泡了汤,成了心中永远的痛。这次历时半月的万里考察,大概成了敦煌研究所的永远。

2004年12月17~23日,应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的邀请,我赴台参加了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研究中心、佛光人文社会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在台湾高雄佛光山寺麻竹园联合举办的2004麦积山石窟艺术学术研讨会——麦积山石窟与人间佛教,与会正式代表20人,其中大陆与会代表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田青教授、王璐处长,中国佛教协会凌海成,人民摄影出版社卢援朝,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陆海龙,天水市麦积山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杜明富,天水麦积山陶艺公司方天平和我,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魏文斌、段一鸣、项一峰、唐冲没有成行。会期一天,共有14位学者发言,分别是田青《人间佛教与佛像雕塑》、项一峰《佛教法化人间——读麦积山等等佛教艺术》、杜明富《麦积山石窟西魏雕塑风格的演化及其美学意义》、八木春生(日本)《麦积山西魏石窟年代考察》、郑炳林《秦州居民与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的开凿》、陆海龙《人间佛教的杰作——编辑〈佛国麦积山〉有感》、唐冲《麦积山127窟壁画艺术漫谈〈一〉——山水画研究》、卢援朝《麦积山石窟几种出版物述要与比较》、郭祐孟(台北)《试论麦积山石窟中的维摩诘造像》、梁银景(韩国)《麦积山摩崖佛的开凿年代与长安因素》、段一鸣《论麦积山石窟雕塑造型手法》、胡永炎(台北)《丝路奇葩——麦积山石窟的汉化美学形象蜕变》、魏文斌《甘肃北朝石刻所见佛教故事题材考》、凌海成《无声的教化——麦积山石窟的摄影表现》等。魏文斌、段一鸣、项一峰、唐冲四人论文由其他人代为宣读。我主持第三场讨论会并在闭幕式上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前景作了专题发言。会后由主办方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组织参观了台南县孔庙、平安古城,嘉义县南化大学、阿里山风景区等,在台期间我还分别为佛光山丛林学院作了《晚唐五代敦煌佛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为中正大学文学院、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研究生分别作了《敦煌学研究的新进展》、《敦煌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学术报告。22日下午参加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特展”开展仪式并剪彩。通过这次赴台参加麦积山石窟艺术研讨会,有这样几点体会:麦积山石窟艺术将在台湾地区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热潮。2002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丝绸之路东段佛教遗迹学术考察活动及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有大批台湾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和考察活动。这次特展参观人数达300万人次,在高雄、台北两地展出,其影响很大。

2005年8月8~22日,研究所再次成功地举办了2005年海峡两岸丝绸之路佛教艺术与历史文化学术考察活动。参加本次考察的代表主要来自台湾地区的大学师生共30多人,由我和魏迎春同志带队,对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作了为期半个月的“从长安到西域”的实地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8月8日,考察团抵达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古城西安,考察了西安市的文物古迹,参观了甘肃境内的麦积山石窟。8月11日抵达兰州,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举行了专题学术讲座,由我和沙武田同志分别主讲关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与佛教艺术的讲座,为考察活动了作了充分准备。从12日开始,考察团接着考察了丝路古道上的甘肃炳灵寺石窟,青海塔尔寺、青海湖,翻越祁连山要隘扁都口,又参观了甘肃河西走廊上的张掖马蹄寺石窟、大佛寺、酒泉博物馆、嘉峪关城楼、魏晋壁画墓、安西榆林窟、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玉门关、阳关、阳关博物馆、河仓城,新疆哈密王坟、赤亭镇遗址、了墩遗址、吐鲁番伯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葡萄沟、拜城克孜尔石窟、新疆博物馆、天池等地。这次考察活动,对于丝路古道历史文化、佛教艺术遗迹的学习是一次良好的机会,同时也增进了台湾同胞年轻一代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识,增加了民族认同感,从学术、政治两方面来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这次活动中的小插曲,我们选择大早就出发,结果在黑泉水库路断不通,又从大通县经互助县绕道前行,结果从大通县提前从一个便道翻山进入大通河流域。山路崎岖,一边是高不见顶的山崖,裸露山石摇摇欲坠,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车辆摇摇晃晃行进在狭窄崎岖的便道上,遇见的都是没有牌照的黑车,加上天色阴沉,真是提心吊胆。车上的法师们为平息大家的紧张心情,鼓励大家一起诵读《金刚经》。车内经声朗朗,车外阴云压顶、冷风萧瑟。车行到山顶的一段,车辙深陷,我们车底盘低,过不去,司机想绕道过去,结果深陷沼泽之中,我们前推后掀,车仍然纹丝不动。就在我们绝望之际,一辆收割机经过,一位台湾代表付500元帮我们将车拖回到路上,我们用手搬土块、石块,硬是垫出一条道来。佛光普照,我们总算没有滞留在山上过夜,下到山底,大雨瓢泼,雷声阵阵,我们的车冒雨行进在祁连山中简易公路上。到翻越扁都口段,雨后天晴,星光闪烁,我们再次夜度扁都口,到达张掖已是凌晨两点左右。

台湾圆光佛学研究中心是台湾民间佛教研究机构,在赖鹏举、郭佑孟等先生的主导下,出版了一批敦煌艺术研究论著,在沙武田、马德的推动下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联合举办一系列石窟考察研习,2002~2006年,举办数届“甘肃石窟考察研习营”,台湾圆光佛学研究中心教授郭佑孟、赖鹏举带队,敦煌研究院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部分教师参加,组成教师团队,然后由大陆、台湾学生和青年研究者组成基本成员。考察活动的内容以参观并解读石窟为主,同时安排相关课程讲座、学术论文交流、分组讨论等。课程内容分石窟考古、图像研究、义理禅法与论文交流四大主题。2006年8月21日,海峡两岸甘肃石窟考察研习营如期举行,参加这次石窟研习营考察活动的主要有台湾和大陆两地的成员。这次石窟研习营考察活动于9月2日结束,前后共12天,主要参观了天水麦积山石窟、仙人岸石窟、大象山、拉梢寺石窟、庄浪云崖寺石窟、北石窟寺、河水博物馆、天梯山石窟、武威文庙、马蹄寺石窟、安西博物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五个庙石窟等。在活动过程中,白天参观石窟,主要采用学员自行观察、老师讲解点拨,兼以现场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当晚针对全天的考察,师生共会进行讨论交流。这次学术考察活动中的专题讲座主要有我的《关于麦积山石窟研究的几个问题》、马德《敦煌藏文文献整理演示文稿》、郭佑孟《石窟图像结构解析方法的反省》及《中唐石窟图像结构的解读方法》、赖文英《陇东石窟造像的涅磐思想》、屈直敏《中国石窟寺三教合一造像研究——以仙人崖三教造像为中心》、黄韵如《石窟图像专着评析》、于向东《陇东石窟造像初探》、沙武田《敦煌石窟历史的重构——对吐蕃期洞窟诸现象的审视》等。学员交流论文主要有刘又铣《法华经变之龙女成佛图初探》、释证彦《法华经五千比丘退席说之研究》、释律玄《十一面观音法门的理论与实践》、林怡蕙《敦煌晚期密教石窟之研究:以莫高窟465窟为例》、赵晓星《吐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特点与定位》、张善庆《马蹄寺千佛洞第8窟中心塔柱南面与礼忏受戒活动》。由于在场与会人士出身背景各有来历,有的专攻图像义理学,有的出身于历史学,有的主修艺术学,因此,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得到不同角度的观察与分析,故而通过研习讨论,彼此皆能得到更宽广的视野与见解,收获颇丰。2006年“海峡两岸甘肃石窟考察研习营”是继2002年、2005年“海峡两岸研究生敦煌石窟研习营”活动之后,又一次举办的海峡两岸石窟考察研习活动,由此加强了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培养了两岸年轻佛教艺术研究人才,意义深重。作为这次行程的小插曲,考察武山拉稍寺石窟时,洪水将沿途的道路冲垮,不得已租了几辆手扶拖拉机将30多位台湾学者送到离石窟最近的地方,然后步行5公里来到石窟,所经历的道路难行是常人很难想象的。狭窄的山涧容人而过,两山夹侍,仅剩一线天空,石窟就坐落在群山环绕的深谷之中。去云崖寺也是步行进山,参观寺院遗址。

2009年,研究所举办“西部寻根——海峡两岸中国西部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从2009年8月2日开始,至8月12日圆满结束。整个活动历时11天,大陆台湾两岸师生共计54人参加了此次活动,考察路线往返行程总计3000余公里。8月3日,全体台湾师生应邀参加了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台湾南华大学主办,研究所等承办的2009年百年敦煌学史专家论坛,南华大学郑阿财教授、神户大学百桥明穗教授、早稻田大学肥田路美教授等国内外知名敦煌学者所作的专题报告。8月4日,全体台湾师生应邀参加了研究所承办的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传承与发展——百年敦煌学)。8月5日,考察团全体乘车前往宁夏固原,在兰州到固原的途中,上午首先参观了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图书馆,参观考察了大陆地区硕果仅存的三套四库全书之一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中午到达固原,下午参观了固原市博物馆。固原为丝路重镇,有着众多的地上、地下文物,馆藏中以北魏、北周、隋唐时期丝路文物最富特色,尤其是粟特人墓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8月6日上午,考察了全国十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文化景观,须弥山石窟已延续了1500多年,初创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和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其艺术成就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等大型石窟造像媲美。午后前往丝路重镇古凉州武威,沿途欣赏如画的丝路风景。晚上,游河西著名的凉州夜市。8月7日,上午参观了居河西文庙之冠的武威文庙,观看了馆藏的凉州文物精品。在武威西夏博物馆,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全国现存唯一的、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文、汉文合璧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等馆藏武威在西夏统治时期的文物精品。随后,又前往因出土了文物珍品、尤其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的雷台汉墓参观,考察了河西地区东汉晚期墓葬的形制、规模等。下午前往山丹,沿途参观了位于祁连山区,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的山丹军马场,领略了旖旎的马场草原风光,还考察了沿途的汉、明军事遗址。作为这次考察的小插曲,我们在山丹军马场的道路上也留下深刻印象,山丹风景最好的是军马一场,我们在前往的路上,有一段在修路,施工的民工挡住不让走,我们找来工头,两辆车给100块钱通过了,到山丹军马场,天气很凉,细雨沥沥,阴风嗖嗖,虽然草地如茵,但是大家兴致并不是很高。当我们从景点返回来到修路施工点时,夜色已经降临,施工方已经收工,路口留下一辆横在路面的旧卡车和三个民工,离县道就30来米,他们好歹就是挡住不让过。给500块钱也不行,让我们开回去。挡了将近两个小时,后面接着又来了几辆车,还有一辆救护车拉着病人,也不让过。看来秀才那一套用不上了,只有用横的一套。车上伏教授陪台湾学者谈笑,一脸儒雅风范;车下我和魏迎春对付着三个泼皮,耍横力量不足,使赖无人理会。不知如何是好之际,后面有一车从草原喝酒回民乐县的小伙子,经我们鼓动商量,查他们的执法证,结果是三个赖皮开一辆黑车进行讹诈。我们将他们三人拉下车来,并一起动手将卡车推到路边,几辆车鱼贯而过。我们人多,他们三个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离开,特别是民乐小伙们在前面给我们引路。回到车上,台湾客人看我的眼神有点变,这位哪像是教授?少了点学者临危不惧的儒雅,多了些草民处事鲁莽的冲动。经过这一折腾,来到山丹县城已经晚上10点多了,饭馆都关门,连我们订的宾馆大师傅也下班回家了,只好忍饥挨饿到等第二天的早餐。直到2011年我到台湾访问,每每大家还提起作为笑谈。8月8日,上午到张掖市区,参观始建于西夏,以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著称的张掖大佛寺。同时考察参观了寺内的巨幅壁画,大佛殿殿门两侧6平方米见方的精品砖雕及众多寺藏文物精品等。随后前往嘉峪关,下午参观了享有“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美誉的魏晋壁画墓群,深入地下魏晋墓葬中参观,仿佛置身于精美绝伦的地下画廊,使人留恋忘返。随后,在夕阳中,考察团一行登临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端险要关隘,也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感悟历史悠久的长城文化。8月9日中午,抵达此次活动终点敦煌,下午参观闻名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考察团一行认真仔细地参观、考察了莫高窟的营建历史,辉煌的石窟艺术,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傍晚,参观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领略了“飞沙滩湮月牙泉”这一独具风采的浩瀚沙海中的奇妙景观。随后,还游览了具有独特风情的敦煌沙州夜市,令人流连不知返。8月10日上午,首先前往因汉代天马出名的渥洼池考察,并到达渥洼池的源头渥洼泉,在汩汩不绝的千年泉流前,我们仿佛听到了汉代“太一天马”的嘶鸣。“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中,考察古阳关,参观阳关博物馆。下午,参观考察沿途的葡萄园,品尝了敦煌风味,感受了河西敦煌的风土人情,随后还参观了敦煌市博物馆。晚上,考察团乘坐火车返回,于次日中午抵达兰州。8月11日下午,参观甘肃省博物馆,除原有的“甘肃历史文物展”、“甘肃彩陶展”、“甘肃古生物展”等,恰逢“天山南北·古道遗珍——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华展”在甘博开展,考察团结合本次丝路考察活动,参观之后对本次“西部寻根——海峡两岸中国西部丝绸之路考察活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与认识。

在为期11天,行程跨甘肃、宁夏两省,往返3000多公里的考察活动中,考察团成员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考察交流,加之还有多年专门从事丝绸之路、河西史地等研究的学术顾问随行介绍讲解沿途的历史遗迹、自然地理与宗教、民族风情等,使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师生对祖国的西部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光与情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更加深刻的感受,收益良多。此外,双方师生还进行了联谊活动,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河西史地、丝路研究、西部多元宗教、多民族和谐共存、西部开发与环境变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8月12日上午,考察活动圆满结束。而我为准备次年的考察,于10日提前离队到瓜州县与李正宇、李并成考察唐代伊吾道,五天里考察了唐瓜州城锁阳城、玉门关、第一烽白敦子烽火台、第二烽黑山驿、第四烽马莲井、野马泉、第五烽星星峡等,走遍了从瓜州到伊吾的沿线遗址,为来年的行程做好了功课。每天早出晚归,早晨一碗羊肉泡,中午沙漠戈壁里饼子就西瓜、完饭一碗干拌面。这样的功课几乎每个新的文物点和行程路线都要做。

2010年,研究所承办教育部港澳台项目“重走玄奘之路——海峡两岸学术考察”活动,从2010年8月7日开始,至8月13日圆满结束,历时7天。考察活动从兰州起始,经敦煌、瓜州、哈密、吐鲁番,最后抵达乌鲁木齐,考察行程逾2000公里,跨经甘肃、新疆两省区。由郑阿财、朱凤玉夫妇带队,来自台湾地区成功大学、嘉义大学、东吴大学、南华大学、慈济大学、中正大学、铭传大学、台湾大学等大学的39名师生和兰州大学敦煌学所5名师生共计44人,参加了此次考察活动。8月6日活动正式启动,8月7日考察活动按照预定日程展开。上午,考察团全体成员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参观。通过参观展品和聆听讲解,成员特别是台湾青年学生,对甘肃省的历史文化、风情风貌有了更加感性和深入的了解。下午,考察团一行来到位于兰州大学一分部校区的敦煌学研究所参观并参加讲座。我和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李正宇先生分别为大家作了关于“玄奘瓜州历险”的精彩讲座,着重介绍了玄奘在瓜州屡经险难、偷渡出关的经过,展现了玄奘为了西行求法而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两场讲座使得大家对玄奘敬佩不已,同时也对本次活动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体会。下午5点半,考察团全体成员搭火车前往第二站——敦煌。8月8日,上午8点半,考察团一行抵达敦煌。在宾馆稍作休息后,10点半,考察团一行乘车前往敦煌莫高窟参观。考察团成员跟随者讲解员,进入一个又一个洞窟,观看壁画、聆听讲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成员还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对讲解员的讲解进行摘记,对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积极向讲解员询问。下午4点半,考察团一行乘车前往鸣沙山、月牙泉。成员们尤其是台湾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见到沙漠,表现的非常兴奋。晚上,大家一起游览著名的敦煌夜市。8月9日,考察团一行乘车离开敦煌,前往第三站瓜州地区进行考察。上午,考察团参观了瓜州锁阳城遗址。我向考察师生介绍了锁阳城的历史以及学术界对锁阳城的研究情况。讲解结合实地考察,考察团成员对锁阳城历史有了更深入和深刻的体会。中午,大家吃了简单而极富瓜州特色的午餐黄瓜、西红柿、榨菜就大饼。下午,考察团一行驱车来到另一处考察点东千佛洞。参观完东千佛洞,考察团前往榆林窟参观。榆林窟的珍贵价值主要表现在精美的壁画上。如第20窟盛唐壁画,是世所罕见的艺术精品;又如第29窟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更是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精品。8月10日上午,考察团一行乘车离开瓜州向西行进。从这一路段开始,我们的行进路线就与当年玄奘从瓜州西行的路线基本接近了。瓜州县文物局和当地学者得知考察团来参观遗址,热情驱车来为我们引导。沿途首先看到了白墩子烽火台遗址。白墩子遗址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站之一,唐时称为广显驿,是唐伊吾道上的重要驿站。唐贞观三年(629),玄奘西行时经过该驿站。白墩子烽火台遗址保存良好,居高临水,视野开阔。瓜州当地学者热情得进行了讲解,大家结合讲解对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完白墩子遗址,考察团接着前行,又看到了红柳园烽火台遗址。红柳园遗址同样保存较好,尚能看见许多瓷器和铜钟碎片,以及一些木件等等。此处遗址占地较大,视野也同样开阔。考察团对遗址进行了仔细的参观考察。两处遗址考察结束后,考察团一行继续驱车向西进入新疆驶向哈密。8月11日上午,参观哈密回王陵。下午4点半左右,到达高昌故城。高昌故城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遗址。据史料记载,玄奘西行曾经到过高昌王城,受到高昌王麹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考察团一行分乘维吾尔族老人驾驶的驴车进入高昌故城参观。沿途可看到城垣和建筑,保存较为完整。驴车行进15分钟左右,方才进入故城西南地带。考察团沿保护栈道走入一处保存较好的建筑,此建筑为大佛寺遗址,据介绍有1万平方米之大。考察团到此处进行了仔细参观。身在遗址之内,能如此近距离的触摸历史,让大家兴奋不已。8月12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吐鲁番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8月13日,主要的考察任务业已完成,因此主要让考察团成员放松一下,领略祖国的风光美景。上午,考察团一行乘车前往天山天池。下午,考察团一行前往位于乌鲁木齐市南的南山牧场。8月14日上午,台湾师生搭机返台,我校师生热烈欢送。下午,我校师生乘火车返回兰州。至此,为期七天、横跨甘新两省、考察行程逾2000公里的2010年“重走玄奘之路——海峡两岸学术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在这七天里,来自台湾各大高校的师生和来自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师生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了长途考察。考察团从兰州出发,经敦煌、瓜州、哈密、吐鲁番,最后胜利到达乌鲁木齐。在这超过2000公里的考察路途中,考察团先后参观或考察了甘肃省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瓜州锁阳城遗址、东千佛洞、榆林窟、白墩子烽火台遗址、红柳园烽火台遗址、哈密王陵、高昌故城、吐鲁番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考察团也在沿途参观和欣赏了鸣沙山、月牙泉、火焰山、天池、南山牧场等景区。在整个学术考察活动中,专注于敦煌学和西北史地的老师们,始终为同学们进行细致的讲解。每到一处,也有当地的文化部门和学者予以热情的引导和介绍。通过老师们的细致解读并结合实地考察,考察团全体成员对当年玄奘西行的艰辛和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对沿途的西北地区文物遗迹、历史地理、环境地貌、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有了直观和感性的体会,加深了对于祖国西北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使考察团全体成员领略了祖国西部壮美瑰丽的风光。由于路途遥远、天气炎热,加之行程紧凑、考察任务较重,使得部分成员出现了身体不适。但两岸同胞学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表现出血浓于水的感情,使得考察团最终顺利、胜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务。此外,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两岸师生深入交流、积极探讨,对加深两岸学术交流特别是对加深两岸青年学子的交流和互动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可以说,此次考察活动圆满完成了预定的考察任务,并达到了预定的考察目的。

2011年7月9日上午,台湾中国画学会理事长罗芳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沈以正教授、台湾水墨画会粘龙音、台湾国防医学院文梦霞等一行六人前来基地访问。敦煌学研究所对来访嘉宾、学者表示欢迎,我对近年敦煌学研究所的发展情况和主要成绩作了介绍,并希望双方能够持续不断地开展类此的交流活动。

2011年,研究所承办了由兰州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主办的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从7月9日开始,至7月16日圆满结束,历时8天。考察活动从西安起始,经兰州、武威、嘉峪关,最后抵达敦煌,考察距离1800余公里,跨经陕西、甘肃两省区。由郑阿财、朱凤玉夫妇组织来自台湾大学、南华大学、清华大学、嘉义大学、云林科技大学、逢甲大学、成功大学、台北大学、暨南国际大学、台北体育学院、实践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淡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义守大学、慈济大学、中正大学、政治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89名师生和研究所的7名师生共计96人,参加了此次考察活动。7月8~9日,台湾师生陆续飞抵西安。7月10日,考察活动按照预定日程展开。上午,考察团全体成员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通过参观展品和聆听讲解,台湾地区的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了更加感性而深入的了解。下午,考察团一行前往临潼参观秦兵马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缔造者的陵墓,对其参观和认识,无疑极大地加深了台湾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历史的深入了解。晚上10时许,全体成员乘火车赴兰州,大多数台湾学生是第一次感受在大陆乘坐硬卧,此次乘车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月11日上午7点,考察团一行抵达兰州,我校敦煌学研究所师生前往兰州火车站接站,随后前往金鼎品尝兰州风味牛肉拉面。8点半,大家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按照规定星期一是博物馆休息闭馆,在俄军馆长的支持下,专门为夏令营师生开馆参观。通过参观展品和聆听讲解,台湾青年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甘肃的历史文化及风情风貌有了更加深入而详实的了解。下午,“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开营暨授旗仪式在我校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我校副校长景涛、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孙志中副主任、甘肃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交流宣传处李振印处长、慈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佑星教授、义守大学语文传播学院薄乔萍院长等及来自台湾的89名师生出席了此次开营暨授旗仪式。开营仪式结束后,兰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志坚教授和我为在场师生作了《正确评估大陆法制建设状况》和《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文化》专题报告,受到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讲座结束后,“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大型联谊活动暨欢迎晚宴”在丹桂苑二楼隆重举行。联谊活动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硕士研究生的合唱《外婆的澎湖湾》中正式拉开帷幕。台湾师生则献上了民歌《阿里山的姑娘》等。两岸学子积极互动,气氛非常热烈,展现了两岸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血浓于水的感情。著名的裕固族萨尔组合演唱了民族歌曲,并向台湾师生敬献哈达,将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联谊活动持续了近3个小时,于晚上8点半结束。7月12日上午8点,考察团成员参观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我所向台湾师生赠送了有关图书。然后由我和魏迎春同志带队乘车进行丝绸之路考察。下午3点左右,考察团抵达武威,参观了雷台汉墓、武威文庙和西夏博物馆。当我们进入铜奔马的发掘地——雷台汉墓,只见广场前面高高耸立着“马踏飞燕”的巨型雕塑。这件古代杰出的工艺品又名铜奔马,1969年在此出土,墓主人是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奔马原件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矫健俊美,昂首嘶鸣,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逼真而传神。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巨型雕塑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后面是由战马、战车和勇士组成的汉代军队出阵图的雕塑群,按原物六倍的比例放大复制,气势非凡。这批文物出土时引起了轰动,现今“马踏飞燕”已成为威武市的象征,又是中国旅游文化的象征。我们随讲解员进到汉墓中参观,只见墓室规模不小,构造坚固,并晓得汉墓的发现带有偶然性。汉墓建成后,历经许多朝代不为人知。至明代,因觉得此处风水好,便建起了雷台道观。至当年,因响应“深挖洞”、实行备战的号召,从旁边挖进地下,才发现了这座汉墓和大批珍贵文物。参观雷台汉墓结束后,我们又来到拥有“陇右学宫之冠”、“全国三大孔庙之一”之称的武威文庙。文庙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以后历明、清至民国曾多次重修扩建,分东、西两组建筑,号称“陇右学宫之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壮、保存之完好,放在内地也屈指可数。西面建筑以大成殿为主体,前有泮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东面建筑以文昌宫为主体,前有棂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大成殿是文庙正殿,建筑宏伟,周围有高台基回绕,呈现出庄严、肃穆、文雅之风韵。庙内苍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这里不仅游客众多,每年当地高考之前,应试学生也纷纷前来敬拜孔子,在状元桥旁的树上结一条红布条,写上自己的名字,以求保佑金榜题名。文庙对面,便是西夏博物馆,大厅中间陈列着著名的西夏碑。此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王朝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祐民安五年(1094)所立,距今已有近千年,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碑早先存于凉州,人们因不识西夏文,不知名称、内容和价值。清代武威籍学者张澍喜爱金石之学,在贵州玉屏县任官期间因病回家,与友人同游大云寺,发掘出这通长期藏匿的西夏碑。碑高2.5米,宽90厘米,厚30厘米,正面用西夏文镌刻,背面用汉文镌刻,采用巨大的玻璃罩罩起来保护。碑文四周有饰纹。据讲解员介绍,碑文内容是讲述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的经过。西夏碑的发现对西夏文字研究有重大意义,西夏文曾长期不为人所识,此碑正背面西夏文与汉文相对照,为识读西夏文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故有人称之为“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珍本词典”。透过巨大的玻璃罩,碑文的笔画清晰可认,大厅周围陈列着许多西夏文物。在武威看到的著名文物古迹,使我们深深赞叹河西文化积淀的深厚,如同打开一幅历史的长卷,展现出汉代杰出的工艺技术和汉代人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展现出西夏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展现出明代儒学在西部地区的巨大影响。13日,考察团一行乘车离开武威继续向西进发至嘉峪关。在行驶途中,我和郑阿财介绍了沿途所经过的武威、张掖沿线的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尤其对引起学术界较大争议的永昌县罗马战俘营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马对于中国历代中原王朝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军事力量,河西在古代国家战马的供给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以张掖山丹军马场为例给大家详细介绍了马在河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长达40分钟的介绍,赢得了车上师生的阵阵掌声。下午1点半左右,考察团抵达嘉峪关市,用过午餐后,乘车前往嘉峪关城楼。雄伟的城楼屹立在大家眼前。嘉峪关,自古扼东西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必经之路,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是历代长城诸多雄关隘口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关要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历时168年建成,其建筑十分坚固,形势天成,攻防兼备,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关城城楼分东、中、西三重,环扣紧抱,巍峨雄伟,气势壮观。关城两翼,坚固的长城爬山越岭,蜿蜒逶迤。我们前后盘桓,抚摸关墙垛口,追思历史往事。14日下午,我们乘车前往阳关博物馆参观。考察团参观阳关博物馆、办理通关牒文、出关考察古阳关遗址,真正领略了古人出关的历史画面。晚上,全体成员至敦煌大剧院欣赏大型经典舞台剧目《敦煌神女》。该剧分为《情缘》、《磨难》、《寻求》、《诀别》四幕,以其表演、舞蹈、武术、杂技、魔术等多个艺术表演形式集于一台,气势磅礴,故事情节感人。1小时40分钟的演出,全场掌声、喝彩声不断。而最后的谢幕也很精彩,足有10分钟,观众的掌声一直陪伴着演员,久久不愿离去。7月15日上午,我们抵达此次活动的终点敦煌莫高窟。上午参观闻名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考察团成员跟随者讲解员,进入一个又一个洞窟,观看壁画、聆听讲解,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成员还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对讲解员的讲解进行摘记,对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积极向讲解员询问。下午,在敦煌研究院会议中心举办了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总结。国台办法制局周宁局长、甘肃省台办赵少智主任、义守大学语文传播学院院长薄乔萍教授、慈济大学教育传播学院院长刘佑星教授、义守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系主任林皆兴教授、南华大学文学系郑阿财教授及全体考察团成员出席了本次小结会议。首先由来自台湾各大高校的师生们就本次夏令营活动的感受作自由发言,师生们纷纷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普遍认为此次夏令营是一次十分难忘的考察,尽管有部分成员已经不止一次走丝绸之路,但是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震撼、新的收获。而对于首次赴大陆者,则更是感触颇多,他们得以第一次近距离感触河西走廊的风土人情、自然奇观。同时,考察团成员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大西北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在考察的整个过程中,海峡两岸的师生得以真正的交流、互动。这是此次考察的最大收获。在发言中,各台湾师生对于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纷纷表示感谢,并希望此类活动千万要办下去。自由发言结束后,甘肃省台办赵少智主任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期望此类活动一定要办下去,而且要一年比一年好。同时,他还希望台湾的学子们通过此次考察要增强一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家园意识,鼓励台湾大学生要志向远大、开阔胸怀、奋发有为、不甘安逸、图强自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事。最后,赵少智主任还对台湾慈济大学在甘肃的慈善事业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国台办法制局周宁局长也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和海峡两岸交流学会对参加本次夏令营的师生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他们选择兰大、选择丝路、选择敦煌表示祝贺。周局长指出海峡两岸大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是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国台办指定切实可行的对台政策制度的重要依据。最后,周局长为此次活动赋诗一首,其诗云:“秦兵秦俑卫长安,策马逐燕大漠边。雅丹地貌乌鞘岭,月牙泉映鸣沙山。嘉峪关外眺丝路,莫高窟中梦飞天。千里黄河百年桥,牵手海峡两相伴。”他相信,通过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同心,一路同行,共创两岸人民的美好未来。会议最后,我作为活动承办方做总结发言,在发言中首先对国台办、甘肃省台办及各地台办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通过此次活动,让台湾学子亲身感受和体验了大陆地域的广袤、文化的灿烂辉煌,也见证了大陆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表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将继续将此类活动办下去。晚上7时许,考察团一行乘车前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16日上午,台湾师生搭机返台,国台办、我校外事处及敦煌学研究所师生热烈欢送。下午,我校师生乘火车返回兰州。至此,为期八天,横跨陕、甘两省,考察距离逾1800余公里的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圆满结束。在这八天里,来自台湾各大高校的师生和来自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师生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了长途考察。考察团从西安出发,经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胜利到达了敦煌。在这1800余公里的考察路途中,考察团先后参观或考察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临潼秦兵马俑、甘肃省博物馆、黄河母亲雕塑、黄河铁桥、武威雷台汉墓、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嘉峪关、阳关博物馆、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等。在整个学术考察活动中,两岸青年学子共同感受丝绸之路特色风情,探寻中华文化历史精髓,深入了解西部的悠久历史和民俗文化,感受西部独特的魅力,增进了两岸青年学子的情感和友谊,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2011年9月20日下午,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兼院长赖俊雄先生、历史系教授兼副院长陈玉女女士、中文系王三庆教授等一行11人来敦煌学研究所进行访问。同时访问外语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并谈合作事宜。成功大学是台湾地区的名校,为了促进兰大敦煌所与成功大学的合作,我和王三庆多次商量,后来伏俊琏教授经郑阿财、朱凤玉夫妇努力申请下来台湾国科会的资助,在台湾访学三个月,伏俊琏通过兰州大学外事处与成功大学合作,似乎这个事情就与敦煌研究所没有任何关系,从内容上看成功大学文学院涵盖兰大的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草签了协议,但是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期间礼节性访问敦煌研究所,敦煌所和历史院在敦煌所会议室接待了他们,座谈中我向他们介绍了研究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和在科研上取得的新成就。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赖俊雄教授首先感谢我所的热情招待,说此次兰州之行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敦煌石窟艺术更是让他感到震撼。双方在会谈中还表示,以后通过互派学者、互换学术资料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会谈后双方互赠礼品以示纪念。我向他们介绍了研究所最新出版的学术著作,来宾们饶有兴趣地挑选了与自己有关的书籍,满载而归。2012年12月,我随周校长访问台湾,兰州大学才与成功大学签了校级合作协议。

2011年11月17~24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研究交流团师生一行16人来我校访问,该团由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院长、史学系、所主任林冠群教授带队,其余均为历史、中文等专业博士、硕士生。应研究所邀请,林冠群教授11月8日在中国文化大学做了题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学术演讲,反响很大。18~20日,王晶波、冯培红、沙武田、高启安等教授做了四场学术报告,讲座涵盖了敦煌学研究的主要方面,主讲人都是近年来该领域突出的中青年学者,他们的授课材料丰富翔实、内容凝练概括,语言生动活泼,不但受到了台湾师生的高度评价,而且吸引了我校、我所硕博士、留学生,每场讲座会议室座无虚席,师生互动活跃,可以说是一次视听盛宴。其后,20~23日,该交流团赴嘉峪关、敦煌两地考察。

我应台湾嘉义大学朱凤玉教授的邀请及国家科学研究会的资助,于2011年11月3~22日去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在台湾停留20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在台北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逢甲大学、嘉义大学和成功大学做了五场学术演讲,报告了近年来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先是参加台北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东亚汉文文献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由台北大学古典文献与民俗艺术研究所主办,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东亚汉文文献的流传整理研究等问题进行研讨,来自大陆地区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广州大学,香港的树仁大学,国外法国科研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波国立大学和台湾地区的台北大学南华大学、台湾大学、嘉义大学、成功大学、淡江大学、中正大学、世新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中央研究院、国家图书馆等4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上,台北大学校长、教务长、图书馆馆长等到会讲话,20位专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我向会议提交论文《敦煌写本李若立籯金残卷研究——以S.2053V为中心的探讨》。11月8日下午,为文化大学文学院师生做了《敦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学术演讲。学术报告之后,还与台湾著名学者台湾大学高明士教授,中国文化大学林冠群教授、王明荪教授、尹章义教授、桂齐逊教授、王纲领教授进行座谈,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合作交流形式内容交换了意见。11月15日,在逢甲大学文学院做了《培养复合型敦煌学研究人才》学术报告。报告会后,还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逢甲大学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与逢甲大学文学院院长廖美玉教授、中国文学系主任李宝玲教授、国立勤益科技大学人文创意学院院长胡志佳教授及梁煌仪、李建章博士进行了座谈。11月17日上午,在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做了《敦煌写本梦书与敦煌地区的占梦》学术报告。演讲之后还就梦书等问题与师生之间互动,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11月17日下午,为成功大学文学院做了《敦煌相书与中古敦煌人的审美观》学术报告。报告会后还与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赖教授及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和王三庆教授等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今后与成功大学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了交换意见。

第二,与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书。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集中台湾地区最多的敦煌学学术资源,有著名敦煌学专家朱凤玉教授和研究敦煌道教成果卓著的周西波教授、研究春秋后语著称的康世昌教授等,特别是朱凤玉教授培养了一批从事敦煌学研究的研究生,为台湾敦煌学的发展储备了人才,积蓄了力量,贡献巨大,受到大陆地区敦煌学界的高度重视。南华大学是台湾最早具有专门敦煌学研究机构的大学,中心主任郑阿财教授是台湾地区敦煌学领军性人物,他在敦煌学多个领域贡献巨大:首先,他为台湾敦煌学界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人目前是台湾地区敦煌学界的中坚力量,有汪娟、梁丽玲、刘惠萍、杨明璋、周西波等敦煌学界的学术新秀。其次,郑阿财教授多次组织海峡两岸的敦煌学学术交流,推动了海峡两岸敦煌学研究的发展。2001年台湾新世纪敦煌学学术会议就是在郑阿财教授的主持下召开的,从2000年至今连续多年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举办了十余次敦煌学学术考察活动,在大陆地区影响巨大。再次,为敦煌学研究国际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郑阿财是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干事,组织国际敦煌学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如推动了日本、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的敦煌学术会议的召开和合作研究的顺利进行。最后,他在敦煌学研究上成绩突出,是海峡两岸学术界公认的敦煌学学术大家,不仅仅推动了台湾敦煌学发展,而且推动了两岸之间敦煌学研究发展,参加敦煌学博士文库、研究文库、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等大型丛书的编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嘉义大学中文系、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将会推动海峡两岸乃至于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第三,交往了台湾地区学术界前贤名流,就敦煌学及其学术研究的合作交流交换意见。台湾是中国敦煌学最早的策源地也是贡献最大的地方,就敦煌学两大领域都做出很大贡献,在敦煌石窟艺术方面有颜娟英、李玉珉等专家,他们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做出了很多工作,影响很大。还有相当一批艺术家师从于张大千先生,以临摹敦煌壁画、阐扬敦煌艺术为己任,在敦煌艺术的弘扬光大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从潘重规先生以来,有一批专家在敦煌文献研究方面贡献突出,老一代有陈祚龙、苏莹辉等,特别是潘重规先生为台湾敦煌的发展贡献突出,目前活跃在学术界的郑阿财、朱凤玉、王三庆、林聪明就是潘重规先生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批台湾敦煌学界的学术新秀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如杨明璋、汪娟、梁丽玲、刘惠萍、周西波、康世昌,还有一批博士生、硕士生正在他们的培养之下成长起来,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力量。这次我重点拜会了这些专家,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台湾敦煌学界的合作交流达成一致看法。有南华大学敦煌学中心的郑阿财教授、嘉义大学中文系朱凤玉教授、康世昌教授、周西波教授、成功大学文学院的王三庆教授、铭传大学的汪娟教授、梁丽玲教授、刘惠萍教授等,更为荣幸的是,在台湾遇见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敦煌学家张广达教授。张广达教授是1983年敦煌学讲习班主讲老师,时隔30多年在台湾再次遇见,倍感亲切和感动。张先生是大陆地区敦煌学界乃至于史学界最敬仰的老一辈学者,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都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楷模,这次拜会中得到张先生很多有益的指导和教诲,受益匪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走访成功大学文学院幸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田时雄教授,高田教授还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翠英教授,次年8月将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工作,我们就合作研究的有关事宜交换了意见。这次还拜会了台湾文史学界的新老专家,他们有原台湾大学唐史专家高明士教授及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院长林冠群教授、王纲领教授、桂齐逊教授、尹章义教授、何永成教授,台北大学王国良教授,中正大学副校长李新林教授和文学院毛汉光教授、廖幼华教授、郭静云教授、朱振宏副教授,逢甲大学文学院廖美玉教授和中文系主任李宝玲教授,嘉义大学中文系主任蔡忠道教授、苏子敬教授,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赖俊雄教授及中文系陈益源教授,南华大学文学系所主任张锡辉、王祥颖、郑幸雅等老师。还有法鼓山佛教学院校长释惠敏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林庆彰博士、法国科研中心陈庆浩教授。参观走访了台北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法鼓佛教学院、中正大学、嘉义大学、南华大学、逢甲大学和成功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

这次台湾之行收获很大:了解了台湾地区敦煌学界及文史学界最近的研究动态,特别是东亚汉文文献的研究动态;就人才培养模式交换意见,得到很多收获,大陆地区博士生培养多以三年为主,显然时间有些过短,难于质量的提高,台湾地区实行五年到八年制,对博士生质量的提高非常有益;开展两岸合作交流和联合研究,实行优势互补,大陆地区便于实地考察,有丰富的实物资源,而台湾有多年的培养经验和丰富图书资料,双方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必将有很大的突破。

2013年7月31日至8月14日,研究所承办了“敦煌与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学术考察——2013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此次活动成员由台湾地区高校师生和我校师生共同组成,其中来自台湾地区嘉义大学、南华大学、中正大学、中兴大学、中山大学、铭传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成功大学等高校师生40人。活动自7月31日开始,为期15天,分为两个阶段:8月1~3日,为学术交流及专题学术讲座,台湾地区的师生代表除了参加由我校主办、敦煌学研究所承办的“反思与重构:2013年博士生学术论坛”外,由我和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郑阿财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国学中心主任伏俊琏教授、兰州大学刘满教授等知名敦煌学及丝绸之路研究学者带来的学术报告,对敦煌学及丝绸之路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8月4日~14日为实地考察,从甘肃省兰州市向东出发,沿着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北线,足迹遍及甘肃、宁夏、新疆三个省份,沿途经过宁夏固原、银川,甘肃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新疆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8月14日,活动顺利结束,台湾师生由乌鲁木齐乘机返台,我校师生返兰。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主要通道,而经过宁、甘、新三省的丝路东段北线又是其重要部分之一,沿途保存着丰富的丝路文化相关遗存和遗迹,而丝路明珠敦煌,则是中外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随着近年来丝路沿线考古活动的深入,考古新发现不时涌现,为我们开展敦煌学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极大地繁荣了相关研究。故此次活动以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东段北线沿途历史遗迹及考古新发现为学术考察重点,两岸师生先后考察宁夏固原博物馆和须弥山石窟、银川西夏王陵,甘肃武威文庙和雷台汉墓、张掖大佛寺、嘉峪关城楼和魏晋壁画墓、敦煌莫高窟,新疆哈密博物馆和回王陵、吐鲁番博物馆和高昌故城,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和天山天池等,八千里路云和月,海峡两岸的学子手牵手,行程数千公里,感受了丝绸之路东段北线沿途文化魅力,在考察新近考古新发现的同时了解了丝绸之路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因素。

兰州大学及敦煌学研究所将港台学术交流作为对外交流的首位,我们先后派遣魏迎春、黑维强、吴炯炯、李军、沙武田、冯培红、陈双印、屈直敏、伏俊琏、王晶波、敏春芳到台湾地区参加会议,而且都是经郑阿财、朱凤玉夫妇和王三庆教授的推荐收到邀请的。同时也接受台湾地区留学生来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先后有觉旻法师(杨明芬)、赖文英、杨郁茹到敦煌所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已经毕业回到台湾工作了。也有许慧娟、张家豪等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作短期访问。就是我本人,来到台湾地区也有十余次之多,相见的次数有时感觉比大陆学者之间还频繁,互相留下的点点滴滴至今很多都变成佳话而流传。记得觉旻法师初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读学位,我们根据敦煌文书记载而口无遮拦说晚唐五代僧尼饮酒食肉有家室,觉旻法师斥责我们胡说,时间久了我们不再说,她也就不呵斥我们。2002年7月开学术会议期间,我午饭后从专家楼出来,遇见一只老鼠从面前奔跑而过,我想都没想一脚将其踢飞,正好落在觉旻法师面前。觉旻法师含泪将老鼠抱在怀中离开,回头看我的眼神,那愤恨的程度,有点诛杀而后快,为此我们有一年多没有说过一句话。很长时间我赶研究所的老鼠也趁觉旻法师不在才敢造此“罪孽”。

2009年7月和2012年12月,我两次随周绪红校长访台。第一次是2009年7月15~20日,随周绪红校长访问台湾地区的元智大学、长庚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义守大学、南华大学、逢甲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除了我还有数学学院院长张和平、第一医院院长阎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德衍、艺术学院院长宁强、校办主任张正国、外事处处长余亚佳等。这次访问收获颇丰,其运转模式和效率都是我们大陆学校必须学习的。第一,运转效率高,每个学院行政就两个人,将一个学院运转的井井有条;第二,敬业精神非常强,每个教师或者研究者都有职业操守和自豪感,忘我工作,瞄准国际一流从事科研;第三,不媚外不自卑,自强不息,认为英美能完成的事情,我们自己也能完成。站在他们中间,很有一副民族自豪感。第二次是2012年12月24~31日,随周校长访问台湾铭传大学、台北科技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成功大学、屏东教育大学、高雄大学、中山大学等。除了我还有教育学院院长李硕豪、管理学院院长包国宪、校办主任张稳刚、外事处小冯等。第一次访问是夏天,热得要命,外事访问要求都得穿西服,结果第一天下来大家一致意见是推选周校长穿西服,而我们可以随便些。周校长说如果我不穿西服,你们更有理由不穿西服。说归说,以后每天都是周校长穿西服,我们随便穿。从台北到台南访问很多学校,夜晚出来逛逛市场,吃点小吃,也很惬意。

作为官方访问就这些,而作为学术访问就很多了,2009年12月11~18日,我和研究所的陆庆夫、王晶波、魏迎春、陈双印、赵青山等同志赴台参加密教学术研讨会。2013年12月,研究所派遣我和魏迎春、冯培红、刘全波等前往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参加敦煌吐鲁番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我到华梵大学宗教学系作《晚唐五代敦煌佛教的几个特点》学术报告。

伴随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台湾地区敦煌界学术交流,不断得到发展,可以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发展与对台交流同步进行。学科建设上,1998年,获得博士点;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建成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兰州大学敦煌学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敦煌学还是兰州大学211、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先后投入经费2000万元进行重点建设。对外交流方面,10余年来,除了台湾高校之外还同美国密西根大学、耶鲁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尔库斯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乌普萨拉大学等就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达成了协议,促进了研究所向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办公空间从三间房、4000余册图书,发展到拥有40余间、图书资料10万余册,基本保障了敦煌学研究的需要。人才培养上,从仅有硕士培养资格发展到2015年为止,出站的博士后6人,毕业博士100余人,30余人晋升教授,其中10人任博士生导师,40人晋升副教授,7名博士生得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密西根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神户大学、京都大学、贝卡大学等深造学习,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两人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三人获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还注意为国外培养敦煌学研究人才,招收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留学生,先后招收的留学生有读博和短期研修两种形式,主要来自于韩国国立汉城大学、中国台湾地区南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九州大学、青山学院大学、成城大学、东北大学、东京艺大学、东京女子艺术大学、龙谷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目前,留学生培养趋于成熟,教学和研修效果反映都非常好,得到派出机构的称赞。2007年毕业的韩国留学生徐勇是第一位外籍敦煌学博士。台湾地区杨明芬、杨郁茹、赖文英等获得博士学位;与日本朝日新闻社联合培养的敦煌学研修生,从1998年起共培养了30人,另外还为中国台湾地区培养了多名研修生。学术研究方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担了一批国家、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国际交流基金项目160多项,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国家重大、教育部重大攻关、科技部文化支撑重大项目7项。陆续推出了“敦煌学研究文库”、“敦煌学博士文库”“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国际敦煌学丛书”、“丝绸之路石窟研究文库”、“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敦煌讲座书系”、“敦煌学者自选集”、“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等丛书,其中“国际敦煌学丛书”、“敦煌讲座书系”等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还有两部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教师队伍得到很大增长,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还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国家职业道德标兵、省级优秀专家、省级优秀教师等,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研究水平很高的教师队伍。

G115

A

1005-3115(2016)20-0023-0013

猜你喜欢

敦煌学兰州大学考察团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项楚先生与川大敦煌学研究
重庆涪陵榨菜产业迎来河南考察团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和澳同游,麦向大洋洲”——和麦贺达考察团畅游澳大利亚
“上合”十二国文化商贸考察团专程考察奥飞
网印行业海外拓展之旅——美国SGIA展考察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