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2016-11-24万明
万 明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万明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21世纪也是一个海洋的世纪,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散落在海洋文化线路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开发,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丰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对话与合作发展的价值理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打造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海洋合作
中国这个著名的文明古国,拥有广袤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又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中华文明是大陆和海洋共同孕育出的世界最古老的伟大文明之一。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东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不仅是一两条交通道路,而是四通八达、辐射广远的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通网络;不仅是丝绸西传,西物东来,而且沉淀了东西方文明相互交往几千年的轨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已扩展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构建的是一个多元共生互动的中外文明开放系统,凸显了古代诸文明之交流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这一战略构想,既与古老丝绸之路精神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合作发展的理念,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和平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从历史纵深中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
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如生生不息的河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浩瀚的海洋是大陆的延伸,虽说是大海无痕、印迹难觅,但是开启海上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之门的钥匙,很早就掌握在了中国沿海先民的手中。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海外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畅达,在古代促成了中国与沿线各国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也促成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经济贸易与文化艺术的发展机遇。
一部中外关系史,满载着丝绸之路的故事,也包括东亚与东盟(10+3)在历史上互联互通的故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东亚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凝聚了各国的文化遗产,是一份多国共创共享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始于何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出现雏形,西汉时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同样,也开辟了海上通道——南海航线,派遣黄门译长带领招募的人员携带丝织品和黄金等出海,交换回明珠和其它珍奇异物。《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中国已与海外的南海诸国有所交流。从考古文物遗存的发掘,还可以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向前推延。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在7000~8000年前已经诞生了“中华第一舟”;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700年前长江流域已经有了丝织品。发展到16世纪,是一个海洋的世纪,世界从海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全球化开端,全球化自海洋始。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从各自相对隔绝、相对闭塞的陆地走向海洋,最终融为一个整体世界的历史。
二
2016年7月,由国家海洋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承办,在青岛隆重举行了“东亚海洋高峰论坛”。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活力在经济也在文化。
山东半岛是古代东亚海上通道的重要门户,具有悠久的海上对外交流的历史。早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胶东沿海居民已出海捕鱼。《竹书纪年》称:“东狩于海,获大鱼。”《诗经·商颂》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之句,是称颂商汤相土开拓疆土达于渤海、黄海,威服海外的记录。生活在滨海邹鲁之地的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将海外的天地作为政治理想破灭后的避难所。孟子则对叹为观止的大海做如是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着眼于鱼盐之利,周初姜太公在营丘滨海地方“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春秋时管仲对齐桓公进有“官山海”之策。虽说是开发利用近海地方,但作为统治者,已懂得以海洋达到富国利民的目的。《史记》记齐地“通商工之业,使渔盐之利”。
青岛西海岸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核心地带之一。今天青岛港辐射着长江以北的大中原地区,是中国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是现代化大型港口。琅琊台三面环海,是古代一个天然良港,在春秋战国时已是著名的海港之一,很早就与日本、朝鲜相互来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位12年,先后五次出巡,有四次巡行到沿海,三次巡游到琅琊,于此地设置琅琊郡。他第一次登上琅琊海口,驻跸三月,移民3万户。帝王永生的侈心更促使他深信海中有神山,派出徐市(一名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驶往烟波飘渺间寻觅“仙人”。公元前201年,徐福带领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航行海外。青岛地区琅琊台、崂山一带,有很多“徐福文化”遗存。现琅琊台已建成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琅琊刻石、徐福殿、徐福东渡启航处等景点,青岛市崂山区有徐福岛,传说徐福曾住此岛;有登瀛村,相传徐福于此集合数千童男童女登船入海,等等。
搭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打历史文化牌,是山东一大优势。西海岸新区近年通过多项举措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这里提议西海岸新区大力发扬丝绸之路传统精神,将青岛乃至山东海洋文化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大范围,以传承与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与沿线各国和民族的双向乃至多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互动,深入践行21世纪新的丝绸之路,发掘保护和研究利用各国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行“海丝人文之旅”,开展邮轮产业,走出去,打造文化产业链,与国内外合作共建海上国际文化旅游线路。
三
文化线路是世界遗产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型遗产类型。和以往的世界遗产相比,文化线路注入了一种新的世界遗产发展趋势,即由重视静态遗产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的方向发展,由单个遗产向同时重视群体遗产的方向发展。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指南》中指出,文化线路遗产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动脉,沿线聚居着的中外各国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类别,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国际大通道,一是向印度洋,一是向太平洋。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向着未来延伸,海上国际文化线路作为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遗传价值和考古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当今旅游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是旅游业主流,而旅游产业的提升,有待于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海洋文化的传承与旅游的结合是旅游业发展升级的关键,超越观光、休闲、度假等传统旅游观念,结合地区海洋历史文脉,如何充分展现海洋文化内涵,将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很好地传承和进行合理的开发,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国际旅游资源。传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开发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的文化价值,搭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文化平台,把海洋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东亚海上合作的新亮点,走出去吸引众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参与,共建多条海上国际文化热线及其网络,利用文化资源,重塑海洋旅游形象,形成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体验之旅,将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新机遇,孕育海上丝绸之路新的文化艺术,有力推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的开拓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增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多边合作,把传承与创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实现“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相联系,必将获得合作共赢,为东亚海洋合作新格局的到来做出新贡献。
G112
A
1005-3115(2016)20-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