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要善于借“势”、顺“势”和造“势”
2016-11-23赵北京
赵北京
【摘 要】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只要因势利导,善于借“势”、顺“势”和造“势”,紧紧围绕时代精神,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更好地创设教育情境,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 德育教育;“势”;时代性;实效性。
按照汉语言字典的解释,“势”有时机、机会的意思。时机也就是德育教育的时代性,机会意味着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德育课虽注重系统的理论性,但对于培养合格公民这一终极目标而言更侧重于它的实效性。德育教育中善于借“势”、顺“势”,因势利导,学会造“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和氛围,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方式的认同,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实现德育的目标,并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动。
一、德育教育中借“势”、顺“势”和造“势”要紧紧把握德育教育的时代性
1.借“势”、顺“势”和造“势”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化,既有积极地思想,也有许多消极甚至有害的思想。在竞争的驱使下,社会中道德失衡、诚信缺失等不良思想不同程度的蔓延,由于广大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有些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极易产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善于运用国家和社会倡导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实例,积极创设情境,在青少年群体中进行广泛的宣传、讨论,引导他们明辨、慎思、笃行。
2.借“势”、顺“势”和造“势”必须符合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在借“势”、顺“势”和造“势”中要善于引入不同的观点,以开放的姿态让青少年对各种观点展开讨论,在德育工作者的引导下,以“疏”和“导”的方式,让学会比较、鉴别、借鉴,从而增加对德育目标的信服,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借“势”、顺“势”和造“势”要善于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紧紧结合时代主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例如网络、短信、微信等平台。
二、德育教育中借“势”、顺“势”和造“势”要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德育教育中所借、所顺、所造之“势”,必须体现青少年这一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必须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学生的实际,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价值冲突、思想困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把德育教育真正转变为学生内心需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所借、所顺、所造之“势”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自我提高、自我践行。
2.德育教育中所借、所顺、所造之“势”,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生活即教育。有些德育教育目标比较高、比较宽、比较广,如果德育教育工作者所借、所顺、所造之“势”比较宽泛,切入点较高,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就容易失去兴趣,参与度也不会高。德育教育要善于将德育目标分解,深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一天、一周一个小主题,一月、一年一个大主题,德育教育“势”的内容和方式要“近、小、真”。近,就是所借、所顺、所造之“势”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小,就是所借、所顺、所造之“势”从小处入手、小处着眼、小事做起;真,所借、所顺、所造之“势”人要真、事要真、情要真、理要真。
【参考文献】
[1]兰清秀.企业变革中的顺势、借势与造势[J].企业管理2015.
[2]陈丕州.顺势、借势与造势[J].经济管理文摘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