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接受相忘,而非希望回到过去
2016-11-23
相濡以沫表达的是一种道德情操,一种利他主义的情操。也就是说,不管多么困难,我还要考虑到你的困难,我要想办法减轻你的痛苦,我要想办法使你在干枯的过程中得到一点儿润泽。这种在艰难时刻的互助精神,互相照顾的精神,确实有非常多的好例子。
有些朋友也因此认为,在那种最艰难的时刻,在那个以沫相濡的时刻,人的精神面貌是最好的、最崇高的、最高尚的、最利他的,不是专门利己的,比如,认为战争时期、饥饿时期中国人民的社会风气比小康时期好得多。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务实,也不完全公正,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比较起相濡来,庄子自始至终更加强调的是—个“忘”字。庄子偏爱这个字,他认为忘是—种境界,庄子喜欢什么一个状况呢?叫“坐忘”,就是坐到这儿我就忘了,我忘了我是谁,也忘了我需要干什么,没有什么需要我惦记的事。在这里,忘的意思就是不需要惦记,没有什么需要牵挂的事。
我们平常说忘性大,不是好事、不是好话,但很多时候忘也是好话。比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从来不为自己打算,不为自己忧愁,能把一切的忧愁彻底忘却,这是多么幸福的人。又比如说“舍生忘死”,这样办事的人是多么勇敢。所以忘还有“相忘”,在庄子这儿是一种理想,是逍遥的前提。
老子强调“无”,有生于无,无为而无不为,无之以为其利,怎么样才能无呢?必须有忘的功夫。庄子讲的虚室生白,也离不开忘字上的功夫。一个人什么都在意,什么都耿耿于怀,这就好比一台电脑,富有输入、存贮、复原与放大的功能,却没有删节与压缩的功能,没有格式化的功能,它早晚要把自己弄到死机状态。
当然庄子也有片面的地方,他光强调这忘了,但这人生有许多事情又是以不忘为美好,因不忘而动人。譬如说韩信好几天没吃上饭,面有菜色,腰都直不起来了。那洗衣妇带着点米饭,都给他吃了。韩信说:“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图报,不能忘。所以在中国尤其儒家,很多道理讲的就是不能忘,比如子女不能忘记父母对自己的照料,不能忘记天恩、地恩乃至君恩,封建社会的君子是以不忘为基础的。
但是老庄尤其是庄子这儿,他提出一个观点:可以忘。忘更舒服,忘更美好,忘更阔大,忘的越多,人的内心就越光明。与记比较起来,忘的境界更高。自己有过什么成就,什么委曲,什么牺牲奉献,受到过什么小人的暗算,被人如何如何抹过黑,发生过了,做过了也就忘了。所有的好事,都不过是“我所应该做的”,所有的委屈都不过是不足为奇与难免如此的,你就不会背任何包袱,晚年时候想想自己的一生,天高地阔,海阔天空,眼前—片澄明,一片虚之白。所以这忘也有它的意思,有些时候还是需要的。
“相忘于江湖”还有—个含义,就是庄子在诸子百家当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视个体,这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所说的“个人主义”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个人主义里面有一些价值的观念,也还有一些社会生活的尤其是法律上的观念。但是庄子在他全部的书里有一个很中心的思想,就是自救。就是保留我精神上的这点儿独立性。我不招谁,但是在精神上我有我自己的独立性,在精神上我至少不要使自己陷入各种各样的争斗、纠纷、阴谋、诡计、案件、事件,我绝对不蹚浑水也不受辖制,我不陷入到权力争斗、利益争斗、地位争斗、名声争斗、社会资源争斗里面。庄子注重个体,提倡和强调的是这一点,注重个体,注重个性,注重灵魂的独立与自主。他尤其看不起那些小官小吏,他认为一个读书人,就像后世陶渊明所说的,为五斗米折腰,太不值得了!所以我至少保持着我精神上的一种独立,保持着我精神上的一种优越性,所以可以说庄子所提的个体是一种中国的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个体主义。保持住个性,保持住自由自在,那才是比什么都强的。
因而,我们不可以存在一种观念,就是希望我们回到那个最艰难的时候,回到战争时期,回到天灾人祸之中,以为那个时候我们的道德水平是高的。这是一种误解。很简单,恰恰是那个时候,我们缺少这种个体的生命与灵魂的自觉、自信。(责任编辑/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