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丹:工伤康复事业的启明星
2016-11-23向春华
■文/本刊记者 向春华
唐丹:工伤康复事业的启明星
■文/本刊记者向春华
唐丹,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主任(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伤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多年来,他的成绩一目了然:将一个只有十几名服务员的招待所建成为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设有12个康复病区近600张床位,全国康复治疗类别最齐全、康复训练场所面积最大、康复技术人才最集中的工伤康复机构。在未来的生命里,他的追求始终如一:发展中国的工伤康复事业,并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造福于广大工伤职工以及其他残障人士。
机会连连
1989年,唐丹从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本科毕业,分配至部队一所医院工作。刚开始从事神经内科工作,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工伤这个概念。
工作一段时间后,唐丹参加了总后举办的一个疗养康复培训班,半年的学习,让他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兴趣。得知中山医科大学招收康复医学的研究生,他毅然投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国际著名康复医学专家卓大宏教授的研究生。1995年,唐丹研究生毕业回到部队,本打算在专业岗位上继续奉献,没想到的是,一次创业机会落在他头上。
1996年广州市政府筹建残疾人康复中心,但苦于人才短缺,找到唐丹。双方一拍即合,当年唐丹即作为引进人才转业至广州,当时军队专业技术人才的转业并不容易,尤其像他这样属于紧缺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员。广州市政府为此给部队去了公函,希望部队能够支持地方建设,这样他才被特批转业。
两年之后,唐丹迎来事业的再一次抉择。当时的广州市劳动局辗转找到唐丹,请他担任顾问,负责进行工伤康复的策划等工作。从此,唐丹锁定了人生的关键词:工伤康复。
2000年,唐丹调至广州市劳动局,负责社会劳动康复中心的筹建。对于再次转行,唐丹坦言,当时基于虑:一是,工伤康复属于全新领具挑战性,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二是发展工伤康复符合工伤保险未来发展方向,而且有工伤保险基金支持,大有可为;三是,当时广州市劳动局的领导改革意愿强烈,支持力度较大。“当时局里计划将所属一家拥有40张床位的招待所改建成康复中心,原本领导只打算拿20%的床位做康复,经过我反复做工作,领导决定将全部床位用于发展康复。领导这么大的支持力度也给了我信心。”2001年10月,全国首家工伤康复医院——广州市社会劳动康复中心成立。
借风起航
唐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我国康复医学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2002年才批准设置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国内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呈现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是专科,且以中专为主)、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临床医生“唯我独大”的意识根深蒂固,转行当康复医生的意愿很弱。
“康复专业人才是发展工伤康复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康复专业人才康复中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为组建专业团队,唐丹回母校中山医科大学动员了几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又从全国各地动员了几名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骨科、烧伤科医生和康复科医生加入。外加7名护士,组成了当时的全部技术团队。现任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副主任的欧阳亚涛便是当时被“挖掘”的人才之一。他当时是湖南一家正厅级疗养院的康复科副主任,唐丹“三顾茅庐”将他请来康复中心,“吸引我们的是,唐丹描绘了一幅工伤康复发展的壮美画卷,画卷里,我们第一批技术团队都将成为中国康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同时,唐丹将目光投向了毗邻的香港。他多次赴港,先后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工人健康中心、香港职业治疗学院确立了合作关系——香港工人健康中心负责进行职业康复与工伤预防方面的培训,香港职业治疗学院负责开展作业治疗培训,都属于技术合作。香港理工大学则主要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我希望通过这种高起点的培训和合作,改变国内工伤康复领域落后的技术水平状态。
前进的路没有止境。当2005年广州市社会劳动康复中心变身为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站上更高的平台之后,唐丹开始寻求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合作,向工伤康复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目前,该康复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550人,其中专业康复治疗师200余人,本科学历占80%,硕士、博士达到40人,香港及海外培养的高学历治疗师约占全国十分之一。正是基于如此强大的人才队伍,2009年,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工伤康复综合基地,成为华南地区首家三级康复医院,并于2013年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天道酬勤
除了人才问题,那个时候,唐丹面临的还有理念的缺失、经济上的窘境以及体制上障碍等。
当时工伤职工以及家属和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工伤康复的作用。初期入院的工伤职工几乎都需要唐丹亲自动员。作为2001年第一批入院的工伤职工,小麦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唐丹先做通了用人单位的思想工作,然后来到小麦所住医院与其3次交谈,小麦的父母也亲自赶赴中心实地考察,在明确了所有费用都由工伤保险基金及中心承担之后,小麦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中心。这位烧伤面积超过95%、高位截肢、一级伤残、完全护理依赖,在2001年去中心前已经做了20多次手术,原本认定今生只能与床为伍、苟延残喘的工伤职工,在中心用了近2年的时间,见证了工伤康复的奇迹。工伤康复不仅恢复了小麦的健康,更让他再次获得工作,结婚生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康复中心,像小麦这样重获新生的人,比比皆是。
从2001至2016年,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累计服务工伤职工20000余人次,职业健康检查10余万人次,82%的工伤职工通过康复治疗提高或恢复了身体功能,重返工作岗位,工伤职工的服务满意率高达99%,社会效益显著。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唐丹第一时间致电中国康复医学会建议成立国家康复医疗队赴川作康复支援,亲自参与广东地区收治的地震伤员康复需求评估和康复督导100余人,收治重度伤残地震伤员44人,还成立了地震伤员职业社会康复项目工作组,为300余名地震伤员开展社区康复辅导、伤残适应家居环境改造援助、未来生计援务,带领更多人向弱者张开双臂,帮助伤残患者迎来人生的春天。
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执行会长励建安教授在唐丹还在读研究生时就认识了他。他评价说,唐丹的很多工作是开创性的,开创性工作很难,会遭遇很多困难,得不到理解也很难被支持。但唐丹做事有远见,有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能够凝聚力量一起克服困难前行,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人。
中国工伤康复的史册上会烙下唐丹这样的印迹:创建国内第一家工伤康复机构,在国内首次提出工伤康复的完整理论体系,首次明确了工伤康复的内涵、服务范围、服务手段和管理路径,首次提出“以医疗康复为基础、职业康复为核心”的工伤康复模式,倡导“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的新理念,使我国工伤康复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
唐丹关注的远不止康复中心本身。从《广州市社会工伤保险工伤康复管理试行办法》到广东省工伤康复方面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再到受人社部委托,主持编写《工伤康复诊疗规范》《工伤康复服务项目》《工伤保险职业康复操作规范(试行)》等,实现了国内工伤康复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零的突破。他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举办“工伤康复理论与实践系列规范培训班”“全国康复治疗师高级培训班”“全国康复护理高级培训班”等培训项目,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工伤康复管理人才500余人次、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次。2011年11月18日,时任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出席康复中心易地新建项目一期工程暨全国工伤康复综合基地落成揭牌仪式时说,希望康复中心继续发扬先行先试的开拓精神,建设成为国家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康复人才培养、康复科研以及工伤康复国际交流合作的“四大基地”。“现在回头来看,我们没有辜负部领导的信任”,唐丹自豪地说。
“位卑仍可忧天下,小人物也可以追求大格局的人生,就看在你的世界里,你想要得到什么。我想要的,就是穷己之力,为中国工伤康复以致更广阔的康复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